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關於這個問題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心得和見解,每一次出遊都會做好精心的準備,尤其是出國旅遊的時候,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有些在當地很普通的東西,對於國外的遊客來說卻有著致命的危險!所以說,外出旅遊並不是說你準備了多少裝備就有多安全,最重要的是要具備充分的常識,至少應該清楚到了外地哪些東西可以接觸,哪些東西要避而遠之!

尤其是在非洲旅遊的時候,其實並不單單指非洲,只是說非洲是其中的代表而已,舉個例子來說,比如說我們在中國甚至是印度旅遊,在野外遇到危險至少可以通過手機迅速與外界取得聯繫,加上人口密度較高,遇到危險獲救的機率很大,而非洲則不一樣,非洲這片廣袤無垠的大路上,很多基礎設施壓根沒有,即便在一些人口密集的鄉鎮連基本的信號基站都沒有,加上醫療條件的落後,遇到危險是真的叫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
人膚蠅,其實簡單來說就是蒼蠅的一種,早先的時候只在北美和南美有其蹤跡,但因為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物種交措入侵的事件越來越頻繁,尤其是非洲,說句玩笑話,地球上除了南極的企鵝和北極的北極熊,只怕任何一種生物到了非洲都能迅速繁衍下去,人膚蠅就是這樣的,它們跟隨人類的腳步入侵到非洲,而非洲的氣候簡直是人膚蠅的天然孵化場所,這也導致非洲的人膚蠅非常囂張!

已經有不少遊客在非洲被人膚蠅侵擾,人膚蠅顧名思義,它們的幼蟲主要以其他動物的身體為寄生地,包括人類!成年的人膚蠅外表看起來很像蜜蜂,但卻是自然界十足的討厭鬼,它們在產卵前會先抓住蚊子,然後將卵產在蚊子的體表,而蚊子在吸食其他動物血液的時候就會把這些亂遺落在被吸血的生物體表,接著卵就會在體表孵化成幼蟲,鑽入皮下,小範圍的感染並不致命,但是那種又痛又癢,卻沒抓沒撓的感覺,簡直能讓人瘋掉!之前就有一個視頻,是以為外國女生物學家,在非洲考察完畢後,回到國內幾天後身體瘙癢,到了醫院從背部、胳膊等地方取出十幾隻人膚蠅的幼蟲!所以,在非洲一定要特別注意這個討厭的傢伙!

上圖中這位非洲大嬸正在售賣的,是非洲當地的特有的「非洲蝸牛」,非洲蝸牛以其龐大的身軀被世人所關注,說大其實也沒多大,成年的非洲蝸牛通常差不多有7-10公分的樣子,但和我們常見一兩釐米的蝸牛比起來,它確實已經很大了!它在非洲可是一道非常有名氣的家常菜,在非洲各個飯店也像我們國內的醋溜土豆絲一樣常見!

但是要記住,到了非洲這道菜可千萬千萬不能點,在野外遇到它們也最好躲得遠遠的,不要去碰它們!因為,非洲蝸牛在傳播結核病和腦膜炎等傳染病上,是相當精通的,加上這兩種病症在非洲本來就是高發區,而且,這群傢伙的食譜也很不穩定,在飢餓的時候,它們甚至連廢紙和水泥都吃,所以並不建議大家去接觸它們!

最後這個非洲猩猩,是經常被人們所忽略的,最具危險性的存在!我們都知道,猩猩是這個地球上與人類高度相似的物種之一,所以人們在見到猩猩的時候總會有意無意的放鬆警惕,相較於看到獅子和老虎的警惕性來說,人們看到猩猩石的警惕性無限接近於零!猩猩在吃飽喝足的情況下,是不太會進攻人類的,所以也導致了人們認為猩猩的危險性很低!

實際上,非洲猩猩能單挑豺狼的戰鬥力我們暫且不說,在非洲,遠離黑猩猩是基本常識,尤其是前些年正是愛滋病的起源正是非洲黑猩猩身上的時候,就連當地人都不太願意捕獵非洲猩猩了,要知道,在歷史上的非洲,黑猩猩一直都是獵人最喜歡的獵物之一!因為在非洲,猩猩一直被認為是最好的祭祀用品,它們代表著強壯、機敏、勇敢!據研究發現,除了愛滋病, 還有令人聞風喪膽的伊波拉病毒也在非洲猩猩族群中肆虐,所以,在非洲旅遊的時候即便看到可愛的猩猩幼崽也不要隨便撫摸、擁抱!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字均屬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