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發明家到長江學者 薛晨陽「用芯感知」世界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太原10月14日電 題:(十九大代表風採)從小發明家到長江學者 薛晨陽「用芯感知」世界

  中新網記者 胡健

  在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學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薛晨陽總是笑盈盈地和學生們討論學術問題。逢年過節,他總會邀請不能回家的孩子來家裡做客,對學生們而言,薛老師更像父親。

  和藹溫和的薛晨陽是中北大學電子測試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而他的最新身份是黨的十九大代表。

2016年底,中國教育部人事司對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建議人選進行公示結束,薛晨陽被選為特聘教授,成為當年山西省唯一入選的長江學者 胡健 攝

  從小發明家到屢獲國家和省級科技發明獎項,薛晨陽教授所帶領的科研團隊已研製出應用在海洋、醫療等領域的傳感器。作為十九大代表,薛晨陽既感榮譽,也身肩使命。

薛晨陽的團隊還與多家駐晉國防企業和煤礦生產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軍轉民的技術融合,取得了豐碩成果。 胡健 攝

  從小發明家到國際名校高級訪問學者

  1971年,薛晨陽出生於山西忻州。在忻州市長徵路中學(現忻州市第六中學),薛晨陽度過了影響他未來人生的初中時光。

  「我從小就比較喜歡物理,初中就可以自己做收音機,當時學校的物理老師張大偉對我也特別關照,而我也總是問一些超出課本大綱的問題。」薛晨陽說。

  想法結構巧妙的小發明——力矩測試儀,讓薛晨陽在高中階段發明比賽中獲得二等獎。自那以後,薛晨陽把自己的臥室打造成「實驗室」,所有的零花錢都用在購買儀器設備上,這也為他日後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礎。

  1990年,薛晨陽考取山西大學物理系,四年後在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攻讀量子光學及雷射技術專業碩士學位,師從彭堃墀院士,也是從那時起,薛晨陽接觸到了人生中第一個科研項目——量子光學強度差壓縮態實驗。

  兩年的實驗室生活讓薛晨陽初嘗科研不易,無數次失敗、無數次從頭再來,讓他體會到前所未有的煎熬。「每次都是滿懷希望地去做,每次都以失敗告終,一次次推倒重來,也幾度感到心灰意冷,但我堅信,這就是我自己的路,再難也要咬牙走下去。」最終薛晨陽完成了實驗,取得了創新性的實驗結果。

  2003年10月,薛晨陽在希臘雅典國立科技大學獲得半導體材料專業博士學位。2008年薛晨陽作為高級學者訪問英國牛津大學,2011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微系統實驗室做高級訪問學者。

  異國求學生涯,讓薛晨陽體會到國外科研工作者的嚴謹。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論文撰寫,每個細節都要求精益求精,而國外異常活躍的學術氛圍也讓薛晨陽受益匪淺,為他日後回國開展科學研究拓寬了思維廣度。

薛晨陽非常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從項目申請到器件的設計、加工、製作,再到最後的論文撰寫,他從不幹涉學生的獨立思考,讓學生們大膽地放手去做。 胡健 攝

  小發明大應用 薛晨陽:為生活帶來便利就很了不起

  在海外求學多年的薛晨陽博士毅然放棄國外高薪聘請,堅持回到家鄉山西,為祖國科學發展貢獻力量。從2003年起,薛晨陽堅守在實驗室崗位,幾乎每天都是最後一個離開,經過十餘年的研究,薛晨陽的團隊研製出獨具特色的MEMS矢量水聲傳感器,在海底水聲探測以及海洋湍流剖面測試方面發揮出令人驚嘆的效用,受到各方專家讚譽。

  目前,MEMS水聲傳感器已實現批量生產和銷售,成為中國最早實現工程化應用的MEMS矢量水聲傳感器。該成果獲得了2010年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在此基礎上,還研製出了基於MEMS技術的聲目標探測線陣和水下成像系統,應用於國家科技部海底觀測試驗網和水下避障。

  薛晨陽教授團隊還將水聲傳感器發展到傳感網絡監測技術,2015年3月,作為項目首席專家,薛晨陽聯合19家研究單位,牽頭獲批國家863計劃「多功能矽基微納器件及系統的設計與製造」主題項目。目前,863項目成果無線無源傳感監測技術已經應用於工業機械設備安全生產等領域。除此之外,薛晨陽的團隊還與多家駐晉國防企業和煤礦生產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軍轉民的技術融合,取得了豐碩成果。

  薛晨陽和他的團隊研製出應用於醫療領域的MEMS電子聽診器,電子聽診器能夠代替傳統醫生的耳朵,克服了傳統聽診器聲阻抗匹配差,可獲知人體內臟更細微的聲音。將來這些數據可以上傳到網絡,對人體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可以促進醫療器械的普及和心血管疾病前期篩查。據薛晨陽介紹,該款設備目前已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1醫院的臨床驗證,具有大批量應用前景。

  「老實說,我們做的這種應用只是一個很小的領域,不管是給國家還是老百姓的生活,只要能帶來一些方便,對於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來說,已經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這就是很大的欣慰了。」薛晨陽說。

  2016年底,薛晨陽被選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成為當年山西省唯一入選的長江學者,也是山西省第八位長江學者。

  入黨20載不忘肩上使命 三尺講臺傳承創新精神

  1996年10月入黨後,薛晨陽始終不忘身上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入黨曾經是我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的動力,無論從思想、工作還是學習能力方面都是自我完善和提升的過程。既是光環,更是責任和義務,它激勵我不斷努力和突破自我。」薛晨陽說。

  「作為基層專業技術人員代表高等教育、科技領域、基層科研工作者參加十九大,責任還是很大。能不能把大家的心聲和感受代表出來,以及向大家更好地傳達會議精神,我倍感使命光榮而重大,一定不會辜負黨對我的信任,當好黨代表。」

  薛晨陽說,作為黨代表,會上將介紹一些山西省科技領域的發展動態,關注山西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時也要深刻理解國家對科技創新方面的大舉措,把一些科技成果儘可能進行轉化,為社會經濟服務,為國家做出更多貢獻。

  在三尺講臺上,薛晨陽培養的數十名碩士,博士生,以及多名青年教師,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近140篇論文,其中有十幾名碩士被推薦到德國、希臘、法國、挪威等國家的世界名校攻讀博士學位。到目前為止,薛晨陽教授指導的青年教師和學生中,已有兩人獲得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四人入選山西省青年三晉學者。

在三尺講臺上,薛晨陽培養的數十名碩士,博士生,以及多名青年教師,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近140篇論文。 胡健 攝

  薛晨陽表示,他非常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從項目申請到器件的設計、加工、製作,再到最後的論文撰寫,薛老師從不幹涉學生的獨立思考,讓學生們大膽地放手去做,並在最恰當的時候指導和啟發他們,及時解決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

  學生溫濤說,薛老師不僅在科研上給予很多指導,讓他在學習道路上少走了彎路,而且在生活上也給予了很多的關心和幫助。「有時候覺得他像父親一樣,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他對我們的關心,讓我們倍感溫暖。」

  「薛老師在對待科研方面是非常嚴謹的一個人,任何一個小細節都不放過。生活上也特別關心我們。比如說過節的時候,很多學生回不去,老師就帶我們去家裡聚餐,大家一起包餃子,談一談科研的事情,感覺像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博士生郝聰聰說。

  薛晨陽在科研道路上就是這樣堅定信念,百折不撓。「人總應該要有目標,並且為了這個目標要持續不斷的努力,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也要繼續爬起來,只有持續不斷的努力,才可以戰勝失敗。」薛晨陽說。(完)

相關焦點

  • 從小發明家到企業家
    盧文超和他的小發明  今年23歲的盧文超是六石街道人。1999年,他的父親開了一家五金小作坊,專門做些五金小配件拿到集市上去賣。  已上初三的盧文超平時愛動腦筋愛觀察,他發現許多男生愛玩飛鏢,而這種玩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容易刺傷別人。
  • 長江學者曾凡一:出唱片開演唱會的首席科學家
    醫學、理學雙博士,長江學者,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彈琴、跳舞、作曲,開演唱會、出唱片……沒錯,這些經歷,都屬於今天要介紹的這位交大女神,曾凡一!女神名片她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長,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理學雙博士,長江學者,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她帶領的「誘導多能幹細胞」項目,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她開過個人演唱會,出過唱片;她可以一連泡在實驗室許多天,也能夠彈琴、跳舞、作曲……一面是嚴謹的科學思維
  • 院士、「長江學者」、「泰山學者」……
    院士、「長江學者」、「泰山學者」……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1.21 星期日     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封錫盛,與市南區企業深度合作,研究深水沉船存油應急處置技術;籤約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
  • 發明家張開遜十大獨特視角審視人類重大發明
    自20世紀初以來,人們相繼發明了許多方法,使一些不能直接通過人類感官識別的自然現象特徵,轉換成相應的電信號,通過電子學裝置顯示和分析它們,許多從前無法感知的自然信息,開始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這些使自然信息轉換成電信號的器件與裝置稱為「傳感器」。它們是人類為自己發明的窺探自然奧秘的第三隻"眼睛"」。
  • 佘振蘇:一位長江學者的承諾
    1998年歲末,北京大學首批聘請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有一個令人矚目的名字——佘振蘇。他是世界湍流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終身教授。     士逢知己:實驗室來了長江學者     佘振蘇在湍流研究領域成果卓著。1990年,他在Nature上發表的關於小尺度「強渦元的管狀特性」的工作成果,被美國《今日物理》作了封面介紹。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八位發明家,地動儀,造紙術都是他們發明的
    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聊中國歷史的上那些偉大的發明家。第一位:魯班魯班出生於公元前507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據《古考記》記載,魯班發明的木工工具有:鋸子,曲尺,墨斗,鑽子。
  • 「無用發明家」王方,一位在不正經發明到路上越早越遠的發明家
    說起發明家,我們第一反應想到的就是愛迪生等著名發明家,他們的發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這些腦洞獨特的發明家總是能夠跳出思維定勢,用想不到的方法去解決一件難題,因此才發明了一件件實用的東西。但其實,還有很多發明家發明了許多無用的東西。
  • 世界公認的「糟糕發明家」:他的發明,讓很多人深受其害
    然而說到科技發展的歷程,就不得不提及很多起到過重要推動作用的發明成果。這些發明成果的問世,給後來產品的更新迭代消除了阻礙,科技產品才得以更好地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不過科技探索創新的道路無疑是曲折的,過程中總會存在很多走上歧途的例子。一些有過很大發明成果的科學家,可能也發明過對人類的發展有不好影響的產品。比如說美國的小託馬斯·米基利,他是上世紀美國著名的發明家。
  • 《我是發明家》音樂原聲帶上線 一起走進發明家的世界
    長篇動畫《我是發明家》圍繞著發明科技創新展開的一系列文明和諧、自由平等、誠信友善的故事。 《我是發明家》音樂原聲帶今日正式上線! 長篇動畫《我是發明家》主題曲《發明的故事》,由高源演唱,張潔作詞,Vittorio Giannelli作曲,歌曲曲風輕快愉悅,令聽眾置身於發明家的動畫世界。
  • 他是世界上「最糟糕」發明家,他的一項發明,讓人類付出沉重代價
    小託馬斯·米基利的發明就是如此,初衷是為了解決問題,後來被廣泛使用後卻成了「殺器」,他也被稱為世界上「最糟糕」的發明家。小託馬斯出生於19世紀末,在那個年代正是近現代科學快速發展的時代。小託馬斯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對科學研究十分感興趣,憑藉著自己超高的天賦,他很快成為了一名機械工程師。在那個年代,各個國家都在加緊工業化的步伐,特別是美國。
  • 世界公認最「糟糕發明家」:他1項發明,卻讓人類至今深受其害
    然而說到科技發展的歷程,就不得不提及很多起到過重要推動作用的發明成果。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聲,因為他的發明並沒有造福人類,相反還對地球的環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響。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何這樣一個原本對人類發展有著不可磨滅貢獻的發明家,卻成了世界公認最「糟糕發明家」?
  • 他絕對可以當得起「世界第一發明家」的稱號
    我們現在一說到偉大的發明家,大家可能第一印象就會想到發明大王愛迪生。可是愛迪生不是中國人,在我們中國也有同樣出色的發明家。他的成就相比起愛迪生來,並沒有絲毫的遜色,而且他所處的時代,也遠比愛迪生要早出很多,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下這位來自東方的發明大王。
  • 長江已經沒魚了,四大家魚要絕種:國家終於出手了,這次下狠心了
    眾所周知,長江曾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但由於漁民的長期過度捕撈,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很多魚都面臨著滅絕,而以魚為食的長江生物鏈頂層江豚的數量已經減少到一千多頭。長江江豚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鯨類物種,而食物匱乏,是影響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以魚為食的長江頂層生物鏈,是最先感知長江無魚之困的。據《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資料顯示: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魚類有424種,其中170多種是長江特有,而如今卻面臨著多種稀有資源急劇衰退的問題。
  •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發明家,魯班一生的發明,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像西方還有近代的很多發明家,都是專一的發明一個方面的東西,像魯班這樣的凝聚了智慧和經驗的真的還沒有吧?據說魯班的家族就是工匠世家,可能從小就看多了這方面的發明,也可能有傳到了家族的基因,再加上古代勞動人民大多辛苦,一年之中大多數時候倒在天地裡勞作,魯班也是從小就跟在大人身後,從小就積累了很多經驗,而且魯班真的是很聰明,從小就會從一件事延伸到另一件事,腦子轉的很快,很多大人都想不到的,魯班就輕易地解決了。
  • 《小小發明家手冊》讓發明的「光」照進現實,改變世界
    直到我了解到孩子不同年齡段大腦生長發育的特點,才明白,原來我可以更好地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呵護孩子成長中的創造性。其間,我需要一些工具來啟發孩子,拓展孩子的思路。《小小發明家手冊》,就是其中一個好幫手。
  • 人類對色彩的感知原理,世界上存在未知顏色嗎?
    顏色感知 生物要想看到顏色,就需要對電磁波有感知能力,於是生物進化出了重要的器官——眼睛,外界光線經過折射後投影到視網膜上。,使得大腦接收到的信息存在偏差,無法得到準確的顏色信息,實際上我們所說的準確顏色信息,也只是基於絕大部分人的顏色認知制定的標準。
  • 兩項發明至今危害人類,天才發明家死於自己發明,最終下場悽慘
    科學家用他們智慧的大腦為世界創造了更多新奇物質,推動著時代進步發展,把人類從刀耕火種的農業時代,帶到靠蒸汽、電力的工業時代,再到信息技術為主的網絡時代,一步一步推動著社會進步,但並不是每一位科學家都值得尊重,有些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只給人類帶來短暫的享受,隨之而來便是更大危害。
  • 長江學者陳哲宇貪汙案改判兩年半 科研前途未卜
    【財新網】(記者 孫良滋)曾捨棄百萬年薪又陷30萬元貪汙漩渦,一審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的山東大學長江學者陳哲宇,2018年1月26日接到了二審結果。  財新此前報導,2005年,31歲的陳哲宇從美國康奈爾大學畢業後被聘到山東大學任教,山東省政府同時聘他為「泰山學者」。2010年,陳哲宇又獲評教育部「長江學者」。他親手創立了山東大學神經生物實驗室,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山東大學神經生物學系。為使實驗室先期發展,陳哲宇曾墊付百萬元。
  • 山東大學一長江學者被50萬元「絆倒」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景爍/攝  擁有長江學者、山東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山大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主任等多個頭銜,陳哲宇卻被50萬元「絆倒」了。2016年年底,濟南市天橋區人民法院一審判處他及3名同事犯貪汙罪,陳獲刑4年、被處罰金25萬元。
  • 用芯感知世界,敏芯股份科創板上市!
    19年來,堅持投早、投科技、投創新,元禾控股已累計培育上市企業125家,其中科創板企業2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