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米住3人,那些寧願住「籠屋」的香港人,為什麼不來內地發展?

2021-01-09 網易

2020-12-30 09:25:05 來源: 文史旺旺旺

舉報

  

  人們對香港的印象,總是停留在年少時看過的古惑仔電影,山雞哥的形象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經典形象,會想起大話西遊裡周星馳那句愛你一萬年的表白,也會在路過某個街角咖啡店時想起那首好久不見來。香港這個詞語裡總是蘊含著無限的故事。

  上世紀的香港充滿著迷人又神秘的東方色彩。這裡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總是將其繁華,熱鬧的街景呈現給世人。近年來,香港的旅遊業又開始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內地人喜歡去香港旅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見證著這個城市的發展。夜晚維多利亞港的海風輕輕吹過臉龐,不滅的燈火低吟淺唱,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故事。

  一. 「籠屋」的由來

  每一段繁華的背後,總隱藏著些不為人知的心酸。哪怕對於如今的香港來說,繁華就是他的代名詞,滿大街的奢侈品,高樓大廈更是比比皆是。可是也有這樣一群人,別說住高樓大廈了,他們就連非常普通的經濟適用房都住不起。這是因為香港的房價十分昂貴。有些人從年輕時就開始奮鬥,一直到中年,也不一定能買得起一間房子。

  

  於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居住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甚至常常出現一平米住三人的情況。由於香港人口稠密,有不少的老弱病殘,貧苦人群聚居在人口密度極大的舊樓床位裡。床位周圍以鐵絲網圍住,共享廚房和廁所,這種房子只能勉強睡覺,連站起身子都十分困難。人們往往把這種地方稱為「籠屋」。

  籠屋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最初設置的目的是供那些移民到香港的勞工居住。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這裡逐漸成為了香港底層人民生活的最真實寫照。這裡條件十分艱苦,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居住環境惡劣,一張床就已經佔滿了所有的空間,根本沒有地方再放別的東西。但這些住在「籠屋」的香港人,依舊不願意來內地發展。這究竟是出於何種原因呢?

  二. 沒有一技之長,難以生存

  首先,在香港,生活壓力非常大,這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人們的工資普遍較高,就算是比較低級的洗碗工,每個月的平均工資至少也要上萬。而居住在「籠屋」裡的人大多數都沒有學歷。因此,就算他們沒有特殊的技能,也能在香港找到一份薪水較為豐厚的工作。

  

  但是如果他們來內地發展,就沒有如此好的機遇了。當前內地正處於發展的重大關頭,對各類高端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大,假如沒有一技之長,那他們很難在內地生存下去,這就是他們寧願選擇住「籠屋」,也不願意來內地發展的原因。

  二. 豐厚的福利政策

  香港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在這種制度下,香港為永久居民提供各種各樣的福利保障。比如免費醫療,十二年免費教育,福利房申請,永久居民老年綜合援助金,甚至就連上班政府也會提供交通補助。居住在「籠屋」裡的人們大多數是老年人,他們很多人都沒有工作。

  住在籠屋裡,就可以每個月獲得政府幾千元的生活補助,這對於年齡大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好處。除此之外,政府還會提供公屋居住,如果有的人運氣好,能抽中一套公屋,那生活也可以勉強度過。

  

  另外,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教育和醫療水平也是十分先進。政府會提供各種醫療補貼。同時,香港的很多大學對本地學生的錄取分數線相對來說較低,可以有效避免高考競爭壓力。假如他們來到內地生活,就白白失去了這個機會。他們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大多數香港人寧願選擇辛苦一點的生活,也不願意來內地。

  三. 不願走出舒適圈

  除了上述兩個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內地和香港的生活習慣和理念都不太一樣。而長期生活在香港的人已經習慣了當地的生活模式,他們對香港早已產生了依賴心理。加之他們對內地不熟悉。出於人類本能的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他們來內地也沒有親戚,工作,住房這些都成問題。

  這也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念舊心理。儘管生活的艱苦一點,但好歹是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和家人呆在一塊的,無論如何都會顯得自在一點。此外,由於香港的貧富差距非常大,許多窮人連一張來內地的機票都不捨得買,這就更讓他們的內地之旅難上加難了。

  

  四. 紮根香港的情懷

  我想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香港人的情懷。在上世紀初,大陸掀起了一股移民熱潮。許許多多的大陸人移民到香港,開始了定居生活。如今很多年過去了,祖祖輩輩的大陸人紮根在香港。他們早已習慣了每天講粵語,習慣了在香港法律的約束下生活,他們對香港對熱愛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而且,有些人曾經拖家帶口的移民去香港,如果沒有得到一定的發展,我想他們也不太好意思回到內地。每個城市都有他輝煌的一面,也有他落魄不堪的一面。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所適合發展的地方肯定不一樣,有些人可能適合到內地發展,而有些人喜歡香港的生活方式。

  

  但不管怎麼樣,每個曾經去到香港的人,心裡都懷揣發財致富的夢想, 只要他們的夢想還沒有破滅,他們心裡追求夢想的火苗還沒有熄滅,那他們就不會想要離開香港。所以許多生活在香港底層的人,儘管住在狹小逼仄的籠屋裡,但他們依舊不願意離開香港,就是因為不甘心。

  有句俗話說的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他們相信,苦難都是暫時的,只要肯努力,總有一天夢想會實現,他們也會住上豪華的大房子,身邊有親人陪著,再一同欣賞香港醉人的夜色。

  文/文史旺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香港房價最高已達50萬一平,他們為何寧住得極差,也不願意來內地
    而香港的房價卻更是貴得離譜,據了解,香港中心區的房價今年達到了50萬一平,這樣的價格又有幾個普通百姓買得起呢? 所以很多香港人都只能擠在不足8平米的房子裡。可是他們寧願住在如此狹小的房子裡,也不願意離開香港,來大陸發展,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從「籠屋」到90平米的「千呎豪宅」,香港人為什麼住得那麼擠?
    走在香港街頭,可以在房屋中介公司的櫥窗上看到花花綠綠的租售廣告,在房屋面積一欄通常都寫「多少呎」。「呎」本為英尺舊稱,1呎約為0.3米,但在香港,人們習慣在指房屋面積時用呎代替「平方呎」,這時1呎就是約為0.09 平方米。2017年11月27日,特區政府統計處相關報告首次披露香港人均居所面積為161呎,約14.5平方米。這一數據低於內地城鎮及新加坡,後兩地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為381及323呎。
  • 在香港住「籠屋」的人,他們都有什麼身份?看完才明白
    香港,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國際大都市,在外地人看來,這是個揮土如金的「購物天堂」,也是個燈紅酒綠的不夜城。但是,外人不知道的是,這裡還有幾十萬人住在不到兩平米的籠屋裡,那麼這些人究竟是什麼身份呢?
  • 為啥香港人寧願住「棺材房」,也不願回內陸發展?如今終於明白了
    也許你知道「寸土寸金」這個詞,卻無法了解香港究竟寸土寸金到什麼程度。香港這個陸地面積只有1106.34平方公頃的區域,卻居住著超過50萬人的群眾。也被稱為世界上人口密集最高的地區之一,而當地的房價更是高昂到不行,寸土寸金都不足以形容它。能夠在香港擁有一片棲息所,是所有在香港打拼人的想法,然而他們卻有可能奮鬥一輩子也見不得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 100平米的房子居然叫千尺豪宅!香港人的住房環境到底有多差?
    由於曾受英國統治,香港在許多數據上一直沿用英國計量單位,例如在面積大小方面,香港人習慣用英尺作為單位。 英尺是一個比較小的面積單位,不到平方米的1/10,簡單換算一下,1000英尺的房子約為93平方米。
  • 100平米的房子居然敢叫千尺豪宅!香港人的住房環境到底有多差?
    由於曾受英國統治,香港在許多數據上一直沿用英國計量單位,例如在面積大小方面,香港人習慣用英尺作為單位。英尺是一個比較小的面積單位,不到平方米的1/10,簡單換算一下,1000英尺的房子約為93平方米。由於香港在2012年徹底廢除了公攤面積,如今香港購房者買到的面積就是實用面積,因93平方米相當於內地的100多平米。
  • 香港人常說的「千尺豪宅」只有90平米?看完才知道這說得不無道理
    香港人常說的「千尺豪宅」只有90平米?看完才知道這說得不無道理。最近,人們討論的最多的就是,北上廣的房價太貴了,很多在北上廣奮鬥的青年人表示買不起房買不起車。但是,小編想要告訴你們的是,其實中國房價最高的地方不是北上廣,是中國香港。那麼,中國香港的房子到底有多貴呢?
  • 香港寸土寸金,只住得起4平米的棺材房,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但是在鴉片戰爭之後卻被英國佔領了,到1997年才回歸祖國的懷抱。在大家的印象中,香港雖然不是很大,但是經濟卻十分發達,是一個繁華的大都市,也是一個購物的天堂。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還有著許多心酸。
  • 【上觀直擊香港】我們走入港島籠屋之中,感受底層市民的百態人生
    上世紀90年代,香港新浪潮導演張之亮拍攝了電影《籠民》,劇中描繪了那些生活在籠屋裡的底層小市民群像,樁樁件件,都與當下許多香港人正在經歷的別無二致。30年過去了,籠屋依然在香港廣泛存在著。它們有的持有政府發放的「籠屋牌照」,有的因無牌而隱匿於市。一張床,四塊木板,圍住的是一個人全部的人生。
  • 為什麼在香港90平的房子被稱為「千尺豪宅」?看完真是大開眼界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陸地面積1100平方公裡,截止2017年底,總居住人數740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咱們拿內地城市比較一下,河南洛陽的面積是1.5萬平方公裡,人口是680萬人,香港的面積還不到洛陽的十分之一,人口卻比洛陽還多60萬!
  • 外國IT小哥在香港創業 為省錢和18人合租村屋住
    外國小夥在香港創業租村屋住19人共擠郊區三層半的小別墅  Jason是位外國小夥子,從事編程工作,他曾在內地生活七年多,如今在香港創業,大部分的個人積蓄都用在了軟體研發上,所以為了省錢,他選擇租住在馬灣的一處村屋裡。他說自己選擇住村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自己害怕孤獨。他說自己最討厭回家時看到室內漆黑無人的境況。
  • 揭秘香港人的「千尺豪宅」,一套上千萬,真的有「千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年輕人湧入大城市中尋求工作機會,城市變得越來越擁擠,這麼多人都需要落腳的地方,而城市卻沒有這麼多房子,導致房價越來越貴,現在想在大城市買一套房子,需要上百萬,而且根據地段的不同,甚至可能會上千萬。
  • 為啥香港90平米的小戶型,卻被叫做「千尺豪宅」?有錢人都很了解
    為啥香港90平米的小戶型,卻被叫做「千尺豪宅」?有錢人都很了解大家都知道,很多香港的明星在娛樂圈打拼了這麼多年,但是在香港依舊只能住在很小的房子裡,更不用說那些打工賺錢自己做小買賣的人,有些人甚至都是住的「棺材房」,這種房子只有一張單人床的面積,很多打工的人都是十幾個人合租。
  • 50平米,數十個房間,人均1.5平米,香港的棺材房究竟有多小?
    每尺的租金達到了300港幣,換算到內地的面積,大概是2800元每平米。這樣的價格是北上廣房租的十幾倍,在香港面前,似乎北上廣的房價都弱爆了。但是這裡卻又是20萬香港人不得不進行的選擇,因為在5000-7000港幣的最低收入下,這裡是唯一能讓他們進行歇息的場所。
  • 內地人在香港會被差別對待嗎?指南者留學學姐聊聊在香港的感受
    離開香港後,它不斷成為世界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修例風波,新冠病毒,留學生被冠上「天選之子」的稱號,讓新一批赴港留學的學弟學妹們不免內心緊張。當個體被宏大敘事所淹沒,我在香港讀書期間真切觸摸到的人情冷暖顯得愈發彌足珍貴。不少學弟學妹除了關心能否應付忙碌的學業外,還會來問我:「內地人在香港會被差別對待嗎」?
  • 他以5萬元買下一間56平米的小商鋪,誰知54年後,卻賣出3.8億天價
    但眾所周知,我國沿海地區寸土寸金,關於「香港籠屋」有不少人也聽說過。從1954年起,我國香港地區便開始實施「公屋(公共屋邨)」制度,即為低收入人群提供廉租(住)房,不過隨著物價、房價的上漲,「籠屋」的租金也是翻倍的上漲,從最初的5、6元港幣增長到了上千港幣。
  • 為何有錢人寧願住高層也不願買別墅?住過的人說出4點,明白了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有錢人的家裡,他們都會住在別墅區裡,看起來非常的奢華高貴,可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些有些人是否也會選擇居住在這樣的地方呢?其實根據我們的實際經驗來看,並不很多有錢的人反而還是會選擇住在樓層裡,並且是在一些高檔的小區裡兒,為什麼富人買樓房也不願意住別墅呢?
  • 為什麼燕子在屋簷下辛苦搭的窩,只會住一年,第二年就不來住了?
    燕子是益鳥,深受農民朋友的喜愛,因為如果有燕子來自己家裡築巢搭窩,農民們都是非常歡迎的,即使會讓自家的地面總是會有很多的鳥糞,也不會去搗毀鳥窩;另外燕子在選擇築巢地址的時候,也是非常慎重的,這是要給它們孩子的一個家,必須要確保安全,但是大家可能會發現,燕子辛辛苦苦搭建的窩,一般只會住一年,第二年就不來住了,這是為什麼呢?
  • 香港Hold住,別在沉淪的路上繼續裸奔!(一)
    當大陸經濟迅猛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他們也有些自豪感,但又增添了嫉妒、擔心和無奈的綜合焦慮。 內地孕婦在港生子和搶購奶粉,大陸英才赴港工作,內地孩子去港上小中大學佔學位等,被認為擠佔了當地人的有限資源。
  • 在香港多少平米的房子才叫「千尺豪宅」?答案說出來很「新鮮」
    在香港多少平米的房子才叫「千尺豪宅」?答案說出來很「新鮮」國內的房價是一直居高不下,讓很多人感覺一輩子就是為了這個房子在奮鬥。大家殊不知,在咱們的香港更是房價讓人吃不消。因為,最早的時候他們被其他國家管制,很多的文化和習慣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