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土雞,具有三個必須的條件:本土品種、不餵全價飼料、散養。缺一個就不是真正的土雞。
先說品種
雞的祖先,也就是最早的品種,叫「紅原雞」。我國幾個地方都出土有雞骨化石物證,均有萬年歷史。紅原雞在我國生存至今,南方的雲南、兩廣和海南還有野生存在,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原雞的特性是個頭小,體重在500-1050克之間。真正的本土雞,很多還保持有這個特性,都在1000-1500克之間,俗話說的2、3斤重。
為什麼我國的土雞都萬年養殖歷史了,還是雞祖先特性未改,長不大個?這與我們的生產方式有直接關係。根據出土的雞骨化石物證,我國馴養紅原雞以來,漫長的萬年時間。期間一定會不斷優化品種,但是沒有,完全是依靠雞的自然繁殖來延續。因為我們農業化以來,一直是自然經濟狀態,也叫做小農經濟。俗話叫做靠天吃飯,糧食自然種植,家禽家畜自然養殖,沒有專門的社會和政府組織做品種進化和改良的研究。
國外就不一樣了,特別是工業革命後,農牧業開始了具有工業性質的發展。譬如養雞,有喜歡吃肉的,有喜歡下蛋的,還有喜歡觀賞的。只要市場有需求,就有研究機構繁育出相應的品種。到目前為止,國外雞的品種已經有2000多個,我們還是那幾種,屈指可數。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國門一打開,我們才發現原生於我國的雞,竟然被外國人整出那麼多的花樣:專門下蛋的一天能下倆,7個就一斤,我們的兩天下一個還不敢保證,一斤10來個;專門吃肉的雞破殼45天,就長到6、7斤出欄,我們的雞10個月才長到2斤多。
也就從那時候起,發現不足,迎頭趕上,開始成規模辦養雞場。可是並不容易,源頭被人家控制著,譬如肉雞種苗至今還要買人家的,不貴,200元一隻,長大隻用得兩年。於是開動腦筋想辦法,自己繁育新品種,用人家的雞和我們的雞雜交,篩選雜交優勢品種。
本章結論就有了:我們目前的土雞,基本都不是純血統了,可以叫做雜交土雞。特徵是同時具有雙親優勢:肉雞個大了,肉質緊湊,不像洋雞那麼鬆軟。蛋雞個也大了,產蛋多了,雞蛋保持有本土風味。
再說飼料
雞飼料可以分為三大類:天然飼料、加工飼料和全價飼料,問題集中在「全價飼料」上。也就是說,全價飼料改變了雞的一切,包括生長期、防治疾病和肉蛋味道。
⒈天然飼料。前面說到過,我們的本土雞正因為萬年延續,品種沒有發生大的改變,因為是在自然狀態下自然繁衍生長。順應自然的特徵之一,就是適應天然食物,作物種子、植物、昆蟲和小型動物。只要能捉住吃下去的,都是雞的菜。
這樣的廣譜食性,俗稱「耐粗飼料」。像植物的種子,具有先天的自我保護,囫圇個吃進肚很難消化。比方人吃就不行,吃甜瓜西瓜,不小心把瓜籽吃進肚,不僅完全消化不了,反而有催芽作用。土雞卻喜歡吃這個,雞嗉子有強大的研磨能力,因此得到種子的全營養,肉和蛋的品質就優良。當然還有昆蟲,直接的富蛋白質來源,所以有了特別的土雞風味。
⒉加工飼料。加工飼料是養殖土雞的主要飼料,既保證了飼料的品質,又提供了均衡營養。飼料品質指的還是天然飼料,沒有絲毫化學添加劑;均衡營養指的是飼料營養成分豐富,滿足雞的身體需要。比方只餵玉米,儘管是天然飼料,但是營養不均衡,要有青菜、蟲子添加。
加工飼料還表現在對糧食的充分利用。人類養殖家禽家畜是從農業種植開始的,吃不完的糧食和糧食加工的附屬物,扔了可惜,留之無用,用來養殖雞鴨卻是再好不過。這就是人們養殖家禽家畜的根本原因。
剩菜剩飯,谷糠麩皮,吃不完的高粱玉米,自古是養雞養鴨的主要飼料。其中一部分是加工糧食的副產品,譬如谷糠麩皮;一部分顆粒破碎,譬如玉米破碎了,既是為了節省,也是便於調拌其他飼料。這一類經過簡單加工的天然飼料,統稱加工飼料。
⒊全價飼料。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規模化養殖,催生和興盛了飼料生產行業。很多巨無霸的農業畜牧類公司,都是從飼料生產起家的,可見這個行業的興旺發達程度。
所謂的全價飼料,譬如雞飼料,不再是天然食物,也不是粗加工的食物,而是根據雞的生長需要,進行了各種必須物質的調配,綜合而成的成品飼料。所有成分可分三大塊:天然食材、營養成分添加劑和防治病藥物。
全價飼料是科學養雞的產物。科學產品的兩面性在這個產品上表現尤其突出:一方面把飼料轉化率做到頂端,肉雞1.5:1,蛋雞2.5:1,傳統養雞不低於5:1。要知道養雞成本的80%在於飼料,這樣的高轉化率,充分顯示了科學養雞的優勢。
另一方面是負面。可以說社會上所有飼料雞的負面信息,肉、蛋不好吃,激素催大,抗生素、重金屬高殘留,都是飼料裡各種添加劑導致的。其實在飼料和養殖行業的主體板塊,如今不存在激素、抗生素的泛濫添加,已經納入法治軌道。有關管理和監督環節,依法管理和監督,企業不會亂來。至於小型的企業和個體,監管不一定覆蓋到,難免存在縫隙。
散養的難點
早幾年的「土雞圈養」還遮遮掩掩,養殖戶不敢說自己的土雞圈養,統一口徑散養。如今已經遮蓋不住,都知道你是怎麼養的,因為會鑑別了,是不是散養,看肉色就清楚,不需要燉了再分辨。
養殖戶當然更清楚,散養才對,圈養不好。但是散養存在的市場化問題,成為養殖業的大忌,三個攔路虎:
一是難以成規模。一片地,一片樹林一片山,再大也就養那麼點,還不好管理。吆個雞、餵個雞也跟著滿山跑。而且鷹抓黃鼠狼偷,走散溜蛋,各種意外損失防不勝防;
二是飼料轉化率太低。一隻雞一天需要100多克糧食,300天長成到1500克,不算其他的投入,60斤糧食餵出3斤的雞,合到什麼價?能賣到多少錢一斤?
三是疾病難防難控。農戶家裡養幾隻雞還不覺得,一旦成群的養,就知道雞的毛病很多,而且多發難防治,蔓延還很快。為什麼開始都把藥物添加到飼料裡,就是對付這個情況,防病為主,一旦爆發,那就沒法治療。所以也是無奈之舉,逼得那麼做,不然隨時都會出問題,導致無法承受的損失。
養殖業的土雞
土雞不好養,可是都愛吃土雞,土雞價格就高。可是土雞真的不好養,生長期很長不說,養殖成本太高了。前面說到,一隻土雞,10個月長成,2斤多重。還散養,有蟲子青草墊巴,糧食就吃掉60多斤,總成本合到100元/只。按照市場價格規則,正常定價200元/只,2.5斤/只,市場售價80元/斤。
這個價格才是土雞的合理價格,80元/斤。當然有農民賣不掉著急,按成本價賣40元/斤,也有人炒作到100多元/斤的。
正因為土雞的糧食轉化比,飼料成本擱在那,人們都心知肚明,低於成本的土雞是什麼雞。養殖行業就會採取相應的辦法,養高仿土雞,說三個主要方法:
第一個是假散養。說是散養,其實圈養,但不是肉雞蛋雞那樣,一層層密密麻麻讓處女座看了透不過氣。他們的散養是局限在一定範圍內,圈住跑不出去,便於管理。這樣養沒什麼問題,主要看品種和飼料,如果有全價飼料,就是高仿土雞。
第二個分段養殖。雞苗時期,圈養著餵全價飼料,促使安全快長大。長到半大個時放出去散養,仍以全價飼料為主,加餵糧食。一般的分段養殖,最多散養兩個月,多是個把月,還是為了降低成本。
第三個是品種雜交。這個不多說,我國的土雞品種,絕大部分小個子,2-3斤之間,很少的大個子。我只見過豫西三門峽的盧氏雞,是超大個土雞,大公雞長到7、8斤,肉很彈,實在美味。
我們平時在網上買到的土雞,基本不是土雞,有也極少。而且為了適應快遞,一般都很小隻,1-2斤/只,就是沒長成的小雞。市場上根本沒土雞,都說是土雞,就是找不到本土品種,看到的個大體重,爪子粗壯,精神不振。所以也都賣得不貴,遠不到40元/斤的土雞成本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