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驚蟄始,寒蟲醒於眠。
驚蟄一過,原本寂靜的夜晚開始變得熱鬧起來,夜觀昆蟲作為又一扇自然之窗漸漸為孩子而敞開了。如此喧鬧的夏夜到底藏著多少驚奇的秘密,待我們一同去揭曉。
巨型房奴「非洲大蝸牛」
又名褐雲瑪瑙螺,原產於東非的馬達加斯加。夜行性,雜食性,大多是在潮溼環境中活動,喜歡在下雨及夜間出沒。食物包括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飢餓時也取食紙張和同伴屍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
18世紀英國的傳教士將它們帶到印度,東南亞一帶。1921年,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時,從南洋引進了一些植物物種,無意之中將隱藏在植物根部等處的非洲大蝸牛帶進了廈大。由於廈門熱帶、亞熱帶的氣候非常適合它們的生長,非洲大蝸牛成為一種野生的物種在廈門落戶。
早期也有不少規模化養殖用於食用的,只不過後來因為發現它可以作為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是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等,所以被弄令禁止養殖了。
作為吃貨還是附個專業食用方法:將大蝸牛淨養24小時。所謂淨養,就是不餵食,讓蝸牛排空體內垃圾。清水洗淨後,煮熟2分鐘後將肉挑出,去除內臟。後半部分比較鬆軟是內臟,很好區別。把肉加洗米水(檸檬酸、食醋皆可)搓揉,去除粘液,再清水洗淨後即可下鍋。
邋遢大王「蛞蝓」
腹足綱,柄眼目,蛞蝓科。又稱水蜒蚰,俗稱鼻涕蟲,是一種軟體動物。雌雄同體,外表看起來像沒殼的蝸牛,體表溼潤有黏液,民間流傳在其身上撒鹽使其脫水而死的捕殺方法。
觸角2對,暗黑色,下邊一對短,約1mm,稱前觸角,有感覺作用;上邊一對長約4mm,稱後觸角,端部具眼。口腔內有角質齒舌。鼻涕蟲皮膚表層的杯狀細胞分泌的粘液可同時作為潤滑劑和粘合劑保證它在不平整的路況下穩穩地爬行。同時分泌的粘液還可以變成蛞蝓之間交流方向的一種指示劑以及其他夥伴的小零食被重複利用。
鎧甲戰士「金斑虎甲」
虎甲天生好動。經常還沒等你靠近,它就向前飛走,始終與你保持距離。等你再靠近的時候,它又飛起來,重複著這樣的動作,就像在前面給你帶路一樣,所以人們又給它取了一個外號「引路蟲」。
虎甲是世界上相對速度最快的生物,它一秒可以跳到比自己身體體長171倍的地點,虎甲體長17.5-22毫米,虎甲跑步的速度是2.5km/h, 如果按馬的體長算, 速度達400 km/h, 可與世界最快速度的懸磁浮火車媲美了。
金蟬脫殼「黑蚱蟬」
蟬這一種昆蟲的生命歷程很詭異,它的成蟲春生秋死,而羽化前的幼蟲在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數年——3年、5年,甚至17年。
據科普介紹,這些年數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質數,因為質數的因數很少,在成蟲鑽出泥土時可以防止和別的蟬類一起爭奪領土、食物……有些幼蟲來不及羽化就被蟲草菌感染、寄生而死亡,菌絲體不斷生長,慢慢就在蟲體上長成珊瑚般好看的金蟬花。
會叫的都是雄蟬,雌蟬則是「啞巴」,古希臘詩人薩拉朱斯有首詠蟬的詩云:「蟬的生活多麼幸福呀,因為它們有不會開口的太太。」雄蟬的腹部有鼓膜發音器,可以通過收縮運動發聲。蟬的鳴聲有召喚聲、驚嚇聲、警戒聲和求偶聲等類型,我們聽到的求偶聲居多。大部分蟬還有齊鳴的現象,一隻發出鳴聲,其他的也跟著發出鳴聲,蟬的前世應該是開合唱團的。
求偶交配完成後,雌蟬就會用腹部末端發達的產卵管插入樹幹或者枯枝上產卵,卵期長達10個月,在寄主植物組織內或者土壤中越冬。若蟲孵化後,就開始了漫長的蟬生。黑蚱蟬的若蟲要在土壤中待3-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它們會蛻五次皮,每蛻一次皮就長大一點。若蟲階段俗稱知了猴,蟬蛹。
羽化時,蟬若蟲的外表皮會漸漸變脆,從頭部裂開直達背部,隨後,新生的身體從頭部開始鑽出。起初翅膀還是皺巴巴的蜷縮在一起,隨著血液的充滿漸漸伸長變硬。黑蚱蟬羽化的一刻大約是生命中最華麗的時候,全身都泛著一層金色,隨著時間的推移越變越黯淡,最終變為黑色。古人用金蟬脫殼來形容這一過程,只是理解上略有偏差,羽化的蟬並非留下殼用計脫身,而是蛻殼到達生命的新階段。成蟬的壽命只有一個月不到,過了9月之後就陸陸續續死去,留下後代越冬,沒有蟬鳴的日子,人們應該會緬懷起夏天。
跳躍高手「廣翅蠟蟬」
廣翅蠟蟬體型很小,大概就我們的指甲蓋這麼大,平時趴在樹枝上一動不動,稍不注意,我們就將它當作一片小枯葉或者其他什麼而忽略了,即使意識到它是一隻昆蟲,也會以為它不是活的。
廣翅蠟蟬若蟲腹部末端有多束白色棉毛狀蠟絲,呈扇狀伸出,如孔雀開屏,蠟絲可以覆蓋整個體背,遮掩它們的身體,不注意看的話,還以為是樹枝上的絨毛或者棉絮,這是一種良好的偽裝,能減少天敵侵襲或吞食。
蠟絲能夠覆蓋住整個身體我們可以根據腹部末端的蠟絲形狀進行猜測,一是模仿棉絮或是蒲公英,甚至是碎枝落葉,很少有動物是以此為食的;二來蠟絲大小與身體相似,一旦蠟絲覆蓋住整個身體,就變成一種障眼法,相信沒有動物會去吃沒有營養的蠟絲吧(無毒)。據說對廣翅蠟蟬控制潛力最高的3種天敵是草間小黑蛛、異色瓢蟲和龜紋瓢蟲,而我唯一看到捕食它的確實不織網的貓蛛。
偽裝大師「竹節蟲
在昆蟲界中,善於自衛的比比皆是,然而,真正稱得上是「大師」的唯有竹節蟲目竹節蟲科的竹節蟲一種。它們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沒有利齒,沒有鋒利的爪子,身體脆弱,不能像螳螂一樣跳躍,不能像蜻蜓一樣飛翔,卻靠著千萬年來的進化本能驚險而順利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大約3到6個月)。
本領一:隱身術
當它爬在植物上時,能以自身的體形與植物形狀相吻合,裝扮成被模仿的植物,或枝或葉,惟妙惟肖,如不仔細端詳,很難發現它的存在。同時,竹節蟲還能根據光線、溼度、溫度的差異改變體色,讓自身完全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使鳥類、蜥蜴、蜘蛛等天敵難以發現它的存在而安然無恙。
本領二:壯士斷腕
當受傷害時,竹節蟲胸足的腿節與轉節之間有縫,遇敵易斷肢脫落,脫落後能再生。
本領三:死裡逃生
竹節蟲還有一手絕招:只要樹枝稍被振動,它便墜落在草叢中,收攏胸足,一動不動地裝死,然後伺機偷偷溜之大吉。
本領四:閃閃閃
當竹節蟲受到侵犯飛起時,它還會以閃色法逃脫,用突然閃動的彩光迷惑敵人。但這種彩光只是一閃而過,當竹節蟲著地收起翅膀時,它就會消失。
文質彬彬「黑眶蟾蜍」
俗稱癩蛤蟆。黑眶蟾蜍因頭部吻端至上眼瞼內緣有黑色骨質脊稜而得名,咋看過去像個戴著黑框眼鏡的書呆子。眼後有一明顯毒腺,皮膚粗糙,除頭頂部無疣,其他部位滿布大小不等的疣粒,疣上有黑棕色的角質刺,體色會隨環境變化。白天多隱蔽在土洞或牆縫中,晚上爬向河灘及水塘邊,以昆蟲為食。如果仔細觀察你可能還會發現,黑眶蟾蜍也是天性愛美,小小的指甲上一個不落的塗上了黑色的指甲油。繁殖期間,雄蟾群聚在靜水池、水溝或水田裡高聲鳴叫求偶。鳴叫聲「嘎、嘎、嘎......」,
雌蟾聞聲而至,雄蟾即上前擁抱配對(稱為抱對)。一般需要抱對一晝夜才開始產卵。產卵時,雌蟾腹部不斷收縮,從洩殖孔產出卵帶,伏於其背上的雄蟾一邊排精子,一邊用後肢把卵帶往後踢開,雌蟾一邊產卵一邊爬行於水草中,使產出的卵帶纏繞於水草上,受精卵經過3~4天,發育到神經胚時,胚胎連同其外周膠膜穿出卵帶,但仍然掛在卵帶的外壁上,狀如長藤結瓜,待胚胎發育到心跳期才孵化出膜而成小蝌蚪。
黑眶蟾蜍是農作物害蟲的天敵,在消滅農作物害蟲方面,它要勝過漂亮的青蛙,它一夜吃掉的害蟲,要比青蛙多好幾倍。它捕食的對象主要是蝸牛、蛞蝓、螞蟻、蟑螂、蝗蟲和蟋蟀等,對保護農作物和人體健康都很有益處。在受驚嚇時除耳後腺會分泌出白色毒液外,全身疣粒亦會分泌出毒液以自衛。
除了黑眶蟾蜍,你也許還能看到會爬樹的斑腿泛樹蛙,其身體背部為淺棕色,有數條深色縱紋,或"X"形深色斑。股部後方和洩殖孔周圍有黃、紫、棕等色形成的網狀斑紋,故稱斑腿泛樹蛙。
斑腿泛樹蛙產出的卵群,既不像蟾蛛的卵群叭長帶狀,也不像一般蛙類的卵群呈片狀,堆塊狀或圓餅狀,而是散布在一個略呈梨形或球形的泡沫團T.面(稱為卵泡團)。
千奇百怪「毛毛蟲」
毛毛蟲一般指鱗翅目(蛾類和蝶類)昆蟲的幼蟲。對行動遲緩,沒有翅膀的毛毛蟲來說,生存就是一場戰爭。然而幸運的是,這些聰明的爬行動物精通偽裝和防衛。
尺蠖:尺蠖是尺蛾科昆蟲的統稱。幼蟲身體細長,行動時一屈一伸像個拱橋,跟數學符號「Ω」竟然驚人的相似。休息時,身體能斜向伸直如枝狀。
舞毒蛾:別號鞦韆毛蟲、蘋果毒蛾、柿毛蟲。幼蟲重要為害葉片,舞毒蛾食量大,食性雜。嚴峻時可將全樹葉片吃光。幼蟲長著一張耷拉的哭喪臉,黑夜裡還是有幾分嚇人的。目前舞毒蛾已成為世界性害蟲,8月份為羽化期,因為羽化後的雄成蟲在日間常常成群飛舞,故稱之為「舞毒蛾」。
蓮霧赭夜蛾:常在蓮霧葉背被發現的幼蟲,幼蟲體色灰綠色,頭部很大圓球狀,腹末端具白、黑色分布,由於體型小,樣子很像蝸牛拖著球狀的殼,形態很滑稽。
躲避專家「避債蛾」(蓑蛾):古時候的農夫在下雨天會穿著蓑衣去工作,不過有一種叫做避債蛾的昆蟲,它也會穿著自製蓑衣遊走在枝幹間喔。這種蛾從一出生就會開始吐絲,並在外面加上細碎的樹枝或葉片,幫自己做一件蓑衣。做好的蓑衣就是他的最佳防護罩,躲在裡面吃喝拉撒,都不用出來呢,真是昆蟲界的「宅人」代表啊!
幼蟲吐出的絲,能夠讓自身垂掛下來,然後隨風四處飄蕩、擴散。
臭屁大王「荔枝蝽」
又名荔枝椿象,主要為害荔枝和龍眼,有假死習性。若蟲和成蟲刺吸荔枝和龍眼的嫩梢、花穗和幼果的汁液,導致落花落果。如遇驚擾,常射出臭液自衛。也有人叫「金背」,它的背面是黃褐色,腹部是一層白色的蠟粉,成蟲比拇指頭小一點。
荔枝蝽的尿液很刺鼻,非常的臭,並且具備腐蝕性。一旦被這它的尿液噴到皮膚,不用一會皮膚就會變成黃褐色,同時還帶有異味,洗都洗不掉,嚴重的會脫皮。要是被噴到眼睛,那是火辣辣的疼,眼淚狂飆,一定要儘快去就醫。關於荔枝蝽還有一個未解之謎,就是一次固定產卵14顆的神秘行為。
然而即便是這麼臭氣燻天,殺傷力極強的蟲子仍然成了頂級吃貨們餐桌上的美食。荔枝蝽抓回來後,一隻只捏肚子,將其尿液都排擠乾淨(如沒擠乾淨會有辣味),再將翅膀掰掉,然後下鍋一邊慢火炒一邊撒鹽水。大概兩三分鐘後,奇香襲來,就可以吃了。這是一股用文字描述不出來的香味。將炒好的荔枝蝽掰掉腳和頭部的殼,就可以放進嘴裡嚼了。
除了荔枝蝽,還有另外一位出鏡率極高的臭屁蟲——麻皮蝽,別名黃斑椿臭大姐。體黑褐密布黑色刻點及細碎不規則黃斑。成蟲飛翔力強,喜於樹體上部棲息危害,具假死性,受驚擾時會噴射臭液。7月的夜晚,你就經常能看到三三兩兩的麻皮蝽在樹幹上開party,談情說愛。
黑夜獵人「蜘蛛」俠
據文獻記載,全世界的蜘蛛已知有3821屬42055種(2010年),中國記載約3000種(截至2007年11月)。蜘蛛的生活方式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即遊獵型和定居型。遊獵型者,到處遊獵、捕食、居無定所、完全不結網、不挖洞、不造巢的蜘蛛。定居型者有的結網,有的挖穴,有的築巢,作為固定住所。
關於蜘蛛,還有著太多的秘密有待我們去發現,僅僅一項織網的本領就讓我們嘆為觀止。首先,蜘蛛在橋的中央固著一絲,自身墜在一條絲上往下垂,到地面上或另一樹枝上,把此絲黏著。蜘蛛回到中心,拉多根從網中心向四周輻射的輻射絲。然後,蜘蛛爬回網中心,從裡向外用乾絲拉臨時的螺旋絲,各圈螺旋絲之間間距較大。然後蜘蛛爬到最外圍,自外向網中心安置帶黏性的較緊密的捕蟲螺旋絲。一邊結,一邊把先前結的不帶黏性的乾螺旋絲吃掉。網全部完工後,有的蜘蛛從網中心拉一根絲(信號絲)爬到網的一角的樹葉中隱蔽起來。若有昆蟲投網,透過信號絲的振動便可聞訊而來取食。
小強中的貴族「金邊地鱉」
又名東方水蠊,屬於碩蠊科昆蟲,雖是蟑螂家族成員之一,但卻和我們一般認知的蟑螂不同,常夜間出沒在在潮溼的水邊,翅膀已經退化消失。在背板的前緣及側緣呈桔黃色,故有金邊地鱉之稱。碩蠊科所有昆蟲的生育方式均為卵胎生,東方水蠊也不例外。懷孕雌蟲能在體內形成卵鞘,但不會生出來,卵在體內發育,直到若蟲即將孵化時才生出。
金邊地鱉的攀爬能力也是超一流水準,在光滑表面都是如縷平地。最重要的是金邊地鱉一點也沒有慣常聞到的蟑螂臭。用我的話總結一句:金邊地鱉真是給蟑螂家族長臉了。此外,作為重要的中藥材金邊地鱉也是名聲在外。
東方水蠊(若蟲至亞成蟲)
白蟻殺手,蛇之迷你「鉤盲蛇」
夜觀如果能遇到蛇那應該算是最幸運的驚恐了,要是遇到的是條鉤盲蛇,那簡直是人品大爆發了。鉤盲蛇是一種非常特化的原始穴居蠕蛇,是蛇類中唯一行孤雌生殖的種類,也是我國乃至全球體形最小和分布最廣的蛇。鉤盲蛇是棲息於地洞的蛇種,由於體型細小,加上善於掘洞,因此經常被誤認為蚯蚓。
鉤盲蛇的運動方式也與大多蛇一樣「S」形前行且行動快捷,尾末色淺呈錐狀,若仔細觀察頭部還可見隱匿於鱗下無視力但能感光的兩個黑色的眼點(故名「鉤盲蛇」),以及不時吐出的白色分叉感知外界的舌頭(俗稱「信子」)鉤盲蛇無毒,主要捕食白蟻和其他昆蟲卵、幼蟲等,對農作物有益無害。
黑夜裡,不同的蟲子演繹著各自的不同人生,堅持觀察,你會發現越來越多黑夜的自然秘密.......
兇狠的大棉蝗
設下精巧捕蟲陷阱的再力花
戀愛中的鹿蛾
蛻變後的水蠆
享用蛺蝶大餐的水黽
愛睡覺的豆莢——雙莢決明
蠢萌的壁虎
寂寞低調的扁刺蛾
持之以恆,讓夜觀的魅力無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