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當今世界熱門的研究領域,雷射無疑是其中之一。或許大多數人對雷射的印象僅停留在光束,炫麗的色彩等層次方面,但雷射的世界絕不止想像的那麼單調貧乏,接下來請跟進小編的腳步,讓我們一起領略雷射的魅力。
雷射是一種雷射器材受到電極力的作用發射出來的一種光, 由於頻率、振動方向、相位高度一致,所以被稱為相干光,具有定向發光、亮度極高、顏色極純、能量密度極大的特點。雷射是20世紀以來繼核能、電腦、半導體之後,人類的又一重大發現,被稱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
原子受激輻射的光,故名「雷射」:原子中的電子吸收能量後從低能級躍遷到高能級,再從高能級回落到低能級的時候,所釋放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實質上是組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吸收或輻射光子,同時改變自身運動狀況的表現。被引誘(激發)出來的光子束(雷射),其中的光子光學特性高度一致。這使得雷射比起普通光源,雷射的單色性好,亮度高,方向性好。
1917年,愛因斯坦從理論上指出:除自發輻射外,處於高能級E2上的粒子還可以另一方式躍遷到較低能級。他指出當頻率為 ν=(E2-E1)/h的光子入射時,也會引發粒子以一定的概率,迅速地從能級E2躍遷到能級E1,同時輻射一個與外來光子頻率、相位、偏振態以及傳播方向都相同的光子,這個過程稱為受激輻射。
在此之後人們很長時間都在猜測,這個現象可否被用來加強光場,因為前提是介質必須存在著群數反轉(或譯居量反轉)population inversion的狀態。
1958年,美國科學家肖洛Schawlow和湯斯Townes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現象:當他們將氖光燈泡所發射的光照在一種稀土晶體上時,晶體的分子會發出鮮豔的、始終會聚在一起的強光。根據這一現象,他們提出了"雷射原理",即物質在受到與其分子固有振蕩頻率相同的能量激勵時,都會產生這種不發散的強光--雷射。
1960年5月16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休斯實驗室的科學家梅曼宣布獲得了波長為0.6943微米的雷射,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獲得的第一束雷射,梅曼因而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雷射引入實用領域的科學家。
在1980年代後期,半導體技術使得更高效而耐用的半導體雷射二極體成為可能,這些在小功率的CD和DVD光碟機和光纖數據線中得到使用。
在1990年代,高功率的雷射激發原理得到實現,比如片狀雷射和纖維雷射。後者由於新的加工技術和20kW的高功率不斷地被應用到材料加工領域中,從而部分的替代了CO2雷射和Nd:YAG-雷射。
2000年代,雷射的非線性得到利用,來製造X射線脈衝(來跟蹤原子內部的過程);另一方面,藍光和紫外線雷射二極體已經開始進入市場。
在2009年,中國研製出一種名為氟代硼鈹酸鉀(KBBF)的晶體,可用於激發深紫外線雷射,一旦成功應用,可令每片光碟的容量超過1TB,亦使半導體上可存儲的電路密度大幅提高。
現在,雷射器已成為工業,通訊,科學及電子娛樂中的重要設備。
雷射的應用,按照雷射探頭是否與雷射作用的物質接觸,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種工作模式。雷射應用的領域,主要有工業、醫療、商業、科研、信息和軍事六個領域。工業應用中,主要有材料加工和測量控制;醫療應用,有治療和診斷;
加工技術:包括金屬與非金屬)進行切割、焊接、表面處理、打孔、微加工以及做為光源,識別物體等的一門技術,傳統應用最大的領域為雷射加工技術。雷射技術是涉及到光、機、電、材料及檢測等多門學科的一門綜合技術,傳統上看,它的研究範圍一般可分為:加工系統包括雷射器、導光系統、加工工具機、控制系統及檢測系統。
加工工藝:雷射焊接、雷射切割、雷射打標、雷射打孔、雷射熱處理、雷射快速成型、雷射塗敷
生物應用:2014年6月,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了可以快速控制果蠅思想的雷射系統。系統名為蠅類思維轉換裝置,系統通過攝像頭追蹤有限空間內若干果蠅的動作,研究人員通過向果蠅發射特殊調諧雷射,可以觸發果蠅大腦內與光熱有關的神經通路。
(雷射實驗視頻)
素材來源:科普中國、中國科學網
編輯:吳成事
責編:吳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