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取暖,當心低溫燙傷!

2021-01-09 騰訊網

寒潮來襲,尤其是南方沒有暖氣,暖寶寶貼、暖手寶、電熱水袋等「取暖神器」紛紛登場。

但由此引發的低溫燙傷的事情也並不少...

低溫和燙傷?看似沒什麼關係,但確實可以!

低溫燙傷指機體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一般指44-50℃)的熱源,造成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

低溫燙傷往往發生地靜悄悄。這是因為使用取暖物品時,由於溫度不會太高,我們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逐漸適應了這種溫度,但這就好像「文火燉肉」一樣,皮膚的表層組織在低熱的狀態下會逐漸脫水,引起損傷。

比如,暖寶寶、熱水袋,或許你感覺溫度不高,通常只有40~50 ℃,但抱著睡了一晚上,尤其是直接接觸皮膚後,第二天可能身上的一塊肉就「熟了」,皮膚出現紅斑、水皰、脫皮或發白,又痛又癢。

很多低溫燙傷看上去只是起了個小水皰,但損傷可能已經深達皮下組織,不僅很難癒合,還會留下疤痕。而且低溫燙傷嚴重的可以傷及到骨骼,這不是誇張!2011年刊發的《低溫燙傷的特點與治療》中就提到了,嚴重的低溫燙傷可以達到骨骼,並可形成所謂的立體「口小肚大」的燒瓶狀。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燒傷整形科申傳安主任在2016年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談到,「低溫燙傷接觸皮膚時間長,這樣燙傷的皮膚傷口都比較深,因此更加嚴重。」

而《低溫燙傷的特點與治療》中也談到:

49℃熱源持續接觸皮膚3分鐘後可致表皮損害,超過9分鐘表皮將壞死;

44℃熱源持續接觸6小時,可致皮膚不可逆損傷;

在44-51℃時損傷程度與接觸時間成正相關。

1. 嬰幼兒、老人

孩子的表達能力欠佳,如果照看不周,很容易導致燙傷。而老年人皮膚隨年齡增長而變薄,皮膚張力、感覺功能、對周圍環境溫度調節功能差,皮膚血運減慢,也容易被低溫燙傷。

2. 糖尿病等疾病人群

有的糖友因為疾病原因,周圍神經病變,對溫度感覺不敏感,就容易出現燙傷的情況。比如,經常有冬季泡腳面臨截肢的新聞,往往報導中都是糖友。

因此,建議冬天泡腳水溫最好控制在37℃~39℃之間,接近我們體溫就好,或者別泡太久。

3. 醉酒、麻醉人群

因意識不清,也易發生低溫燙傷。

1. 不要直接接觸

比如,冬天取暖如果用熱水袋,請在熱水袋外面裹上毛巾,避免與皮膚直接接觸。

2. 注意控制時間

避免長時間接觸同一部位。比如,使用暖寶寶貼時,可每隔一段時間,揭下來換個位置貼;使用電熱毯或電暖袋時可以在睡前,待被窩暖起來後再關掉電源或移走取暖物品,睡覺時候就不要再用了。

3. 科學選購產品

無論是哪種取暖物品,都應從正規途徑購買,有質量保證,並按產品說明書正確使用。

燙傷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接觸時的最高溫度和接觸時間!所以記住這兩點:脫離熱源,迅速降溫。

然後,利用現場條件迅速開啟「衝、脫、泡、蓋、送」五大急救步驟。

衝:脫離燙傷源頭後,迅速把燙傷部位放在自來水的水龍頭下或者花灑下,進行流動水、冷水衝洗。衝洗時水壓不能太大,沿燙傷部位周圍進行淋洗。衝洗時間約30分鐘,或創面無痛感即可。

脫:在衝洗過程中,同時脫去燙傷部位的衣物。脫衣服時需邊衝洗邊脫,儘可能用剪刀把衣物剪開。不可硬拽衣物,避免皮膚大面積剝脫。

泡:泡是冷療的一種辦法。脫去衣服後將創面浸於冷水中浸泡30分鐘。大面積燙傷的患兒和老人應注意浸泡時間,避免受涼。

蓋:浸泡過後要覆蓋創面。如果條件允許,就用無菌紗布覆蓋。注意!不要使用掉毛的毛巾了。

醫:對於起水泡或者較大創面的創傷,在急救處理後要迅速送往有救治燒傷、燙傷能力的醫院進一步處理。

如果出現水泡,或者創面明顯較深、創麵皮膚發白等情況,一定要到醫院做進一步處理。不要自己塗醬油、塗牙膏、用冰塊敷、抹紅藥水或紫藥水,這些都不可取!

來源:健康時報

為「哎喲不怕」設一顆小星星吧~

可以更快找到不怕姐哦~

相關焦點

  • 冬季取暖請不要忽視「低溫燙傷」
    這些取暖神器雖能幫我們緩解寒冷,但使用時也不可大意,要警惕低溫燙傷。  什麼是低溫燙傷?  所謂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感覺遲鈍或睡得沉的一些人,比如嬰幼兒、老人、癱瘓病人或醉酒者,緊貼熱水袋的部分皮膚容易造成局部燙傷,低溫燙傷在冬季高發,約佔冬季燙傷的1/3。
  • 取暖小心低溫燙傷!後果很嚴重!
    冬季是發生低溫燙傷的主要季節,相比於其他的燙傷,低溫燙傷損傷的組織層次深,皮膚的損傷狀況在初期表現的比實際情況輕,難以引起人們的注意而耽誤就醫,甚至可能會出現誤診,使得傷口遷延不愈,甚至感染形成潰瘍!那麼,造成這種燙傷的「罪魁禍首」究竟是什麼?
  • 兒童用熱水袋取暖,卻致低溫燙傷
    蘆主任仔細查看了患處,詢問是否有使用取暖工具,家長說睡覺時用過熱水袋,蘆主任說,這是燙傷了。家長質疑的說:不可能啊,熱水袋外面包著布袋子,不燙啊。蘆主任告訴家屬,這叫做「低溫燙傷」。一提到燙傷,人們一般都會想到開水或者蒸汽等引起的高溫燙傷,實際上,除了這種常見的燙傷之外,另外還有一種叫低溫燙傷,低溫燙傷的溫度並不高,但是接觸的時間比較長,還是會導致皮膚受傷。
  • 取暖「神器」使用不當也「毀膚」!冬季防燙傷要當心!
    對此,西安市人民醫院(西安市第四醫院)醫美與整形中心何志博士表示,取暖「神器」使用不當,也會成「毀膚利器」。何為燙傷?燙傷是指熱力引發的損傷,包括:火焰、高溫蒸氣、熾熱液體、熾熱固體以及電或化學物質等。人體在受到燙傷後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 青春自護·平安春節 | 當心「低溫燙傷」!暖寶寶和熱水袋千萬別...
    但使用時需要注意,   當心低溫燙傷,   嚴重時會傷及皮膚真皮深層、   皮下深部組織、燙傷嚴重時可深達骨質。   那怎樣防止燙傷?萬一燙傷後該怎麼做?   快來跟著團團一起來了解吧   長時間使用取暖設備後出現皮膚發紅、腫脹、脫皮或出現水泡等症狀即意味著發生了「低溫燙傷」。早期看起來只是一個小小水泡,容易被忽視。
  • 三九天當心暖寶寶致低溫燙傷!
    近期北京遭遇寒潮,白天最高氣溫僅零下十幾攝氏度,不少人用上了諸如暖手寶或暖寶寶貼這類使用方便的取暖產品。但當人處於寒冷中,肢體感覺是比較遲鈍的,若使用取暖產品不當可能會造成低溫燙傷。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關於低溫燙傷的小知識。
  • 冬天取暖當心低溫燙傷!對你沒看錯,小心這5種取暖神器
    說到燙傷,大家腦子裡面浮現的都是很滾燙的水碰到皮膚,瞬間發紅繼而起皮的樣子,之前寫過燙傷,大家也知道處理方式了→  但是有種燙傷叫低溫燙傷,你聽說過嗎?很多人是不是很納悶,低溫還會燙傷?    其實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溫物體引起的慢性燙傷。低溫燙傷創面疼痛感不明顯,有時你甚至都沒注意到,但是皮膚會出現紅腫、水泡、脫皮甚至發白。
  • 低溫也能燙傷?會!感覺不到的燙傷其實更可怕
    、取暖效果好 可許多人也因使用不當造成燙傷 這就是醫學專家所說的低溫燙傷 舉個例子 45℃的低熱物體接觸你的皮膚30分鐘以上 就有可能出現燙傷
  • ​三九天 當心暖寶寶致低溫燙傷 -唐山廣電網
    近期北京遭遇寒潮,白天最高氣溫僅零下十幾攝氏度,不少人用上了諸如暖手寶或暖寶寶貼這類使用方便的取暖產品。但當人處於寒冷中,肢體感覺是比較遲鈍的,若使用取暖產品不當可能會造成低溫燙傷。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關於低溫燙傷的小知識。  45℃左右溫度就能致燙傷  我們接診過一位被低溫燙傷的臥床老人。
  • 冬季寶寶易燙傷,這些「神器」也會傷娃!
    冬季 取暖神器 潛在危險 暖寶寶貼、暖手寶、熱水袋這些「取暖神器」可以幫助我們抵禦嚴寒,但伴隨它們而來的除了溫暖還有「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是什麼 高溫燙傷大家都知道了,低溫和燙傷?貌似沒有什麼關聯啊!
  • 「安全教育」低溫也能燙傷?這些「取暖神器」給孩子用要小心→
    往期精選冬天天氣寒冷家長們怕孩子受凍除了把孩子裡三層、外三層地裹起來還開始尋找各種「取暖神器」比如暖寶寶、熱水袋……不過,「神器」們雖能帶來溫暖舒適一旦使用不當可能讓娃「很受傷」「低溫燙傷」多發季經接診醫生仔細觀察、詢問後,判斷是熱水袋導致的「低溫燙傷」。無獨有偶,20歲出頭的姑娘小周也是「低溫燙傷」患者之一。一到冬天,小周就喜歡囤上一大堆的「暖寶寶」,一日一貼成為了她的過冬日常。但久而久之,她卻發現自己肚皮開始發紅,再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了水泡、脫皮、潰爛。啥?低溫怎麼還能燙傷?
  • 天冷,這樣做孩子容易被燙傷!
    卜醫生說,像這種大理石花紋的燙傷臨床上被稱為「火激性紅斑」,這是由於皮膚在長時間接觸較高溫度後,皮膚的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導致色素沉著而產生的。這種火激性紅斑一般和暖風機取暖有關,呈紫黑色,網紋狀,這是一種日積月累的傷害,也屬於低溫燙傷,痛感不明顯,但影響美觀,恢復期較長,一般在半年到一年左右時間能自動修復。
  • 天冷,這樣做孩子容易被燙傷|提醒
    卜醫生說,像這種大理石花紋的燙傷臨床上被稱為「火激性紅斑」,這是由於皮膚在長時間接觸較高溫度後,皮膚的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導致色素沉著而產生的。這種火激性紅斑一般和暖風機取暖有關,呈紫黑色,網紋狀,這是一種日積月累的傷害,也屬於低溫燙傷,痛感不明顯,但影響美觀,恢復期較長,一般在半年到一年左右時間能自動修復。
  • 今天這家醫院收到燙傷病人180人次
    溫度並不算高的取暖「神器」還能把人燙傷,還讓他坐上了輪椅,最終竟然上了手術臺。   瑞金醫院透露,今天氣溫創下今年新低,燙傷病人卻大幅增加。今天燒傷科燙傷就診180人次,其中低溫燙傷70人次。寒冷的冬季,把雙腳放在暖腳爐上辦公,小吳感覺非常舒適。由於工作累,冬季人容易疲乏,有一天晚上,小吳向往常一樣雙足放在暖腳爐上加班時候睡著了。等他醒來的時候感覺左足跟發熱隱痛。  小吳沒有引起重視,洗澡睡覺,第二天早上起床發現左足跟起了水泡,下地行走疼痛,小吳意識到可能燙傷,但想想暖腳爐溫度並不是很高,應該過幾天就好了,於是就到藥店自己買了燙傷膏,足跟抹藥後蹣跚地趕去公司上班。
  • 被暖寶寶、熱水袋燙傷兩三個月才能好?天冷,小心低溫燙傷,千萬不要...
    來源: 上海瑞金醫院低溫燙傷一般指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的熱源,造成皮膚的損傷。當你感到痛的時候已經太遲了皮膚真皮深層甚至皮下深部組織已經發生了損傷有研究證明,對人體皮膚造成燙傷的最低溫度是44℃。長時間使用取暖設備後出現皮膚發紅、腫脹、脫皮或出現水泡等症狀即意味著發生了「低溫燙傷」。
  • 冬日取暖要注意 莫讓燙傷找上門
    隨著冬天的來臨,氣溫降低,很多怕冷人士採取了各種取暖的方法。但取暖方式不當,也會發生各種意外,引起局部燙傷。想喝杯熱水,結果熱水瓶沒拿穩,一瓶開水灑在腿上,好在冬天衣服較厚,但由於沒有及時處理,等晚上孩子下班回來後,才說起燙傷的事,錯過了及時處置的時機。到醫院時已是深II度燙傷。   麗女士為了禦寒,直接在腹部貼了一塊暖寶寶,結果持續的低溫燙傷,等感覺疼痛時已是淺II度燙傷。
  • 發現低溫燙傷後,首先要做的就是給皮膚降溫
    近期北京遭遇寒潮,白天最高氣溫僅零下十幾攝氏度,不少人用上了諸如暖手寶或暖寶寶貼這類使用方便的取暖產品。但當人處於寒冷中,肢體感覺是比較遲鈍的,若使用取暖產品不當可能會造成低溫燙傷。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關於低溫燙傷的小知識。45℃左右溫度就能致燙傷我們接診過一位被低溫燙傷的臥床老人。
  • 睡覺用熱水袋小心低溫燙傷 敏感人群使用最好包層布
    燒傷的機制就如同「溫水煮青蛙」一般,臨床稱為低溫燒傷。  隨著冬季到來,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熱水袋、暖寶寶等取暖設備,更要注意防範低溫燒傷帶來的傷害。  【案例】  老人睡覺用熱水袋竟然造成三度燒傷  60多歲的老王(化名)就曾因為低溫燙傷導致嚴重後果,再不敢用身體直接與熱水袋接觸。
  • 45度就可能被燙傷 貴陽一醫院一周低溫燙傷患者達30多人
    近期,每天晚間的氣溫都會降至零度左右,而"暖寶寶"、"熱水袋"就成了大家常備的取暖工具。但近日據貴鋼醫院燒傷科醫生介紹,一周以來,該院已經收治了 30 多位不同程度的燙傷患者,尤其是低溫燙傷患者。而造成燙傷的罪魁禍首,幾乎都是"暖寶寶"和"熱水袋"。
  • 專家解讀:冬日取暖要注意 莫讓燙傷找上門
    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孫駿 通訊員 魏林玲)隨著冬天的來臨,氣溫降低,很多怕冷人士採取了各種取暖的方法。但取暖方式不當,也會發生各種意外,引起局部燙傷。南京市第二醫院傷口造口護理門診最近接診了多例燙傷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