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成千上萬次的實驗,才能找到蛛絲馬跡,為什麼暗物質這麼難找

2021-01-08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

宇宙有 85% 的物質仍未知,我們不清楚這些物質的成分,因此稱之為暗物質。我們能觀察到暗物質在星團與其他天體上的重力,所以知道暗物質的存在。我們還無法直接觀察暗物質,不過科學家論述表示,人類也許能用世上最強大的粒子對撞機創造出暗物質。

這是一臺長27公裡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或簡稱 LHC,位於瑞士的日內瓦。那麼機器如何運作呢?在LHC裡,兩個質子束以反方向旋轉,隨後加速,近似光速在第四個撞擊點質子束相遇,質子互撞。質子是由更小的夸克和膠子所組成,在最普通的撞擊下兩個質子穿越彼此沒有產生重大的結果。

但每一百萬次裡的一次撞擊,兩個質子會強力衝撞釋放出絕大部分的衝撞能量,產生上千個新粒子。只有在這類撞擊中才會產生超大粒子,像是理論上的暗物質撞擊點,四周都是探測器,內部約有一億個傳感器,如同大型3D照相機,探測器搜集新粒子的信息包括軌跡電荷與能量處理運算,然後計算機便能描繪出撞擊的影像,每條線都是每個不同粒子的路徑,還用顏色為不同型態的粒子編碼探測器所搜集的資料,讓科學家能決定這些粒子是什麼,像是光子和電子探測器每秒大約拍攝十億次,這些碰撞的快照可以找出稀有大型粒子的跡象。

難上加難的是我們想尋找的粒子可能並不穩定。在傳感器能覺察之前就會衰變為我們較熟知的粒子。以「希格斯玻色子」為例,長久來只存在理論上的粒子,直到 2012 年才被觀察到。要讓特定撞擊產生希格斯玻色子的機率約是百億分之一,只存在須臾一秒就衰變了。不過科學家發展出理論架構讓人知道該尋找甚麼,科學家原本認為希格斯玻色子會衰變成兩個光子,因此他們起初只檢視包含雙光子的高能量事件。

然而有個問題存在,無數個粒子互動會隨機產生兩個光子,所以該如何將希格斯玻色子與其他物質分離?答案是質量探測器搜集的信息,能讓科學家退一步審思判定產生兩個光子的那東西的質量。科學家將質量值轉成圖表,然後在所有產生雙光子的事件重複相同步驟。絕大多數的事件僅是觀察隨機產生的光子,即科學家口中的背景事件。

但當一個希格斯玻色子產生並衰變為兩個光子時產生的質量永遠一樣。因此希格斯玻色子的特徵就是出現在背景上方的微小光斑,至少需進行數十億次的觀察,小光斑才會出現,且也只有當小光斑明顯比背景來得高,得出的結果才有意義。在希格斯玻色子的案例中使用大強子對撞機的科學家宣布突破性的結果,即只有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才能僥倖得出小光斑出現的數據。

回到暗物質,若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質子束有足夠的能量產生暗物質,可能會比希格斯玻色子的出現更為罕見,所以需要千兆次的撞擊並配合理論架構才能開始尋找。這也是大強子對撞機目前正在進行的計劃,藉由龐大數據的產生,我們希望能在圖表中找出更多微小光斑,期待能為仍未知的粒子如暗物質佐證。也有可能我們找到的不是暗物質而是其他物質,這能夠完全改變人類對宇宙運作的認知,那也是目前為止部分的研究樂趣,到底會找到甚麼,我們仍一無所悉。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觀漢居士- Szu-Wen Kung- Helen Chang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暗物質,我們如何才能找到你
    也就是說,暗物質幾乎不發出任何波段的電磁輻射。  曾經有這樣一段話來形容暗物質:科學家們深信,有一種神秘的物質,它們就像幽靈一樣瀰漫在我們每個人周圍,它可以輕易穿過每個人的身體而又不被人察覺。  如此神秘而又重要的存在,讓暗物質成為現代天文學和物理學的一大謎團。發現暗物質,成為重大科學前沿。暗物質帶來的問題也因此被認為是「籠罩在當前物理學天空中的烏雲」。
  • 關於我們探測暗物質的故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為了早日找到這個神秘的傢伙,真可謂是「上天入地」雙管齊下。2015年末,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之所以取名「悟空」,就是希望他能利用火眼金睛幫助人類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蛛絲馬跡。悟空是目前世界上,觀測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現星。如果我們把暗物質探測比作是在太海中捕魚,那麼宇宙射線就是海水,而可能含暗物質的高能電子就是大海中的魚群。所以悟空號的任務就是在海量的宇宙射線中捕捉到有價值的高能電子加以分析。
  • 悟空衛星重大發現:師傅,我們找到暗物質粒子了
    根據目前理論物理學家的推測,如果暗物質粒子相互碰撞並湮滅,將產生高能電子。那麼到空間去精確地探測高能電子能譜,就可以發現暗物質存在的蛛絲馬跡。「悟空」的核心使命就是在宇宙線和伽馬射線輻射中尋找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並進行天體物理研究。
  • 「悟空」火眼金睛探究暗物質:怎樣施展「神通」?
    (資料圖片)  在宇宙中,有什麼比引力波還難找?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物理學家,答案一定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產生的萬有引力左右著宇宙演化和物質運動,卻至今難覓蹤跡,被稱作「籠罩在21世紀物理學上的兩朵烏雲」。  暗能量離我們還很遙遠,暗物質卻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被揭開神秘面紗。
  • 主流科學認為暗物質是構成宇宙質量85%的神秘物質,它存在嗎?
    一種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組成暗物質的是「弱相互作用有質量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 WIMP, 後文直接引用WIMP),也有一些其它假說,如軸子或惰性中微子等。要想證明暗物質的存在,科學家需要找到WIMP或軸子或惰性中微子。
  • 主流科學認為暗物質是構成宇宙質量85%的神秘物質,它存在嗎?
    一種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組成暗物質的是「弱相互作用有質量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 WIMP, 後文直接引用WIMP),也有一些其它假說,如軸子或惰性中微子等。要想證明暗物質的存在,科學家需要找到WIMP或軸子或惰性中微子。探測暗物質有哪些方法?
  • 厲害了我的祖國,關於我國探測暗物質的故事
    而事實上,這些星體的總質量只佔到宇宙總體的5%,剩下的95%是一些被稱為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神秘物質組成。尋找暗物質,是2世紀最大的科學。今天介紹一下中國尋找暗物質的故事吧。在我們所在能觀測的世界,從本質上來說,是這些物質能夠和光互動,能夠被光照亮或者發出光亮。但是光無法與暗物質互動,我們就無法直接觀測到它。不只對光態度高冷,在對待普通物質時,暗物質也是愛理不理。暗物質可以說是宇宙中所有物質裡最高冷的存在了吧。所以它對我們來說,就像一個幽靈。這也成為尋找暗物質最大的難點。
  • 中微子極強穿透力,需要五光年鉛板才能擋住,為什麼?
    #了不起的基礎科學#難找的中微子其實中微子穿透力強體現在方方面面,不僅僅是各項指標強到爆炸,而且放眼整個科學史,它幾乎也是最難被找到的(如果你非要說希格斯玻色子也行,那它就是僅次於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 這就是為什麼暗物質實驗沒有發現任何東西是毫無意義的
    當暗物質實驗出現空白時,它只測試模型相關的假設,沒有測試模型無關的假設。這就是為什麼這與暗物質的存在毫無關係。這個暗示很明顯,表明除了恆星之外還有別的東西在運行,但你可能不相信這東西會是新的物質。如果這就是我們只找出了這些,科學家也同樣不會相信!幸運的是,有大量的觀測數據,而當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考慮——只有暗物質假說才能解釋這些問題。
  • 常進:科學家如何探測暗物質?
    由於標準模型中的所有基本粒子,人類已經發現了,所有的基本粒子我們都找到了,沒有一個基本粒子與暗物質粒子相匹配,標準模型中所有的粒子都不滿足這些性質。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找到了暗物質粒子,它肯定不在標準模型裡面,這也就意味著現有的標準的物理學模型會得到突破。這也是為什麼暗物質這麼熱。
  • 為什麼尋找暗物質的試驗是毫無意義的
    每當暗物質實驗結果為空時,它只測試與模型相關的假設,而不是與模型無關的假設。這就是為什麼這對暗物質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當將任何兩個粒子碰撞在一起時,將探測粒子碰撞的內部結構。如果其中一個不是基本的,而是一個複合粒子,這些實驗可以揭示其內部結構。這裡,設計實驗來測量暗物質/核子散射信號。。
  • 如何找到暗物質粒子?
    在地球上被埋了5億年的礦物質可能是解開暗物質第一個證據的關鍵。密西根大學的一個物理學家小組提出,這些礦物質可能含有早期與暗物質碰撞留下的古代痕跡。該研究小組認為,諸如巖鹽(氯化鈉)和扎布耶石(碳酸鋰)等礦物可以輔助尖端暗物質探測器,來幫助科學家探測暗物質。什麼是暗物質?
  • 非自然現象=暗物質?傳說中神秘的「暗物質」真的存在嗎?
    暗物質是一種不參與電磁作用的有質量的物質,簡單來說就是暗物質不發射光也不接受光的一個能夠提供引力的物質。總的來說,就是現在的技術,我只能確定暗物質的存在,但是它長什麼樣,我們還不知道。且不說現在人類對鬼魂的研究千奇百怪,很多人說是電磁波、輻射、幻象、心理作用等等,首先,暗物質是真實能夠被測量出來的,目前主流的暗物質探測方法有三種,直接探測:如果暗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那麼每時每刻都應該有大量的暗物質粒子穿過地球。
  • 找到宇宙幽靈暗物質就能解答
    你可能會問,這麼稀薄的暗物質,比空氣低這麼多數量級,為什麼會影響銀河系的演化呢?答案是這樣的,這樣稀薄的暗物質對小尺度肯定沒有影響,但是當它聚集到很大、大於銀河系的尺度,就可以向粘合劑一樣把銀河系粘在一起,宇宙才能夠形成今天這個樣子。
  • 美韓暗物質實驗一無所獲再次對義大利DAMA團隊結論提出質疑
    美韓聯合進行的COSINE-100項目團隊5日在《自然》網站發文指出,他們使用相同類型的探測材料,並沒有發現暗物質的「蛛絲馬跡」。對宇宙的觀察表明,宇宙間必須存在一種看不見的未知類型的亞原子粒子,這種暗物質提供的質量對於解釋星系內恆星的運動以及物質在宇宙中如何聚集在一起不可或缺。儘管科學家進行了大量實驗,但迄今未有人確切發現這種粒子。
  • 首席科學家詳解暗物質衛星「悟空」
    我們知道宇宙中有一些不發光的物質,但這些不發光的物質是什麼,現在並不清楚。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裡成千上萬顆恆星的實際觀測速度要大於理論上的速度。太陽的速度理論上是每秒160千米,但是現在觀測太陽的速度大概每秒240千米。如果不存在暗物質的話,太陽系就應該處於銀河系的更外圍,而不是現在這個位置。記者:暗物質究竟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有暗物質?
  • 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為什麼要到天上去
    根據太陽和銀河系中間發光物質的分布,科學家可以準確地把太陽繞銀河系的速度計算出來,大概是每秒160公裡。但剛才我們提到,LAMOST觀測到的太陽實際繞行速度不是160而是240公裡,為什麼太陽的速度這麼快,卻沒有飛出去銀河系呢?是因為太陽和銀河系中間存在著大量我們還沒看得見、看不見的物質,可能是暗物質。
  • 大爆炸、暗物質與宇宙的命運
    我們回到稍微嚴肅一點的話題,就是科學需要想像力,但不能天馬行空。更重要的是,要用實驗觀測證據來檢驗想像力想出來的東西是否真的代表宇宙的演化過程,是否真的有這麼一個點?宇宙中的這些物質從哪裡來?為什麼早期這麼熱?在熱之前是不是有段冷的時期?吳寶俊:頭次聽說原來大爆炸還分成冷爆炸,熱爆炸。黃慶國:剛才提到,我們研究宇宙學是基於所謂的宇宙學原理,宇宙是均勻各向同性的。
  • 原始黑洞或能揭示暗物質本質,暗物質的物理性質是什麼?
    但是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銀河系裡的發光物質或者氣體的分布,大概是10萬光年這樣的尺度,根據太陽和銀河系中間發光物質的分布,科學家可以準確地把太陽繞銀河系的速度計算出來,大概是每秒160公裡。但剛才我們提到,LAMOST觀測到的太陽實際繞行速度不是160而是240公裡,為什麼太陽的速度這麼快,卻沒有飛出去銀河系呢?
  • 暗物質,你到底躲藏在了哪裡?
    找到宇宙幽靈暗物質就能解答》一文,深受困惑和鼓舞!讓我困惑的是:既然「暗物質」在宇宙中佔有85%的質量豐度,為什麼我們找了近一個世紀,還是沒有能夠確定和發現它的蹤影?使我鼓舞的是:一個物理理論山窮水盡之日就是另一個新物理理論冉冉誕生之時,就像麥克斯韋的「電磁波理論」最終取代了「以太理論」一樣,由此,我看到了新物理理論誕生的微弱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