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一、漫長的進化
進化論的提出已經有一百多年了。除了少數宗教人士,大多數普通人都已經都能接受生物是不斷進化的這一客觀存在的現象。
一來是進化論經過了很多年的發展,我們的認知水平已經遠遠高於達爾文當初提出的時候。比如說,現在普遍認為進化是沒有方向的,是好是壞其實無法簡單評判,但更適應自然或者環境的性狀會對其生存和繁殖有利,從而得到某種優勢。
二是,微生物學的發展,讓我們能夠更快的在生活中找到直觀的感性的認知對象。因為動植物的進化往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比較明顯的痕跡,而微生物繁殖速度很快,幾個小時就可以從個體變成幾億個。
比如流感病毒的變異和大家目前都很關注的新冠病毒的變異問題。根據4月9日《臨床傳染病》(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的文章,新冠病毒能夠在48小時複製100次。這種速度導致到3月3號就已出現了149個突變點(國家科學評論期刊論文數據)。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除了化石證據、地理證據和解剖學證據外,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也提供了更多的證據,確定了進化論並非是一種假說而是普遍存在的事實。
但人類的進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據分子學的研究表明,猩猩屬或者說人猿是在1400萬年前從它們祖先那裡分化出來的,他們沒有猴子那樣的尾巴並且能夠用手腳抓起東西。但人猿和人類祖先在1000萬年就在進化上分道揚鑣。他們比人類多一對染色體(24對),除此之外與人的基因差別很小。
我們的祖先花了1000萬年的時間才終於進化成了我們今天的模樣。而想從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過程中觀測到進化上的顯著變化是很難的。
注意,我說的是很難,並不是沒有。
二、現代人類還進化嗎?怎樣進化的?
毛澤東:「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現代社會,人類聚集在城市之中,許多人常年累月的遠離自然,再加上科技進步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認為由於失去了「自然選擇」,人類已經停止了進化。比如我,就曾經聽身邊的朋友說:「人類不僅不進化,人的身體還會越來越退化。」
但是說這些話的朋友們多半不明白,進化本身只是無方向的變化,遺傳和突變都是刻在基因上的底層邏輯,只要人類存在,這個過程就無法停下來。而自然選擇的本意是從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認為生物的變異、遺傳和選擇作用能導致生物的適應性改變。所以自然選擇其實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環境。而環境是永恆存在的,你的周圍就是你的環境。
因此人類依然會繼續進化。
舉幾個科學界已經認可的例子,分享給大家。
1.藏族人是在3000年裡進化出對高海拔和低氧氣環境的適應性的。通過對藏族人和漢族人的基因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藏族是在不到3000年前從漢族分裂出來的,相比他們的祖先,他們有30多個DNA突變並且其中大半和人體如何使用氧氣有關。其中有一個突變在漢族人中佔比不到10%,但90%以上的藏族人都擁有。這些變化使得他們能夠在高海拔和低氧氣環境裡成長和生活。
2.2014年初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了一篇歐洲人群過去5000年中進化的文章,結果表明過去5000年中在較強的選擇影響下,歐洲人毛髮膚色變得更白眼睛顏色變得更淺。這項研究從上千基因組中找到了人類色素沉著途徑的關鍵基因HERC2、SLC45A2和TYR,並發現他們在歐洲人群體中的改變。
3. 2016年science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了英國人在近2000年間的進化,結果顯示英國人在2000年裡變高了,對奶製品的消化能力更強,同時毛髮變得趨向淡黃色且眼睛更藍了。
所以,並不存在我們停止了進化這回事。
即使我們人類成為了地球霸主,大部分人居住在城市地區遠離自然,但更廣泛的「自然選擇」也包括社會的觀念選擇,人群的審美選擇等等。比如為什麼英國人的發色在最近2000年會變成淡黃色,為啥眼睛越來越藍?作者認為很大程度上就是審美選擇,這兩千年裡英國審美觀念普遍崇尚金髮碧眼,金髮女郎和金髮小夥受到追捧,藍色的湖水一樣的眼眸被認為最為動人,如果是女士有藍色眼睛意味著她充滿魅力,如果是男士有藍色眼睛會讓他顯得憂鬱性感,這些使得他們更容易獲取伴侶繁衍後代,當時間拉長到兩千年就會產生群體上的影響。
人對環境的適應性是很驚人的,而環境是多變的,所以人的變化也永遠不會停止。當選擇存在,再累積較長的時間尺度,個體的改變就在群體中逐步顯現。
這,意味著我們永遠也無法停下進化的步伐。
我還有幾個小小的猜想:我們現在人類的腦袋平均下來可能比古人更大,因為剖腹產手術的誕生,過去頭太大會造成難產的問題被解決了,所以大頭孩子的比例會逐漸上升,這個現象如果有人持續觀測可能在幾十年就能看到結果。然後,人類平均智商會越來越高。因為現在和未來的社會中,高智商人群可能會過的更好,更容易找對象,所以可能幾千年後的人類比我們更加聰明。另外,人類的顏值可能會越來越高,畢竟年輕人的流行語:顏值就是正義啊!如果看臉的社會持續幾千年,那時的人類恐怕我們現在的顏值要高好幾個段位吧。
朋友們,你有什麼看法呢?
作者介紹:明杭,80後理科博士,現於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從事科研工作,歡迎關注點讚,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