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學者曾凡一:出唱片開演唱會的首席科學家

2020-12-01 澎湃新聞

提到「一心多用」這個詞語,你會想到什麼?醫學、理學雙博士,長江學者,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彈琴、跳舞、作曲,開演唱會、出唱片……沒錯,這些經歷,都屬於今天要介紹的這位交大女神,曾凡一!

曾凡一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長,近年來榮獲了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以及第六屆「上海市巾幗創新獎」等獎項。登上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謝謝了,我的家》節目的嘉賓曾凡一,也具備著「一心多用」的超凡技能。

女神名片

她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長,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理學雙博士,長江學者,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她帶領的「誘導多能幹細胞」項目,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她開過個人演唱會,出過唱片;她可以一連泡在實驗室許多天,也能夠彈琴、跳舞、作曲……

一面是嚴謹的科學思維,一面是自由的藝術靈魂,曾凡一立體而多面,每一面都折射出她人生的五彩繽紛。

走近曾凡一的成長故事

一心多用是門藝術

父母都愛音樂,母親會彈鋼琴唱越劇,父親常常會寫小說、畫畫,在這樣氛圍中生活的小女孩,曾經一度以為自己家是個藝術家庭。

文藝背後的曾家,其實是一個科研家庭。父親曾溢滔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主要從事人類遺傳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學的研究;母親黃淑幀是上海交通大學兒童醫院的終身教授、「新世紀巾幗發明家獎」獲得者,也是「新中國60年上海百位突出貢獻傑出女性」之一。

科研中的父母

曾凡一的父母都是著名的遺傳學家,在年輕時都是飽含激情的文藝青年。曾溢滔喜歡攝影、油畫、交響樂並且擅長文學寫作,他所創作的獲獎小說曾被拍攝成電影;黃淑幀從7歲就開始學習鋼琴,具有很高的音樂造詣。從小,父母便教曾凡一接觸和學習不同領域的課程,發展不同方向的愛好。

那時候弄堂裡的鄰居見到,難免質疑,你家小孩一心這麼多用,學這麼多東西,將來會把她折騰壞的。父親便悄悄對曾凡一說:「一心多用是門藝術。」正是這一句提點,開啟了曾凡一出色且絢麗的一生。

紙上彈琴,錯中實驗

對曾家來說,一心多用並不意味著三心二意,用心的每一面,都需要持之以恆的學習和付出。

小時候曾凡一家中生活很清貧,買不起一架鋼琴。為了教孩子學鋼琴,母親在硬紙板上畫出黑白琴鍵,父親畫出五線譜。每周中有六天,曾凡一在紙板上練習鋼琴指法,而剩下的一天,則到有鋼琴的阿姨家彈真的鋼琴,就是這樣日復一日,才培養起了她在音樂上的一技之長。

彈鋼琴的小曾凡一

陪伴曾凡一成長的,除了濃鬱的藝術氣息,還有各種實驗試劑的氣味。小時候她不小心加錯樣品量,給父母闖了禍,然而父母並沒有批評她,反而還誇獎她,教給她要從錯誤和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最後還從中獲得了新的實驗方法。

科研中的曾氏父女

我正努力成為一名科學藝術家

高中的時候,在母親的鼓勵下,曾凡一參加了上海流行音樂大賽,沒想到一路斬獲第一名,甚至有唱片公司說服她出道做音樂。一邊是從小立下的志向,一邊是剛被挖掘的歌唱天賦,實難選擇。但曾凡一最終選擇了科研事業,因此她遠赴美國朝著自己的科研道路前行。

1988年,曾凡一到美國的聖地牙哥的加州大學修讀生物學專業。她因為學科專業知識紮實,再加上學習刻苦,僅用三年時間就把四年的課程修完了。同時還自主修讀了音樂系和作曲系的所有專業課程,繼續唱歌、彈琴、作曲,科研之餘出出唱片等,更加夯實了音樂基礎。

這時她醒悟,其實並不一定要在科學與藝術之間擇一而從,在自己的努力下可以把兩者同時兼顧。

90年代曾凡一演唱會

這些在別人眼中或許是不務正業的事情,在曾凡一看來,都與她所選擇的科學事業不可分割,而且這些跨界所付出的努力,都成為了她人生的沉澱,甚至成為她學業和事業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

申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時候,正是因為她出的唱片,讓她在眾多申請者中格外獲得校方的青睞。她成為了來自中國大陸就讀該校的第一位獲得醫學和理學雙學位的博士生。人生越往後走,曾凡一越深刻地領會到父親當年對她說的「一心多用是門藝術」的真諦。

幾番波折的回國科研路

曾凡一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發育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在美深造期間,她系統性地研究了小鼠早期胚胎發育的基因表達和調控,建立了一個線性RNA擴增的新技術和數個反差cDNA*基因庫。她對小鼠植入著床前胚胎發育的39000多個基因表達譜進行動態分析,進而揭示了胚胎發育早期各階段的基因生物學功能。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的頭兩年,曾凡一不僅在科研上取得了不少成就,也逐漸撥開了自己人生道路中的迷霧。

於是她毅然休學回國參加國內的科研項目,也是為了「北漂」追尋音樂夢想。

曾凡一參加當時國內的奶牛乳腺生殖反應器研究

起初曾凡一的父母對她的休學決定感到十分詫異,認為堂堂一個雙學位博士放棄大好科研前途,去當一個半吊子的音樂家實在荒謬。但曾凡一沒有因父母的不理解而氣餒和生氣,而是用電子合成器在十天之內創造出十幾首風格迥異的交響樂曲。

也因此用音樂實力說服了父母,贏得他們的支持。曾凡一的雙螺旋中代表科研的一條鏈早已在多年的學習進修中成形。這時,代表藝術的另一條鏈也在她對夢想的熱愛與努力下逐漸鑄成。

在休學回國的這段時間裡,她專注歌曲創作,終於出版了高中時期錯過的個人演唱專輯。

她的原創歌曲《紅帆》拍成的MTV獲得了CCTV音樂大獎,個人也先後兩次獲得中央電視臺MTV大賽的特別榮譽獎等獎項。她還在北京、上海、廣州、華盛頓等地舉辦了多場個人演唱會,圓夢舞臺。

獲得第三屆CCTV音樂電視大賽特別榮譽獎後全家合影

本以為這番波折之後曾凡一將會走上藝術道路,但她在國內呆了兩年後又暫別對音樂的熱愛,飛往美國完成餘下的學業。骨子裡科研的血液始終不停歇地流淌著,她終究屬於實驗室。

赴美留學之始,曾凡一就想著將來要把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應用到國內的醫學研究中。因此她於2005年回到中國,進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工作。

曾凡一所帶領的團隊近年來一直聚焦於幹細胞生物學的研究。

終於在2009年與中科院動物所周琪等人合作,首次利用iPS細胞四倍體囊胚*注射得到第一隻存活小鼠「小小」。他們用3株細胞系獲得了共計27隻活體小鼠,有的甚至能繁殖後代。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證明了iPS細胞具有全能性,也幹細胞研究領域跨時代的一步。

世界上第一隻iPS細胞培育存活的小鼠「小小」

這一項研究在醫學界引起很大的反響。它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同時也入選了2009年中國十大基礎研究和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項目主要負責人:曾凡一教授、周琪研究員、王秀傑研究員(從左往右)

科學研究是無止境的,曾凡一的科研道路沒有因為巨大的成就而止步。相反,她仍然在實驗室前線親自完成一項又一項複雜的實驗操作。同時還把自己多年來的科研經驗傳授給她的學生,助力我國科研事業的傳承與發展。

曾凡一教授在指導學生做實驗

如今的曾凡一,擁有那麼多眾人仰望的成就和榮譽,她的自我介紹卻謙虛而平實:「我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正努力地成為一名科學藝術家。」

家庭畫像

科研與藝術交織的生活,在別人眼中也許很難很累,但對曾凡一來說如同DNA的雙螺旋一樣,則是天然相合的互補,在她的生命中不可分割,並駕齊驅。

來源:CCTV-4 《謝謝了,我的家》、SME公眾號

責任編輯:金雪

(原標題《交大女神,你贏了!雙博士,長江學者,還出唱片開演唱會……》)

相關焦點

  • 曾凡一:女科學家開演唱會
    回國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先後擔任兩屆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獲得首屆第三世界女青年科學家獎、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以及第五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創新獎,今年又獲得「2014年度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
  • 曾凡一:舉辦多場獨唱音樂會的女科學家的「跨界」人生
    引言:「25 位最值得矚目女性」榜單 「Global sHero」 單元獲獎者曾凡一,在她的人生中,科學與藝術這兩個元素就像DNA雙螺旋結構一樣密不可分。「在科學和藝術的舞臺上為女性乃至全人類的身心健康努力」,她是一位既能發表「全球醫學十大突破」成果、又能唱響各大音樂會的寶藏女子!
  • 曾凡一:開個人演唱會的女首席科學家
    (資料照片)  4歲半開始學習鋼琴,5歲登臺演出,開個人演唱會,出版個人專輯;「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獎者,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iPS細胞具有和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多能性——看似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在一個人身上重疊。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曾凡一教授。
  • 曾凡一:開演唱會的海歸女科學家
    4歲半開始學習鋼琴,5歲登臺演出,開個人演唱會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曾凡一教授。  2010年「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她獲得了第六屆「上海市巾幗創新獎」。而她母親黃淑幀是第三屆「上海市巾幗創新獎」獲得者,母女倆同獲巾幗創新獎,還是頭一回。昨天,曾凡一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她心裡,科學是神聖的,而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
  • 上海女科學家曾凡一的「跨界」人生
    原標題:上海女科學家曾凡一的「跨界」人生  如何加速推動長三角原創尖端科技成果產業化?她多次舉辦個人演唱會,出過唱片,創作了《紅帆》等多首動聽的歌曲。談到科學家、歌唱家雙重身份,曾凡一說:「科學始於想像力而完成於邏輯推理,藝術則始於邏輯而完成於想像力。」因此,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這讓她的人生充滿了「跨界」樂趣。
  • 曾凡一做客大醫時間 講述科學與文化的交織
    12月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曾凡一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第四十期「大醫時間」系列講座,為同學們帶來「科學和文化的交織——淺談創造靈感之文化源泉」主題講座。
  •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科研成果"震驚"國際科學界,父親是首批院士,母親是終身教授!
    4歲開始學習鋼琴,5歲登臺演出,16歲獲上海首屆外國流行歌曲大賽一等獎暨獨唱第一名,20出頭開個人演唱會、出版個人專輯……如果你以為她是個音樂家,那就大錯特錯了。她出身於科研世家,研究成果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中外媒體稱她為&34;,她就是上海大學1986級生物醫療專業校友——曾凡一。
  • 開獨唱音樂會的美女科學家(圖)
    成果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 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  7月3日,她要在上海世博園舉辦演唱會——  本報記者 雷宇文/攝  一切看上去更像一個童話故事。   在美國念大學時,她休學回北京花了一年多時間,錄製個人演唱專輯,拍攝音樂電視,獲得中央電視臺MTV大賽特別榮譽獎,輾轉中美舉辦多場獨唱音樂會。
  • 年終報導•履職作業|曾凡一:戰疫情,學者委員跨界變「歌手」
    年終報導•履職作業|曾凡一:戰疫情,學者委員跨界變「歌手」 2020-12-18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曾凡一:愛科學,也愛音樂—新聞—科學網
    而當代科學家中卻鮮有人能夠兼顧二者,難怪有前輩感慨曾凡一的「橫空出世」大大幫助了自己說服別人「科學和藝術無疆界」。 1968年1月出生的曾凡一,自小成長在一個科研之家。 曾凡一很小便開始與父母一起吃住在實驗室,穿著白大褂跟在父母身後充當「小小科學家」。做實驗的時候,她有一次加錯了樣品,本來以為闖了大禍,沒想到歪打正著,父母借著她的錯誤反倒發現了新的試驗方法。這讓曾凡一體會到了科研的樂趣:原來,科學新發現很多其實都是從偶然事件中來的。
  • 曾凡一:開獨唱音樂會的美女科學家
    4歲半,曾凡一開始學習鋼琴,5歲登臺演出,小學至高中,一直是學校和藝術團的鋼琴與舞蹈演員。在美國留學時,她還修完了音樂專業的所有主課科目,在創作的高峰時,她兩天就能做一首器樂的曲子。  其間,曾凡一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拿下了醫學和理學雙博士。
  • 德國老牌樂團蠍子樂隊演唱會預售 搖滾力量回歸
    網易音樂9月11日報導 蠍子樂隊2018「極限宇宙」北京演唱會門票即將預售,9月11日14:08正式開搶!蠍子樂隊「極限宇宙」北京站演唱會將於11月17日登陸國家奧林匹克中心體育館,除了演唱會常規設置的看臺票和內場票之外,本次蠍子樂隊北京演唱會還特別為樂迷設置了「搖滾區」。成軍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蠍子樂隊是來自德國的國寶級樂隊,如今已經走過半個多世紀,但依然風採依舊。他們的唱片全球銷量累計超過1億張,單單在法國,《Still Loving You》的單曲唱片就賣出了170多萬張。
  • 蠍子樂隊「極限宇宙巡演」北京演唱會 門票已開始預售!
    原標題:蠍子樂隊「極限宇宙巡演」北京演唱會 門票已開始預售! Scorpions 「Crazy World Tour 」- Beijing  蠍子樂隊「極限宇宙巡演」北京演唱會 現今) Pawel Maciwoda - Jastrzski – Bass/貝斯手 (2003-現今) MICAEL KIRIAKOS DELAOGLOU –Drums/鼓手 (2016-現今) 3)全球影響: 80年代中期Scorpions以首席搖滾樂團之姿狂野橫掃歐美樂壇
  • 曾凡一:基礎研究助力遺傳病基因疾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曾凡一講解基因方面的科普知識講座中,曾凡一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遺傳學與基因的研究歷史和中國遺傳學的發展史。曾凡一說,「中國當時地中海貧血症的發病率數據是空白的,全國血紅蛋白研究協作組在培訓醫務人員、針對如何搜集、處理樣品建立機制等諸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通過這次地中海貧血症的普查,有了這些數據,就可以制定一系列舉措,降低地中海貧血症的發生率,甚至做到防止其發生。」這其中曾凡一的父親曾溢滔與母親黃淑幀做了很多指導性和開創性的工作。
  • 吳宗憲兒子開演唱時間 吳睿軒9月2日於臺北復出開演唱會
    娛樂圈不斷有人進來有人出去,上周因為不當言論被迫離開娛樂圈的吳宗憲兒子表示,將會在9月2日開演唱會,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很意外的,光速復出嗎?吳宗憲兒子開演唱會怎麼回事  吳宗憲兒子此前因為不當言論被迫離開演藝圈,當時吳宗憲也表示,將會讓他離開演藝圈,不會出道。
  • 佘振蘇:一位長江學者的承諾
    1998年歲末,北京大學首批聘請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有一個令人矚目的名字——佘振蘇。他是世界湍流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終身教授。     士逢知己:實驗室來了長江學者     佘振蘇在湍流研究領域成果卓著。1990年,他在Nature上發表的關於小尺度「強渦元的管狀特性」的工作成果,被美國《今日物理》作了封面介紹。
  • 中國電科舉辦2020年首席科學家和首席專家培訓班 | 育新機·開新局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點擊藍字「中國電科」,關注CETC品牌微刊8月31日-9月4日,中國電科2020年首席科學家和首席專家培訓班在京舉辦,來自各成員單位的48位學員參加培訓。本期培訓班主題聚焦「在『雙循環』格局中謀新機」,內容突出「自主創新、協同創新、融合創新」,課程設置圍繞「履行強軍使命和響應市場需求兩條主線」,電科大學為此策劃邀請了國內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蒞臨授課。
  • 譚詠麟發 「籤名限量版黑膠唱片」
    新快報訊 記者徐紹娜報導 「每一首經典金曲都能訴說一個年代的故事,每一張唱片都能喚醒一代人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