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好奇,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運轉得越來越快。
這裡所謂的「世界」,當然是指我們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同時又能夠切實感受到的大環境,就是這顆大藍星。無論是否看到日出日落,每一天都是24小時,10年前如此,百年前也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我們身體可以感知的範圍內,地球的轉動速度似乎沒有大的變化。
但如果把軸線拉長,從更大的時間範圍來看,科學研究的結果,似乎與主觀感知相反。地球的轉動似乎是越來越慢,而不是越來越快。公轉涉及到多個天體的互相攝動,太陽月亮地球,可能還有其它的天體。按照地質學對「古生物鐘」的研究,4.4 億年前晚奧陶紀時,地球公轉一圈是412 天;4.2億年前中志留紀是400 天;3.7億年前中泥盆紀是398 天;3億年前石炭紀是395天,6500萬年前白堊紀是376天;到了現在是365 天。
自轉呢?潮汐現象在海岸線上留下沉積物,日久天長,變成沉積巖。根據對沉積巖的研究,在地質歷史中,6.2億年前的地球上,一天只有大約22個小時,並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24小時。目前用計時工具測得的地球上一天的長度,每年延長16微秒。
也就是說,地球的自轉速度在慢慢減小。有的人喜歡懷念「從前慢」的生活,殊不知真相是「從前快」。儘管在視野可見的世界裡,我們似乎看見世界一直在加速,人的放飛也在加速。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或許是因為經過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一代代積累下來,人們對自己所生存的這個星球認識增加,對自然界的規律,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規律,更加從容自如。我們變大了,世界變小了。空前自信的我們,眼睛遙望遠方,相信只要自己跑得足夠快,就一定能徵服更多的世界。
或許是因為信息的載體和傳播高速發展,同樣一分鐘,我們今天所能得到的知識,看到的風景,不僅遠遠多於千百年前的古人,而且也遠超數年前的自己。一個上了小學能看懂文字的小孩,一年裡獲得的各種知識,可能比他的爺爺奶奶幾十年的知識儲備量還要多。
又或許,僅僅是因為焦慮。看到別人在飛奔,追逐著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看上去那麼精彩那麼牛,自己絕對不能落後。哪怕是喝著毒雞湯,打著雞血也要拼命趕上。
趕上如何?趕不上又如何?
我們不是生活在儀器精準控制的實驗室,而是感性與理性並存的人世間。這些被焦慮推動的加速,只是虛擬的加速。飯要一口一口吃,人也需要一天一天成長。即使腦子裡裝進上下五千年的百科大全,日子也還是這樣一天24小時地過。就算住進海景大平層山景大別墅,一個人躺下來,撐到底所能佔據的,也不過就是2米乘以2米見方。並不會因為你跑得賣力,得到的東西比別人多,就能夠強奪更多的時間與空間。
如果真的有所嚮往,就立定心志,腳踏實地去追求。但如果只是被焦慮所裹挾,那就慢下來。大藍星並沒有加速前進,你也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