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倫·烏倫貝克(Karen Uhlenbeck)(生於1942年)
在2019年,這位美國數學家成為首位獲得最負盛名的數學獎之一亞伯獎的女性。烏倫貝克(Uhlenbeck)以其在數學、物理和幾何方面的突破性貢獻而獲獎。 她被認為是幾何分析領域的先驅之一,該領域是使用偏微分方程(多個不同變量的導數或變化率,通常標記為x,y和z)研究形狀的方法。烏倫貝克為規範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規範理論是一組定義亞原子粒子應如何行為的量子物理學方程式。她還弄清楚了肥皂膜在高維彎曲空間中的形狀。
多蘿西·霍奇金(Dorothy Hodgkin)(1910-1994)
英國化學家多蘿西·霍奇金(Dorothy Hodgkin)因發現了青黴素和維生素B12的分子結構而在1964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在10歲時對晶體和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在牛津大學攻讀本科時,她成為首批使用X射線晶體學方法研究有機化合物結構的人。根據Britannica.com的研究,她在劍橋大學的研究生課程中接替了英國物理學家約翰·德斯蒙德·伯納爾(John Desmond Bernal)在生物分子上的工作,並幫助進行了胃蛋白酶的首次X射線衍射研究。 1934年為她提供臨時研究獎學金時,她回到牛津大學,一直待在那裡直到退休。她在牛津自然歷史博物館建立了X射線實驗室,在那裡她開始研究胰島素的結構。1945年,她成功地描述了青黴素結構中原子的排列,並在1950年代中期發現了維生素B12的結構。
珍·古道(Jane Goodall)(生於1934年)
珍·古道爾(Jane Goodall)是一位傳奇的靈長類動物學家,他對野生黑猩猩的研究改變了我們看待這些動物及其與人之間關係的方式。1960年,古道爾(Goodall)開始在坦尚尼亞貢貝森林中研究黑猩猩。她將自己沉迷於動物中並做出了一些革命性的發現,其中包括黑猩猩製造和使用工具的情況。根據《國家地理》雜誌,黑猩猩以前被認為是獨特的人類特徵。她還發現這些動物表現出複雜的社會行為,例如利他行為和儀式化行為,以及情感姿態。1965年,古道爾(Goodall)在劍橋大學獲得了倫理學博士學位,1977年,古德爾(Goodall)成立了珍古德研究所(Jane Goodall Institute),以支持黑猩猩的研究和保護。
蘇珊·所羅門(生於1956年)
蘇珊·所羅門(Susan Solomon)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大氣化學家,作家和教授,她曾在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工作數十年。在NOAA任職期間,她是第一個根據同事的意見提出氯氟烴(CFC)造成臭氧層南極空洞的人。她在1986年帶領一個研究團隊前往麥克默多峽灣(McMurdo Sound),研究人員在那裡收集了大量證據,證明由氣溶膠和其他消費品釋放的化學物質與紫外線相互作用,造成了大氣中臭氧含量的降低。這個研究項目也因此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環境項目之一,自從這個研究項目被公布之後,臭氧層的空洞已經大大縮小。
西爾維亞·厄爾(生於1935年)
西爾維亞·厄爾(Sylvia Earle)是一位海洋生物學家和海洋學家。她在2017年向《每日電訊報》透露從她16歲開始的將近70年的潛水中,他在水下累積了大約一年的時間。厄爾(Earle)是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她的海洋研究,當時在該領域工作的婦女很少。《每日電訊報》報導1968年,她是第一位在巴哈馬群島下降到100英尺(31米)深度的女科學家,而且當時的她還懷有四個月的身孕。 兩年後,Earle帶領一個由五名女性「 aquanauts」組成的團隊,在水下實驗室Tektite II中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探索海底的任務。從那時起厄爾(Earle)組織了全球100多次海洋探險,並於1990年成為第一位擔任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首席科學家的女性。
瑪麗安·米爾扎卡尼(Maryam Mirzakhani)(1977-2017)
Maryam Mirzakhani是一位數學家,以解決彎曲空間幾何學中的抽象難題而著稱。她出生於伊朗德黑蘭,在2009年至2014年之間擔任史丹福大學教授,她的研究方向有助於解釋測地線的性質,即跨曲面的直線,並為該領域長期存在的謎團提供了答案。2014年,她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菲爾茲獎章的女人,菲爾茲獎是數學界最負盛名的獎項。每年,在國際數學聯盟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菲爾茲獎都會授予少數40歲以下的數學家。
麗塔·列維·蒙塔奇尼(1909-2012)
列維·蒙塔奇尼(Levi-Montalcini)於1909年生於義大利,她於1936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當地醫學院的醫學和外科醫學專業。然後,她開始研究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了研究。她不為所動,在自己的家中建立了一個研究實驗室,在那裡她研究了雞胚的發育,直到她不得不放棄工作並躲藏在義大利佛羅倫斯。 戰後,她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接受了一個職位,在那裡她和她的同事發現了一種來自老鼠腫瘤的物質在被放入雞胚時會刺激神經的生長,正是因為在神經生長因子方面的研究使她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布倫達·米爾納(Brenda Milner)(生於1918年)
布倫達·米爾納(Brenda Milner)有時被稱為「神經心理學的奠基人」,在人腦,記憶和學習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米爾納最著名的作品是「病人HM」(Patient HM),這個人在接受癲癇手術後失去了形成新記憶的能力。通過對1950年代的反覆研究,米爾納發現HM患者即使沒有記憶也可以學習新任務。根據加拿大神經科學協會的說法,這推動了發現大腦中存在多種類型的記憶系統的發現。米爾納的工作在科學理解大腦不同區域的功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海馬體和額葉在記憶中的作用以及兩個大腦半球如何相互作用。她的工作一直持續到今天。根據《蒙特婁公報》,米爾納現年101歲,仍然是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神經病學和神經外科系的教授。
瑪麗亞·格珀特·梅耶(1906-1972)
1963年,理論物理學家瑪麗亞·格珀特·梅耶(Maria Goeppert Mayer)成為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Goeppert Mayer於1906年6月28日出生於德國卡託維茲(現為波蘭卡託維茲)。儘管這一代婦女很少上大學,但格珀特·梅耶(Goeppert Mayer)還是去了德國哥廷根的大學,在那裡她涉足了相對較新,令人興奮的量子力學領域。 到1930年她24歲時就獲得了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她與美國人約瑟夫·愛德華·梅耶(Joseph Edward Mayer)結婚,並與他住在一起,以便他可以在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作。當這對夫婦搬到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時,她為原子彈項目從事鈾同位素的分離工作。她後來在芝加哥大學進行的關於原子核結構的研究(不同的軌道高度如何將原子核的不同成分保持在原子核中)贏得了她的諾貝爾獎,她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分享了這一獎項。
梅·傑米森(Mae Jemison)(生於1956年)
美國宇航局太空人梅·傑米森(Mae Jemison)是第一位進入太空的非洲裔美國婦女,但太空人只是她眾多頭銜之一,傑米森(Jemison)還是一名醫師,一名和平隊志願者,一名教師,以及兩家技術公司的創始人兼總裁。傑米森(Jemison)於1956年10月17日出生於阿拉巴馬州迪凱特(Decatur)。三歲時她與家人搬到了芝加哥,在那裡她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位有抱負的女性科學家在16歲時就讀於史丹福大學,在那兒她獲得了化學工程學學位,她於1981年從紐約州康奈爾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傑米森(Jemison)也是一個會說多種語言的人,會說英語,俄語,日語和斯瓦希裡語,她曾以和平軍團的志願者身份在獅子山和賴比瑞亞度過了一段時間。 在接受NASA訓練後,傑米森和其他六名太空人在「奮進號」上繞地球運行了126次,在太空的190個小時中,傑米森(Jemison)幫助進行了兩個關於骨細胞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