蠍子的飼養,一般投食一些黃粉蟲,飼料單一,攝取營養缺乏,久而久之,嚴重影響了蠍子的生長發育,已被視為普遍存在問題。可是,自然野外生態化散養模式,可以徹底解決蠍子飼料單一這個問題。
一、野外生態化散養 蠍子的取食
散養在野外生態化的蠍子,它的捕食對象就是來自大自然的昆蟲。大自然有它最喜歡吃的各種節肢動物,如各種昆蟲、蜘蛛、蜈蚣和陸生各種軟體動物等,蝗蟲和蟋蟀也愛捕食,尤其喜歡捕食軟體、多汁、含蛋白質豐富的小動物,蠍子個體較小,一般只限於野外個體與自己接近或更小的、不具備強有力反抗手段的小型昆蟲、軟體動物,以及其他一些小爬蟲。具體地講散養在自然環境下的蠍子,捕食動物性食物主要有各種蜘蛛、小蜈蚣、蚱蜢(螞蚱)、蝗蟲的若蟲、蟋蟀(蛐蛐)、地鱉蟲(土元)、蛞蝓、黃粉蟲(麵包蟲)、天牛、米蛾、和玉米螟的幼蟲等等。(此外,新鮮的肉類也愛食,但不吃熟食,也食新鮮幼嫩的青菜)。但露天野外自然散養的蠍子,它們在自然界可以擇優捕食,專撿可口的食用,昆蟲體內水分含量超過80%和低於60%以下的,它們都不喜歡食,例如:家蠶、柞蠶、以及鼠婦、蠅蛆等,含水量都很高超過80%,自然界散養的蠍子不吃;各種甲蟲的成蟲含水量都在60%以下,蠍子也都不食用。
另外,野外生態化自然散養,蠍子因生理調節的需要,有時會食用極少的風化土,任何飼料都取代不了風化土所具有的生理調節作用。比如,在填脫期後期,蠍子食用一定數量的風化土,用風化土直接吸取體內游離水分和消化道內的多餘水分,從而加速了蟄前的脫水過程;氣溫偏低時,蠍子食用風化土,可以幫助它們渡過春寒,哪怕是在生長期,蠍子的消化道內仍有少量風化土存在,野外生態化散養,不可低估風化土這種特殊的生理調節功能。
二、取食方式
散養在野外自然界生態化的蠍子,捕食昆蟲的方式,主要靠感覺身邊空氣振動和接觸來發現目標的。蠍子感覺器官特徵決定了其捕食能力較弱,只會捕食那些即將撞上角須,尚在活動的昆蟲和一些在附近飛翔時空氣發生振動的昆蟲。因為蠍子的眼睛只能感光而不能成像。例如,在距蠍子10釐米處設置障礙物,蠍子視而不見,還是一直往前活動,只有接觸到障礙物時,活動受阻,它才改變活動方向。越是活動靈敏的昆蟲越能被蠍子捕食,活動量不大的昆蟲反而難以遭到蠍子的捕捉。如黃粉蟲處於靜止狀態,在3釐米的地方,蠍子也發現不了它,只有雙方相互接觸時,蠍子才能將其捕獲。再比如,將舍蠅、鼠婦一起放入野外自然生態散養蠍子的活動區域,舍蠅飛動時空氣發生振動,蠍子馬上就捕捉到它,鼠婦則能安然無恙地爬行著,只要不撞到蠍子。
自然野外生態散養,蠍子晚上出來取食,一般從夜幕降臨到23:00左右,許多昆蟲和軟體動物都已蟄伏,活動減少或停止,對外界的侵襲防範放鬆,此時正是蠍子出窩取食的黃金時間。因為蠍子晚上出來活動只有幾個小時,而且其行動速度不是很快,所以蠍子的取食範圍只有幾米到幾十米,取食也往往在往返的一條線路上,一般沒有太大的變化。生態化野外自然露天散養,大自然有豐富的食物鏈,蠍子攝食好中挑好,體內不缺營養,生長的特別健壯。如果你是用其它方式飼養,感覺現在飼料單一,可以採取一些輔助措施,如燈光誘蟲、食餌誘蟲、飼養地鱉蟲、黃粉蟲以及秸稈稻草育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