化學用語即化學學科的專業語言,是學習化學的基本工具。化學用語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初中生學習化學的難點和分化點,也是歷年各地中考試卷雙基板塊的重頭戲。本文擬對與化學用語有關的中考試題做簡要梳理,以揭示其一般規律。
一、考查元素符號、離子符號、價標符號、化學式等化學用語表示的意義
初中化學五種基本的化學用語(化學方程式除外),其表示的意義可列表如下(見表1)。
表1
對比分析可知:2N中,N是元素符號,其前加上數字「2」,則只表示微觀意義——2個氮原子,A選項錯誤。Mg
是離子符號,表示鎂離子;
是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鎂原子,B選項也不正確。H
是化學式,氫氣由氫分子構成,所以H
表示氫氣或(一個)氫分子,D選項錯誤。故選C。
這類中考化學試題考查的是基礎知識,是必考內容;試題的形式雖然比較單一,但試題容量較大,要求學生對常見化學用語有較深刻的理解。學習中,學生首先要牢記不同化學用語的基本意義,再結合具體符號加以辨析,這樣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二、考查化學用語中不同位置數字的意義
【例2】 (2017·四川雅安)下列化學用語關於數字「3」的意義,說法正確的是( )。
①3Hg ②Fe3+ ③SO3 ④3H2O
A.表示分子個數的是③
B.表示離子所帶電荷數的是②
C.表示原子個數的是④
D.表示一個分子中含有某種原子個數的是①
解析:化學用語中數字的意義與化學用語本身的意義有些是一致的,有些則有較大差異。部分學生辨析不清,答題時經常混淆,往往導致這類命題者認為是送分的試題反而成為學生失分的重災區。分析近年來各地中考試卷,筆者發現側重考查化學用語中四個不同位置「數字」的意義,現對其做如下歸納、對比(見表2)。
表2
對照表2中的舉例分析,本題正確選項為B。
三、考查微粒結構示意圖的含義、辨識和應用
【例3】 (2017·湖南湘潭)下表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關信息,請利用下表回答相關問題。
(1)畫出硫離子(S2-)的結構示意圖_______;
(2)氖原子(Ne)的核內質子數為_______,與它核外電子數相同的粒子有多種,請你寫出其中一種陰離子的符號_______;
(3)12號元素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比較容易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電子,由它和氮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學式是_______。
評析:微粒結構示意圖藉助圖示的形式描述粒子的結構、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等微觀信息,直觀形象,內涵豐富。這類試題既能考查學生的識圖、辨圖能力,也能有效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直備受命題者的青睞。
考查內容主要包括:(1)認識微粒結構示意圖的含義——圓圈圖示原子核,圓圈內「+」和數字表示核內帶正電的質子數(或核電荷數);弧線圖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核外各電子層帶負電的電子數。如:氖原子核內質子數即其結構示意圖中圓圈內的數字——10。
(2)區分原子、離子結構示意圖,理解原子、離子間可通過得失電子相互轉化。辨識微粒結構示意圖,若質子數=電子數,該微粒為原子;若質子數>電子數,該微粒為陽離子;若質子數<電子數,該微粒為陰離子。
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小於4,反應中易失去最外層電子達到8(或2)電子穩定結構,形成陽離子;非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大於4,反應中易得到電子而使最外層達到穩定結構,形成陰離子;稀有氣體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一般為8(Ne為2),是穩定結構,其化學性質不活潑。
如:硫離子是由硫原子得到2個電子形成的,參考其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畫出離子結構示意圖;12號元素的原子最外層有2個電子,反應中易失去電子;N、O、F等原子得到電子可形成與氖原子核外電子數相同的陰離子。
(3)判斷微粒是否屬於同種元素,主要依據是微粒質子數是否相同,如:硫離子和硫原子的質子數相等,都屬於硫元素;判斷微粒是否有穩定結構——參考前述。
(4)推測不同元素是否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元素化學性質與其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關係密切),一般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相等(不等),則其元素化學性質相似(不相似)。如:Li、Na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因為其最外層電子數都為1。
(5)確定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學式。如:12號元素Mg與N形成化合物時,鎂原子最外層有2個電子,易失去,在形成的化合物中顯+2價,氮原子最外層有5個電子,易得到3個電子而達到穩定結構,在化合物中顯-3價,再根據化學式書寫規則,即可確定氮化鎂的化學式。
(6)歸納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結構特點、核外電子數排布的變化規律:同一周期元素原子核外電子層數相同,從左到右最外層電子數依次增大;同一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相同,從上到下電子層數依次增大。
評析:化學方程式是化學學科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化學用語,在初高中化學學習中佔據重要地位。隨著中考化學命題從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試卷中以考查學生雙基為目的的常規化學方程式書寫的比重在降低;而以考查學生自主學習、處理應用新信息等能力素養為目標,書寫陌生情境下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新題型則在不斷增加。
題中的工業生產尿素,初中各版本教材都沒有涉及,要正確寫出其反應方程式,首先要初步認識分子、原子的結構模型,根據示意圖右側不同原子模型及左側不同物質的分子模型寫出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式,如:物質A即NH3,物質B即CO2等;然後運用化學方程式配平技巧,找出A、B、C、D等分子前的化學計量數;最後再寫清化學反應的條件,正確標註「↑」「↓」。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最容易出錯的是:①對微粒的結構模型缺乏正確認知,寫錯物質的化學式。②直接寫出反應物和生成物化學式後,不注意配平。如:解答本題時,學生經常寫出「
」這樣的錯誤方程式。③對反應微觀示意圖中「多餘」的微粒模型不能正確「刪減」。
如(2017·黑龍江齊齊哈爾)要求根據反應微觀示意圖(如下圖)寫出方程式。在反應前和生成後的物質中都有O
,根據化學反應特徵(同一物質一般不可能既是反應物又是生成物)可判斷反應後物質中的O
其實是多餘的氧氣,不能當成生成物。在書寫方程式時應在左右各刪除一個氧分子,即
而不能寫成:
要寫出鋰與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首先分析「鋰是一種活動性比鐵強的金屬」這一題給新信息,判斷該反應屬於活潑金屬與酸之間的置換反應;其次根據鋰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1,判斷其在形成化合物時顯+1價,從而寫出關鍵物質——硫酸鋰的化學式「Li2SO4」;最後按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基本步驟來完成問題解答。
化學用語既是學生認知化學物質組成結構、變化規律等的一種簡明豐富、國際通用的符號表徵系統,也是培養學生化學符號思維的重要載體。基於考查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的目的,在歷年各地化學中考試卷非選擇題部分,大多數內容都要求學生用化學用語來呈現答案,因此不論教師對化學用語的教學研究還是學生對化學用語的學習掌握都應予以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