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貼「暖寶寶」睡覺肚皮被燙出水泡 醫生:典型的低溫燙傷

2020-12-04 萬家熱線

進入冬季,即撕即貼的「暖寶寶」成了許多愛美女士的「禦寒神器」。其實,使用不當極易造成低溫燙傷。》》》推薦閱讀:江歌案今日宣判 陳方律師:日本司法不應受中國輿論影響

31歲的林女士在漢陽一家公司做銷售。自從前年生了孩子,她尤其怕過冬天,每天出門前要「全副武裝」,並在後背、肚皮、膝蓋等地方貼滿「暖寶寶」。前幾天,晚上睡覺幾次被凍醒,她便貼了兩片「暖寶寶」在肚子上,結果早上醒來發覺肚子皮膚刺痛,掀開一看,上面有幾個小水泡。

「這是典型的低溫燙傷。」漢陽醫院皮膚科主任龔成教授說,「暖寶寶」的最高發熱溫度為63℃,有的可持續12小時發熱,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37℃的低熱物體,就有可能造成皮膚或者軟組織由淺及深的損傷也會對皮膚造成的燙傷,這種燙傷往往是不知不覺間發生的。

相關閱讀:

暖寶寶如何發熱?

暖寶寶中的發熱原料是由鐵粉、活性炭、蛭石、無機鹽和水等合成的聚合物,撕開明膠層,可立即與空氣中的氧氣作用,發生放熱反應。

鐵粉

空氣中的氧氣與鐵粉發生反應產生氧化鐵,鐵被腐蝕的時候會釋放出熱量。這些熱量能令鐵粉的溫度達到68攝氏度左右;軍用級別的取暖器溫度能達到90攝氏度。一般工廠將鐵碾碎或者用水噴射熔化了的鐵來得到鐵粉。有趣的是,我們每年光吃穀物早餐就要吃掉200萬磅鐵粉。

活性炭

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住空氣中的水分,保證氧化過程順利進行。它還有導熱功能,因此它能均勻散熱。加熱後的木炭體積膨脹,在碳原子間會留出數以百萬計的小孔,這樣一來每克碳的表面積會增加至兩千平方千米。一磅活性炭的表面積有留六個足球場那麼大——這些縫隙用來吸附水分足夠了。

氯化鈉

氯化鈉(鹽)作為多雪城市的除冰劑,會腐蝕汽車的脆弱部位。在這裡,氯化鈉(與水一起)是一種能促使鐵粉腐蝕的催化劑。

蛭石(Vermiculite)

這種含水的矽酸鎂鋁在加熱的時候會膨脹,看上去就像蠕蟲一樣。因此其名字得名於拉丁語中名為vermiculus的蠕蟲。它很輕,吸水能力強,在暖寶寶中不發生化學反應,它的味道也不臭,因此它是一種能防火的超級材料。它是絕緣體,有些建築材料中也會用到它。它和活性炭一起將鐵粉分散開來,避免暖寶寶中的填充物發熱太快灼傷皮膚。爬蟲學家會用這種東西來保持爬蟲的蛋處於舒適狀態——當然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手來替代它。

用暖寶寶要注意什麼?

知道了暖寶寶的發熱原理,接下來你要知道的是怎么正確使用它。暖寶寶一貼即熱,立即見效,簡直就是隨身攜帶的小太陽啊有木有,雖然已成為很多女性取暖驅寒必備用品,但它依然存在安全隱患,在這裡提醒大家,在保暖的同時也要注意安全。

第一、暖寶寶雖然熱源溫度低,但在人體局部作用較長時間都有可能引起低溫燙傷。

因此要特別注意:

1、不要在使用電熱毯等取暖器具的同時使用暖寶寶;

2、不要直接將暖寶寶貼於皮膚上,最好貼在貼身衣褲外面;

3、不能在睡覺時使用,避免翻身過度壓迫;

4、避免長期壓迫放置暖寶寶的部位;

5、避免長時間放置暖寶寶於同一部位;

6、隨時注意觀察局部皮膚狀況,如有異常立即取下。

第二、雖然暖寶寶很實用,但也不是適合所有人使用

1、孕婦及備孕婦女:將暖寶寶貼於腹部,會使孕婦及腹內胎兒產生過多內熱,胎兒出生後可出現各種熱性疾病,如便幹、生瘡等問題;將其貼於正對子宮位置,嚴重可引起子宮收縮、影響胎位,甚至導致胎兒畸形、早產。

2、小孩,尤其是嬰兒,因其皮膚嬌嫩,不能準確表達不適,容易燙傷。

3、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環障礙者、對熱敏感及年老體弱者,因神經末梢感覺遲鈍,也不適用。

4、冬天沒有畏寒狀況,最好不要使用:暖寶寶主要適合於寒涼體質,即一到冬季手腳冰涼、經常反覆感冒的人;對於非寒涼體質的人,暖寶寶長時間產生的熱度都是過量的,反而造成機體過熱,引起不適。

第三、暖寶寶雖然能夠發熱,但是也不意味著你可以不穿棉衣。

暖寶寶產品經常宣傳具有「替代厚重棉衣,為人體提供溫度保障」的功效,將人們帶入誤區。暖寶寶發熱效果局限於所貼部位周圍,且只能給皮膚表層帶來熱量,只能起到輔助保暖的作用。如果僅靠暖寶寶保暖,穿著過於單薄,不異於「只要風度,不要溫度」,而身體其他部位依然會受寒,造成凍瘡、寒冷性脂肪組織炎等疾病。

最後,應將暖寶寶置於兒童夠不到的地方;不要撕開暖寶寶的內袋,以避免其中的發熱材料滲漏,進入眼睛或口中。若不慎接觸到眼睛應立即用大量清水衝洗並就醫。若誤食應立即催吐並就醫。》》》推薦閱讀:男子回家途中不慎丟失手機 銀行卡被盜刷2.5萬元

 

推薦閱讀

作文《孟婆湯》戳淚點 女生寫作文回憶與失憶母親間生活點滴

「技術男」修改POS機編碼順走97萬 因涉嫌盜竊罪被拘留

騙子假扮女生從男博士手中騙取7400元 被判有期徒刑8個月

「號販子」開網店月銷售近7千單 律師:應進一步加大懲戒力度

相關焦點

  • 市民貼熱帖睡覺被燙傷 熱貼5小時能把雞蛋燙半熟
    市民貼熱帖睡覺被燙傷 熱貼5小時能把雞蛋燙半熟 2015-11-12 10:05:26不過,很多人由於使用方法不當等問題,造成了低溫燙傷。11日,記者為此實驗發現,熱貼覆蓋5個小時雞蛋都能被燙半熟。燒傷科醫生表示,熱貼不要直接貼在皮膚上,要提防低溫燙傷。  市民反映:貼熱貼睡覺肚子燙出小水泡  「前幾天,我晚上睡覺時肚子痛,就把熱貼貼在肚子上。沒想到睡了一覺,肚子燙出了小水泡。」
  • 央視曝光「傷人暖寶寶」:睡一覺就被燙傷,卻有無數孩子在用……
    貼著暖寶寶睡覺 我們家中最常見的「暖寶寶」,孩子睡覺或者出去玩的時候,貼上一個,一會就會覺得暖暖的,但最近卻看到這樣一條扎心的新聞。 張媽媽擔心3歲多的兒子晚上睡覺受涼,隔著睡衣給孩子後背貼了3天的暖寶寶。孩子早上醒來以後大哭不止,一直喊疼,還不停地用手抓後背。
  • 廣州一男子貼7個暖寶寶後背冒煙,45℃-60℃的致熱源容易引發低溫燙傷
    最近廣州一男子隨身貼著7個暖寶寶,被同事發現後背冒煙,所幸及時發現沒有傷及皮膚。視頻發到網絡之後,引發了大家討論。記者從醫院了解到,雖然天氣寒冷,到醫院急診科都會陸續碰到燙傷的患者,其中不乏很多年輕人。專家表示,45℃-60℃的熱源容易引發低溫燙傷。
  • 兒童用熱水袋取暖,卻致低溫燙傷
    蘆主任仔細查看了患處,詢問是否有使用取暖工具,家長說睡覺時用過熱水袋,蘆主任說,這是燙傷了。家長質疑的說:不可能啊,熱水袋外面包著布袋子,不燙啊。蘆主任告訴家屬,這叫做「低溫燙傷」。一提到燙傷,人們一般都會想到開水或者蒸汽等引起的高溫燙傷,實際上,除了這種常見的燙傷之外,另外還有一種叫低溫燙傷,低溫燙傷的溫度並不高,但是接觸的時間比較長,還是會導致皮膚受傷。
  • 男孩早起發現腿上有個水泡!天冷,這樣做孩子容易被燙傷!
    (冉冉腿上的水泡)「別看熱水袋不太燙,燙起你來毫不留情面。」卜醫生解釋,冬天,皮膚對外界溫度的感覺會變得遲鈍,特別在熟睡中,皮膚對外界溫度更不敏感,如果貼著熱水袋的位置長時間不變,就很容易燙出水泡,形成低溫燙傷。卜醫生說,一旦產生水泡千萬不要弄破水泡,水泡液是極佳的細菌培養液,破了後很容易發生感染。
  • 冬天取暖當心低溫燙傷!對你沒看錯,小心這5種取暖神器
    其實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溫物體引起的慢性燙傷。低溫燙傷創面疼痛感不明顯,有時你甚至都沒注意到,但是皮膚會出現紅腫、水泡、脫皮甚至發白。    低溫燙傷有什麼症狀?  低溫燙傷最常見的表現是皮膚出現紅腫、水泡、脫皮或發白。  低溫燙傷在初期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水泡,逐漸出現紅腫,伴隨著疼痛。
  • 「安全教育」低溫也能燙傷?這些「取暖神器」給孩子用要小心→
    >悄無聲息危害大前幾日,杭州的張女士怕女兒太冷,睡覺前便衝了熱水袋放在她的被窩裡。結果一覺醒來,女兒腿上起了一片紅疹子和小水泡,摸起來還很痛。經接診醫生仔細觀察、詢問後,判斷是熱水袋導致的「低溫燙傷」。無獨有偶,20歲出頭的姑娘小周也是「低溫燙傷」患者之一。一到冬天,小周就喜歡囤上一大堆的「暖寶寶」,一日一貼成為了她的過冬日常。但久而久之,她卻發現自己肚皮開始發紅,再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了水泡、脫皮、潰爛。啥?
  • 10歲男孩早上起來發現腿上有個水泡!天冷,這樣做孩子容易被燙傷|提醒
    接診的皮膚科副主任卜璋於醫生看到了冉冉腿上的紅腫,立刻就找到了病因——低溫燙傷。原來,冉冉媽媽每晚睡覺前都會給冉冉衝個熱水袋。睡覺時,冉冉就把熱水袋夾在大腿位置,一晚上下來,被熱水袋燙傷了。(冉冉腿上的水泡)「別看熱水袋不太燙,燙起你來毫不留情面。」
  • 取暖小心低溫燙傷!後果很嚴重!
    受到熱烈追捧的電暖氣、熱水袋、暖寶寶等各種取暖設備,甚至是蒸汽眼罩、燙水玻璃杯......,在寒冷冬日裡,逐漸出現在低溫燙傷的「罪魁禍首」名單中!隨著冷空氣的來襲,取暖設備很是受大家歡迎,除了傳統的電暖氣、熱水袋、暖寶寶等物品在冬季熱賣,其他新式取暖設備也紛紛被推出,如USB接口取暖設備、燃油金屬暖手爐等,因其溫度不高,攜帶方便,取暖效果又好,受到年輕人們的喜愛。
  • 為保暖我把孩子「燙」住院了!44℃就能燙起泡,快看看你家有沒有?
    可是,你給寶寶的保暖操作,真的對嗎?3歲的樂樂(化名)因為燙傷住院了。醫生掀開樂樂的內衣,發現他嫩嫩的小肚子上,皮膚紅紅的,還有不少小水泡,看著就疼。樂樂媽媽說,因為孩子睡覺喜歡踢被,她擔心肚子受涼生病,所以降溫天就給他隔著睡衣貼了個暖寶寶再睡。
  • 冬季寶寶易燙傷,這些「神器」也會傷娃!
    暖寶寶貼、暖手寶、熱水袋這些「取暖神器」可以幫助我們抵禦嚴寒,但伴隨它們而來的除了溫暖還有「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是什麼 高溫燙傷大家都知道了,低溫和燙傷?貌似沒有什麼關聯啊!
  • 睡覺用熱水袋小心低溫燙傷 敏感人群使用最好包層布
    廖立新說,老年人,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感知能力很差,無人陪護的老年人是低溫燙傷的高發人群。手術後,包括剖腹產後、以無痛分娩方式生產的產婦,麻醉藥還未完全褪去,此時體溫低,需要使用熱水袋恢復體溫,但同時意識和體力都還未完全恢復,感知能力較差,皮膚接觸熱水袋時自以為不燙,長時間沒有移動身體,也容易導致低溫燙傷。
  • 央視曝光「傷人神器」:睡一覺就被燙傷,卻有無數孩子在用!
    貼著暖寶寶睡覺,一覺醒來發現被燙傷的孩子不計其數。 我們家中最常見的「暖寶寶」,孩子睡覺或者出去玩的時候,貼上一個,一會就會覺得暖暖的,但最近卻看到這樣一條扎心的新聞。 張媽媽擔心3歲多的兒子晚上睡覺受涼,隔著睡衣給孩子後背貼了3天的暖寶寶。 孩子早上醒來以後大哭不止,一直喊疼,還不停地用手抓後背。
  • 被熱水燙傷怎麼處理 被熱水袋燙出水泡怎麼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被熱水燙傷了。小編提醒:如果被熱水燙傷面積過大,一定要立刻看醫生,否則毀容是永久的。同時,如果家裡有小孩子,一定要讓他們遠離熱水,熱粥。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下被熱水燙傷怎麼處理?被熱水袋燙出水泡怎麼辦?
  • 「消防提醒」使用「暖寶寶」會被燙傷嗎?看完你就知道了
    這讓人感覺又暖又舒服的東西極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造成低溫燙傷「有這麼嚴重嗎?」往下看↓「暖寶寶」發熱歸功於內部發生了氧化放熱反應,「暖寶寶」內高純度的鐵粉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釋放熱量。
  • 冬季取暖,當心低溫燙傷!
    寒潮來襲,尤其是南方沒有暖氣,暖寶寶貼、暖手寶、電熱水袋等「取暖神器」紛紛登場。 但由此引發的低溫燙傷的事情也並不少...
  • 孩子燙出水泡,要不要刺破?燙傷高發期,基本急救常識要知道
    ②待表面衣物浸泡透,皮膚表面溫度下降,就可以用剪刀將衣物剪開,但是黏在一起的部位就不要動了,保留住,待處理完之後去醫院交由醫生解決。③除去衣物後,再將患處浸泡在水中,不少於30分鐘,但如果還是月齡寶寶,浸泡過程中,媽媽要注意寶寶的體溫變化,以防孩子體溫下降。
  • 一覺醒來「低溫燙傷」,你的「暖寶寶」是如何傷害了你
    現在,各種取暖物品如暖水袋、暖寶寶貼、艾灸等,迅速成為冬日裡的網紅產品。受到大家的熱捧。同時,也出現了因操作不當而造成燙傷,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低溫燙傷」。如何避免「暖寶寶們」帶來的傷害?走!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什麼是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
  • 長沙一男子看電視時這樣做,2小時後膝蓋起水泡!這種病近期高發
    家住雨花區 50 歲的劉剛為(化名)用電取暖器近距離烤衣服時燙傷;李女士長時間用暖寶寶取暖,不慎燙出水泡 …… 最近長沙的氣溫一路走低,暖寶寶、熱水袋、電取暖器等各種取暖神器紛紛登場,卻有不少市民因使用不當,燙傷頻發。
  • 浙江一女子睡醒發現一個離奇傷口,醫生:需要植皮
    台州椒江的羅女士就碰到這樣的事,被熱水袋燙了一下,才一元硬幣大小創面,竟然嚴重到要植皮!圖文無關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醫生說,每年冬季,他們都有碰到這樣的低溫燙傷患者,植皮的也不在少數。小心,禦寒神器成了「溫暖炸彈」!被熱水袋悄悄地燙傷台州椒江的陳女士(化名)某晚睡覺時在被窩裡放了熱水袋,第二天發現右腳有個地方隱隱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