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失望,新研究顯示:銀河系70%的恆星可能是生命禁區

2020-09-06 怪奇菌

人類能取得今天的「地球霸主」地位,一方面離不開先天的肢體優勢,而另一方面則和勇於探索未知的精神密不可分。


自走出非洲至今,地球的每一片土地幾乎都有著人類的足跡,這使得地球漸漸無法滿足人類的探索欲望。

進入工業社會後,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對未知的探索渴望達到頂峰,浩瀚的宇宙成為了新的探索目標。


事實上,從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到阿波羅十一號降落月球,宇宙帶給人類的顛覆越來越多。

正如俗語所說:「知道得越多,就會覺得自己越無知」,宇宙中的問題並沒有隨著探索的不斷深入而減少,反而是越來越多,甚至有的問題讓科學家們都束手無策,例如本應存在的外星人問題。


按照最開始的計算,宇宙中即便不是遍布文明,至少也應該有其他文明的存在,可現實總愛跟人開玩笑,整個宇宙仿佛一片死寂的大海,沒有任何人回應人類在地球孤島上發出的吶喊。

對於這種「不科學」的情景,科學家們也試圖用各種理由去解釋,比如是不是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過於偏僻,從而導致繁華區域的文明根本沒有發現我們。


事實上,這樣想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銀河系中恆星數量大約在1000-4000億顆恆星,雖然其中70%是紅矮星,但是如果這些壽命可達10萬億年的紅矮星周圍有宜居行星,可想而知生命會多麼的繁茂。

可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美好的希冀可能要落空了,人類在銀河系中可能真的是唯一的。


近些年,隨著觀測手段和觀察方法的不斷革新,人類對紅矮星的了解越來越多,例如比鄰星附近就有著一顆紅矮星,距離地球39光年外也有一個紅矮星組成的天體系統——TRAPPIST-1。

而在這個天體系統中,甚至還有著7顆和地球大小和質量都非常相似的巖石行星,在最開始的時候這讓科學家們非常興奮。


可讓人失望的是,紅矮星對生命其實非常不友善。它發出的恆星風能夠將行星的大氣層剝離,使得行星表面的液態水無法留存,生命失去了賴以生存的保障。

更為恐怖的是,紅矮星發射出的猛烈X射線和紫外線輻射,以及頻繁爆發的耀斑,能夠在短時間內摧毀現有生命,甚至是生命演化的基礎。


當然了,以上都是紅矮星理論上造成的後果,而最近科學家們藉助「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第一次詳細研究了一顆系外行星的表面溫度,證實了以往的推測——銀河系中70%的恆星都是「生命禁區」。

這顆編號為「LHS 3844b」的行星距離地球約48.6光年,它的整體半徑約是地球的1.3倍,公轉一圈僅需11個小時。而它圍繞著一顆紅矮星運行。


研究顯示,這顆和地球類似的行星其實和月球一樣,是一顆已經被「潮汐鎖定」的星球,它的一面永遠朝著鎖定它的天體,就像月球永遠只有一面朝著地球一樣。

經過紅外望遠鏡的觀察,這顆行星的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溫度能夠高達767攝氏度,而夜晚卻僅有-273攝氏度,有著一千多攝氏度的溫差。


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科學家蘿拉·克雷伯格(Laura Kreidberg)表示,如果這顆「LHS 3844b」有像地球那樣的大氣層,那麼白天超高的溫度會讓空氣膨脹,產生覆蓋全球的熱風,這會讓星球整體溫度趨於穩定。

可觀測結果卻顯示它晝夜溫差極大,這也就意味著它不可能存在和地球相類似的大氣層。


雖然觀測結果顯示紅矮星附近的行星不可能孕育生命,但這並未讓科學家喪失信心,因為有科學家提出,溫度較低的行星將有機會保留大氣層,或許距離紅矮星遠的行星還是有孕育生命的可能。

可能許多朋友會說,即便銀河系70%的恆星是生命禁區,不是還剩下30%的恆星嗎,為什麼就說人類是銀河系中唯一的智慧生命了呢?其實這就涉及到「宜居帶」的問題了。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太陽系中有個宜居帶,因為地球就在其中。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銀河系中其實也有一個宜居帶,太陽系就在宜居帶的中間偏外的位置。

這個區域恆星相對稀少,因為引力擾動引起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也相對較少,為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安全穩定的空間和時間。


所以如果再加上宜居帶這個篩選條件,銀河系中真正適宜生命出現的恆星系極少,甚至可能還不到1%。

而這剩下的恆星人類基本上都已經進行了觀測,並未發現文明活動的痕跡,所以才說人類在銀河系中很可能是唯一。


不過許多人並不認同此結論,因為以人類現在的發展水平和對太陽系的改造程度來看,哪怕幾光年外就有個文明在觀察太陽系,它們也一定也沒法發現人類的活動痕跡。

這也就意味著,銀河系中可能確實文明繁茂,只是它們的發展程度和人類文明差不多,這才導致人類無法發現他們的存在。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表明,生命可能在銀河系中很常見
    ,即使在我們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中,生命也可能是一個極其普遍的存在。據最新一期《國際天體生物學》雜誌的一篇研究論文,科學家認為,在銀河系中,生命可能是一個常見的現象。這項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太陽系誕生之後的46億年內,由於軌道運行,太陽每隔一段時間,總會經過另外一顆恆星附近,當這兩顆恆星的軌道接近時,由於巨大的引力作用,位於恆星外邊緣的天體會互相捕獲,從而可能將兩顆恆星的生命物質交換,最終,地球上出現了生命,而另外一顆恆星的宜居帶行星也將會誕生生命,由於在銀河系中,像太陽這樣大小的恆星仍然比較少,因此,很可能銀河系中普遍存在的生命形式都來自於地球。
  • 研究顯示環繞銀河系的鳳凰恆星流起源非比尋常
    在遙遠的過去某個時候,一團恆星呼嘯著穿過銀河系,銀河系巨大的引力效應將它們撕裂。引力將這個團塊塑造成了一個 "大塊的義大利麵條",裡面全是恆星,不斷地圍繞著我們的母星系流轉。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觀察了這個被稱為 "鳳凰 "的義大利麵條狀恆星流,表明它的起源非比尋常。
  • 英媒:新研究顯示銀河系中或飄浮著千億顆"流浪行星"
    新研究顯示,銀河系中可能飄浮著超過1000億顆「流浪行星」。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8月21日報導,這些自由飄浮的天體不依附於任何恆星,這意味著它們漫無目的地在太空中遊蕩。這項新研究預測,此類行星將在數量上超過銀河系中的恆星,並進一步揭示銀河系的進化過程。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俄亥俄州立大學天文學家斯科特·高迪教授說:「宇宙中可能充滿了『流浪行星』,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如果不進行一次徹底的太空顯微透鏡調查,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結果。」南希·格蕾斯·羅曼太空望遠鏡將在未來5年內升空,並將前所未有地描繪出巨大的全景圖像。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到現在為止,幾乎所有這些都起源於我們星系盤中最近的恆星形成事件,這些事件是由我們的旋臂的密度波和冷氣體的崩塌所驅動。在銀河系的光環中,這種氣體更為瀰漫和更為熾熱,產生了錯誤的條件才能生出新星。圖注可以通過此處顯示的顏色/大小圖表了解星星的生命周期。
  • 英媒:新研究顯示銀河系中或飄浮著千億顆』流浪行星』
    新研究顯示,銀河系中可能飄浮著超過1000億顆「流浪行星」。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8月21日報導,這些自由飄浮的天體不依附於任何恆星,這意味著它們漫無目的地在太空中遊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計劃利用南希·格蕾斯·羅曼太空望遠鏡(原名為寬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本網注)計算出有多少顆這樣的行星。這項新研究預測,此類行星將在數量上超過銀河系中的恆星,並進一步揭示銀河系的進化過程。
  • 金星發現磷化氫,新研究讓人失望,可能根本不算所謂的生命跡象
    為什麼發現磷化氫就會認為金星可能存在生命呢?新研究:可能根本不算所謂的生命跡象其中一個研究指出,早在1978年抵達金星的先驅者13號探測器就已經發現到了磷化氫,只是當時把研究重點放在了其他化學物質上,所以就忽略了金星磷化氫的研究。現在的一項新研究再次指向金星的磷化氫,但是可能讓我們失望了。
  • 在銀河系中,外星生命可能是很罕見的
    德雷克等式依賴於幾個常量的值來確定這些文明可能有多廣泛,它們有多大可能進化,以及當我們能夠探測到的時候,它們有多大可能傳播。新研究增加了著名的德雷克等式的不確定性,表明人類發現外星智慧生命可能性比之前認為的要小。
  • 研究發現銀河系可能遍布類似地球的宜居行星
    一項新的研究結果已經公布,研究人員研究系外行星數據後表明,銀河系中可能存在至少3億顆潛在的宜居行星。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大約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是類地球行星的家園。研究人員一直認為,發現地球以外生命的最佳機會是找到與地球相似的行星。
  • 最新研究成果:銀河系可能有36個活躍的智能文明,地球生命最獨特
    這些等式包括我們銀河中恆星形成的歷史和恆星的年齡,恆星的金屬含量以及恆星在其可能形成生命的宜居區域中託管類地球行星的可能性。    根據他們使用天體哥白尼強極限的計算,他們確定了整個銀河系中可能存在36個活躍和交流的智能文明。假設生命構成了地球上的生活方式,這是我們目前唯一的了解。韋斯特比說,它還假設容納這些行星的恆星的金屬含量與我們的太陽相同,後者富含金屬。
  • 失望!研究發現:佔宇宙3/4的紅矮星沒有生命,人類是孤獨的?
    甚至會堅定的認為地球以外就一定存在外星生命呢?甚至是類人的智慧生命?外星生命並非是人類一廂情願的幻想,而是具有非常可靠的科學基礎。首先是人類在上世紀的二十年代末深深的被宇宙的浩瀚、以及物質的豐富所震撼到。
  • 失望!研究發現:佔宇宙3/4的紅矮星沒有生命,人類是孤獨的?
    甚至是類人的智慧生命?外星生命並非是人類一廂情願的幻想,而是具有非常可靠的科學基礎。首先是人類在上世紀的二十年代末深深的被宇宙的浩瀚、以及物質的豐富所震撼到。所以說宇宙中行星的數量非常龐大,是一個天文數字,即使生命誕生的機率很低,在如此龐大的基數面前,也難免讓人覺得生命在宇宙中非常普遍。
  • 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尋找分子雲 可能含有生命雛形
    Byrd Green Bank Telescope,GBT)在銀河系中尋找富含複雜化學成分的分子雲,這些分子雲可能含有生命的雛形。 該研究項目是由來自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觀測所(the 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NRAO)的一個科研小組負責的。
  • 《天文學雜誌》:銀河系中大約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是類地行星的家園
    《天文學雜誌》:銀河系中大約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是類地行星的家園(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一項新的研究結果已經公布,研究人員研究系外行星數據後表明,銀河系中可能存在至少3億顆潛在的宜居行星。
  • 新發現的「克拉肯合併」可能是銀河系歷史上最大的碰撞
    我們的銀河系是建立在碰撞的基礎上的,而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在銀河系包含超過100個十億顆恆星,但它並沒有被他們全部老老實實來。在過去的120億年中,銀河系至少發生了十二次碰撞,與附近的一個星系相撞併吞噬了它,吞噬了該鄰居的恆星,並將它們混合在一起,形成不斷增長的繞太陽。
  • 在一千萬顆恆星中搜尋外星人的研究行動鎩羽而歸
    天文學家利用一架位於澳大利亞的射電望遠鏡,在一千萬顆恆星中間搜尋人工無線電信號,結果空手而歸。不過他們卻說,對於希望找到外星智慧生物的人來說,這也不是壞消息。在這項新研究中,他們尋找的是與收音機調頻波段類似的強無線電信號發射。銀河系中一塊包含1千萬顆恆星的區域已經搜索完畢。儘管沒有找到這種類型的無線電信號,這些天文學家卻說,這不一定是壞消息。這項研究由國際射電天文研究中心(ICRAR)科廷大學節點的天文學家Chenoa Tremblay和Steven Tingay進行。
  • 銀河系至少70億顆行星上可能有生命
    銀河系有大約2000億恆星,而與太陽同類型的G級矮星佔其中的7%。以阿姆斯研究中心Steve Bryson為首的一批研究人員根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和蓋婭探測器的觀測數據,對銀河系類日恆星周圍宜居行星的數量進行了估算。
  • 「流浪地球」遍布銀河系,比銀河系中的恆星還要多?
    但是,發表在《天文雜誌》一項新研究認為,僅在銀河系中,流浪行星(沒有恆星的行星)比銀河系中的恆星還多。流浪行星可能在年輕恆星周圍的氣態圓盤中形成,類似於仍與恆星盤中的那些行星,例如地球。形成之後,它們可能通過與恆星系中其他行星的相互作用甚至其他恆星的飛越事件而被彈出。第二種可能是這些流浪行星在塵埃和氣體一起旋轉時形成,類似於恆星形成的方式,但是在形成的過程中卻沒有形成母恆星。
  • 最新研究認為,銀河系可能充滿了死亡文明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神學家有神學家的結論,而科學家也有科學家的結論,但是無論是神學家,還是科學家,對這個問題似乎仍然是沒有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但是科學界仍然時不時就出現一個新的結論,對這個終極問題嘗試做出新的解釋,最近,就有一項新的研究結論,該結論認為:不要說整個宇宙空間了,單是在銀河系中,可能到處都充滿著已經死去的文明。
  • 科學家搜索1000萬顆恆星,未發現外星人技術籤名,但並不失望
    他們試圖尋找存在外星人的任何跡象,證明在黑暗的廣闊宇宙中還有生命。但在對銀河系中超過1000萬顆恆星進行搜索後一無所獲,科學家離「外星生命是否存在或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的這個答案可能更近了。  據發表於《澳大利亞天文學會出版物》一項研究報告稱,國際射電天文學研究中心(ICRAR)的科廷大學分校的天文學家切諾阿·湯布雷(Chenoa Tremblay)博士和史蒂夫·廷加(Steven Tingay)使用了默奇森寬場陣列(MWA)望遠鏡對南天
  • 科學家搜索1000萬顆恆星,沒有發現外星人的技術籤名,但並不失望
    他們試圖尋找存在外星人的任何跡象,證明在黑暗的廣闊宇宙中還有生命。但在對銀河系中超過1000萬顆恆星進行搜索後一無所獲,科學家離「外星生命是否存在或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的這個答案可能更近了。據發表於《澳大利亞天文學會出版物》一項研究報告稱,國際射電天文學研究中心(ICRAR)的科廷大學分校的天文學家切諾阿·湯布雷(Chenoa Tremblay)博士和史蒂夫·廷加(Steven Tingay)使用了默奇森寬場陣列(MWA)望遠鏡對南天船帆座(constellation of Vela)進行了深度搜索,其中掃描超過1000萬顆恆星,以尋找外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