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歲前這樣教數學,小學不吃力》專欄的第八節課,我們來聊聊包括奇數、偶數、數字守恆在內的幾個關鍵知識點。
還會分享一個學習數字的「秘密武器」,掌握了它,孩子就能輕鬆地理解加法和減法,一定要看到最後哦。
上節課,我們講到了孩子要真正學會數數,打好數學的基礎,必須先掌握數數的五大原則。我們還通過遊戲,幫助孩子練習了數和量的對應,以及從1數到100的方法。
其實數字的世界除了這些,還有很多更深入的內容。比如數字0,奇數和偶數,數字的守恆等等。
有一位媽媽說,她兒子豆豆上小學一年級,總是在一些題目上反覆出錯,怎麼講都是一臉懵的狀態,就是應了蒙臺梭利的那句話:
概念是不能被直接教授的。孩子只有靠觀察和動手處理信息,讓經驗豐富起來,才能把概念記牢。
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數字中比較關鍵的幾個知識點,如何通過遊戲和活動,讓孩子領悟其中的概念,成為一點就通、能夠舉一反三的數學小學霸。
1、不能遺漏的數字0
我們教孩子數數,都是從1開始往後數的。很少有家長會想到教孩子0這個數。
可是孩子學加法後,就會面對3+0=()的這種題型,學習位數時,需要理解個位數是0代表什麼意思。
如果不提前教孩子0的含義,他後續學習起來就會很吃力。而且光靠我們口頭講,很難給孩子補上這個抽象的知識點。
山東就有一個9歲男孩,因為算不出1+0=1,被姑姑打了一頓,竟然從20樓的窗戶爬出去,想要找爸爸媽媽,幸好被消防人員及時救了回來。
雖然對我們大人來說,1+0=1再簡單不過了,但對孩子來說,卻很難理解0到底是什麼意思。在他們眼裡,4+5=9反而更容易一些。
所以蒙臺梭利很重視教孩子認識數字0。她設計了很多活動,來幫孩子理解,到底0是什麼意思。
比如紡錘棒和紡錘箱的活動。
上圖中標有數字、帶格子的小木箱,就是蒙臺梭利教具中的紡錘箱。長短一致的小木棒,就是紡錘棒。
在操作這個數學活動時,我們先向孩子演示:
數字1的格子裡放1根小木棒,數字2的格子裡放2根小木棒,一直放到數字9。
因為木棒的總數只有45根,所以放完9個格子後,就沒有剩餘的木棒了。
這時問孩子,「0這個格子應該放多少根木棒呢?」
如果孩子說放1根,我們可以回答他,「放1根的話,應該是1這個格子,可是這是0,不是1哦。」
如果孩子說放0根,或者不用放,這時我們就可以肯定他,「對,0就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所以0這個格子不用放小木棒。」
這個活動看起來很簡單,但想要孩子真正理解0的含義,我們就要保持耐心,不糾正,不批評,一遍遍地帶孩子重複這個活動。
正所謂「量變會產生質變」,重複一定的次數後,孩子會牢牢記住0就是沒有的意思。
在玩上面這個活動時,我們可以利用家裡的紙杯、捲筒紙芯來代替紡錘箱,用小木棒、筆等來代替紡錘棒,同樣能達到訓練效果。
我們還可以變換遊戲形式。
小樣媽給大家準備了圖片上的計數墊素材,以及0-20的數字卡片(記得找我領取哦)。
準備一些同樣規格的物品,比如紐扣、糖果、樂高積木、跳棋棋子等。隨機抽出一張卡片,讓孩子在小格子裡放上對應數量的物品。
抽到7,就放7個小熊。那抽到0的時候,應該放幾個小熊呢?
用這樣的玩法讓孩子慢慢領會,0就是1個都不用放。
生活中,我們也要有意地考考孩子,「寶貝,我想要0個蘋果,你可以幫媽媽拿嗎?」潛移默化地把0的概念滲透給孩子。
2、奇數和偶數,一個辦法就能掌握
我們都學過奇數+奇數=偶數,奇數+偶數=奇數這些定理。很多孩子學這些定理的時候會一頭霧水,很容易出錯,就是因為對奇偶的理解不夠牢固。
要教孩子什麼是奇數,什麼是偶數,直接拿數字問他,2是什麼數,3是什麼數,肯定是不行的。
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我們這麼問他,就像讓高中生聽高等數學課一樣燒腦。
正確的做法是,給孩子一堆物品,讓他可以用眼睛觀察,用手擺弄。
還記得上節課我們說過,教孩子數和量的對應時,要在數字卡片旁邊擺放相同數量的實物嗎?
在教孩子奇數和偶數時,我們只需要改變一下物品的擺法。
像圖片裡那樣,一行擺2個物品,不斷往下延伸。擺好後,請孩子觀察一下,看他能不能找到什麼規律。
提示他把這些物品想像成是小朋友排隊,有些數字,小朋友都能兩兩一組找到好朋友,比如2、4。可是有些數字,卻會有落單的小朋友,比如1、3。
通過反覆擺放物品,孩子能夠慢慢學會區分,哪些數字是成對的,哪些數字是落單的。
等他掌握這一點後,再告訴他,成對的數字有一個名字,叫作「偶數」,總會剩下一個的數字也有一個名字,叫做「奇數」。
對孩子來說,發現數字擺放時的規律,要比知道奇數、偶數這些名稱更重要。
3、數字守恆:杯子多,還是木棍多?
如果你覺得,教孩子數字是一件很簡單的事,那我猜你一定不知道什麼是「數字守恆」。
這是小樣媽在上尹文剛教授的腦功能培訓課時,尹教授特別強調的一個數學知識點。很多小學生都沒能通過這一關的考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