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每天晚間的氣溫都會降至零度左右,而"暖寶寶"、"熱水袋"就成了大家常備的取暖工具。但近日據貴鋼醫院燒傷科醫生介紹,一周以來,該院已經收治了 30 多位不同程度的燙傷患者,尤其是低溫燙傷患者。而造成燙傷的罪魁禍首,幾乎都是"暖寶寶"和"熱水袋"。
前段時間,家住貴陽都司路的陳女士使用注水熱水袋取暖,可在半夜,被子裡的熱水袋突然炸裂,導致她的右下肢燙傷。醫生介紹,患者創面分布於右下肢,約 10%TBSA,創面凹陷於正常皮膚,深淺不一,可見分泌物,創周紅腫明顯。後來經過長達一個月的治療,陳女士才康復出院。
醫生正在為燙傷患者檢查
據貴鋼醫院燒傷科護士長戴靖介紹,和陳女士不同,最近低溫燙傷的患者正在逐漸增多。她介紹,低溫燙傷的患者一般都是與熱水袋、暖寶寶長時間接觸,從而使得皮膚局部出現大水皰、紅腫、疼痛等等。
警惕!45 度就可能燙傷
戴靖介紹,低溫燙傷,多見於下肢,以足跟,雙踝、小腿後側為主,常見於一些下肢感覺比較差的老年人,但近幾年青年患者有逐步增多的趨勢。燒傷科醫生一般很形象地將這種低溫燙傷比喻為:"文火慢燉的熟得比較透",這也是導致這種低溫燙傷不容易癒合的主因。"相對於普通的水火燙傷,低溫燙傷一般來說都會偏深一些,而且恢復起來也會相對比較麻煩"醫生介紹:"燙傷很多時候由於溫度高,會刺激人體出現應激性的躲閃,這也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以在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讓自身本能地迅速脫離致傷源,從而減輕損傷。而當溫度並不會馬上造成損傷時,並不能刺激人體出現這種保護機制啟動,這時損傷就會呈現一種緩慢的漸進式的過程,損傷也會越來越重"。
值得注意的是,低溫燙傷並不需要很高的溫度。一般來說,45 度以上的熱源如果與身體長時間(一小時以上,因人而異)接觸,都很可能會引起燙傷,特別是對於皮膚嬌嫩的兒童而言。
為此醫生建議,如果使用暖寶寶一類的取暖物品,應儘量選擇在睡前對被窩加熱,睡眠時要將其取出,或放置在不接觸身體的地方。如果需要接觸身體,那麼必須要有毛巾包裹,不能直接接觸皮膚。同時,大家在使用暖水袋一類的產品時,不要加入沸騰的熱水,一般來說 70-80 度左右就行了,在擰緊蓋子之前,一定要擠出大部分空氣,防止由於空氣受熱膨脹導致暖水袋破裂。
貴陽晚報 +/ZAKER 貴陽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餘珉琨
編輯 侯川川 / 編審 李楓 / 籤發 黃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