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降低暴露風險,生物傳感器從醫院到家中全方位跟蹤關鍵...

2021-01-15 前瞻網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襲之下,全球感染人數已超1000萬,每日新增病例仍不下萬數,如何有效監測患者生命體徵,避免不必要的接觸,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這是一大關鍵挑戰。

5月底,飛利浦宣布在荷蘭一家醫院推出無線可穿戴生物傳感器BX100來監測COVID-19患者,可檢測到患者早期病情惡化。該設備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和CE標誌,

這是一款一次性使用5天的可穿戴式貼片,僅重9.4克,緊貼患者胸部,每分鐘收集、儲存、測量和傳播呼吸率和心率,具有防震、防水保護,並配備了1MB的非易失性快閃記憶體,無需清洗或充電。對醫生來說能跨多個房間監控多名患者,併入現有臨床工作流程;對患者來說,利用無線技術傳輸數據和警報,可以自由在醫院走動。

這顯示了對傳統醫療診斷和相關工具的理解已經開始通過一種易於使用的、分散的診斷視角來發展,這種視角讓小型化、可穿戴和可植入的生物傳感器有了用武之地。

生物傳感器的構成

生物傳感器裝置由換能器和可能是酶、抗體或核酸的生物元件組成,生物元素與被測試的分析物相互作用,生物反應被換能器轉換成電信號。

根據其特殊的應用,生物傳感器也被稱為免疫傳感器、光放大器、共振鏡、化學金絲雀、生物晶片、血糖儀和生物計算機。

由於微電子和生物技術兩個技術領域的進步的結合,生物傳感器正變得越來越複雜,可用於測量廣泛的分析物,包括有機化合物,氣體,離子和細菌。

從紡織品到紋身,生物傳感器無處不在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其中「切」指的就是查看患者脈搏,西醫則需要藉助聽診器,能否準確衡量脈搏對症下藥,以往全靠醫生的經驗,但隨著各種各樣的生物傳感器的問世,實時準確地監測脈搏只是最簡單的一個功能。

1952年,Leland C. Clark發明了第一個生物傳感器:通過將嵌入葡萄糖氧化酶的膜連接到改良的氧電極上,來測量血液中的葡萄糖。通過這種聰明的方法,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可以隨著氧濃度的比例下降而降低。

從那時起,生物傳感器進化得越來越小,能夠測量許多生物和化學參數。然而,儘管它們中的大多數非常方便,準確度也令人印象深刻,但仍然具有某種侵入性,便攜度還不夠讓人滿意,數據採集也限於特定的時間和地點。

因此,為了解決這些限制,獲得寶貴的信息,生物傳感器需要徹底尋找一種方法來量化人體的生物參數,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且無創。

2014年,谷歌創造性地推出了能夠無創監測血糖的隱形眼鏡,由一個電容器、一個天線、一個控制器和一個生物傳感器組成,輕巧又便攜。

2016年,伯克利一個團隊開發了能夠同時且連續地測量汗水中的葡萄糖、乳酸、鈉和鉀的溫度和濃度的生物傳感器,並通過藍牙將最終數據發送到手機用戶,而用戶只需戴一條頭帶或者塑料手鐲。

今年3月,上海一家醫院採用了聯網醫療解決方案提供商VivaLNK開發的連續溫度傳感器,可直接應用在病人身上,連續、實時監測體溫變化,收集數據然後以電子方式從患者發送到護理站的遠程觀察儀錶板上,實現遠程自動監測體溫。

4月份,美國佛羅裡達為應對新冠疫情,採用了原本監測心臟病患者的醫療技術Vista Solution,由加州聖何塞VitalConnect開發,包括VitalPatch,經FDA批准的可穿戴生物傳感器,只需放置在病人胸部就能捕捉生命體徵。

同月,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生物傳感器,結合了光學傳感器和熱傳感器,可以用來實時測量空氣中的病毒濃度。

儘管很多還只是原型,但並未局限科學家們的思路,生物傳感器被嵌入從手錶、皮帶、皮膚貼片到紡織品,甚至是紋身一切東西中,其形式越來越靈活,功能也越來越強大。 

於是,可穿戴生物傳感器成為近年來生物傳感器技術的重要突破之一,引起了相當多的關注,它將徹底改變傳統的醫學診斷和持續健康監測概念。

可穿戴生物傳感器刺激整個生物傳感器市場蓬勃發展

根據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數據,2018年生物傳感器的市場規模超過186億美元,預計2019年至2025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約為8.0%。

在可預見的將來,技術進步將提高生物傳感器的採用率。新的生物傳感器技術可提供創新、用戶友好和靈活的產品。目前,這項技術已與物聯網、智慧型手機、雲計算等多種其它技術結合在一起,在未來幾年內對生物傳感器市場的增長產生積極影響。

隨著維持平衡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認識不斷提高,監測例如脈搏率,血壓,心跳等各種健康參數,對可穿戴生物傳感器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而可穿戴生物傳感器應用將集中式的醫院護理系統轉變為以家庭為基礎的個人醫療,並減少醫療成本和診斷時間。

具體來看,在2019年到2025年期間,可穿戴生物傳感器預計將以9.3%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顯示,可穿戴生物傳感器的使用率較高,原因是成年人缺乏體育活動,導致了超重和激素失調等健康障礙。

此外,隨著嬰兒潮一代人口基數的不斷擴大,易患各種慢性疾病的人口基數將會因其易用性和便利性等優勢而偏向可穿戴生物傳感器,從而促進可穿戴生物傳感器未來業務的增長。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傳感器開發的成本密集型性質可能會阻礙生物傳感器產業的發展。

分地區來看,2018年,美國市場以60億美元的收入規模主導北美生物傳感器行業。由於糖尿病、癌症和超重相關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越來越高,人們對可穿戴生物傳感器的偏好將使生物傳感器行業獲得顯著增長。

為滿足不同的和不斷增長的客戶需求而增加的研究和開發活動投資將使該國對生物傳感器的需求上升。此外,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基數將成為未來幾年美國生物傳感器產業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

由於先進技術在德國的高普及率,德國在2018年佔歐洲生物傳感器收入的20%以上。生物傳感設備的發展創新,如電化學生物傳感器,可檢測抗氧化水平,將積極影響業務增長。德國的各種研究機構正在合作,以加速生物傳感器的研究和發展,從而刺激未來幾年的工業增長。

生物傳感器主要公司

生物傳感器市場見證了不斷的創新,通過精確的診斷和監測提供簡單和高端產品。如今,雖然市面上流行的可穿戴設備數不勝數,但並不是所有的都能測量或告訴我們一些關於健康的信息。類似地,有許多生物傳感器可以測量生理輸入,但沒有可穿戴的外形因素。

而可穿戴生物傳感器設備則完美結合了兩者需求:它們允許在廣泛的可穿戴設備上進行持續的生理監測。這類產品已經出現或正在開發中,涵蓋了從運動、心率、睡眠等許多方面。

在這個擁擠的市場,從谷歌、三星這樣的科技公司到新型醫療公司,很多公司都在跟蹤人們的運動、心率和睡眠。這些生理指標已經從本質上變成了商品化的特徵,公司也在追蹤更新穎的指標方面有所區別。

在新冠大流行這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的背景下,生物傳感器有助於快速部署臨床監測,幫助降低醫護人員接觸危險,同時頻繁獲取患者生命體徵,並緩解個人防護設備(PPE)的需求,成為患者病情惡化檢測方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最後,隨著生物傳感器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新興市場的不斷擴大,以及對先進監測設備的不斷需求,為生物傳感器行業在可預見的未來提供了豐厚的增長潛力。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www.gminsights.com/industry-analysis/biosensors-market

https://www.news-medical.net/health/What-are-Biosensors.aspx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外媒:無人機曾是奢侈品,今在全球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的有力工具
    外媒《金融快報》(Financial Express)10月11日刊載題為《無人機技術如何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的有力工具?》的文章,文章認為無人機(UAV)技術曾經被視為一種奢侈品,但如今已經成為抗擊新冠疫情的重要工具,它有助於創建更具彈性的供應鏈和遠距離物流服務。該文稱,即使有潛在風險,世界正面臨的危機也使人們認識到無人機的作用。不出所料的是,許多初創公司和個人已經開始適應市場對無人機日益增長的需求,並正在推出一系列創新的無人機解決方案。無人機不僅用於供應必需品,還用於監視、廣播、噴霧消毒和測體溫等。
  • 研究發現,二甲雙胍可降低新冠肺炎和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風險
    Shalev說:「由於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包括中國、法國和UnitedHealthcare分析--都獲得了類似的結果,這表明,在2型糖尿病和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二甲雙胍所觀察到的死亡率降低風險可能是可推廣的。」 Shalev說,二甲雙胍如何改善新冠肺炎的預後尚不清楚。
  • 研究發現T細胞功能耗竭和多樣性喪失是新冠肺炎重症發展的風險因素
    研究發現T細胞功能耗竭和多樣性喪失是新冠肺炎重症發展的風險因素 2020-03-30 13:18:34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抗擊新冠肺炎)研究發現T細胞功能耗竭和多樣性喪失是新冠肺炎重症發展的風險因素  中新網昆明3月30日電 記者3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雲南省傳染病專科醫院合作,鑑定出CD4+T細胞功能多樣性損傷和以TIGIT為代表的免疫負調控分子在CD8+
  • 跟蹤生物標記物監測用傳感器系統開發上的進展
    圖 2 生物標記物傳感器的概念  比如說,乳酸就是汗液中存在的一種可能非常重要的生物標記物,因為它可以指出人的身體是否已經開始疲勞,並且已經被用作醫院病人全因死亡率的一個指標。基於皮膚的傳感器還可以測試汗液中是否存在其他代謝物,例如電解質、鈣和重金屬離子等等。通過生物醫學工程師和材料科學家之間的協作,推出了小型的可穿戴式柔性傳感器,能夠讀取汗液分子結構中的多種生物標記物,然後將數據發送到智慧型手機,進行實時的分析與跟蹤。  技術預備度和製造預備度水平的評估,對於生物標記物傳感器都非常重要,以便識別出開發中的差距以及風險。
  • 莫莉:從「非典」看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可能面臨的問題及其應對
    但是,「非典」中所暴露出來的法治漏洞並未能完全修復,如禁食野生動物問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信息公開問題等,這些頑疾在本次疫情中再次顯現出來。(五)提升政府應急管理能力「非典」疫情引發了從公共衛生到社會、經濟、生活全方位的突發公共事件。
  • 構築起堅固的戰「疫」防線——蘭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綜述
    構築起堅固的戰「疫」防線——蘭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綜述1月26日,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發熱門診醫護人員在採集患者樣本。新華社照片 2020年,註定不平凡。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神州大地,疫病可憎可怖,團聚、相逢成了最具風險的事,嚴酷的現實擺在面前。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彼時,戰鬥在抗「疫」一線,救死扶傷、迎難而上的醫護工作者就是英雄。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即是責任。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跨國」遠程培訓
    4月3日下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對莫三比克馬普託中心醫院進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國際遠程培訓。 單鵬 攝(抗擊新冠肺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跨國」遠程培訓中新網成都4月3日電(單鵬 賀劭清)中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3日下午對莫三比克馬普託中心醫院進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國際遠程培訓。
  • 只有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才能回答關鍵問題
    劉良也反覆強調,「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會出現毛玻璃樣病變,但肺部究竟是怎麼病變的,沒搞清楚;臨床上,患者會出現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計數減少的情況,這比較反常,有些醫生也百思不得其解;現在我們也在爭論糞口傳播究竟存不存在,就需要對從口腔到肛門每個地方做觀察取材,看病毒究竟在什麼地方,看它的存在是不是受到腸道微環境的影響……」在劉良看來,病理學檢查如同在戰場前方派出偵察兵,實地勘察清楚,才能指導作戰。
  • 賦能非洲抗疫:新冠肺炎自測系統助力緩解當地焦慮
    該系統依據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最新診療指南,由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疫情防控專家組設計,並經中國醫師協會組織傳染病學、呼吸病學、急診醫學、全科醫學四大領域多名權威專家審定。項目團隊基於醫生專業知識以及疾病特徵構建了命名為「新冠肺炎自測系統」的智能評價系統。
  • 英媒:抗擊新冠,這些關鍵營養很重要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新媒體專電 英媒稱,在上周英國營養基金會的虛擬會議上,科學家討論了營養素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的關鍵作用。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最新研究以及與其他病毒感染相關的大量現有研究表明,硒、鋅、維生素D和益生菌等關鍵營養素可以強化免疫系統,限制冠狀病毒症狀的嚴重程度,甚至降低重症監護入院人數和死亡率。
  • 中國一線醫生抗擊新冠肺炎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
    中國一線醫生抗擊新冠肺炎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 多語種版完成版權輸出中新網上海7月2日電 (記者 陳靜)由中國一線醫生撰寫的抗擊新冠肺炎日記《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讓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
  • 德州市立醫院榮獲山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近日,為表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突出貢獻,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授予德州市立醫院「山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 辛巴威首家「中國標準」新冠肺炎診療醫院投入使用 助力當地抗擊...
    該醫院是由在津華人投資建設,現階段作為新冠肺炎專科醫院為在津華人及當地社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發揮重要保障作用。尚東醫院是由3家在津中資民營企業投資300萬美元建立,與當地知名醫療機構合作,採取中方投資、雙方共同管理、經營的模式。
  • 抗擊新冠肺炎安心頻道(國際版)正式上線用科學「好聲音」帶來抗疫...
    4月11日,抗擊新冠肺炎安心頻道(國際版)在喜馬拉雅 APP正式上線。該欄目在深圳市委組織部的指導下,由深圳市外辦攜手深圳市衛健委、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深圳市國際交流合作基金會聯合出品,由深圳晚報和深圳喜馬拉雅共同承制。據悉,抗擊新冠肺炎安心頻道(國際版)是深圳市外辦首次聯合多部門協作,共同出品的全英文音頻欄目,也是繼"抗擊新型肺炎安心手冊音頻版"推出以來的又一大創新。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抗擊新冠病毒專題展
    今日(8月13日), 廣東科學中心精心策劃的「戰疫——抗擊新冠病毒專題展」正式開放。這是廣東科學中心配合科技活動周宣傳推出的全國首個互動體驗型新冠專題展覽。戰疫專題展設置「病毒來襲」「共克時艱」「科學防治」和「『疫』情警示」四個分區,共36個展項,全方位展示了病毒的知識與危害,新冠疫情的發展與影響、全民抗「疫」的感人事跡,科學防治以及科技在抗「疫」中的支撐作用,並期望通過疫情警示引起社會反思與進步。
  • 深晚報導|抗擊新冠肺炎安心頻道(國際版)正式上線 用科學「好聲音...
    4月11日,抗擊新冠肺炎安心頻道(國際版)在喜馬拉雅 APP 正式上線。該欄目在深圳市委組織部的指導下,由深圳市外辦攜手深圳市衛健委、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深圳市國際交流合作基金會聯合出品,由深圳晚報和深圳喜馬拉雅共同承制。據悉,抗擊新冠肺炎安心頻道(國際版)是深圳市外辦首次聯合多部門協作,共同出品的全英文音頻欄目,也是繼"抗擊新型肺炎安心手冊音頻版"推出以來的又一大創新。
  • 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領導小組召開調度會 毫不放鬆抓好入境...
    原標題:市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領導小組召開調度會  毫不放鬆抓好入境商品管理檢測消殺 構建從「國門到家門」全方位防控鏈條  中國甘肅網
  • 《關於新冠肺炎患者的醫學營養治療專家建議》的解讀
    為了進一步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CSPEN)提出了10條關於新冠肺炎患者的醫學營養治療專家建議[7]。本文對此進行逐一解讀。 解讀:營養素是包括人類的所有生物生長發育的基礎物質。
  • 掌舵生命之舟的夜與晝 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錄
    3月1日,我市最後一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從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治癒出院。至此,太原市累計治癒新冠肺炎患者出院病例20例,實現了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雙清零」、醫務人員「零感染」的目標,太原抗擊新冠肺炎戰「疫」取得階段性成果。
  • 無創呼吸機在抗擊「新冠病毒」過程中能起什麼作用?
    圖片來源:和普樂抗擊新冠病毒呼吸機捐贈現場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指導意見,無創機械通氣是治療新冠肺炎呼吸衰竭的首選機械通氣方式,這也是目前各前線醫院呼籲捐助的無創呼吸機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