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上窗簾/文
8月20日凌晨,美國聯邦快遞一架波音767貨機在洛杉磯機場降落時發生險情。因為左主起架無法放下,被迫冒險著地。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左發動機擦地冒出大量火花。幸虧飛機姿態掌控的非常好,未偏出跑道,也沒有著火,最終人機平安——但發動機也許報廢。
起落架是飛機關鍵組件之一,它導致的事故不少。起落架在收放時須自查是否「到位」,其中要用到傳感器和燈泡。若全部到位,駕駛艙的三盞燈(前起,左主起,右主起)亮起綠色。但問題是,若傳感器或燈泡出了故障,飛行員並不能知道究竟是起落架沒有放下?沒有「到位鎖定」?——抑或只是燈泡問題。
圖:飛機起落架(前) 攝影:拉上窗簾
1972年,美國東方航空一架洛克希德L-1011大型客機,就是因為燈泡損壞(起落架實際已放下並鎖定),三位飛行員忙於驗證,最終墜毀,造成101人死亡。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型客機發生的傷亡事故。
1972年距今已經快50年了,人類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大街上滿是監控攝像頭。但為什麼還不給飛機安裝攝像頭,讓飛行員能夠監控起落架、發動機、客艙以及機翼呢?——要知道關錯發動機的事故也不少,如果有攝像頭,類似錯誤很容易避免。
圖:聯邦快遞767貨機 攝影:拉上窗簾
事實上,有些飛機已經安裝了攝像頭,有的甚至能提供給乘客觀看。但整體而言,航空業還沒有形成「讓飛行員方便地觀察外部及客艙」的設計風氣。
站在「飛友」這個很不專業的角度上,如果將思維再鋪開一些,飛機設計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上周曾有新聞說波音747-400上還在使用「軟盤」,這真的不可思議。同樣的,汽車上早已普及的「倒車雷達」,在飛機上也沒有實現,不斷聽到飛機刮蹭的新聞。
圖:經常有飛機刮蹭 攝影:拉上窗簾
在使用方面,現代飛機依然遵循著幾十年前的設計方案,需要地面提供大量輔助。例如飛機沒有「倒檔」,起飛前必須依靠拖車才能後退離開;沒有「手剎」,必須由機務人員放置輪檔;起落架防止意外收起的插銷,也必須由機務放置與收起;連接外部電源和氣源時,也是由地面人員完成。拖車和人力現在都很貴,這些成本最終都會體現在機票價格裡。
最終體現在機票價格裡的東西非常多,這是由於現在客機需要的服務項目太多。不僅需要有清水車、汙水車、電源車、氣源車、加油車,還要有配餐車、垃圾車、除冰車、舷梯車和行李車等。如果是大型客機,那還要有貨櫃的升降車……種類繁多。
圖:橫七豎八行李車 攝影:拉上窗簾
眾多的服務車輛和服務項目拖慢了飛機的周轉速度。特別是託運的行李,在內地需要工人一件件地搬上搬下,最浪費時間。在幾十年前,航空運輸不像現在這樣普及,「慢慢地搬運行李」還可以接受;但在繁忙的今天,行李已經成為機坪運營的瓶頸。
圖:發達地區使用小貨櫃提高行李效率 攝影:拉上窗簾
飛機為什麼不能像大客車那樣,由旅客自行「搬運」行李,在登機時投入行李艙呢?是否可以在艙門或登機口附近設計傳送帶,登機時投入,下機時掃描行李牌送出呢?——這些問題,是還沒有解決的缺憾。
圖:京滬線很多人「罷吃」 攝影:拉上窗簾
此外還有餐飲。有報導說京滬航線超半數乘客不食用機上餐食,全國每天浪費好幾噸。一方面,是金卡們的嘴「太刁」;另一方面,是航司的飯「太難吃」。但能不能在飛機設計時就解決這一問題,實現「按需投放」呢?——比如說連續三次按呼喚鈴(或使用PTV系統),就通過傳送帶自動送來一盒炸雞腿(烤的也行哇!)?
廉價航空的成功其實非常值得研究。它正是通過「行李和餐飲收費政策」,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周轉效率。同時因為降低了成本,有空間降低票價,又反過來刺激了需求增加。所以對於飛機製造企業來說,想辦法搞一些提高運營效率的設計,是利人利已的好事情。
圖:注重效率的廉價航空 攝影:拉上窗簾
總結一下,做為非常不專業的飛友,拉總今天至少提到了五種設計改進:
一、增加攝像頭以方便飛行員觀察;
二、增加倒車雷達提高安全性;
三、解決「倒檔」「手剎」等問題,減少機務人員勞動強度;
四、解決散裝行李影響效率的問題;
五、協助航司將餐飲服務從「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投放」。
圖:美國飛行員水平較高 攝影:拉上窗簾
這些事情有的聽起來很「玄幻」,但並非沒有意義。例如此次起落架事件,雖然增加攝像頭並不能使卡住的起落架放下,但至少能讓飛行員及時準確地掌握情況,特別是黑夜地面人員無法依靠「低空通場」協助觀察時——拉總覺得這次聯邦快遞真的是「萬幸」。如果一開始就能「看到」起落架並未放下的話,實在應該通知機場「鋪泡沫」。
還有最後一個設計,拉總也覺得非常有必要改進。雖然有人說飛機將艙門設計為「人力關閉」是為了安全,但空姐掉下去的事情真的時有發生。如果一定要延續這種倒黴的設計,飛機廠家是不是能搞根繩?用力一拽,就能把艙門拉回來呢?
圖:波音艙門關起來很危險 攝影:拉上窗簾
二十萬的麵包車可以自動關門,幾個億的飛機卻必須凌空探出身子努力去摟,這也實在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