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作為目前常規武器中出場最高的作戰單位,很多人都在好奇一個事情,那就是戰鬥機在高空的時候,飛行員是如何取暖的,畢竟每提升一千米,溫度就會下降6度左右,這對飛行員來說在身體上是無法承受的。
早在二戰期間,戰鬥機內部的設備比較簡陋,飛行員禦寒主要依靠衣物,雖然是使用了特種材料製作而成,與普通大眾的衣服有著諸多區別,但是在高空中還是會出現不適等情況。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是夏季飛行的話,那麼早起的飛行員又該如何抵禦炎熱的熱風呢?畢竟冷了可以穿衣服,但面對炎熱的天氣,飛行員該怎麼辦呢。這一點其實從電影中就可以了解一二,之前的戰鬥機的玻璃防護罩是可以隨意打開的,如果天氣太過於炎熱的話,可以直接像打開窗戶一樣,這樣就可以起到降溫的作用。
但在現代軍事的環境中,大多數戰鬥機都已經變成了封閉式的防護罩,所以在內部的設施上就必須具備環境控制系統,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是一種空調,但是戰鬥機內部的設備比家用空調要高級得多,畢竟戰鬥機內部可以說是寸土寸金,每一個零部件都需要精密的計算空間,所以在設計時也需要考慮重量和空間使用。
戰鬥機上的空調並不像客機那種為乘客服務的空調設備,他的作用只負責於戰爭服務,所以在實戰當中空調可以說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如果戰鬥機在高空中空調失靈,那麼飛行員也將有生命危險,這也是為何戰鬥機在內部的零件中必須安裝環境控制系統。
這種環境控制系統會隨著戰鬥機所在的高度的溫度進行自動調節,而且不需要飛行員手動調節溫度,這樣也方便控制系統可以智能的調節人體所適應的最佳溫度。這也是為何戰鬥機在封閉的狀態下,飛行員還是可以隨時調節的主要原因。
目前較為普遍的環境控制系統,一般由供氣系統、溫度控制、溼度控制、戰鬥機增壓環境控制以及增壓艙組成,這種設備不僅是硬體上需要極高的科技水平,而且在軟體上也需要極強的人工智慧依託,畢竟在高空中溫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命。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重大事故。
那麼這個決定駕駛艙溫度的設備是怎麼運作的呢,其實在戰鬥機的發動機位置,環境控制系統就已經將高溫所產生的高壓氣體進行回收,並經過一系列的降溫以及冷卻渦輪系統進行處理,然後再將這些處理過的熱冷風輸送到設備艙以及駕駛艙,然後在通過散熱冷卻以及環境溫控進行有效調節。
在設備運轉的同時,會將這些高壓氣體運送到一個低壓容器當中,這樣當氣壓降低導致溫度降低時,然後再講這些有溫度的空氣輸送到駕駛艙,這樣就可以有效的調節溫度,這種也是性價比最高的調節溫度的辦法,而且最重要的是,戰鬥機最不缺的就是高壓空氣,所以說只要戰鬥機在飛行途中,那麼就會自給自足保證駕駛艙有著足夠的熱冷風供應。
戰鬥機的發展已經歷時多年,其內部的構造也已經非常完善,所以根本不需要為飛行員擔心,畢竟軍事科技已經快速發展,如果連空調都解決不了的話,那麼在戰爭期間這些戰鬥機也就根本沒有能力進行戰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