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蘇州工業園區生物實驗創新課程協作組聯合教學的蘇大附中112名學生已全部完成果蠅的變異、病毒侵染細菌等9個實驗課程。
據悉,從本學期開始,蘇州工業園區生物實驗創新課程協作組與首家試點高中——蘇州大學附屬中學實行聯合生物教學,為112名學生教授生物課,讓學生在學校就能實現「對話科學」,生物課不再紙上談兵。
據了解,蘇州工業園區生物實驗創新課程協作組由園區教育局牽頭,園區教師發展中心組織的園區生物骨幹教師及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教學團隊組成,將在三年內對園區初高中生物教師進行全員創新課程培訓,並覆蓋園區初高中學生的實驗課程,同時將在園區公立小學、初中、高中各選定一所學校跟蹤試點,以創新課程引領,研究實驗課程對學生學習成效、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的影響。
趣味生物實驗課進了校園
2018年12月22日下午,蘇大附中高二(3)班的金薇和她的同學們正拿著平板電腦,進行緊張的生物信息學序列分析。她想通過最新學到的DNA條形碼知識,驗證自己在校園裡採摘的葉片究竟屬於哪種植物。
經過一系列數據比對得知結果是「一年蓬」時,金薇有點困惑,「一年蓬的葉子有鋸齒狀,可是我採摘的葉子呈圓弧狀,會不會有問題?」授課教師、來自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劉知遠博士又再次進行了嚴格的數據分析比對,確認金薇採集的樣本就是「一年蓬」。
「數據不會說謊,當『一年蓬』這樣的菊科植物很難分辨時,條形碼技術就派上了用場。每個植物都有自己的專屬『身份證』,我們通過提取樣本DNA進行特定序列比對,驗明其真身。」劉知遠博士介紹。
據了解,2018年9月起,劉知遠博士開始與蘇大附中三個高二年級班的生物教師聯合教學,為112名學生教授上生物課,並重點著力於實驗課程。目前,學生們已全部完成果蠅的變異、病毒侵染細菌、細菌轉化、PTC 苦味基因測試等9個實驗課程。
寒假期間,他們還將前往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進行為期4天關於「基因工程」板塊的專題趣味營地——「綠色基因」。
實驗課程比重增加,趣味性增強,鍛鍊了金薇和她同學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大家開始越發喜歡生物課,就連課後大家都在討論課上「觀察到了卷翅果蠅」「看到了DNA在遊泳」等趣味話題。
多方協作完成首個高中試點
能讓蘇大附中的112名學生順利開展創新生物實驗課程,離不開整個園區生物創新課程協作組的努力。
基因工程板塊是高中生物學科的重點內容,雖然歷來是高考的重要考點,但一直是學生的學習薄弱點。因該課程對實驗設備要求高、實驗準備工作量大且耗時長,學生在校園內開展動手試驗的機會微乎其微,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幾乎都是「死記硬背」。園區生物實驗創新課程協作組對蘇州多所學校進行調查,發現目前學校開展有關基因工程實驗課程的整班教學為零。
為此,創新協作組成員在研讀全國生物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將學校課程與冷泉港亞洲DNA 學習中心實驗課程進行了雙向匹配,構建試點學校創新實驗課程框架;確定蘇大附中為首個試點高中,在不到半年時間內建成蘇州校園內首個生物創新課程實驗室,並選取該校3個物生班進行課程試點。
針對首期試點,協作組確定了由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教師與校方教師聯合教學、後期由教師自主開展實驗課程的方案。2018年5月起,學習中心陸續對園區所有高中教師完成了第一輪實驗課程培訓,並計劃進行第二輪試劑培訓,以確保教師能在校內自主教學。
從2018年3月生物創新課程協作組成立,到9月落實園區首家高中試點學校。短短半年時間,多方支持的園區生物實驗創新課程協作組以「園區速度」讓金薇和她的同學們成為首批校內「對話科學」的體驗者。
這些創新實驗課程是否確實能讓學生受益?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主任杜誠表示,將對首批試點的學生進行多次長期的跟蹤測評,屆時通過數據來科學評估生物實驗創新課程的有效性。
記者 木淼 蘇報通訊員 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