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北京報導
北京經歷了21天的生死時速。
6月11日,唐先生成為這一波新冠肺炎疫情的首例確診病例,為北京市新一輪疫情的出現拉響了警報。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確診病例不斷攀升。面對新一輪疫情,北京迫切要回答的兩個問題是:從何而來?如何控制?
6月10日,「西城大爺」唐先生佩戴好口罩,獨自騎車前往發熱門診。彼時的他並沒有想到,自己將成為打破北京56天平靜的那個「1」,和新一輪疫情的吹哨人。
接下來的幾天內,新增確診病例以每天兩位數的速度飆升。北京需要做的,是爭分奪秒完成一場與病毒的賽跑。
可以看到的一個結果是,北京做的不錯。由於及時鎖定新發地市場、迅速隔離密切接觸者、精準篩查重點人群等舉措,後期90%的新增病例主要在集中隔離點出現,杜絕了在人群中傳播的可能,並且輕症、普通症較多,新增病例數量已連續四天保持個位數。
截至7月1日,北京累計新增確診新冠肺炎病例329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稱「中疾控」)26日判斷,「北京疫情近期有望得到控制。」
復盤這次北京的戰疫,「精準」二字非常重要。「這次疫情防控對全國的示範作用非常好」,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北京整體防控策略是精準防控,可以把有關病例、所有病例追蹤得非常到位,流調完成得非常好。所有病人的傳播途徑是清晰的。北京精準防控路線堪稱國內防疫的模板。
與病毒的時間賽跑
唐先生在的詳盡回憶讓相關部門找到了切入點。在流調過程中,他列舉了自己自5月30日以來去過的所有地方,還提供了一份2周內密切接觸的38人名單。其中,他準確表述了6月3日去了新發地購買海鮮並做短暫停留這件事。「(那天因為)我們家孩子想吃魚」,自己去新發地市場買,「結果就中招了。」他說。
自此,相關部門初步鎖定新發地並做出迅速反應。6月12日,北京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全市開展了農貿批發市場、大型超市等排查,多家市場暫停營業。排查結果證實了新發地正是此次北京疫情傳播的關鍵之處:當日,北京新增6例本土病例,均有新發地活動史。在農貿批發市場大排查中,5424份環境樣本,新發地有40份核酸檢測呈陽性;517名從業人員中,45人咽拭子陽性。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現場流調組成員竇相峰表示,在發現首例確診病例後,流調人員迅速對其活動軌跡進行調查,48小時內便確定了重點人群並採取相應防控措施,防止病毒進一步擴散。
「北京的防控節奏是,6月11日報告首例病例,6月12日開始採取措施,6月13日措施全面落實。」中疾控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說。
6月11日至16日的五天內,確診病例攀升至137例。在此期間,北京有關部門的行動非常明確——阻斷疫情傳播渠道。主要分為以下三方面舉措:一是新發地及其他出現確診病例的農貿市場休市,附近的小區封閉,市場工作人員、居民進行核酸檢測;截至6月16日,除新發地外,海澱玉泉東市場、廣外天陶紅蓮菜市場也出現確診病例。這三家市場周圍共計28個社區均已進行封閉管理,人員居家隔離並進行核酸檢測。
二是通過大數據技術以及入戶排查,全市篩查5月30日以來與新發地密切接觸的人員,進行核酸檢測。比如,不少去過新發地或在新發地停留的市民都收到了大興區新冠肺炎防控領導小組辦公室簡訊,簡訊顯示,「經過全市大數據分析,您可能在5月30日以後去過新發地批發市場。」並提示停止外出、居家隔離,有相關工作人員會與其聯繫,安排進行核酸檢測。此外,還有一些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敲門,詢問是否有人曾到過新發地等出現確診病例的市場,進行排查。
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委員會專家吳浩對此表示,最近幾天檢測的36萬人都是利用大數據找出來的,迅速得多。時間就是生命,這樣就可以跟病毒在時間上賽跑。
三是對全市農貿市場和已復工復產餐飲服務單位開展環境消殺工作。截止6月16日6時,全市共消殺農貿市場276家,關閉地下、半地下農貿市場11家;完成部分餐飲服務單位(含單位食堂)消殺33173家。各區預計6月16日24時完成全部餐飲服務單位的消殺工作。
擴充應檢盡檢人群
早期防控措施得當,但是北京市並未放鬆警惕,應急響應級別升至二級,「應檢盡檢」人群進一步擴大。
根據輕重緩急,北京全市共分四個批次對「應檢盡檢」人員進行核酸檢測。上述市場工作人員及周邊居民、新發地接觸史人員屬於前兩批次。第三批是對北京市中高風險街道鄉鎮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從業人員;交通運輸、銀行、商超市場、社區便利店、餐飲企業、快遞外賣、美容美髮等公共領域服務人員;已返校學校學生及教職員工;參與社區防控一線工作人員採樣檢測。第四批是對重點區域人員採樣檢測。「應檢盡檢」人群的檢測費用按照每人次120元的標準,主要由醫保負擔。
比如,豐臺區海戶西裡北社區處於中風險地區,居民被納入「應檢盡檢」範圍。6月24日下午,社區工作人員告知居民分批次前往社區內樓前空地進行核酸檢測。每位居民在檢測前需要通過「京心相助」小程序登記個人信息,並掃描採樣編碼,每人一碼,這樣事後就可以在健康寶上查詢到檢測結果。
截止6月28日12時,北京全市累計完成採樣829.9萬人,已完成檢測768.7萬人,基本完成「應檢盡檢」人員動態清零。
17天,檢測768.7萬人,這意味著平均每天要檢測45.2萬人次,按照本輪疫情暴發前市衛健委公布的數據,北京全市98家核酸檢測機構,日檢測能力只有9萬多人。
檢測能力提升五倍,是怎麼做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關部門參考了此前武漢990萬人全民篩查核酸的經驗,採用了混檢的方法,單次混檢不超過5個樣本,在短時間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所謂混檢,是將多個待測樣本混合在一起檢測,如果是陰性則無問題,如果是陽性需要回溯樣本池,進行分開檢測或重新採樣,直至發現陽性樣本。一位第三方檢測機構的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開始的時候,北京市衛健委給的標準是單檢或者是3:1樣本混檢,即三個人的樣本混在一起檢測一次。如今,因為樣本量不斷擴大,改為了5:1,即五個人的樣本混在一起檢測一次。
這也與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相符,在多個社區內,工作人員將排隊的居民五人分成一組,由一名採樣員採樣,採集後的五根咽拭子會被放在一個試管內存放。
專業人士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混檢的準確度如何?國家衛健委28日在官方微博回應稱,「混檢」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在採樣時,將幾個人如3人或5人分別採樣後,放至同一採樣管中,這種模式也叫做「混合採樣」或稱「混採」,北京多數情況下採用這種模式;另一種則是在實驗室檢測時,將3人或5人的樣本取相同體積混合在一起,也稱「樣本混合」。從科學角度講,第一種「混採」模式,不會影響核酸檢測的敏感性,後一種將樣本混合檢測的模式,則對檢測敏感性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程度是已知的。
北京市疾控中心質量管理辦公室主任穆效群則解釋得更為詳盡:「目前常用的採樣管容量是10毫升,預裝3.5毫升保存液,可以浸沒5個拭子。檢測時,需要從採樣管中吸取一定體積的保存液,這時,保存液裡已經混入了5個人的分泌物。而且現在用的是實時螢光RT-PCR方法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只判定陰性或陽性,靈敏度很高,在病毒含量比較低的時候就能測出陽性。」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檢疫檢測工作組副組長、北京市衛健委副主任張華表示,北京的檢測機構已從此前的98所擴大至124所,日最大檢測能力從4萬份擴增至30萬份以上,「如按照規定比例進行混檢,日均可檢測100萬人以上。」
在這個過程中,第三方檢測機構承擔了較重的任務,業內數據顯示,至少60%以上的檢測能力都由第三方提供。上述第三方檢測機構的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由於檢測需求直線上升,實驗室現在24小時不停,我們都在拼命工作。這不僅是我們一家面臨的情況,每一家都一樣。」記者看到,為了滿足井噴的核酸檢測需求,不少第三方檢測機構在招人、買儀器,提升檢測能力。
病毒從哪裡來?
在精準防控的同時,北京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新發地新冠病毒從何而來?
病毒溯源需要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再將之與世衛組織共享平臺上公開的全球約200個新冠病毒序列對比,從而發現本輪北京樣本病毒與哪個地區相近。
在這方面,相關信息得到了及時的披露,回應了公眾的關切。6月26日,中疾控公布了《6月北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展》,其中指出,北京本次疫情流行的新冠病毒為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Ⅰ,該毒株比當前歐洲流行同型毒株更「老」。由此可以排除由動物病毒外溢傳染人,也排除今年4月前北京本地傳播毒株或武漢流行毒株導致本次疫情。
中疾控生物安全首席專家武桂珍表示:「根據新發地疫情的調查,尤其是全基因序列對病毒進行的研究分析,發現它跟歐洲三四月份流行的(毒)株基本是一致的。」
歐洲三四月份的「老」病毒如何輸入北京,並在新發地暴發?中疾控推測主要為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傳播和/或經物品表面汙染的間接接觸傳播。
「首先要考慮到人的傳播,是不是在這造成了一次暴露引起的。我們環境當中也檢測到了,比如(新發地)的水溝裡面,在魚的表面等檢測到了,是不是環境汙染?當然我們也可能不排除食品的汙染。歐洲疫情流行也相當嚴重,是不是那的工作人員在冷加工的時候造成汙染帶到中國?」武桂珍說。
目前來看,在新發地工作人員中,賣水產的感染人數較多、發病早,其次是賣牛羊肉的,再次是其他。新發地多處進行環境採樣顯示,汙染較嚴重的地方為牛羊肉大廳(有水產和牛羊肉)。中疾控主任高福16日表示,北京這場疫情很可能不是6月初、5月底才出現的,很可能要提前推一個月,這裡已經有好多無症狀感染或輕型病人,才使得環境裡能有這麼多的病毒。他認為,(新冠病毒)會在一些陰暗潮溼,比較汙染、環境不好的地方潛伏下來,在一定時間內再突然暴露給好多人。但高福表示,這一推測是從防控予以提醒,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北京疫情復發,或將為尋找新冠病毒源頭帶來新的啟示。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所楊佔秋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相對於武漢,北京本輪疫情進行溯源有著更有利的因素,北京目前的疫情基本鎖定,都與新發地相關,病例更集中些,通過流調對行為軌跡進行追溯,相對更容易找到源頭。
新發地牛羊肉大廳,很容易就能讓人聯想到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不過,這裡不售賣活禽,也不售賣野生動物。「過去我們在做病毒溯源時一直在尋找中間宿主,現在或許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病毒到底是不是來自於野生動物。」武桂珍說,「不同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北京出現野生動物導致疫情的可能性很小。這就留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示:是不是有可能源頭就是一個感染者或者被汙染的食品,而海鮮市場的環境給它造就了快速傳播的機會。」
多位專家認為,海鮮市場的潮溼、低溫,適於新冠病毒的生存。此外,市場內人員聚集、人多且雜,基數大,也容易造成病毒的進一步傳播。
見習編輯:方鳳嬌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