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CFan曾分享過三篇與手機拍照有關的科普文章:《為啥手機拍照不如單反?「定焦鏡頭」背黑鍋!》、《讀懂焦距 你就懂了手機鏡頭眼界大小的秘密》、《放眼天下!智慧型手機的長焦鏡頭如何分出高下?》,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再來聊聊如何影響潛望式長焦鏡頭的技術和功能。
長焦鏡頭的結構
目前,長焦鏡頭的結構主要包括傳統垂直結構以及潛望式結構,前者的CMOS傳感器和PCB主板位於最下層,垂直往上則是數量不等的濾光鏡片(越多越好)、對焦馬達、鏡頭和保護裝置等。
和採用相同結構的主攝相比,長焦鏡頭為了實現更長的焦距,傳感器尺寸通常都比較小,意味著它們的進光量偏小,不適合暗光環境。同時,焦距越長拍攝時的抖動問題就越明顯,一顆合格的長焦鏡頭,通常還必須搭配OIS光學防抖功能。
正如前文所述,手機厚度是有限的,對垂直結構的長焦鏡頭來說,華為P40配備的80mm和小米10 Pro選用的94mm焦距的長焦鏡頭就是極限了。如果想讓手機隨時扮演「望眼鏡」,就輪到潛望式結構的長焦鏡頭出馬了。
潛望式長焦鏡頭的結構類似潛水艇身上的那種潛望鏡,其最大特色就是將CMOS傳感器呈90度側置,並在橫向方向上加裝濾光片、鏡頭組、音圈馬達等單元,最終通過最邊緣的反射稜鏡組「取景」。
其外部特徵是鏡頭孔為方形(參考前文中的圖4和圖14),而內部特徵則是一塊碩大的長方體。
潛望式長焦鏡頭可以輕鬆實現100mm以上的焦距,而這一參數則受整套鏡頭模組的長度、鏡片的間距、鏡片的曲率等因素影響。比如三星Galaxy S20 Ultra身上的潛望式鏡頭焦距最短只有102mm,而OPPO Find 2 Pro卻高達170mm。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傳統垂直結構還是潛望式結構的長焦鏡頭,它們在進行光學變焦時的倍數都是「等效值」,比如125mm焦距的華為P40 Pro支持等效5X光學變焦,而170mm的OPPO Find X2 Pro也是等效5X光學變焦,它們之間的差異在於,在同一地點使用5X模式拍攝相同的內容,焦距更大的OPPO Find X2 Pro可以記錄下更多畫面內容。
華為P40 Pro+的潛望式長焦鏡頭比較特殊,其他手機的潛望式鏡頭裡面只有1組稜鏡參與了1次反射,而這款手機的潛望式鏡頭裡卻塞進了3組稜鏡,在取景拍照過程中出現了5次光路反射,從而讓焦距得以翻番,獲得了240mm的等效10X光學變焦,以及20X混合變焦以及100X數碼變焦的能力。
為了解決多路反射衍生的更容易抖動的問題,華為還為這顆潛望式鏡頭添加了雙軸OIS防抖模塊,能夠實現實時的穩定效果,從而提高用戶的拍攝成片率。
潛望式「變焦」鏡頭的回歸
vivo在年初展示過APEX 2020概念手機,這款產品主打特殊「四群組鏡片組合」結構的潛望式長焦鏡頭,內部的鏡片群組可以隨著相機APP界面放大和縮小進行相應的位移,可以在5X~7.5X的範圍裡進行連續的光學變焦,和早期華碩ZenFone Zoom的攝像頭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未來,這種潛望式「變焦」鏡頭和華為P40 Pro+採用的10X潛望式「定焦」鏡頭會成為旗艦級手機可選的兩種設計思路,但誰能走到最後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傳感器的素質
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長焦鏡頭的像素值普遍只有800萬~1300萬像素,而且它們的傳感器尺寸不大,光圈也比較小,唯一的優勢就是「拍得遠」。另一方面,當前中高端手機的主攝傳感器尺寸都超過了1/2.0英寸,像素值也是4800萬像素起步,結合AI成像算法,進行2X或3X模式拍照時的成像有時比專業的長焦鏡頭還要好,特別是在光線不太好的環境下。
因此,提升長焦鏡頭的素質就成為了手機廠商接下來的重心所在。vivo X30 Pro和小米10 Pro的2X人像鏡頭就很有代表性。
vivo X30 Pro的人像鏡頭採用了三星ISOCELL Bright GD1傳感器(3200萬像素,1/2.8英寸),它和經典GM1傳感器同源,支持ISOCELL Plus增強版像素隔離技術和Tetracell四像素合一技術,是一顆等效800萬像素和1.6μm大像素的CMOS元件。
小米10 Pro的人像鏡頭則是三星S5K2L7傳感器(1200萬像素,1/2.6英寸),擁有1.4μm大像素,支持2PD雙核對焦技術並採用了對較大的F/2.0光圈。從參數來看,這兩顆2X長焦鏡頭的素質都與索尼早期的高端IMX363傳感器接近,相當於vivo和小米拿2年前的主攝用於長焦,多少有點「田忌賽馬」的意思。
潛望式長焦鏡頭的境遇更尷尬,由於它需要側著裝進手機,對傳感器尺寸的要求無疑會更加苛刻。此外,反射稜鏡的存在也會影響光線的射入量,光路反射時還存在一定的衰減,在暗光下的表現更加堪憂。
好消息是,華為P40 Pro和三星Galaxy S20 Ultra分別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思路。其中,華為P40 Pro(包括Pro+)在宣傳潛望式長焦鏡頭時主打「超感光」概念,它將傳感器的拜耳濾鏡從傳統的RGGB改為了全新的RYYB結構,將2個綠色像素(G)用黃色像素(Y)替代,可以讓進光量提升高達40%,從而彌補了潛望式結構感光性能偏弱的缺陷。
Galaxy S20 Ultra屬於「暴力流」,它將被很多廠商用於主攝的、擁有1/2.0英寸「大底」的傳感器(理論上應該是ISOCELL Bright GM1,但網上查不到相關資料)塞進了潛望式長焦鏡頭模塊內,由於這顆傳感器支持Tetracell四像素合一技術,有著等效1.6μm大像素,在光線較暗時也能獲得良好的光學變焦成像效果。
隨著小米10青春版將潛望式長焦鏡頭帶入到2000元價位,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可以大展眼界硬體單元普及的契機。要知道,在此之前只有3500元起步的高端手機才有這種待遇。可以預見,未來5X光學變焦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而當潛望式長焦鏡頭趨於普及時,還會進一步鞭策廠商對其內部結構、傳感器品質進行優化升級拉開與競品間的差距。也許用不了多久,1xxx元價位的主流手機也能過一把「望遠鏡」的癮。
沒有長焦鏡頭怎麼辦
更現實的問題是,我們現在正用的手機別說潛望式了,連普通的長焦鏡頭都沒有,拍照時放大2X以後畫面就一塌糊塗。難道為了清晰記錄遠處風景,我們就必須更換新機了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大家可以在淘寶、京東或拼多多等電商平臺搜素「手機長焦鏡頭」,就會發現一大波類似望遠鏡的外設。它們通常是由方便固定在手機上的支架、用於彌補光學防抖功能缺失而穩定拍攝的三腳架,以及自帶變焦輪、調焦輪、遮光罩和防塵罩的鏡頭組成的「套裝」。這種外設間的差異在於最大焦距(放大倍數)、鏡片質量、鏡頭做工、固定方式等,一般來說焦距越大價格越貴。
對絕大多數普通用戶而言,選擇100元~200元之間,支持20X~30X變焦的產品就足夠了,畢竟它也只能提供娛樂級的變焦拍攝功能。如果你追求專業效果,不如投資數位相機,比如支持35X光學變焦的索尼DSC-H300也才千元出頭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