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韓暗物質實驗一無所獲再次對義大利DAMA團隊結論提出質疑

2021-01-21 網易新聞

義大利DAMA團隊一直聲稱發現了暗物質粒子的蹤跡,但很多實驗駁斥了這一點。

科技日報北京12月6日電 (記者劉霞)多年來,義大利DAMA團隊一直聲稱發現了暗物質粒子的蹤跡,但很多實驗駁斥了這一點。美韓聯合進行的COSINE-100項目團隊5日在《自然》網站發文指出,他們使用相同類型的探測材料,並沒有發現暗物質的「蛛絲馬跡」。

對宇宙的觀察表明,宇宙間必須存在一種看不見的未知類型的亞原子粒子,這種暗物質提供的質量對於解釋星系內恆星的運動以及物質在宇宙中如何聚集在一起不可或缺。儘管科學家進行了大量實驗,但迄今未有人確切發現這種粒子。

此前,位於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DAMA/LIBRA團隊稱,他們獲得了暗物質在探測器中相互作用的堅實證據,但美韓團隊的新實驗結果對此提出了質疑。

DAMA和COSINE都在尋找撞擊碘化鈉晶體內原子核的暗物質顆粒。如果發生碰撞,應該在晶體中產生微小的閃光。但日常的相互作用也會產生類似的閃光。因此,DAMA團隊一直在監控他們的晶體,希望獲得所謂的暗物質特徵。他們報告說,DAMA探測器中碰撞率的上升和下降擁有一個特定的年度模式,這是地球繞太陽運行時,地球穿過暗物質流運動產生的結果。

此前,也有實驗測試了DAMA報告提到的年度變化,沒有任何發現。不過,那些實驗使用的是其他物質而非碘化鈉晶體。COSINE-100並沒有尋找年度變化,而是將位於韓國陽陽地下實驗室的探測器中的命中率與已知來源(如放射性)可能會產生的預期數量進行了比較,也沒有發現任何可能來自暗物質的線索。

對此,DAMA負責人、羅馬第二大學物理學家麗塔·貝爾納貝伊稱:「COSINE-100對DAMA實驗的結果沒有任何影響。」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凱薩琳·弗裡茲說,使用相同材料進行實驗非常重要,但核查DAMA結論真正需要的是尋找年度變化。COSINE-100共同發言人、耶魯大學的丸山雷娜(音譯)也說,COSINE的工作尚未結束,年度變化搜索仍在進行中。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作者:劉霞 責任編輯: 李冠男_NBJS7504

相關焦點

  • 暗物質和渺子已被排除在DAMA信號源之外
    圖源:維基百科 義大利DAMA1小組本來已經極具爭議性和不確定性的暗物質觀測,可能有一個超乎他們預期的信號源。英國物理學家的研究指出,DAMA探測到的信號並非源自暗物質或背景輻射,而更可能是DAMA探測器數據採集裝置所帶來的誤差。
  • 暗物質和渺子已被排除在DAMA信號源之外
    DAMA研究中所探測到的信號並非源自暗物質和渺子,而更有可能是人為因素造成圖解:宇宙中含有有大量(約23%)暗物質,唯人類對暗物質所知甚少。圖源:維基百科義大利DAMA1小組本來已經極具爭議性和不確定性的暗物質觀測,可能有一個超乎他們預期的信號源。
  • 11個有關暗物質未解之謎:為你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
    今年年初,中國PandaX實驗報告了最新一次WIMP粒子的探測情況,結果又是一無所獲。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物理學家Hai-Bo Yu指出,照這樣看來,真正的暗物質粒子可能比WIMP粒子小得多,或者其特性會大大增加研究難度。
  • 宇宙深處傳來異常信號,恰好被國外團隊接收,其或與暗物質有關
    儘管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有科學家提出了「宇宙大爆炸」模型來解釋宇宙的形成,但支撐這一理論的許多假設性物質目前尚未被發現,暗物質就是其中主要的一種。據國外媒體報導,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在搜尋暗物質方面有了重大發現,根據該實驗室研究人員的說法,他們已經在專門用以探測暗物質的探測器XENON1T中發現了異常信號,而該信號是暗物質粒子的可能性比較大。
  • 溫醫大谷峰團隊發出聲明質疑 "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咋無法重複
    其間,利用凝膠阻滯實驗首次發現SMADs可以結合在人類胚胎幹細胞重要基因NANOG的啟動子上。  溫醫大附屬眼視光醫院的公開資料顯示,谷峰領導的課題組主要從事遺傳病基因編輯(修復),是國內最早開展新型基因組編輯工具CRISPR/Cas9研究的團隊之一,建立了CRISPR/Cas9切割效率定量檢測的新型方法,並且首次提出在人類基因組上,NGA對應的PAM序列可以高效介導基因切割。
  • 看不見的暗物質,卻引發了一場實驗之爭,誰是最後的贏家?
    DAMA團隊發表的聲明頗具爭議,但據歐美國家的物理學家稱,他們在義大利地下實驗室所探測到的暗物質或許確實存在。新研究表明這次探測發現很顯然與其他無效實驗結果以及間接的天體物理學證據相吻合。研究結論顯示暗物質並不是通過四大基本力與普通物質相互作用的,而是以軸粒子為媒介通過第五種力進行作用的。
  • 科學家義大利山下搜尋暗物質,神秘信號出現隱藏重大發現?
    它可能是一把打開宇宙奧秘的鑰匙;也可能只是惱人的背景噪音,一個需要在未來的實驗過程中被校準的東西。在義大利的山下,一個科學家團隊在搜尋暗物質的過程中,記錄下了一大桶液態氙發出的非常可疑的「砰」的聲音。地點:義大利中部的Gran Sasso 實驗室。儀器:XENON暗物質計劃的暗物質探測器。
  • 韓春雨論文中實驗無法重複?諾獎級成果遭雙重質疑
    原標題:韓春雨論文中的實驗無法重複?「諾獎級」成果遭受雙重質疑  沒能重複出韓春雨實驗的研究團隊,基本都卡在論文中的圖片4上,這也是該實驗中最為關鍵的實驗證據。面臨造假的質疑時,韓春雨和其所在的大學,應對原始實驗數據進行公開或核查。
  •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附近搜尋暗物質空手而歸
    太陽系附近未能搜尋到暗物質顛覆傳統理論  暗物質是一種假定中的不可見物質  在最新研究中,智利康塞普松大學的克裡斯蒂安·莫尼-比丁和同事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2.2米的望遠鏡和其他三臺望遠鏡,測量了太陽系周圍一個有限空間內(一個15度的圓錐體,最遠距離地球1.3萬光年,在銀河系展平圓盤的下方,為以前觀察區域的四倍多)的400多顆恆星的運行圖,原本預期能發現繞著太陽旋轉的暗物質存在的證據,結果一無所獲。
  • 美國珀杜大學物理學家拉斐爾·朗:中國走上尋找暗物質的「最前沿」
    無獨有偶,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的「熊貓計劃」最近也發表首批數據,同樣對CoGeNT實驗組探測到的疑似暗物質信號提出質疑。    美國暗物質研究專家拉斐爾·朗對此表示,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成果,說明中國尋找暗物質的努力「走到了國際社會的最前沿」。    朗是美國珀杜大學的物理學家,也是義大利XENON1T暗物質探測器項目的成員。
  • 科學家發現一個無暗物質星系 或顛覆暗物質定義
    網易科技訊 3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一個由天體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已經發現了一個距地球6500萬光年的星系,其包含的暗物質數量很少,甚至可以說這個星系根本沒有任何暗物質。一個由天體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已經發現了一個距地球6500萬光年的星系,其包含的暗物質數量很少,甚至可以說這個星系根本沒有任何暗物質。
  • 美迄今最大暗物質直接搜索實驗設施竣工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7日報導,美國能源部近日正式確認,美國迄今旨在直接探測暗物質的最大實驗設施——LUX-ZEPLIN(LZ)竣工,研究人員目前正對其進行測試。暗物質約佔宇宙所有物質的85%。我們知道它的存在是因為探測到它對普通物質的引力作用,但我們還不知道它究竟是「何方神聖」,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和軸子都被認為是暗物質候選粒子。
  • 暗物質的未解之謎(二)
    所以科學家也推測,佔宇宙質量85%暗物質的組成,應該也很複雜吧。對應普通物質,科學家也推測,暗物質質子和暗物質電子形成了暗物質原子,並形成了多樣性的,有趣的結構,就跟可見世界的物質組成一樣。這樣的結構在物理實驗室被描繪了出來,並且科學家試圖找到驗證它,或者否定它的方法,但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找到破解謎團的鑰匙。暗物質力存在嗎?
  • 神秘的暗物質究竟是啥?新發現驚人
    大尺度宇宙中的暗物質密度分布,從左至右逐漸過渡到氣體密度分布自從暗物質理論被提出以來,不乏許多對暗物質粒子是什麼的推測。不久以前,許多科學家提出,暗物質是由「弱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s)」構成的,它們的質量是質子的100倍,但相互作用的方式和中微子類似。
  • 科學家發現了暗物質粒子
    我們知道,暗物質佔據了宇宙中85%的物質、四分之一的總質量,它們的存在讓星系得以形成,並在運動過程中保持穩定。但是,暗物質究竟是什麼?對於這個關乎宇宙組成的根本性問題,科學界至今沒有明確的答案。除了太空中的探測器,尋找暗物質粒子的另一條思路,是在地下深處建造探測裝置。數百乃至上千米厚的巖層可以隔絕絕大多數宇宙線的幹擾,儘可能避免噪音對實驗的影響,而暗物質粒子卻能順利通過。
  • 人類宇宙觀即將到來的再次顛覆——科學界「暗物質」探尋始末
    與此同時,在美國南達科他州黑山的一座廢棄金礦下面,另一支科學團隊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同在黑暗籠罩的地方,他們也有著同一個目標——捕捉到一絲微弱的亮光和自由電子,以證明暗物質的存在。雖然至今為止,尚未有實例證明暗物質的存在,但不少科學家仍然相信,它比「普通」物質要豐富得多。
  • 暗物質粒子到底何時現身?
    丁肇中團隊實驗的正式名稱叫做阿爾法磁譜儀,這是一臺固定在國際空間站上的設備。現在正在運作的阿爾法磁譜儀已經是第二代了,於2011年5月發射。因為是第二代,物理學家用簡稱AMS-02來稱呼它。這個實驗總造價15億美元,曾經引起過爭議。不過,經過19個月的觀測,AMS發表的結果足以證明這筆錢是花得值的。天文學家推測暗物質存在那麼,暗物質是什麼?
  • 暗物質什麼性質?會有暗物質攜帶電荷嗎?
    ,該模型構成了宇宙中大部分物質的組成部分,研究了一小部分暗物質粒子是否有微小的電荷。Weiss改研究與最近宣布的一項實驗結果相吻合,該實驗是為了檢測全球EoR(再電離時代)特徵(邊緣)合作。今年2月,該項目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發現了第一代恆星的無線電信號,以及暗物質與正常物質相互作用的可能證據。一些天文學家很快對邊緣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與此同時,穆尼奧斯和勒布已經在研究背後的理論基礎。
  • 「暗物質」概念是如何提出的,暗物質到底是什麼
    暗物質的基本性質可以概括為:參與引力相互作用。火星和其他行星是一樣的。中國發射的暗物質衛星「五孔」正在尋找天文觀測,並試圖通過測量宇宙射線中正電子和負電子的比例來尋找暗物質信號。所謂暗物質的「看不見」並不是簡單地用肉眼在可見光中隱形,而是說不管探測到哪一段電磁波,例如紅外線、紫外線和X射線,現在科學家認為暗物質實際上是某種粒子。科學家們已經正式提出了「暗物質」這個術語,我們對暗物質的探測越來越多地是通過所謂的「引力透鏡」來完成的,而引力透鏡是由大量的質量來彎曲光線所引起的。但它們不涉及電磁相互作用。
  • 面對質疑 韓春雨聲稱:實驗沒問題,已重複兩次
    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學通過河北新聞網發布了一份「關於輿論質疑韓春雨成果情況的回應」,聲稱「已經有獨立於我校之外的機構運用韓春雨團隊的NgAgo技術實現了基因編輯」,但未披露更多細節。 面對科學界多位同行的滾滾質疑,韓春雨所在大學呼籲「多一點時間,多一點耐心」,究竟應該如何解決這一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