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氣一波波來襲,完全沒有停歇的意思。最近廣州一男子隨身貼著7個暖寶寶,被同事發現後背冒煙,所幸及時發現沒有傷及皮膚。視頻發到網絡之後,引發了大家討論。記者從醫院了解到,雖然天氣寒冷,到醫院急診科都會陸續碰到燙傷的患者,其中不乏很多年輕人。專家表示,45℃-60℃的熱源容易引發低溫燙傷。
視頻截圖
6℃貼7個暖寶寶,網友們笑了
最近廣州降溫,降到了6°左右,雖然還沒有跌破0℃,但已經讓人覺得很是寒冷。一男子貼7個暖寶寶引起冒煙的視頻,就在網絡上傳播開來,視頻中男子背部、腹部和鞋底都貼有暖寶寶,因為操作不當,所以引起了冒煙,所幸沒有傷及皮膚。網友們也調侃:這就是南方人不抗凍系列;也有人給男子解釋,南方「溼冷」是「魔法攻擊」,今年南方也特別冷,尤其是一些要穿西裝制服工作的,真的一點都不保暖……
天寒地凍,醫院裡燙傷卻變多了
記者從南京各大醫院了解到,雖然近期冷空氣一波波來,醫院急診裡,燙傷的患者卻多了。其中不乏年輕人。這些燙傷大多數是因為熱水袋或是暖寶寶引發的低溫燙傷。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急診科邵旦兵主任說,低溫燙傷是冬季高發病,尤其在沒有暖氣的南方更為常見。低溫燙傷是指溫度45℃-60℃的熱源長時間與皮膚接觸,造成熱蓄積和滲透,最終引發皮膚急性損傷和壞死。而我們冬季經常用的熱水袋及暖寶寶就是低溫燙傷最常見的致熱源。」
睡覺時使用暖寶寶或熱水袋暖腳是多數人群常用的保暖方法,但是部分人在第二天或者更久以後才發現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疼痛甚至水皰,才來醫院就診。臨床上把這些燙傷,稱為低溫燙傷。
圖源 視覺中國
低溫燙傷緊急處理也要冷敷
邵旦兵主任說:「低溫燙傷的初期在皮膚的表層出現小水泡 ,呈現帶血的紅色,這是由於水泡的創傷面淤血所致。不同於高溫燙傷或燒傷,低溫燙傷往往外觀不嚴重,但實際皮膚損傷深度可深達真皮層甚至更深的層次,癒合時間長,感染風險大。如果處理不當,嚴重會發生潰爛,長時間都無法癒合,且癒合後往往遺留難看的疤痕。」
邵旦兵主任提醒,一旦發生低溫燙傷,患者或者家屬應該立即進行燙傷處理,冷敷燙傷部位,並及時就醫,以免燙傷部位發生感染造成嚴重傷害。由於有的患者缺乏對低溫燙傷的認識,並不了解低溫燙傷的嚴重性,在發現身體部位燙傷以後,私自用牙膏等塗抹在燙傷部位,導致燙傷部位創傷面的感染,如果後期再去就診,很可能會因為病情延誤為患者帶去更多的傷痛和醫療費用,甚至影響醫生對燙傷面病情的正確診斷。
邵旦兵主任提醒,切忌熱水袋等將熱源直接接觸皮膚來取暖,並且保暖設備的使用時間也不宜過長,在晚上睡覺之前可以將保暖設備提前放入被窩,在睡覺時將保暖設備取出,避免整夜與皮膚直接接觸。特別是小寶寶、皮膚感覺不靈敏的老年人、糖尿病、脈管炎、中風後遺症的患者,建議慎用。
通訊員 範雨舟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彥
校對 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