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的最低氣溫持續保持在零下,怕冷的人們也都拿出了各種取暖裝備來抗寒。
近日,記者從南京的幾家醫院了解到,最近不時有低溫燙傷的市民前來就診,而導致他們被燙傷的罪魁禍,多是熱水袋!
【多位市民使用後被燙傷 嚴重者已轉入燒傷科】
今年1月初,15歲的南京女孩小麗用了一晚熱水袋後,小腿就被燙出了一個水泡。父母帶著她來到醫院就診,醫生將水泡放掉後,對創面進行了處理,一周後創面才恢復。
而50多歲的李女士在家中使用熱水袋後,腿部被燙出了兩個泡,她雖然第一時間就醫了,但沒有繼續跟進治療。當她再次來到醫院時,小腿上的兩個泡已經出現了潰爛和滲出,觸痛明顯,創口深得可以看見骨頭。隨後她被轉至燒傷科救治。
醫生表示,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低溫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這種低溫我們講的是40℃到60℃之間,五六十度最容易引起。我們有科學家做過相關的研究,44℃的溫度接觸六分鐘以上,就可能會引起低溫燙傷。非常淺表的燙傷它可以自愈,把水泡放了也可以,但是燙傷的位置比較深,那可能對皮下組織和肌肉都造成損傷。」
【腿、腳是燙傷高發部位 使用時切勿持續貼身】
統計顯示,易被低溫燙傷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老年人和女性,容易被燙傷的位置主要是雙腳和小腿部位,而最容易導致低溫燙傷的是熱水袋!
醫生提醒,很多人平時睡覺喜歡把熱水袋放在腳或者小腿的位置,溫度當時不會覺得特別燙。可能都是三十分鐘、五十分鐘,甚至三五個小時放在皮膚旁邊,那就可能會引起低溫燙傷。
為了檢測熱水袋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記者找了一個包裹了絨布的小號熱水袋來做測試。
當熱水袋裝上少量的開水後,表面的溫度可以快速升到55℃。隨後,記者將熱水袋包裹在了衣服裡,半個小時後拿出來,摸上去並不熱的熱水袋,溫度仍達到47.2℃。也就是說我們體表感覺已經沒什麼熱度的熱水袋,如果長時間貼著皮膚,仍然有導致低溫燙傷的風險。
醫生建議,可以把熱水袋先放進被子裡,過半個小時暖和了拿出來再進去睡覺。提醒除了使用熱水袋要當心外,使用暖寶寶也要格外注意,千萬不要貼著皮膚或者是只隔一層衣服使用,使用時一定要將散熱面朝外貼放。
由於一些老年人感知減弱,建議家人要經常叮囑並檢查,以防低溫燙傷。而低溫燙傷的初期,不會很痛,逐漸出現紅腫、血泡等,此時,應當立即採取降溫處理,並及時就醫,防止感染。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倪娜、李揚報導)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