剎車距離是衡量一輛汽車性能好壞的關鍵,因為汽車不僅要跑的快,也要停的快,這樣才能避免追尾、撞車等各種交通事故。
不久前,售價不到10萬元的第二代長安逸動成功的吸引了小鹿的注意,引起我關注的正是它的100-0km/h剎車距離,只要35.6米!
數據來自汽車之家
這麼多年來,小鹿試過的車型很多,也對許多車型做過剎車距離的測試。
一般來說,低於40米就是非常優異的成績。像跟第二代長安逸動同級的緊湊車型,最好的成績也不過38-39米。
第二代長安逸動竟然能在這麼短的距離內剎停,剎車性能堪比售價50萬元以上的高性能車,這讓我十分好奇,畢竟售價反映了成本,第二代長安逸動不可能採用高規格的剎車盤,它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近日,小鹿受邀到重慶墊江試驗場參與了試駕,長安汽車工程研究院資深專家、底盤工程師向暉詳細解答了我的疑慮。
影響汽車剎車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外因好理解,外界環境及道路情況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像下雨天,由於雨水沾在路面上起到了潤滑作用,使路面對車輪的摩擦力減小,所以剎車距離會比非雨水天時要長,這時候開車需要更加謹慎。
內因涉及的方面比較多,汽車的整備質量、剎車系統、剎車系統的熱衰退性、剎車油的優劣、卡鉗的剛度、懸架的變化以及輪胎的搭配都會影響剎車性能,這是系統性的工程。第二代長安逸動100km/h-0的剎車距離只有35.6米,除了四輪碟剎的性能更好之外,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車身輕量化、車身剛度、輪胎和懸架性能的提升。
一「輕」百般強
相比第一代逸動,第二代逸動一大的變化是輕量化,第二代逸動在軸距增加了40mm,車長增加90mm,還增加了不少配置的情況下,第二代逸動的重量仍能跟第一代逸動輕一些,1325-1345kg。
其實,輕量化的好處不只是制動距離更短,它幾乎能提升車輛的所有性能,輕了,加速更快,操控自然更好,當然,也更省油。
就像F1賽車,F1發動機以前是2.4自然吸氣,現在是1.6T,論功率其實並不算大,但是它輕!F1賽車淨重只有600多公斤,加上車手總重量也不過700公斤上下,只有普通乘用車的1/3。所以F1賽車才能那麼快,而且才能那麼容易在彎前把速度降下來,才能以那麼快的速度過彎。
第二代逸動之所以能輕這麼多,倒不是它偷工減料,而是它運用了質量更輕的高強度鋼。所以,在減重的同時,車身剛度也得到了提升。
第二代逸動全車高強度鋼用材比例達51.6%,A柱、B柱及其連接梁、地板下加強梁均採用1400Mpa超高強度熱成型鋼。
高強度、輕量化車身——尤其是簧下質量的輕量化,帶來的不單單是安全——新逸動車頂能承受3倍於車身的重量,更大的意義在於,車身剛性是車輛的各項性能的母體,車身剛度強了,基本上各項性能都能得到改善。
輪胎的性能,常常被人忽略
除了輕量化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東西就是輪胎,說到輪胎,所有的動態性能,不僅是剎車,不管你有功率多大的發動機,多優秀的懸架結構,車輛所有動態性能的發揮最終都體現在輪胎上面。
第二代長安逸動搭載的是韓泰Optimo K426 215/50 R17輪胎,耐磨係數:440,主打舒適、靜音,單只售價600左右。向暉告訴我,這套輪胎是他們在有限的成本裡,對比了數十組輪胎性能後最終敲定,若是換同價位的其他輪胎,剎車性能可能就沒有那麼好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低端轎車或者高重心的SUV來說,並非換上越好的輪胎越安全。
他補充到,像奧拓,原裝胎寬度是145。如果換成205寬的高性能胎會發生什麼事?一是車子跑不動了,因為阻力太大了;二是激烈過彎時容易翻車。
因為奧拓這種車的懸掛支撐不住,過彎側傾會很大,如果輪胎完全咬住地面,轉彎時輪胎會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支點,讓內側車輪更容易離地,幅度大了就會翻車。
沒錯,絕大部分轎車過彎極限的短板都是輪胎上,這其實是相對安全的。輪胎不那麼好,雖然會滑移、失控,但至少不會翻車;如果用太好的胎,那些重心較高、懸掛較差的車,反而容易側翻。
「這麼說來,你對第二代逸動的懸架調校很有信心?」我問。
「是的。」向暉回答。
同樣的懸架結構,不一樣的調校
第二代逸動懸掛方式沒有變,依然是前麥佛遜、後扭力梁,但是懸架依然歷經了10個月的開發過程,嘗試了200餘種調校方案,在11種複合路況下,最終將乘坐舒享性、操控穩定性、轉向、制動、傳動等性能做到最佳的結合。
這就像同樣做回鍋肉這道菜,同樣的原材料,不同手藝的廚師,做出來的味道不一樣,同樣的懸架結構,不同人的調校,展現的實力自然也不一樣。
前懸採用常見於B級車的液壓圈梁式前麥弗遜獨立懸架,穩定性提升20%,車身整體剛性提升近15%,並使轉向響應時間加快30%,舒享性和操控性雙重提升。
後懸則採用「U-O Forming」封閉式扭力梁結構,由德國本特勒為第二代逸動量身打造,相比傳統V型梁重量減輕20%,封閉橫梁與縱臂更大開口焊接,可靠性提升380%。減振器總成直立式布置,且與彈簧分離,目前該技術應用車型主要有福特福克斯、領克01,以及通用汽車下一代產品。
第二代逸動雖然動力不算強悍,但非常的輕巧、靈活,開上去確有一點小鋼炮的味道。(這裡說的靈活並不是指運動,這就好比開別克GL8,你就會覺得自己在開一輛大車,但開奧德賽,卻跟家用轎車差不多,這就是靈活的一種體現。但你說GL8和奧迪賽,沒有哪款車是運動。)
這得益於它的EPS調校,助力功率更大,反饋手感增強,增加駕駛信心及樂趣。轉向線角傳動比也做了修改,方向盤圈數減小,輪胎轉動同樣角度方向盤,轉動圈數更少,操控更靈活,機動性更強。此外,車輛前後側傾剛度分配優化、減小整車的不足轉向,提高操控靈活。同時,前束變化梯度優化,更趨於減小車輛的不足轉向程度,實現更靈活的運動表現。
對工程師來說,把各項數據都提升一點是最容易做到的,難的恰恰是主觀駕駛感受的全面改善,因為這涉及到車輛的方方面面,而且很多地方是供應商幫不了你的,只能靠自己。
而長安汽車竟能把底盤的調校的如此嫻熟,確實出乎我意料。因為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自主品牌像馬自達、寶馬那樣具備自己的性能DNA風格,長安汽車很有可能就是第一家。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當2001年長安決意走上正向研發道路時明確過對汽車的三個理解,或者說造車的三項要求:第一,移動出行的工具;第二,要有優秀的操控穩定性和安全性;第三則是最高層次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駕駛樂趣——好開。
換句話說,長安從開始做車時就重視駕駛的樂趣。
2006年,為提升底盤性能和匹配度,長安投資近2000萬元,引進整車KC實驗臺。2011年1月,以底盤開發與調校為主的長安美國研發中心正式掛牌。2013年,投資13億元的長安墊江汽車試驗場投入使用……
一系列動作讓長安「好開」的能力得到積累。逸動、CS系列等新一代產品比起早期的奔奔、志翔,底盤穩定性和舒適性都明顯提升。
長安汽車副總裁龔兵在北京車展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目前長安汽車在很多評價指標還超過了合資企業的一些產品。」
也正是因為有正向開發形成的紮實功底,長安汽車才能為打造性能DNA奠定了基礎,讓用戶感知到長安汽車具有統一的,有別於其他汽車品牌的新能特徵。
寫在最後
試完車後,跟眾多媒體交流,大家都被第二代逸動的平順性、循跡性、舒適性、NVH和剎車距離折服,但大家也有不滿,畢竟這只是一部價7-10萬元,搭載1.6L自然吸氣發動機的家用A級轎車,它不會給你令人眩暈的加速推背感,大家都在說,假若這款車能推出性能版,搭配1.5T渦輪增壓發動機,就更加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