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中華傳統美食#,尋古探今,展示中華民族吃貨的智慧結晶。
你是否和很多人一樣都這樣認為:農村散養的雞就是土雞?
不不不
大錯特錯
土雞≠散養雞
首先要糾正一個概念,就是土雞是一個種類的統稱,而不單單指養殖方式。雖然很多人知道土雞,也知道土雞營養好,還知道土雞貴,但現在的土雞就是和以前的味道不一樣。
這個從目前很多美食菜譜就可以看得出來。
比如近期熱播的《鹿鼎記》,韋小寶到雲南吃的是汽鍋雞,宮廷御廚推薦的。原來的汽鍋雞用的是武定雞,可憐現在的汽鍋雞使用用武定雞的可能是1%不到。
還有整個河北的柴雞,歷史上赫赫有名,現在應該是保種中。
現在大家所理解的土雞,可能是指農村散養的土雞,事實上大都雜交了洋雞基因,它只是養殖方式「土」,品種並不「土」。
更何況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農村的土雞還有沒有原生態的生存環境,也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可以用一個類比的例子來解釋一下,可能有點強詞奪理,但也是實際情況:中國人是黃種人,難道去了非洲、美國不同的環境下,就能改變其黃種人的本質了嗎?
顯然是不行的。
土雞是指從古代家養馴化而成,從未經過任何雜交和優化配種的,也就是我國的本土品種雞,同時它是長期以自然覓食或結合粗飼餵養而成,具有較強的野外覓食和生存能力的雞。
粗暴的講也就是:土雞=本土品種+原生態散養
這樣的養殖的雞才能稱之為土雞!
我國有記錄的地方原種土雞共有幾十種,比較有名的如泰和烏雞、仙居雞、狼山雞、清遠麻雞、惠陽鬍鬚雞、固始雞、北京油雞、茶花雞、瓢雞、大骨雞、藏雞、矮腳雞、浦東雞、溧陽雞、文昌雞、河田雞、邊雞、金陽絲毛雞、靜原雞、林甸雞、懷鄉雞、鹿苑雞、蕭山雞、龍勝鳳雞、汶上蘆花雞、閩清毛腳雞、長順綠殼蛋雞、拜城油雞、雙蓮雞等等。
中國地方原種土雞血統純正,出生名貴,數量較少,每年出欄數大約2000萬隻,而中國一年消費掉70億隻雞,也就是說你只有千分之三的機會買到原種土雞;這些原種土雞裡有很多品種甚至面臨著滅絕的境地,因此更顯珍貴。
一般來說,原種(土)雞血統純正,生長周期長(4-6個月),成年雞個頭小(1.5kg以內),養殖成本高,味道極好,營養和藥用價值高;
白羽肉雞(洋雞)生長速度快(35-45天即可出欄),體型大(40天齡重達2kg以上),養殖成本低,屬優質蛋白質,口味相對較差;
雜交雞繼承了土雞的外觀、兼備白羽肉雞的生長速度,具有生長周期較短、體型相對較大、養殖成本較低、外形與原種土雞相近的特點,口感一般。農村飼養的「土雞」和市面上流通的「土雞」主要就是這種,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土雞。
所以,我們再提「土雞」的時候,需要結合兩層含義看:是不是原種雞?是不是自然放養?不能再把土雞等同於自然放養的雞了。
古人把「 開江魚、下蛋雞、回籠覺、二房妻」作為幸福的參考標準,這裡的「開江魚」,魚米之鄉的朋友應該都明白,冬天雨水小,河流清澈,氣溫低,魚兒在整個冬天積蓄營養,是為了春天繁育後代,所以開江魚最肥美。
那麼「下蛋雞」就這土雞一樣,被大家誤解了,說什麼老母雞營養高的大有人在,有沒有你?
其實這裡有一點要說明的是,「下蛋雞」一直十分珍貴,很多農村成長的80後小夥伴們,都有過撿雞蛋換零食的經歷吧。以前沒有什麼養殖公司,都是農戶自繁自養的,公雞會閹了,只允許它長肉,以便過年有足夠的肉食來招待客人,佐證的源頭是華佗的青囊術。
母雞則是留下來,產蛋,改善生活水平,或者以物易物來交換其他的生活物資。只有母雞不能生蛋了,浪費糧食還不長肉時,才殺了或賣掉。真正奢侈的是把正在下蛋的母雞燉了吃,這種情況只存在於給做月子的媳婦補身體。
大家覺得我講得對的可以來波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