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企業服務公司可能7-8年才能上市,對投資人來說能否熬得住都是個很大的考驗,不像以前消費網際網路公司,可能2-3年就做成功了,不僅有利還有名,現在的投資周期,對於年輕投資人的耐心是很大的考驗。」
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在「第14屆中國投資年會」上談到投資行業的變化,其中一個微妙的變化來自投資人的心理調適,在經歷了幾波熱浪之後,要對接下來的投資保持充分的耐心才能留在市場上。
耐心,是留在市場裡,留在遊戲中的先決條件。但在又一次面對穿越周期的挑戰時,坐在中國投資年會的會場裡,東方富海創始合伙人陳瑋指出,目前制約人民幣基金的三個關鍵因素是募資、稅收以及退出。而他向幾位同儕提出的問題是:風險投資人面對的陣地仍然堅固嗎?我們留在一個怎樣的市場中?作為基金管理者,一家基金的核心競爭力又應該是什麼?
怎樣的陣地?
關於「陣地」,創世夥伴資本創始主管合伙人周煒講了一個故事,15年前,他賣掉公司,去沃頓商學院讀書,前段時間,這批同學做了一次集體討論,他們發現,當時班上的15名中國學生後來獲取的事業成就明顯高出其他同學。這件事讓周煒開始思考,他得出的結論也很簡單,並不是這批人如何特別出眾,而是「中國國運很牛,我們就跟著牛了」。在周煒看來,中國國運毫無疑問仍然昂揚向上。過去十幾年,有很多次他目睹美國基金放棄中國市場轉投印度、南美,而每一次這些人的決定都被證實是錯誤的。
堅定地繼續看多中國市場之外,第二層要回答的問題,就是風險投資的商業模式是否長期有效?在周煒看來,全球範圍內風險投資的模式長期有效的目前只有兩個市場,即中國與美國。其中美國持續超過50年,而中國也已經超過了20年,「日本、韓國現在只剩下一些企業投資,獨立VC已經很少。原因有很多,比如本土市場夠不夠大,創新夠不夠多,企業家精神夠不夠強。中國企業家肯定是夠強的。跳出這些問題來看,會發現問題很多,但同時,比十年前有利的因素也很多。」
所以,周煒認為,中國投資人面對的不是海嘯,「我們國家夠大,『海拔差異』夠大,所以現在的問題對我們來說應該只是一個大浪,過度悲觀沒有必要」。
渶策資本創始合伙人甘劍平同樣看好大勢,他認為,只要中國GDP仍然增長,經商環境更加市場化,有這麼多優秀的、勤奮的投資人,相信未來還是能夠投到更多的獨角獸和更多偉大的企業。
既然要繼續看多中國,做多中國,就要對投資方向有更清晰、客觀的認知和判斷。金沙江的轉變非常有代表性。過往幾年,朱嘯虎在消費網際網路領域頗有收穫,金沙江創投投到了滴滴、ofo、小紅書等帶來豐厚回報的公司,而從去年開始,朱嘯虎開始明確的看多、投資to B項目。他在現場表示,消費網際網路仍然有機會,但再出現大平臺非常難,更多是一些消費品牌類的機會。
朱嘯虎對to C和to B兩類企業的發展速度有個量化的理解:「消費網際網路中國公司比美國公司的發展速度要快一倍。美國4-5年可以成為獨角獸,中國只要2-3年,但是企業服務在中國是慢一步的,在美國,企業服務公司上市要7-8年,中國要12-13年,現在科創板的公司從成立到上市的平均時間在12年以上。」這些數字的比對之下,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今天從事風險投資耐心是如何重要。
基金的核心競爭力
保持耐心是投資人解決克服自我障礙,而做投資最重要的也是「人事」。高榕資本創始合伙人高翔覺得,行業起起伏伏這麼多年,最終能夠仍然坐在會場的臺上,仍然能夠留在市場中的機構,都是擁有一支長期穩定的團隊。「投資本身是特別依靠人的行業,因為很多事情是非常不確定的,沒有特別多的東西可以做分析,這就需要人和人的交流,包括人脈網絡,包括對事情的理解,都特別依靠人」。
高翔稱自己做投資十幾年,最大的感受是「做VC是一件孤獨的事情」。因為很多時候後面約被證明是好的項目,早期卻往往不被看好,因此過程中,堅持自己是一個「非常難受」的過程。如果有可信任的團隊,支持的力量就非常重要。作為湖北人,高翔對此次疫情尤其有感觸,「剛開始的兩個月非常難熬,有團隊的交流和溝通,才更容易解決問題」。
與黑天鵝共舞要講策略,講方法,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李家慶便給出了他在投資策略上的解決方案。
第一,是要堅持比較擅長和能力積累比較穩定的投資方向,不做太多跨界。「比如說二級市場很好的時候,是不是就乾脆去募集基金到二級市場投資?對於我們來說,還是要想清楚自己是誰,要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第二,順勢而為,不要輕易嘗試逆周期的事情。擋下來數,繼續投資供應鏈、硬科技、消費就是順勢而為的中長期價值投資布局。第三則是在順勢而為的基礎上控制組合,控制好系統風險。
深創投總裁左丁也認為,投資機構核心要內化四個核心能力:第一,募資,要有資金是一切的前提;其次是專業化的團隊,並且要有合作意識,以深創投為例,全國有25個駐點,要形成合力;第三是風控能力,面對每一個熱點都要有反問的能力,要有審慎的風控;第四則是持續要做好的投後服務,和企業家交朋友,為企業排憂解難,對接資源,做好上市、併購這些資本層面的投後服務。
主觀心態、策略調整之外,客觀環境裡,經濟增長在變慢,當然慢是大環境,細處也不盡然是壞事,機會也永遠在那裡。在光速中國創始合伙人宓群看來,按周期來講,現在無疑是低谷,而2000年的低谷,在矽谷是跑出了谷歌這些大公司的,所以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說,硬科技就是機會,「這是個系統性的、十年一遇的機會,2000億美金的市場,就看哪個公司能衝出來」。
有系統性的機會,就要有抓住系統性機會的策略,因此在投資端光速也在做出調整。宓群稱,此前光速中國主要的投資輪次是A、B輪,但現在也可以投到靠後的輪次,達到單筆5000萬美金這種額度,但這並不是說,要在市場上去找大額投資機會,而是要在早期就看好並投資的企業中繼續跟進,「儘量幫他們把所有的融資需求全部解決,給他們長期的發展時間。真正有價值的公司,如果給足了時間,價值最終都會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