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故事背景是虛構的未來,英國處於極權統治下。人們沒有自由,政府管制著一切。而這時,V出現了。他就叫做V,一個永遠活在福克斯面具下的自由追逐者。在當局眼裡,他是一個瘋子。他炸毀了那個年代的象徵繁榮的雕塑,他闖入電視臺,向全國觀眾演說了他的自由宣言。而在人們眼裡,他已經是一個精神偶像了。當人們壓抑了好久的心終於爆發時,一場革命開始了,大街上到處都是帶著V的面具的人。
他們追隨著V的自由宣言,一群群的走向那個時代最諷刺的地方---沒有民主自由卻依然屹立的議會大樓,只等著V實現他的諾言,炸毀這個極權的象徵,炸毀政府給人帶來的種種束縛,讓人們真正的擁抱自由。電影中有一位女主角,她的存在極大地表現出了政府強權必將被人們推翻的歷史宿命。她從小接受的政府教育,是遵循、馴服。
但遇到V之後,她心中的自由之火開始慢慢燃起。雖然一開始她跟隨V只是身不由己,但慢慢的,崇尚自由的她跟隨了V的腳步。她曾遭受了審訊的折磨和恐懼。在那裡,支持她的是牢房裡一封極權開始時一個女同性戀留下的信。故事很美,她和她的女朋友深深相愛,但卻因為強權政府的不允許而雙雙被殺害。這只是那個時代的的一個縮影,女主角的人生也是一場悲劇。
他的爸爸、媽媽都因追逐自由的權利而被強權政府逮捕殺害。而她,在這時,終於決心不再恐懼那些強權,終於敢於去追逐那本屬於她的自由的權利。當女主角走出牢籠,發現這只是V和他開的一個玩笑。她走出房間,仰起頭看著天空,肆意的讓雨點打在臉上。這是電影中很有深意的一個鏡頭,寓意著女主角和千千萬萬像她一樣的人終究會不再恐懼,會敢於追逐自由的天空與大地。
恐懼,是這樣的政府統治下的人民的精神狀態,這也是所有人類的都會有的情感。但如果用恐懼作為工具,用來脅迫和統治人民,那恐懼只會轉為憤怒並適時爆發。人民不應恐懼政府,政府應該恐懼人民。這也許是西方人民心中最應該的政府狀態。而令人恐懼的政府,永遠都不會長久。其實V並不僅僅是一個復仇者,他是一個思想行者。電影可以說是復仇,但更多的關於自由,民主,權利的追逐和人民的反抗。
V喜歡大仲馬《基督山伯爵》,每一次觀看都會熱淚盈眶。他要向那些曾傷害他的政府要人復仇,但他更看到了真正的黑手是這個專制強權政府,他要推翻這個政府,他更要做到一個思想啟蒙者。當那麼多的人民帶著他的面具走向議會大樓,他成功了。他關於自由,民主的訴求已深入人心。最後V利用強權政府內部的矛殺死了獨裁者,但他自己也死去了。
故事的最終,女主角將V放上了載滿花瓣的地鐵,駛向了V心中幸福的終點。其實電影的一開始介紹了蓋伊.福克斯,這位17世紀的自由鬥士。他為了反抗王權想炸毀國會大廈,最終失敗而被絞死。但他追逐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卻萬世永存。V是他的思想的追隨者,人民也是。正如V所言,「面具下面不只是血肉之軀,而是一種思想,思想是不怕子彈的。」 是的,思想永存。我們終將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