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如下:
人們往往希望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追尋到生命的意義,然而有時,這種追尋會變成廉價的自我感動。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和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此題亮亮老師已做過審題構思的詳細分析,可以點擊以下文字連結查看。
2020年上海普陀高三二模作文構思詳解
例文
追尋生命意義中的主動與審視
蘇格拉底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發問,以探求生命意義;託爾斯泰對貴族的叛逃,特蕾莎修女的博施濟眾……偉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探求都是主動而又帶有審視姿態的,而在如今,普通人們的意義尋求僅停留在廉價的自我感動。(用事例排比切入,順應材料的說法,追尋生命的意義不應停留在廉價的自我感動,提出需要主動審視生命。)
究其原因,「羊群效應」所代表的群體跟風行為能解釋部分人的行為。群體中的一個人渴望追尋生命意義,其他人不分青紅皂白,以認定生命意義也是自己的價值追求,加之社會上鋪天蓋地的對各類人的期待,人們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了追尋生命意義的行列。這種群體的追尋缺乏一個明確清晰的個體目標,而只是以「假追尋」去附和社會大環境中群體的意義追尋,最終結果也自然因無目標而以「或許我成長了」的自我感動結尾。(分析現象背後的淺層原因,人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尋變得廉價是由於跟風。)
但更本質的原因,群體跟風背後的本質或許與人們深重的畏難心理有關。人們總是企圖更快、更易地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但恰恰因為生命意義於每個人都是獨特不同的,也並非今日打著追尋的口號,明日便可領悟,是需每個人窮極一生去探求,感受的。北大教授張猛曾說:「生命的答案恰恰是沒有答案,人生為人的意義需要傾盡一生去找尋。」也正因其艱難,不少人便在一段時間內的意義追尋過後停擺,當他們發現這個終極命題的不可證性,便將找尋的過程作為自我感動以安慰自己,而實際卻與生命意義漸行漸遠。(分析深層的第一個原因,跟風的行為源於畏難心理,而不去主動追尋。)
如今人們很少有如尼採所謂「酒神精神」,以審視者的姿態客觀全面地觀察著自己的生活,而更多的以一種渴望從平凡生活跳脫成為特殊,與眾不同的心態去追尋意義,這也正解釋了為什麼尼採「為自身的不可窮竭而歡欣鼓舞」,而許多平凡人卻陷入自我感動。(分析深層的第二個原因,跟風的行為源於求異心理,而無法客觀審視。)
面對如此情況,我認為,要想真正追尋到生命意義,需要有主動「上下求索」的勇氣。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主動地去體悟生活,在鎖碎的小事剖析人生道理,而絕不是亦步亦趨地追尋他人的腳步。在自己的追尋中領悟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提出做法,擁有勇氣就可以主動。)
同時若想以審視者的姿態客觀打量自己的人生,更需要擺脫「找到人生意義我便成功」的功利心態。莊子也曾言,「我將處在材與不材之間。」真正具有審視性的人生正是處於平凡人平凡生活狀態中的,唯有如此,我們才可冷靜地思考人生,去追尋其意義所在。(提出做法,擺脫功利心即可客觀審視。)
追尋生命意義當然不止這些,這個生命的終極命題需要我們傾盡一生去追尋。同時,在找尋過程中的「自我感動」也並非全然是「廉價」的,我們亦需要收穫感動再出發。
主動地審視自己的人生吧!(結尾收束。)
亮亮老師評語:值得稱道的是,考生比較注重素材積累,在看過張猛老師的介紹視頻後,立馬在作文中就用上了;僅僅上了亮亮老師五次作文課程,即可於考場中寫出一類上68分的作文,成為普陀區公布的範文之一,不得不說與其腳踏實地和勤於思考有關。
本文開篇提出如何去追尋生命意義的做法,接著針對材料中的現象,分析了人們的追尋流於廉價自我感動的原因,由淺入深,層次清晰,扣題嚴密,觀點深刻。作為考場急就的文章,面對的又是如此空泛的材料,一類上實至名歸。
亮亮老師建議:本文還是有些瑕疵的。既然是要分析原因,那麼就不要浪費篇幅去寫做法了,更何況文中提出的做法並不具體。多餘的篇幅可以在分析原因時加入一些例證,充實論證的力度,會取得更高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