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一心多用」這個詞語,你會想到什麼?醫學、理學雙博士,長江學者,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彈琴、跳舞、作曲,開演唱會、出唱片……沒錯,這些經歷,都屬於今天要介紹的這位交大女神,曾凡一!
曾凡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長,近年來榮獲了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以及第六屆「上海市巾幗創新獎」等獎項。登上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謝謝了,我的家》節目的嘉賓曾凡一,也具備著「一心多用」的超凡技能。
女神名片她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長,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理學雙博士,長江學者,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她帶領的「誘導多能幹細胞」項目,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她開過個人演唱會,出過唱片;她可以一連泡在實驗室許多天,也能夠彈琴、跳舞、作曲……
一面是嚴謹的科學思維,一面是自由的藝術靈魂,曾凡一立體而多面,每一面都折射出她人生的五彩繽紛。
走近曾凡一的成長故事一心多用是門藝術父母都愛音樂,母親會彈鋼琴唱越劇,父親常常會寫小說、畫畫,在這樣氛圍中生活的小女孩,曾經一度以為自己家是個藝術家庭。
文藝背後的曾家,其實是一個科研家庭。父親曾溢滔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主要從事人類遺傳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學的研究;母親黃淑幀是上海交通大學兒童醫院的終身教授、「新世紀巾幗發明家獎」獲得者,也是「新中國60年上海百位突出貢獻傑出女性」之一。
科研中的父母曾凡一的父母都是著名的遺傳學家,在年輕時都是飽含激情的文藝青年。曾溢滔喜歡攝影、油畫、交響樂並且擅長文學寫作,他所創作的獲獎小說曾被拍攝成電影;黃淑幀從7歲就開始學習鋼琴,具有很高的音樂造詣。從小,父母便教曾凡一接觸和學習不同領域的課程,發展不同方向的愛好。
那時候弄堂裡的鄰居見到,難免質疑,你家小孩一心這麼多用,學這麼多東西,將來會把她折騰壞的。父親便悄悄對曾凡一說:「一心多用是門藝術。」正是這一句提點,開啟了曾凡一出色且絢麗的一生。
紙上彈琴,錯中實驗對曾家來說,一心多用並不意味著三心二意,用心的每一面,都需要持之以恆的學習和付出。
小時候曾凡一家中生活很清貧,買不起一架鋼琴。為了教孩子學鋼琴,母親在硬紙板上畫出黑白琴鍵,父親畫出五線譜。每周中有六天,曾凡一在紙板上練習鋼琴指法,而剩下的一天,則到有鋼琴的阿姨家彈真的鋼琴,就是這樣日復一日,才培養起了她在音樂上的一技之長。
彈鋼琴的小曾凡一陪伴曾凡一成長的,除了濃鬱的藝術氣息,還有各種實驗試劑的氣味。小時候她不小心加錯樣品量,給父母闖了禍,然而父母並沒有批評她,反而還誇獎她,教給她要從錯誤和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最後還從中獲得了新的實驗方法。
科研中的曾氏父女我正努力成為一名科學藝術家高中的時候,在母親的鼓勵下,曾凡一參加了上海流行音樂大賽,沒想到一路斬獲第一名,甚至有唱片公司說服她出道做音樂。一邊是從小立下的志向,一邊是剛被挖掘的歌唱天賦,實難選擇。但曾凡一最終選擇了科研事業,因此她遠赴美國朝著自己的科研道路前行。
1988年,曾凡一到美國的聖地牙哥的加州大學修讀生物學專業。她因為學科專業知識紮實,再加上學習刻苦,僅用三年時間就把四年的課程修完了。同時還自主修讀了音樂系和作曲系的所有專業課程,繼續唱歌、彈琴、作曲,科研之餘出出唱片等,更加夯實了音樂基礎。
這時她醒悟,其實並不一定要在科學與藝術之間擇一而從,在自己的努力下可以把兩者同時兼顧。
90年代曾凡一演唱會這些在別人眼中或許是不務正業的事情,在曾凡一看來,都與她所選擇的科學事業不可分割,而且這些跨界所付出的努力,都成為了她人生的沉澱,甚至成為她學業和事業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
申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時候,正是因為她出的唱片,讓她在眾多申請者中格外獲得校方的青睞。她成為了來自中國大陸就讀該校的第一位獲得醫學和理學雙學位的博士生。人生越往後走,曾凡一越深刻地領會到父親當年對她說的「一心多用是門藝術」的真諦。
幾番波折的回國科研路曾凡一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發育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在美深造期間,她系統性地研究了小鼠早期胚胎發育的基因表達和調控,建立了一個線性RNA擴增的新技術和數個反差cDNA*基因庫。她對小鼠植入著床前胚胎發育的39000多個基因表達譜進行動態分析,進而揭示了胚胎發育早期各階段的基因生物學功能。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的頭兩年,曾凡一不僅在科研上取得了不少成就,也逐漸撥開了自己人生道路中的迷霧。
於是她毅然休學回國參加國內的科研項目,也是為了「北漂」追尋音樂夢想。
曾凡一參加當時國內的奶牛乳腺生殖反應器研究起初曾凡一的父母對她的休學決定感到十分詫異,認為堂堂一個雙學位博士放棄大好科研前途,去當一個半吊子的音樂家實在荒謬。但曾凡一沒有因父母的不理解而氣餒和生氣,而是用電子合成器在十天之內創造出十幾首風格迥異的交響樂曲。
也因此用音樂實力說服了父母,贏得他們的支持。曾凡一的雙螺旋中代表科研的一條鏈早已在多年的學習進修中成形。這時,代表藝術的另一條鏈也在她對夢想的熱愛與努力下逐漸鑄成。
在休學回國的這段時間裡,她專注歌曲創作,終於出版了高中時期錯過的個人演唱專輯。
她的原創歌曲《紅帆》拍成的MTV獲得了CCTV音樂大獎,個人也先後兩次獲得中央電視臺MTV大賽的特別榮譽獎等獎項。她還在北京、上海、廣州、華盛頓等地舉辦了多場個人演唱會,圓夢舞臺。
獲得第三屆CCTV音樂電視大賽特別榮譽獎後全家合影本以為這番波折之後曾凡一將會走上藝術道路,但她在國內呆了兩年後又暫別對音樂的熱愛,飛往美國完成餘下的學業。骨子裡科研的血液始終不停歇地流淌著,她終究屬於實驗室。
赴美留學之始,曾凡一就想著將來要把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應用到國內的醫學研究中。因此她於2005年回到中國,進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工作。
曾凡一所帶領的團隊近年來一直聚焦於幹細胞生物學的研究。
終於在2009年與中科院動物所周琪等人合作,首次利用iPS細胞四倍體囊胚*注射得到第一隻存活小鼠「小小」。他們用3株細胞系獲得了共計27隻活體小鼠,有的甚至能繁殖後代。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證明了iPS細胞具有全能性,也幹細胞研究領域跨時代的一步。
世界上第一隻iPS細胞培育存活的小鼠「小小」這一項研究在醫學界引起很大的反響。它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同時也入選了2009年中國十大基礎研究和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項目主要負責人:曾凡一教授、周琪研究員、王秀傑研究員(從左往右)科學研究是無止境的,曾凡一的科研道路沒有因為巨大的成就而止步。相反,她仍然在實驗室前線親自完成一項又一項複雜的實驗操作。同時還把自己多年來的科研經驗傳授給她的學生,助力我國科研事業的傳承與發展。
曾凡一教授在指導學生做實驗如今的曾凡一,擁有那麼多眾人仰望的成就和榮譽,她的自我介紹卻謙虛而平實:「我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正努力地成為一名科學藝術家。」
家庭畫像科研與藝術交織的生活,在別人眼中也許很難很累,但對曾凡一來說如同DNA的雙螺旋一樣,則是天然相合的互補,在她的生命中不可分割,並駕齊驅。
來源:CCTV-4 《謝謝了,我的家》、SME公眾號
責任編輯:金雪
(原標題《交大女神,你贏了!雙博士,長江學者,還出唱片開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