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攝像:多攝普及,潛望式鏡頭設計、還是ToF 3D 等新技術導入

2020-12-05 獅門

分析要點:

潛望式攝像:突破光學變焦之桎梏。結合目前已發布的三攝/四 攝機型情況以及三種主流的雙攝搭配方案,嘗試新的光學變焦 能力(不管是超廣角還是長焦)是多攝方案的一個主要設計思 路,而 P30 Pro 和 OPO Reno 採用潛望式攝像頭,表明高倍 數的光學變焦有望成為未來幾年手機攝像的主要進階方向之 一。而潛望式鏡頭設計則可以使得攝像頭的最長等效焦距可以 不再受制於智慧型手機的厚度,比如華為 P30 Pro 的潛望式攝像 頭的等效焦距達到 125mm,OPPO Reno 的更是達到了 160mm。

智慧型手機的攝像頭模組一般由鏡頭、音圈馬達、紅外濾光片、 CIS 晶片及託架等組成。其中馬達、鏡頭及模組環節有望在潛 望式鏡頭滲透率提升的帶動下迎來單機價值量的提升。

單攝到多攝:提升畫質,對標單反。單純的像素提高難以幫助 傳統單攝突破其自身瓶頸,特別是在背景虛化,夜景和 3D 成像 等特定拍攝需求的場景下,需要兩個甚至多個攝像頭配合工作, 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2016 年發布的 iPhone 7 plus 搭載兩個 1200 萬像素的彩色攝像 頭(廣角+長焦)推動了雙攝的快速普及,據旭日大數據預測到 2019 年雙攝滲透率有望接近 45%。

華為已經發布三款搭載三攝的旗艦手機,引領手機多攝潮流, 三星和 OPPO 亦已入局,三攝有望迎來高速發展期,根據群智 諮詢(Sigmaintell)預測,2019 年全球支持三攝(含 TOF)的 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約 2.4 億部。

2D 到 3D:增強現實感。3D 感測在智慧型手機中的應用場景非常 廣泛,包括解鎖,安全支付,AR/VR,3D 建模等,未來幾年, 隨著智慧型手機 3D 攝像頭的供應鏈逐漸成熟,消費電子領域將成 為 3D 感測的主要戰場之一,Yole 預測消費電子 3D 感測市場 將由 2017 年的 4 億美元增長至 2023 年的 138 億美元,年複合 增長率達 82%。

目前來看,3D 感測在智慧型手機中的主要應用場景為解鎖和安全 支付,如 iPhone X,小米 8 探索版以及 OPPO Find X 配備的 3D 結構光。長遠來看,3D 感測的應用場景不會局限於此,如 AR/VR 亦有望成為 3D 感測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

行業分析觀點:光學是智慧型手機進入存量博弈階段之後 仍實現行業空間不斷增長的細分領域之一,為了刺激消費者的 換機欲望,各大品牌產商紛紛推出具備高質量攝像功能的旗艦機。不管是雙攝、三攝甚至多攝的推廣普及,亦或是潛望式鏡頭設計、ToF 3D攝像等新技術的導入,都為光學產業鏈帶來不 小的提振,而已在光學賽道上馳騁的既有玩家顯然是最為受益的。

事件:

2019 年 4 月 10 日,OPPO 發布新的旗艦機型 Reno,在軟體和硬體兩方面的升 級上均下足功夫,硬體上延續上一代旗艦機 Find X 的零界全面屏(屏佔比更高) 和升降式攝像頭(採用扇形模式),軟體上的升級則包括 ColorOS 6.0,超清夜 景 2.0,Game Boost 2.0 等等。當然,最吸睛的還是其在拍照和拍攝視頻方面 的優化:如使用潛望式攝像頭實現 10 倍混合光學變焦,使用 3 個麥克風收聲實 現 3D 環繞音效。

消費者基本上都是好「色」的,此處的「色」,一方面固然指的是手機自身的顏 值,但其實輸入及輸出的圖片影像信息的質量亦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其提升主 要分別通過攝像頭和屏幕實現,特別是手機攝像功能,當前已經成為了人們記錄 及分享生活的主流方式之一,消費者對拍攝的相片及影像的「美感」要求不斷提高,手機攝像功能的提升亦不再局限於最初的「單純的像素增加」,而是開始逐 漸導入更多新的設計,比如雙攝、潛望式鏡頭和 3D 攝像等。

此次 OPPO 新一代旗艦機中,潛望式攝像頭可以說是關注度最高的設計之一, 在此我們來梳理下該設計的情況以及對產業鏈和相關公司帶來的正面效應。

一、 潛望式攝像:突破光學變焦之桎梏

結合目前已發布的三攝/四攝機型情況以及三種主流的雙攝搭配方案,嘗試新的 光學變焦能力(不管是超廣角還是長焦)是多攝方案的一個主要設計思路,而 P30 Pro 和 OPPO Reno 採用潛望式攝像頭,表明高倍數的光學變焦有望成為未 來幾年手機攝像的主要進階方向之一。

拉長鏡頭的焦距在拍攝高質量遠景照片及背景虛化等拍攝場景下具備一定的優 勢,要理解潛望式鏡頭設計方案出現的原因,則需要先對「等效焦距」這個衡 量攝像頭光學變焦能力的重要指標進行闡述:

從光學原理上定義,焦距指透鏡中心到感光元件的距離,但是手機攝像頭的 鏡頭並非是單一的透鏡,而是多個透鏡組成的鏡片組(目前智慧型手機的鏡頭 一般包含 5 個或 6 個鏡片),因此通常把整個鏡片組的光學中心到感光元件的距離定義為焦距。

而即使在同樣焦距的鏡頭情況下,感光元件(CCD 或者 CMOS)的尺寸大 小亦會影響其成像視角,為了便於理解和表述,通常會將各個攝像頭的焦距 折算成 135 相機的焦距,即為等效焦距。

手機攝像等效焦距受內部空間的限制。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理解,等效焦距主要受 鏡頭焦距及感光元件尺寸兩方面影響:(1)感光元件尺寸的縮小雖可以拉長攝像 頭的等效焦距,但是會減少其像素點數量(相同半導體製程下),影響成像質量; (2)而加長鏡頭焦距的方式則會增厚攝像頭模組的厚度,當前輕薄化是智慧型手機的主要趨勢之一,這顯然會掣肘攝像頭光學等效焦距的進一步拉長,比如 iPhone 7Plus 的長焦攝像頭模組(等效焦距為 56mm)的高度為 6.7mm,已經 接近整機厚度(7.3mm),這也是 iPhone 7 plus 後置攝像頭凸出的主要原因。

為了在儘量不增加模組厚度的情況下增強智慧型手機攝像的光學變焦能力,早在 2013 年三星便在 Galaxy S4 zoom 中引入了伸縮式鏡頭,通過該設計使得手機 搭載的攝像模組具備了 10 倍光學變焦能力,但是該設計也使得攝像模組的面積 變得「碩大無比」,不僅破壞了智慧型手機背面的整體性,還極大的佔用了手機的 內部空間。一言以蔽之,伸縮式鏡頭設計並非增強手機攝像頭變焦能力的完美答案。

在此背景下,潛望式鏡頭設計成為備選方案:該設計通過折光元件(三稜鏡)改 變光傳遞路線,使得垂直進入的光線偏折 90°變成水平傳輸的光線,繼而通過 豎直安裝的鏡片組,最終到達豎直安裝的感光元件。潛望式鏡頭設計使得攝像頭 的最長等效焦距可以不再受制於智慧型手機的厚度,比如華為 P30 Pro 的潛望式 攝像頭的等效焦距達到 125mm,OPPO Reno 的更是達到了160mm。

當然,潛望式鏡頭設計亦存在缺點:

(1)潛望式鏡頭雖然減小了模組厚度,但 是模組面積卻有所增加,整體來看仍將佔用不少的手機內部空間;而且,模組的 面積與鏡頭的等效焦距在一定程度上正相關,因此,品牌廠商最終仍需要在等效 焦距與內部空間佔用之間進行選擇;

(2)潛望式設計下,鏡片和感光元件被豎直 安放,兩者的尺寸(特別是圓形的鏡片)會限制模組厚度的降低,當然,OPPO 在 Reno 中使用了 D-cut 鏡片,在保持有效光學尺寸的情況下降低鏡片高度。

智慧型手機的攝像頭模組一般由鏡頭、音圈馬達、紅外濾光片、CIS 晶片及託架等 組成。其中馬達、鏡頭及模組環節有望在潛望式鏡頭滲透率提升的帶動下迎來 單機價值量的提升:

鏡頭:潛望式鏡頭設計對鏡頭環節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1)該設計會新 增 1~2 個三稜鏡作為折光元件,這是最為明確的增量,而且三稜鏡的材質 一般會選用玻璃,而過去的手機鏡頭的材質一般為塑膠,因此具備玻璃光學 元件製造能力的企業有望受益;(2)光線通過折光元件的偏折之後其光通量 會有所下降,因此後續鏡頭對光通量的損耗需要有所減小,由於玻璃鏡片的 透光率由於塑膠鏡片,因此玻塑混合鏡頭的滲透有望加速。當然,玻塑混合 鏡頭目前仍面臨著成本以及產能的問題,而隨著鏡頭廠不斷擴充玻璃鏡片的 產能,並且由產能擴充帶動成本下行,玻塑混合鏡頭有望開始從高端機型開 始滲透。(3)上文提及 OPPO 使用 D-cut 鏡片用於降低潛望式模組厚度, 該鏡片採用非堆疊注塑成型的生產工藝,新工藝的使用有望增加鏡頭價值量。

不管是玻璃鏡片的滲透還是新工藝的採用,率先展開布局的如大立光、舜宇 科技和水晶光電等既有核心玩家的受益確定性是較高的,需要關注的是能否 通過良率的提升實現成本下降,從而加速該設計往中低端手機市場的滲透。

模組:從單攝到雙攝甚至多攝,對於攝像頭模組企業來說,並不是將多個攝 像頭進行簡單的組合,而是需要對模組的鏡頭位置穩定性以及光軸平行度等 重要參數進行更為嚴格的把控,而潛望式設計的導入有望進一步提升參數把 控的難度及重要性,因此會對模組企業的封裝技術和設備的精密度提出更高 要求,比如使用 AA(Active Alignment)製程進行模組的鏡頭對準,這無疑 將拔高了攝像頭模組的行業壁壘,具備較強技術積累以及在設備端率先布局 的一線攝像頭模組企業(舜宇光學、歐菲光、立景等)有望率先受益多攝及 潛望式鏡頭的滲透。

二、 攝像技術變革:從單攝到多攝,從 2D 到 3D

經過十年的發展,智慧型手機的攝像功能已經成為記錄和分享生活的主流方式,消 費者在追求像素不斷提升的同時,增加對背景虛化、全景拍攝、夜景及 AR/VR 等特定拍攝場景及成像方式的訴求;另一方面,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進入存量博弈 階段,產品創新及差異化設計逐漸成為品牌廠商最為重要的考量之一,而優質的 攝像功能無疑是當下「移動社交」時代最直觀且吸引眼球的,可見,消費者的需求與廠商升級創新及差異化策略迎來了較好的共振,手機攝像亦實現了兩個重 要的技術變革:(1)從單攝到雙攝甚至多攝;(2)從 2D 發展至 3D 成像。

這些變革使得光學市場即使在智慧型手機市場進入存量博弈階段的情況下仍具備 較好的增長空間,據 Yole 預測,全球攝像模組市場規模將由 2016 年的 234 億 美元增長至 2020 年的 468 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 12.2%。

2.1、 單攝到多攝:提升畫質,對標單反

單攝無法滿足特定場景的拍攝需求,雙攝應運而生。單純的像素提高難以幫助 傳統單攝突破其自身瓶頸,特別是在背景虛化,夜景和 3D 成像等特定拍攝需求 的情況下。以背景虛化為例,要實現較淺的景深,需要具備三個關鍵要素:大光 圈,長焦距和大底(CMOS 尺寸),一般情況下,智慧型手機攝像 CMOS 的尺寸 在 1/3 英寸左右,遠小於單眼相機的 CMOS 尺寸,另一方面,長焦距會導致鏡 頭變厚,這顯然與手機輕薄化趨勢背道而馳,而且拉長鏡頭的焦距可能會使得取 景範圍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因此,在此類場景下,需要兩個甚至多個攝像頭配 合工作,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iPhone入局推動雙攝普及,滲透率快速提升。早在 2011 年,HTC 和 LG 就開 始嘗試推出雙攝手機,但並未引起很大關注度,直到 2016 年發布的 iPhone 7 plus 搭載兩個 1200 萬像素的彩色攝像頭(廣角+長焦),才推動了雙攝的快速普 及,據旭日大數據統計顯示,2016 年全球雙攝智慧型手機的滲透率僅為 5%,2017 年已超過 20%,到 2019 年有望接近 45%。出於成本考量,雙攝在初期主要被 用於中高端機型,隨著模組單價逐漸降低,正逐漸往中低端市場滲透。

智慧型手機雙攝的主流選擇方案包括三種:(1)成像+景深;(2)廣角+長焦/超廣 角;以及(3)彩色+黑白。

成像+景深:單獨攝像頭記錄景深,後期算法進行虛化。一般來說,該方案 配備兩顆像素不同的攝像頭:像素較高的主攝像頭負責拍攝照片,像素較低 的則負責記錄照片中不同對象的景深信息,最後通過算法進行背景虛化。

廣角+長焦/超廣角:模擬光學變焦。一般而言,在同一拍攝條件下,焦距越 短,視角越大,反之亦然。傳統的單攝手機攝像頭的光學焦距是固定的,拍 攝時使用數碼變焦的方式,即在原本的照片上截取需要進行「特寫」的部分 進行放大,這樣會導致像素變低,圖像變模糊,對照片質量有所損傷。iPhone 7 plus 在普通鏡頭(1200 萬像素、28mm 焦距)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大倍率 的長焦鏡頭(1200 萬像素、56mm 焦距),可以實現 28nm 到 56nm 的範圍 內的無損光學變焦。另一方面,亦有廠商選擇新增短焦距攝像頭,用以拍攝 超廣角照片。

彩色+黑白:增強光通量,提高解析度。傳統的單攝像頭需要同時記錄物體 的輪廓及色彩信息,一般情況下,像素提高有助於提高輪廓清晰度,但是會 導致進光量減小,進而減弱色彩表現力。為了兼顧相片的清晰度和色彩表現 力,華為主推的雙攝方案使用兩個 CMOS 進行分別記錄:高像素黑白 CMOS 記錄輪廓信息,較低像素彩色 CMOS 則記錄色彩信息,最後通過算法將兩 者合成。該雙攝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圖像的清晰度和色彩飽和度,但是由於需 要對兩張照片進行合成,可見其對算法要求較為苛刻,同時,對攝像頭的位 置穩定性以及光軸平行度的要求亦有所提升,對模組廠商的封裝技術和設備 的精密度提出更高訴求。

三種方案中,第一種方案的技術相對較為成熟且成本較低,是初期的主要雙攝 配置選擇,而後兩種的技術方案的比較優勢則較為明顯,方案二可以實現光學 變焦,方案三可以有效提升畫質。後面的三攝或者多攝亦是圍繞該兩種方案進 行組合搭配。

華為引領手機多攝潮流,三星和 OPPO 入局,三攝有望迎來高速發展期,根據 群智諮詢(Sigmaintell)預測,2019 年全球支持三攝(含 TOF)的智慧型手機 出貨量約 2.4 億部。

(1) 2018 年上半年推出的 P20 Pro 首次配備三攝方案:4000 萬像素彩色攝 像頭+2000 萬像素黑白攝像頭+800 萬像素長焦攝像頭,其中長焦鏡頭支持三倍 光學變焦(等效焦距 80mm)。從攝像頭配備來看,該三攝方案是「彩色+黑白」 和「廣角+長焦」兩類雙攝方案的融合。

(2)2018 年下半年推出的旗艦機仍然延續三攝方案,Mate 20 配備「1200 萬 廣角+1600 萬超廣角+800 萬長焦」,Mate 20 Pro 則搭載「4000 萬廣角+2000 萬超廣角+800 萬長焦」,其中,超廣角鏡頭和長焦鏡頭的等效焦距分別為 16mm 和 80mm。

(3)2019 年上半年推出的 P30 Pro 則開啟四攝之路,搭配方案為「4000 萬廣 角+2000 萬超廣角+800 長焦+TOF」,其中長焦攝像頭使用潛望式設計實現 125mm 等效焦距。

在華為的帶動下,三星和 OPPO 等安卓陣營的品牌廠商亦紛紛開始多攝方案, 三星 Galaxy S10+搭載「1200 萬廣角、1600 萬超廣角、1200 萬長焦」三個攝像頭。

三攝接棒式方案賦予手機攝像大範圍變焦的能力。智慧型手機的攝像頭一般為定 焦鏡頭,而目前較為主流的三攝方案則是三個定焦鏡頭的組合,這意味著,在三個特定的等效焦距上,三攝模組具備較好的光學素質,而其餘等效焦距則需要由 算法驅動的數碼變焦相配合方能實現,以華為 P30 Pro 實現 3 倍等效焦距為例: 該等效焦距下的相片是通過合併主(廣角)攝像頭和長焦攝像頭的圖像數據而產 生,畫面中心的最佳細節圖像數據來自長焦鏡頭,而邊緣「丟失」的區域則由主 攝像頭的圖像數據加以人工智慧潤飾後填補。接棒式方案雖並未實現全焦段物理 光學變焦,但是極大得提升了手機攝像的變焦範圍及能力。

2.2、 2D 到 3D:增強現實感

3D 感測移動端應用場景廣泛,市場具備高成長空間。3D 感測在智慧型手機中的 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包括解鎖,安全支付,AR/VR,3D 建模等,未來幾年,隨 著智慧型手機 3D 攝像頭的供應鏈逐漸成熟,消費電子領域將成為 3D 感測的主要 戰場之一,Yole 預測消費電子 3D 感測市場將由 2017 年的 4 億美元增長至 2023 年的 138 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82%,遠超其在汽車,醫藥,工業及安防等 領域的增長速度。 圖

3D 結構光先行,TOF 有望快速突破。目前來看,3D 感測在智慧型手機中的主要 應用場景為解鎖和安全支付,如 iPhone X,小米 8 探索版以及 OPPO Find X 配 備的 3D 結構光。長遠來看,3D 感測的應用場景不會局限於此,如 AR/VR 亦有 望成為 3D 感測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Apple 在 2017 年 WWDC 上發布 ARKit 開啟了 AR 在移動端的應用,但是僅靠算法獲取物體的深度信息會帶來巨大的運算量,造成高功耗、畫面不流暢等問題,未來,若在後置攝像頭中導入3D感測, 軟硬體搭配將實現更好的 3D 空間結構的構建,助力 AR 技術的快速發展。

3D 結構光:蘋果引領,安卓陣營快速跟進。iPhone X 率先導入 3D 人臉識 別功能取代傳統指紋識別,加速了該功能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的應用,HOVM 在今年上半年均推出了配備人臉識別的旗艦機型。iPhone X,OPPO Find X 和小米 8 探索版均採用 3D 結構光方案,是目前市場上較為成熟的深度檢測 方案和靜態場景 3D 拍攝的首選,其識別步驟為:(1)發射端(點陣投影儀) 投射大量紅外光點至觀測物體表面,使得物體表面的光點落點產生位移;(2) 接收端(紅外攝像頭)捕捉光點,檢測物體表面的圖形;(3)通過光點位移 測算位置和深度,使用算法復原三維空間。

3D 結構光產業鏈:發射端核心部件高壁壘,接收端產業鏈成熟。3D 結構 光主要由發射端,接收端,IC 晶片構成,其中,發射端主要由紅外光源 (VCSEL),準直鏡頭(WLO)和光學衍射元件(DOE 或者光柵)組成, 接收端則由紅外 CMOS 傳感器,光學鏡頭以及窄帶濾光片構成。整體來講, IC 晶片和發射端的光學衍射元件具備較高的行業壁壘,而發射端其他部件 (VCSEL 和準直鏡頭)以及接收端元件的產業鏈則相對較為成熟。

ToF:方案成熟,正逐漸被導入到智慧型手機領域。TOF 方案最早被應用於物 流,安防監控等工業領域,該方案的實現過程為:(1)發射端發射調製的紅 外光;(2)接收端使用紅外 CMOS 接收被物體反射回來的紅外光;(3)通 過算法計算時間差,得到拍攝物體的距離。聯想 Phab 2 Pro 和華碩 Zenfone 是目前全球配備後置 TOF 3D 感測攝像頭的兩款智慧型手機,vivo 亦於 MWC 2018 上展示了配備前置 TOF 深度攝像頭的產品,此次華為的 P30 Pro 中亦 加入了 ToF 攝像功能,TOF 3D 感測方案(特別是後置方案)正逐步被導入 到智慧型手機領域,未來,隨著應用場景的逐漸成熟,該方案在移動端的市場 空間值得期待。

發射端相較於結構光更簡單,接收端需要大像素尺寸 CMOS。TOF 方案的 發射端主要由紅外光源(VCSEL)和擴散片組成,因為不需要特殊排列的 點陣,TOF 的發射端相較於結構光更為簡單。接收端則由鏡頭,窄帶濾光 片和紅外 CMOS 組成,目前 TOF 方案主要應用於遠距離 3D 拍攝,反射回 來的紅外光信號較弱,且 sensor 的感光時間較短,因此 CMOS 的單像素尺 寸較大,一般達到 10um 級別(目前一般的 RGB 單像素尺寸為 1um 級別)。

總體來看,結構光方案較 TOF 方案更為複雜,成本相對更高,且主要應用於短 距離 3D 成像,當然,其成像精度亦高於後者,因此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的主要應用 場景為解鎖和安全支付,且主要配備於旗艦機型的前置攝像;TOF 方案則支持 遠距離 3D 感測,可成為智慧型手機後置 3D 攝像的選擇,配合如 ARKit 等軟體系 統提供優質的 AR 體驗。

蘋果深度布局,國產供應鏈需依託安卓陣營跟進情況。蘋果早在 2013 年便收購 Primesense,開始布局 3D 攝像,並在 iPhone X 中導入3D人臉識別功能,安 卓陣營的品牌廠商也在積極突破蘋果對 3D 結構光的專利封鎖,尋求3D人臉識 別功能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的普及,加上 3D 感測在智慧型手機 AR 端的應用,其未來市場空間是比較廣闊的,主要的器件供應商有望率先受益。分析產業鏈情況容易看出,不管是結構光還是 TOF 方案,在原先已經具備較好基礎的領域,如濾光 片與模組端,國內企業有望率先突圍,而其他領域,則需要依託下遊的整體出貨 量,因此,國產供應鏈能否參與其中主要取決於安卓陣營的主要品牌在 3D 感測領域的布局意願及進度。

三、 受益廠商梳理

水晶光電:公司在光學低通濾波器(OLPF)和紅外截止濾光片(IRCF)領 域具備較強的行業地位,該兩大產品的銷量位居全球前列。2018 年公司預計實 現營業收入 23.26 億元,同比增長 8.39%,實現歸母淨利潤 4.63 億元,同比增 長 30.06%,其中精密光電薄膜元器件業務(IRFC、OLPF、晶圓級濾光片和窄 帶濾光片等)預計約貢獻 70%~80%收入。

歐菲光:公司自上市以來,公司不斷拓展自身業務線,實現業績持續穩定的增 長,營業收入從 2010 年的 6.18 億元增長至 2017 年的 337.91 億元,年複合增 長率 77.12%,淨利潤從 2010 年的 0.52 億元增長至 2017 年 7.44 億元,年複合 增長率 46.25%。從公司過往的布局及業績釋放情況看,在消費電子領域,從電容式觸控螢幕,到攝像頭及生物識別,公司都能在布局之後的 1~2 年實現較好的 業績釋放,這體現了公司對市場的精準的判斷和強大的執行力,此類能力亦將 為公司後續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公司自 2012 年切入攝像頭領域以來,貢獻營收逐年增長,2017 年已達到 166.32 億元。從 2016 年年底至今,公司的攝像頭模組單月出貨量穩居全球首位,2017 年,公司全年單攝模組出貨量達 3.7 億顆,雙攝模組亦出貨約 3500 萬顆,約佔 全球市場 15%。同時,公司去年收購了華南索尼電子廠(現更名為廣州歐菲影 像),不僅獲得了包括 Filp Chip 封裝工藝在內的多項專利技術,還順利切入國際 大客戶攝像模組供應鏈。

立訊精密:2018 年公司通過旗下立景創新受讓了臺灣光寶的相機模組事業部, 2017 年,臺灣光寶的攝像頭模組出貨量排全球第 19,雙攝模組出貨量排全球第 8,曾是華為雙攝模組的主力供應商,具備完善的技術及客戶儲備。立景創新通 過受讓臺灣光寶相機模組事業部,可以獲得其技術及客戶,快速提升自身實力。 立訊精密則可以通過體外收購光寶的相機模組事業部補全光學板塊,從而成為 「機、電、聲、光」一體化的平臺型企業。

四、行業分析觀點

光學是智慧型手機進入存量博弈階段之後仍實現行業空間不斷增長的細分領域之 一,為了刺激消費者的換機欲望,各大品牌產商紛紛推出具備高質量攝像功能 的旗艦機。不管是雙攝、三攝甚至多攝的推廣普及,亦或是潛望式鏡頭設計、 ToF 3D攝像等新技術的導入,都為光學產業鏈帶來不小的提振,而已在光學賽 道上馳騁的既有玩家顯然是最為受益的。 (END)

相關焦點

  • 小米10青春版普及潛望式變焦鏡頭 拍遠景用兩千塊的手機就夠了
    據悉,小米10青春版採用了後置四攝的設計,主攝為主流的4800萬像素,其餘三個鏡頭分別是人像虛化鏡頭、廣角微距鏡頭,和一枚潛望式長焦攝像頭,並且支持OIS光學防抖,四顆鏡頭覆蓋了15mm到122mm的常用焦段。
  • 一文看懂:光學行業 三攝+潛望式+3D
    1.3、潛望式攝像頭有望在2019年快速滲透潛望式攝像頭是指將鏡頭與手機平面垂直放置的攝像頭。OPPO是最早推出潛望式攝像頭的手機廠商,其在2017年的MWC上首次展示了潛望式攝像頭技術。該技術採用「接棒式」三攝配置方案,其中長焦攝像頭採用潛望式結構,等效焦距為159mm,另外超廣角鏡頭的等效焦距為15.9mm,再加上超清主攝,這樣就構成了等效焦距15.9mm—159mm的三攝鏡頭組。OPPO的這款產品也贏得了MWC 2019的優秀技術獎。
  • 手機拍攝的下一個浪潮——潛望式攝像頭 重點關注舜宇光學(02382...
    潛望式攝像頭將會給光學鏡頭以及攝像頭模組企業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1)對於光學鏡頭企業,潛望式鏡頭新增1-2塊玻璃材質轉向稜鏡,過去手機鏡頭多是塑膠鏡頭,因此潛望式鏡頭將會要求手機鏡頭企業具備玻璃光學元件的設計與製造能力;此外,潛望式鏡頭將會打開單個鏡頭鏡片數量的空間,未來7p、8p鏡頭都將不受手機厚度的限制;2)對於攝像頭模組企業,新增的玻璃轉向稜鏡會導致潛望式攝像頭的跌落穩定性遠不如傳統攝像頭
  • 潛望式長焦鏡頭好在哪?怎麼分高下?
    如今的旗艦手機已經不再局限於性能的比拼,拍照影像方面的表現也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昨天CFan向大家介紹了當前最頂級的4顆主攝傳感器(詳見《旗艦手機拍照好不好?就看這4顆主攝傳感器了!》),今天咱們再來聊聊影響手機拍攝遠處風景的關鍵輔攝——長焦鏡頭。
  • 大立光:潛望式鏡頭有機會採用玻璃加塑膠鏡片
    芯科技消息(文/李泰宏),鏡頭廠大立光CEO林恩平表示,塑膠鏡片因為熱漲冷縮的物理特性,玻璃鏡片則是可以解決鏡頭對焦問題,因此已經有客戶在要求設計玻璃加塑膠的複合式鏡片潛望式鏡頭產品,至於何時會出貨,要看客戶狀況而定。
  • iPhone要上潛望式鏡頭了,但當前「長焦之戰」方向可能不對
    圖片來自:wikiwand但這種設計思路只適用於相機。對於手機來說,要是用這種設計思路來做超長焦鏡頭,你可能會看到一部鏡頭凸起極為嚴重的手機。那麼有什麼好辦法,將超長焦鏡頭塞進薄薄的手機裡呢?上文提到的潛望鏡,便是一個絕妙的解決方案。
  • 潛望式鏡頭+光域指紋識別 OPPO新技術怎樣實現的?
    潛望式鏡頭+光域指紋識別 OPPO新技術怎樣實現的?實現原理    OPPO在早些年有申請了潛望式結構鏡頭專利。根據專利圖我們可以看到,三片鏡頭被固定在一個運動元件上,整體與目前市面主流手機放置方式不同,鏡頭模組呈橫向堆疊。在鏡頭與圖像傳感器想要接收到畫面信息,則需要一個具備特定角度的入光面,說白了就是一個反射光線信息的鏡片。這樣就實現了一組潛望式鏡頭的設計。
  • 「高懸大鏡,坐見四鄰」之術——關於潛望式鏡頭的那些事
    2017年華碩又推出了鷹眼ZenFone 3 Zoom,只是這次名字裡的Zoom就有點名不副實了,變成了一款淪為平庸的雙攝手機,再也沒有潛望鏡頭了……時間繼續往後推,在2017年的MWC上,OPPO首發五倍無損光學變焦技術,潛望式鏡頭搭配普通主攝的設計,讓一部分人直呼Amazing。
  • 盧偉冰吐槽TOF技術是噱頭,網友笑了:聽聽華為怎麼說
    也就是說一部同價格的手機,如果你發現某手機有的技術另一個沒有,那就說明另一個手機一定有你沒看到的優勢與長處。TOF真的沒有必要嗎?在這裡給大家簡單的解釋一下關於tof技術,儘可能通俗一點的說,tof技術其實算是一個3D景深鏡頭。比如說蘋果在之前採用了3d雷達感測器結構光,然後這種技術可以掃描整個人的臉部,並且判斷出哪個部分遠哪個部分近。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形成一個3D構圖。
  • 手機真能變身望遠鏡?潛望式連續變焦鏡頭誕生!
    以小米10青春版為例,這款產品配備了800萬超廣角鏡頭、4800萬像素廣角主攝、800 萬潛望式長焦鏡頭和微距鏡頭。其中,超廣角、主攝和長焦鏡頭的焦距分別為15mm(0.6X)、28mm(1X)和122mm(等效5X),因此官方才會用「15mm~122mm全場景、全焦段覆蓋」加以宣傳。
  • iPhone 要上潛望式鏡頭了,但我敢說當前的「長焦之戰」方向錯了
    圖片來自:wikiwand但這種設計思路只適用於相機。對於手機來說,要是用這種設計思路來做超長焦鏡頭,你可能會看到一部鏡頭凸起極為嚴重的手機。那麼有什麼好辦法,將超長焦鏡頭塞進薄薄的手機裡呢?上文提到的潛望鏡,便是一個絕妙的解決方案。
  • 智慧型手機的望遠鏡!潛望式長焦鏡頭哪家強?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再來聊聊如何影響潛望式長焦鏡頭的技術和功能。同時,焦距越長拍攝時的抖動問題就越明顯,一顆合格的長焦鏡頭,通常還必須搭配OIS光學防抖功能。正如前文所述,手機厚度是有限的,對垂直結構的長焦鏡頭來說,華為P40配備的80mm和小米10 Pro選用的94mm焦距的長焦鏡頭就是極限了。如果想讓手機隨時扮演「望眼鏡」,就輪到潛望式結構的長焦鏡頭出馬了。
  • 新iPhone要上潛望式鏡頭?外媒:蘋果正在計劃中
    為了實現更遠的變焦效果,目前不少的旗艦手機都已經用上了「潛望式鏡頭技術」,例如華為、三星一些採用潛望式變焦鏡頭的手機,可以輕鬆拍攝更遠的景物而不損失畫質。而現在,蘋果也計劃要在iPhone上搭載這種技術了。
  • 智慧型手機上的潛望式變焦是什麼,它和普通的長焦鏡頭有何不同?
    自從第一款帶有相機的手機問世以來,相機就一直是手機的核心功能。早期,手機廠商主要通過增加攝像頭的像素來提高在這一方面的競爭力。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競爭的加劇,很多手機廠商在相機功能上進行了創新。而在其中潛望式變焦技術越來越受到追捧,它支持5倍或10倍的光學變焦,便於快速、輕鬆地放大遠處的景物。下面,我們就來介紹潛望式變焦鏡頭的用途、優缺點以及使用前景。
  • 蘋果開始考慮潛望式鏡頭技術
    論玩花樣,安卓手機絕對在iPhone之上。比如,摺疊屏手機、升降式鏡頭設計、潛望式鏡頭、屏下指紋解鎖、微雲臺等等。蘋果一看,你們安卓手機玩得那麼花,那我也來湊湊熱鬧。當時稱,蘋果可能在今年的iPhone 12上使用一個特殊的潛望鏡相機鏡頭,為其提供更好的光學變焦性能。顯然,iPhone 12系列上並沒有搭載,而iPhone 12 Pro卻採用了大底方案。如今,蘋果和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商討,則預示著蘋果已經將潛望式鏡頭技術提上案,至於哪款手機搭載?那就要看蘋果的測試進度如何,如果快的話明年的iPhone 13就可以搭載了。
  • iPhone 13可能加入三星潛望式鏡頭
    據Digitimes報導稱,蘋果公司正在尋求改善其下一代設備的攝像頭設置,其中重要的方法就是增強手機的光學變焦鏡頭。目前看起來蘋果不是在單獨構建此功能,而是希望與韓國公司合作,以使其成為現實。儘管還沒有最終確定,但蘋果公司可能會使用三星的潛望式鏡頭。與許多競爭對手相比,蘋果產品新技術應用方面採取了更為保守的做法。該公司並沒有急於將最新的技術或設計與新的iPhone包裝在一起,而是選擇更為成熟技術應用於蘋果設備。這就是為什麼很少看到Apple提供的任何超前酷炫的技術和設計的原因 。
  • 「潛望式鏡頭」的那些事:好在哪?區別在哪?
    這起因就是潛望式鏡頭的「潛望」文字,看字就知道,這個結構誕生於為潛艇內的人員提供視野而來的,也就是說,這個東西完全不是為了拍照而設計的,實實在在的實用主義產物。  除了OPPO和華為外,vivo以及榮耀在其旗艦機型中均搭載了潛望式長焦攝像頭,可以說現在大部分手機廠商都開始逐漸認可潛望式長焦鏡頭。接下來我們就看看這些廠商在潛望式長焦鏡頭上的表現如何。
  • 潛望式鏡頭崛起 這些華為概念股今年已漲瘋
    潛望式超級變焦鏡頭支持5倍光學變焦、10倍混合變焦以及50倍最大數碼變焦。潛望式攝像頭與其他鏡頭相比多了光學轉換部件,由光學傳感器、濾光片、轉圈馬達、鏡頭組、稜鏡等一系列部件組成,能夠達到極高的光學變焦倍數。  此外,P30 Pro採用前後雙曲面玻璃,珍珠屏+超窄邊框設計之下,帶來6.47英寸大屏,搭載華為磁懸發聲屏技術(手機屏幕即聽筒)和高達2340 x 1080解析度。
  • 【爆料】Realme新機外觀專利曝光:獨特橢圓形四攝 或搭潛望式鏡頭
    關注國產手機最新消息:近幾年,智慧型手機行業發展迅猛,各大手機廠商為吸引消費者目光,紛紛在手機性能上下足文章,各種「超大杯」配置、無限制堆料,反而讓消費者眼花繚亂無從下手。 不同的品牌,相似的配置與外觀,同質化成了手機廠商棘手的問題。而realme似乎想率先解決這個問題。
  • 升級拍照最大短板:蘋果考慮潛望式鏡頭技術
    11月30日消息,據DigiTimes報導, 蘋果為強化iPhone光學變焦功能,正在著手尋找潛望式相機技術和專利,並與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商討,引發業界關注。  今年7月份,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曾發布報告稱, iPhone可能會在2020年使用一個特殊的潛望鏡相機鏡頭 ,可以提供比目前iPhone上更好的光學變焦性能。  郭明錤稱,韓國最佳鏡頭供應商Semco和中國最佳鏡頭供應商舜宇光學將分別在 2020下半年和 2021年進入蘋果鏡頭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