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是老虎日,想起了我們的東北虎,隨著生態環境的自然變遷和過去人們保護野生動物意識的淡薄,導致到19世紀末時,我國野生的東北虎僅剩2000隻左右。不過這個數字與半個世紀後相比,已經相當多了。
現在已經很難見到野生東北虎了
正是從那時起,東北虎開始遭遇滅頂之災。
當時,沙皇俄國為攫取中國東北資源、稱霸遠東,計劃在中國修建鐵路,與人口稠密的中國內地各省通商。於是,一條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裡,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的中東鐵路便於1897年開始正式施工。
這個T字形架構,貫穿了整個東北▼
隨著鐵路建設的開始,俄國也打著維護鐵路的幌子在中國境內設置大量包括護路軍在內的軍隊勢力,數量從最初的800餘名增加到了三年後的20000餘人。
這些護路軍很快成為了屠殺東北虎的劊子手。
他們了解到,老虎在中國有著很高的文化價值和藥用價值。文化概念上,它們是勇猛、威嚴、權力的象徵;在「實用性」上,老虎的虎骨等多種器官可入藥,有利於強身健體。再加上當時中俄邊境文化交流日趨緊密,俄國境內也有越來越多人也迷戀起了虎,虎的黑市在俄國大有市場。因此東北虎便成了護路軍們賺錢的工具。
偷獵者甚至可被判處死刑
他們去林區埋伏,捕虎、殺虎、解剖虎,之後在我國邊境地區及俄國國內售賣老虎器官,賺得盆滿缽滿。拿他們偏愛的虎皮來說,在十九世紀末,一張虎皮在聖彼得堡可賣1500盧布。
不過護路軍的活動範圍有限,僅限於鐵道線附近,因而捕獲的老虎數量不是太多,大約每年捕獲2至3頭老虎。
其實大貓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
獵殺完全是出於利益需求
給東北虎帶來更大威脅的,是俄國的獵人。獵人們時間充裕,打獵技術過硬,而且就指著獵虎生活,更加缺乏敬畏。他們使用現代化的小口徑三線獵槍來捕虎,這種槍射速快,火力強大,捕虎效率高。據統計,俄國獵人當時每年都能獵殺50-60頭老虎,尤其是在吉林安寧縣等地。
這北方的莽原,和關內比是苦寒之地
但對於從莫斯科一路來到遠東的俄國人來說
生存條件和收益都算是相當優渥了
捕殺完畢後,獵人會立即將虎體凍起來運到最近的城市處理,趁新鮮讓其進入流通市場。一般來講,虎骨常常流入當地藥材店,虎皮則進入黑龍江吉林等城市的皮貨市場,再進入俄國或國內其他大城市。
經過幾十年的捕殺,到1947年蘇聯政府正式禁止獵虎時,估計已經有約1500~1800隻東北虎死於俄國人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