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對肉質的需求以追求風味、野味、回歸自然為時尚,以往室內平養的快大型肉用雞在市場上銷路漸差,取而代之的家雞倍受青睞。這幾年,我市利用果園、山地、閒田、荒灘養雞,由於其具有省工省力、管理粗放、肉質近似土雞。
禽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的特點,形勢發展較 快,飼養量已達養雞總數的70-80%。果園、山地、閒田、荒灘面積廣闊,資源豐富、氣候適宜,只要認真做好科學飼養管理,發展優質土雞,增加農民收 益,前景十分廣闊。掌握養殖技術要點,提高土雞經濟價值。
土雞餵料注意事項:
0-30日齡小雞料,日餵4~6次;31~60日齡餵大雞前期全價料,同時添餵10%~40%谷、麥、糠麩類飼料,添加比例隨日齡逐步增加;60日齡以上,早晚各餵1次大雞全價料,同時添餵40%~80%谷、麥、糠麩類飼料,比例隨日齡增加,100日齡後,全部餵谷、麥、糠麩類飼料,飼餵時間5個月左右。補飼按「早半飽、晚適量」的原則確定飼量。即上午放牧前不宜餵飽,放牧時雞隻通過覓食小草、蟲、蟻、蚯蚓、昆蟲等補充。
土雞雞苗選擇:
雞苗選擇養雞成功與否雞苗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應選擇對環境要求低、適應性廣、抗病力強、活動量大、肉質上乘的土雞苗,一般要求雞群活潑、叫聲有力、雛雞頭大腳粗、眼凸有神、掙扎有力、羽毛潔淨、個體大小均勻、毛色一致的可判斷為優質苗雞。
養殖土雞溫度:
溫度是育雛成功與否關鍵。進雛雞前,提早半天就應調節好雛舍的溫度,一般育雛舍的溫度控制在0~1周齡33~35℃,以後每周降2~3℃,直到4周齡後方可脫溫。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觀察溫度是否適宜有兩個辦法:一是看溫度表,二是看雞群的分布狀況:當雞群扎堆、緊靠熱源、不斷鳴叫,表明室內溫度偏低;當雞群遠離熱源、分布四周、不斷張口呼吸,表明室內溫度偏高。
當雞群分布均勻、活動自如、比較安靜,表明室內溫度較為適宜。當室內溫度偏高或偏低時,都應及時進行調整。溫度控制的原則是:初期宜高,後期宜低;小群宜高,大群宜低;弱群宜高,強群宜低;陰天宜高,晴天宜低。
通風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舍內的有害氣體及塵埃密度,補充新鮮空氣,保持舍內的氣流速度,並調節舍內的溫度和溼度。一般要求舍內氨氣濃度低於20×10(右上負6),即以人走進雞舍,眼睛、鼻子不會受到刺激為適度。育雛階段要處理好保溫與通風的關係。哪怕是最冷的天氣,也要保證一定時間的通風。
具體做法是,先提高舍內溫度,再開窗通風片刻,等舍內溫度降到要求的溫度以下時即關閉窗戶。如此反覆通風數次,即可達到目的。飼養中大雞的雞舍也應注意通風換氣。雞舍可安裝排氣扇進行橫向或縱向負壓通風。或安裝牛角扇進行正壓通風。如果採用縱向負壓通風加水簾設備聯合應用,可同時起到通風及降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