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取得今天的「地球霸主」地位,一方面離不開先天的肢體優勢,而另一方面則和勇於探索未知的精神密不可分。
自走出非洲至今,地球的每一片土地幾乎都有著人類的足跡,這使得地球漸漸無法滿足人類的探索欲望。
進入工業社會後,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對未知的探索渴望達到頂峰,浩瀚的宇宙成為了新的探索目標。
事實上,從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到阿波羅十一號降落月球,宇宙帶給人類的顛覆越來越多。
正如俗語所說:「知道得越多,就會覺得自己越無知」,宇宙中的問題並沒有隨著探索的不斷深入而減少,反而是越來越多,甚至有的問題讓科學家們都束手無策,例如本應存在的外星人問題。
按照最開始的計算,宇宙中即便不是遍布文明,至少也應該有其他文明的存在,可現實總愛跟人開玩笑,整個宇宙仿佛一片死寂的大海,沒有任何人回應人類在地球孤島上發出的吶喊。
對於這種「不科學」的情景,科學家們也試圖用各種理由去解釋,比如是不是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過於偏僻,從而導致繁華區域的文明根本沒有發現我們。
事實上,這樣想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銀河系中恆星數量大約在1000-4000億顆恆星,雖然其中70%是紅矮星,但是如果這些壽命可達10萬億年的紅矮星周圍有宜居行星,可想而知生命會多麼的繁茂。
可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美好的希冀可能要落空了,人類在銀河系中可能真的是唯一的。
近些年,隨著觀測手段和觀察方法的不斷革新,人類對紅矮星的了解越來越多,例如比鄰星附近就有著一顆紅矮星,距離地球39光年外也有一個紅矮星組成的天體系統——TRAPPIST-1。
而在這個天體系統中,甚至還有著7顆和地球大小和質量都非常相似的巖石行星,在最開始的時候這讓科學家們非常興奮。
可讓人失望的是,紅矮星對生命其實非常不友善。它發出的恆星風能夠將行星的大氣層剝離,使得行星表面的液態水無法留存,生命失去了賴以生存的保障。
更為恐怖的是,紅矮星發射出的猛烈X射線和紫外線輻射,以及頻繁爆發的耀斑,能夠在短時間內摧毀現有生命,甚至是生命演化的基礎。
當然了,以上都是紅矮星理論上造成的後果,而最近科學家們藉助「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第一次詳細研究了一顆系外行星的表面溫度,證實了以往的推測——銀河系中70%的恆星都是「生命禁區」。
這顆編號為「LHS 3844b」的行星距離地球約48.6光年,它的整體半徑約是地球的1.3倍,公轉一圈僅需11個小時。而它圍繞著一顆紅矮星運行。
研究顯示,這顆和地球類似的行星其實和月球一樣,是一顆已經被「潮汐鎖定」的星球,它的一面永遠朝著鎖定它的天體,就像月球永遠只有一面朝著地球一樣。
經過紅外望遠鏡的觀察,這顆行星的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溫度能夠高達767攝氏度,而夜晚卻僅有-273攝氏度,有著一千多攝氏度的溫差。
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科學家蘿拉·克雷伯格(Laura Kreidberg)表示,如果這顆「LHS 3844b」有像地球那樣的大氣層,那麼白天超高的溫度會讓空氣膨脹,產生覆蓋全球的熱風,這會讓星球整體溫度趨於穩定。
可觀測結果卻顯示它晝夜溫差極大,這也就意味著它不可能存在和地球相類似的大氣層。
雖然觀測結果顯示紅矮星附近的行星不可能孕育生命,但這並未讓科學家喪失信心,因為有科學家提出,溫度較低的行星將有機會保留大氣層,或許距離紅矮星遠的行星還是有孕育生命的可能。
可能許多朋友會說,即便銀河系70%的恆星是生命禁區,不是還剩下30%的恆星嗎,為什麼就說人類是銀河系中唯一的智慧生命了呢?其實這就涉及到「宜居帶」的問題了。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太陽系中有個宜居帶,因為地球就在其中。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銀河系中其實也有一個宜居帶,太陽系就在宜居帶的中間偏外的位置。
這個區域恆星相對稀少,因為引力擾動引起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也相對較少,為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安全穩定的空間和時間。
所以如果再加上宜居帶這個篩選條件,銀河系中真正適宜生命出現的恆星系極少,甚至可能還不到1%。
而這剩下的恆星人類基本上都已經進行了觀測,並未發現文明活動的痕跡,所以才說人類在銀河系中很可能是唯一。
不過許多人並不認同此結論,因為以人類現在的發展水平和對太陽系的改造程度來看,哪怕幾光年外就有個文明在觀察太陽系,它們也一定也沒法發現人類的活動痕跡。
這也就意味著,銀河系中可能確實文明繁茂,只是它們的發展程度和人類文明差不多,這才導致人類無法發現他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