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失控,越控制:過去20年,世界發生了什麼?

2021-01-07 騰訊網

歷史才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別想超越她。——茨威格

2020年,大量黑天鵝事件,集中爆發,坊間一度笑談:「2020年,什麼也沒幹,只見證歷史了」。

然而,這並非網友的戲謔,許多學者甚至開始討論,是否應以2020為界,將人類的紀元重新定義為新冠前(Before Corona),和新冠後(After Corona)。

2020年,是21世紀前20年的最後一年。過去20年,物質充裕與精神空虛、經濟繁榮與貧富懸殊、技術進步與社會重構,大國崛起與文明隕落,種種交織在一起的因素,讓這20年的歷史像被按了加速鍵,在疫情的衝擊下炸裂開來。

21世紀前20年,是一個充滿無限希望,但又矛盾重重的時代。如果我們把過去的2020年,放入21世紀前20年之中進行考察,也許會驚訝地發現,正在發生的一切,其實早已註定。

20多年前,凱文·凱利曾這樣預言全新的世紀:「所有的火焰都將熄滅,所有變異都趨於平淡,所有結構都將自行消亡,所有的秩序都將歸於混沌,所有的控制最終都將失控。」

今天看來,凱文·凱利成功預言了一切的失控,但他所沒有看到的是:有失控必然有控制,過去的20年,一邊失控,一邊控制。甚至可以說:所有的失控,都重回控制。

2001年,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加入WTO。不久,歐元正式成為歐盟的合法貨幣,至此,經濟的全球化,駛入了快車道。

因此,2005年,對全球化充滿了美好想像的學者託馬斯·弗裡德曼滿懷憧憬的預言道:「世界正被抹平。」

然而近20年後,人們發現,世界並不是平的,地球依然是圓的,上面住著兩百多個國家,所有國家都有國界線,許多國家並不願看到世界「被抹平」。

「試圖抹平一切」與「頑強地抵抗被抹平」,這一衝突的根源,是經濟與政治遵循著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運行邏輯。當情境相合時,二者相向而行,當情境相悖時,失控也就成了必然。

▍經濟全球化的邏輯:世界是平的

2007年,哈佛大學經濟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和柏林自由大學石裡克教授共同創造了一個新詞——「中美國」(Chimerica)。

弗格森筆下的「中美國」,極大地促進了全世界的經濟繁榮。以IT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日新月異,國際貿易空前繁榮,全球資本自由流動。

這就是最大消費國(美國)和最大儲蓄國(中國),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邏輯下給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

2001年11月10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當政治家與企業家共同遵循市場的邏輯行事,他們所編織的新世界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消除國界、互利共贏的共同體。

因此,當全球化促進合作共贏時,全世界最優秀的企業家、政治家無不擁抱全球化,為全球化鼓與呼。

▍政治的邏輯:民族國家本位

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是過去20年的黑天鵝事件之一,也拉開了民族國家本位的政治大幕。近兩年,全球化曾經的主導者美國也要求退出WTO。

在政治的阻擊下,一股強大的「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經濟的邏輯與政治的邏輯,在這一節點上正式分道揚鑣。

美國思想家、《知識分子與社會》一書作者託馬斯·索維爾說:「經濟學的第一課是稀缺,而政治學的第一課則是無視經濟學的第一課。」反之亦然。可見,經濟邏輯與政治邏輯的根本衝突在於:

經濟無國界,但政治有國界;經濟趨向失控,政治的天性是控制。

打破現有的平衡,進行破壞性創新是企業家的天職;但是,政治的首要問題是維繫穩定與平衡。卓越的企業家,考慮問題以世界為單位,像馬斯克那樣的企業家甚至以宇宙為單位考慮問題,而政治家考慮問題則必須以國家為單位,奉行本國利益優先。

因此,當政治全球化止步不前,經濟全球化在狂飆突進後的突然失控——大國之間的貿易戰也就成了必然。

▍新版全球化仍在醞釀之中

近些年來,雖然後發國家紛紛要求改造國際政治秩序,發達國家也強調舊秩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需要,推出多個新版的全球化構想。但是,不僅兩個陣營的具體主張大相逕庭,即便在兩個陣營內部,意見也遠未統一。

正如俄國作家克雷洛夫的一則寓言:天鵝、梭子魚和蝦一起拉車,天鵝朝天上拉車,梭子魚朝水裡拉車,蝦想朝後面拉車。這輛車最後又將開往何方呢?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最終哪個版本成為現實,經濟權力與政治秩序之間的張力與矛盾,仍將貫穿接下來的幾十年。

技術迭代,是人類文明演化的底層動力之一。如果說20世紀,工業重塑了一切,那麼21世紀,網際網路正在顛覆一切。

網際網路讓傳統的一切徹底失控了,當網際網路將信息的時空界限徹底洞穿,我們原本熟悉的那些堅固的邊界,也瞬間消失了。

▎技術賦權與「無用階層的誕生

在保守主義思想的敘事中,人人(因上帝)造而平等;歐陸啟蒙運動則認為人人生而平等。當技術打破人類生活的一切邊界,就像「上帝」一樣,賦予每個事實上並不平等的人,以平等的權利。

過去20年,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技術,實際上正在重塑世界——從商業到政治,從生活到職業。一個人能獲得什麼商品,接觸什麼媒體,如何與世界連結,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幾乎全都依賴新技術,依賴於算法與大數據。

在這個意義上即使是弱勢階層或邊緣群體,也能在網際網路中與他人一樣接觸到幾乎完全平等的信息。

然而,技術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接管了整個世界——在數位化生存的時代,誰控制著大數據,誰就控制了世界——因為數據成了新的「獨裁者」。

技術可以重構社會結構。馬克思說工業革命帶來了無產階級。那麼未來,網際網路技術革命也會帶來一個龐大的新階層——無用階層。

人類日常交流、生產、購買等等一切行為的本質,其實都是一種信息傳遞。在資訊時代,對於接受與執行信息來說,人工智慧比人的效率更高,換句話說,他們比人更適合工作。

農業時代,95%的人生產,5%的人消費,與之對應的是貴族與平民之分的等級秩序。

工業時代,95%的人生產,95%的人消費,與之對應的是民主時代的平等秩序。

如今,人類即將進入到5%的人生產,95%的人消費的資訊時代,很多人將淪為只提供數據的「數據人」。

因此,技術走向「失控」的結果,就是「大數據」的獨裁——

美國思想家羅素·柯克在《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中寫道:「一個國家裡,如果一個人或一小群人能夠不加控制地主宰其他同胞的意志,那麼不論這個國家被稱為君主制還是民主制,它在實質上就是獨裁。」

過去,專制對人類的控制,是顯而易見的;而未來,新技術對人類的控制卻悄無聲息。因為,算法不單能通過信息的推薦影響人的決策,更能通過控制信息管道,營造出每個決策來自人「自由意志」的假象。

在技術和算法面前,所有人都「自願」地奔向大數據獨裁的「美麗新世界」。網際網路技術帶來的失控,正在回到新的控制——大數據的獨裁。

巨頭公司:巨富的「製造者」,權力的第三極

如果說全球化的邏輯是世界是平的,那麼將世界抹平的,正是這些控制新技術的巨頭公司——過去20年,世界前20名的公司,越來越集中在網際網路領域:谷歌、亞馬遜、蘋果、微軟、facebook,中國的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美團,等等。

隨著網際網路承受的信息越來越多,這些網際網路巨頭也在以指數化的速度,成為巨富的「生產商」。

2004年8月19日,谷歌上市當天的市值就達到230億美元,在此之前,通用電力耗費了幾代人的時間才使市值達到27億美元,而谷歌,只用了1分鐘。

2020年,蘋果市值高達2萬億美元,已超過了俄羅斯的年GDP總額;現金儲備,相當於14億中國人一個月收入的總和。一個段子生動地描述了信息技術對傳統行業的降維打擊:一部蘋果手機就可以同時打敗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手機、照相機等等行業......

網際網路巨頭不僅自身成為沒有國界的新羅馬帝國,也在批量製造著超級巨富。如果前不久的螞蟻金服上市成功,據說CEO彭蕾的身價,將在一夜之間達到2077億。

沒有網際網路技術顛覆不了的邊界,沒有網際網路創造不了的財富神話。一切都在等待被網際網路重新顛覆。網際網路巨頭獲得了幾乎可以和政府比肩的權力,它們控制的社會資源,甚至比許多中小國家都強大。

世界上有三種權力,除了傳統的政治權力,知識、財富也是重要的權力來源。網際網路巨頭公司的誕生,必然對原有權力結構造成巨大衝擊,必然會引發新舊權力的博弈。

2000年,一種全新的大眾媒體——「博客」開始流行,新媒介的產生為知識分子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他們說,大眾聽,人們對思想、文化的嚮往和尊崇,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成了孕育意見領袖的沃土。

20年後的今天,那些真正鐵肩擔道義的知識分子,在進行非專業領域的評論時,也紛紛遭到大眾對其判斷力的嚴重質疑。

更流行的說法是,知識分子「翻車」了。換句話說,知識分子失控了。

▎知識分子話語權的失控

工業時代,一邊是大眾教育的普及,一邊是發聲的渠道被電視、報紙等傳統渠道壟斷。移動網際網路的技術賦權,首當其衝的是打破了信息渠道的壟斷,過去20年,人類進入社交媒體時代。既然人人都可以發聲,有幾個人還願意聽知識分子高高在上的訓導?知識分子的話語權被稀釋、攤薄。

問題隨之而來。社交媒體時代的典型特徵就是,每個人都試圖控制發言的管道。無論什麼年代,最容易引發關注的,無外乎兩種內容:少之又少的真知灼見和危言聳聽、譁眾取寵的低劣信息。如果前者稀缺,後者一定失控。

於是,轉發最多,傳播最廣的,一定是情緒強烈、言辭激烈的,正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內容。以至於許多知識分子理性、深邃的言論,往往沒有市場。

結果是,人們不再關心事實和邏輯,只關心立場和情緒,真相爛尾,共識夢碎,輿論場不再有凝結核。

▎知識分子形象的坍塌

現代世界主要是由兩場思想革命塑造的:一是宗教改革;二是啟蒙運動。兩場運動的方向不同,導致的結果也存在巨大差異。

許多知識分子獲得了此前由神父、牧師掌握的話語權。他們扮演起先知的角色,先是「接管」了此前由教會主導的大學,此後隨著大眾傳媒的興起,又主導了傳媒。雙管齊下,他們成了不證自明的社會的「良心」和「燈塔」。

《知識分子與社會》一書作者託馬斯·索維爾說:「知識分子實際上掌握著巨大的權力,這是一種最隱秘的權力,那就是思想標準的制定權,而且他們還能享有一種特權,那就是不必為思想的後果負責」。

結果,在20世紀,很多聲名顯赫的知識分子為社會病症所開出的「藥方」,通常被認為是巨大社會性災難的根源。

《知識分子與社會》作者託馬斯·索維爾

陽光底下無新事,20世紀的歷史,更是21世紀的現實。

當知識分子不負責任的言論與21世紀的大眾媒體相遇時,喧囂的時代就來臨了,知識分子的話語被任意解構,曾經高高在上的「社會良心」、「人生導師」,轉眼間就被扣上無數數不清的大帽子。

眾聲喧譁等同於眾聲淹沒,輿論越多元,人心越荒蕪,精神越蒼白。

2020年對中國的思想市場來說,是撕裂的一年:圍繞疫情、美國大選等公共事件的大辯論 ——知識分子群體不是因思想相左而割袍斷義,就是到了形象坍塌的地步。

在這樣的背景下,索維爾的《知識分子與社會》被再度熱議,或許是應有之義。

人們常說,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命運,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這其實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假設,那就是一個國家對於接受什麼樣的思想,有大致的共識,然而,在這個話語權走向失控,再也難以凝聚的時代,知識分子又將扮演一種什麼樣的角色?或許,我們還需要重讀這本《知識分子與社會》。

過去的20年,有兩場大瘟疫席捲全球:

一場是發端於2002年的非典型肺炎,一場是2020年的新冠病毒。

這兩次瘟疫的共同點是,人類迄今還沒有找到發病原因和特效藥;不同在於,後一場瘟疫讓大半個世界徹底失控了,持續的時間和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幾乎空前。

科技讓人類無所不能,疫情讓人類無所適從

過去的20年,是人類理性飛速發展的20年,人類利用科學一度戰勝了饑荒、瘟疫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理性的狂飆突進,讓人類信仰的對象從宗教變成了科學,「科學主義」大行其道,似乎只要掌握了科學,就能掌控一切。

然而過去20年的尾聲之際,上帝好像以一雙無形之手為理性的高漲猛進踩了剎車——人在瘟疫面前無能為力,這讓所有人意識到,科學本身的局限,和人類理性僭越的後果。

一方面,疫苗的研發顯然只能落後於疫情的爆發;另一方面,隨著疫苗應用的種種不良反應,沒有證據表明人類一定能研發出對所有人都有效的疫苗。

在基因工程等尖端技術面前,人類可以編輯基因,可以設計自身。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無所不能的人類,變得無所適從。

▎一次社會治理的危機

如果說2020年的新冠疫情有什麼副產品,那一定是由疫情引發的關於自由與秩序,以及應對公共事件的兩種不同治理模式的反思。

在新冠疫情中,美國多州爆發反對口罩令的遊行集會

「不佩戴口罩是我們的自由」「封城是不人道的」......自疫情爆發以來,西方世界的種種新聞,一次又一次地令中國人大跌眼鏡。

關於自由與秩序,以及社會治理模式,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敘事邏輯:

一種是集體主義式的:秩序高於自由,公共利益大於個人自由,與之對應的是能夠集中一切力量,調配所有資源的舉國體制。

另一種是個人主義式的,自由高於秩序,反對抽象的、空洞的公共利益,與之對應的,是站在舉國體制對立面的自發秩序與自治模式。

兩種價值觀、兩種模式究竟孰優孰劣?過去20年的歷史,恐怕還沒有定論。但至少可以討論的是:社會治理的對象,必須區分為常態與非常態。像新冠疫情預測、預防、治療之難,影響之壞的公共事件,顯然屬於非常態。

正如美國思想家羅素·柯克在《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中寫道:「一個公正的政府在權威的訴求和自由的訴求之間,始終維持著一種健康的張力。」

因此,比回答兩種價值觀、兩種模式孰優孰劣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時,先要確定討論的對象,到底是常態事件還是非常態事件,否則,又是另一個版本的雞同鴨講。

20世紀的最後10年,柏林圍牆轟然倒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接踵而至。當時的西方文明,幾乎一枝獨秀,美國更是成為一超獨霸的超級大國,甚至被譽為人類文明的燈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組織可與之相提並論。當時的世界秩序甚至一度被稱為「美利堅治下的和平」。

因此,政治學者福山大膽預言:「隨著冷戰意識形態的終結,以美國制度為代表的自由民主將使歷史走向終結」。

然而,21世紀前20年過去了,歷史非但沒有終結,反而出乎意料地走向了失控,一系列看似偶然的事件,似乎敲響了西方文明衰落的喪鐘。

▎從9.11恐怖襲擊到歐美的「綠化」

2001年9月11日,兩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機撞向紐約世貿中心。

2015年1月7日,法國《查理周刊》總部遭恐怖分子襲擊,12人死亡。

2020年10月16日,巴黎郊外,47歲的歷史教師薩米埃爾·帕蒂,因為向學生展示與宗教有關的漫畫,被當眾斬首。

這一系列事件,被解讀為西方世界同伊斯蘭世界「文明的衝突」,而衝突的源頭則是西方世界自毀根基的移民政策——恐怖活動都是西方國家內部受過良好西式教育的移民,精心策劃實施。

正如亨廷頓在上世紀末所預言:「當人種和民族單一的國家不復存在,內部多元主義文化造成的價值混亂,將使塑造西方文明的文化根基遭受嚴重侵蝕。」

▎次貸危機:資本腐蝕了資本主義的根基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這場違約風暴迅速席捲整個世界,升級為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

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危機徹底失控

這場堪比1929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讓無數美國人無家可歸,一夜之間陷入赤貧,同時也讓全世界掉入了深不可測的泥潭。然而,危機的始作俑者者——華爾街的金融大佬們,非但沒有鋃鐺入獄,反而大開香檳,因為他們拿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額獎金。

當華爾街沉迷於眼花繚亂的金融創新,試圖不加節制地賺快錢時,金融的崩潰也就成了必然。正如沃頓商學院前院長拉塞爾·帕爾默所說:貪婪才是引發這場危機的根本原因。

其實,金融寡頭貪婪背後的根源在於,他們不斷背離美國「創造、節儉、奉獻」的保守主義精神,利用美元「國際結算貨幣」的地位,利用金融優勢賺快錢,而這種賺錢模式成為主流後,一定會產生毒癮般的依賴,使經濟的根基徹底潰爛。

結果,資本最高階段的金融寡頭,侵蝕了資本主義的根基。過去20年,美國的製造業快速空心化,好的傳統企業也越來越少,連美國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波音,也瀕於破產。

沒有力量的理想,是空想;沒有理想的力量,將蛻化為暴力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人博在《1840年以來的中國》一書中說:「堅船利炮的力量其實並不取決於科技,而是與製造出它的手之間具有內在關係,那就是它的價值觀。

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能夠主導世界的大國,不僅需要經濟、技術、軍事等硬實力,更需要向全世界輸出一套理想——一套能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的價值體系,和可以不斷拓展的秩序。

對大國而言,力量與理想是互為倚靠的兩個要素,沒有力量作為支撐,理想只能是空想,沒有理想作為引導,力量將會蛻化為暴力。

換句話說,沒有實力,根本不可能主導世界,但僅有實力,如果提供不了能被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和秩序,那麼,就不會有國家自願加入這一秩序。相反,強大的硬實力,還會成為讓世界恐懼的東西。

實力與理想,最終會外化為一套完整的制度,制度不僅成為主導大國的品牌,更成為全世界後發國家膜拜的精神圖騰。例如,20世紀90年代後,西方文明的絕對優勢,使其成為幾乎一切標準的制定者,任何非西方國家,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向西方學習。

然而,制度只是表象,文化與信仰才是根基,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主義的大背景下,當不同信仰的移民潮水般湧入,當貪婪的金融寡頭腐蝕了西方文明的根基時,西方的衰落再也無法避免。

2020年下半年讓世界大跌眼鏡,至今尚未塵埃落定的美國大選,更是敲響了西方文明衰落的喪鐘。因此,有人說,2020年之後的世界秩序,已經進入到了新的戰國時代。

不過,當我們放寬歷史的視野,縱觀整個西方文明史,不難發現,不同於東方「超穩定-超震蕩」的歷史循環,西方文明的典型特徵是「文明的接力長跑」。從古希臘到古羅馬,再到近代以來的西方文明,每次都是浴火重生後的鳳凰涅槃。那麼,此次衰落,到底是衰亡,還是又一場浴火重生的開始?答案只有上帝知道。

20年,在歷史長河中幾乎可以略過不計。但是,21世紀剛過去的20年,不同文明的崛起與衰落、經濟的繁榮與價值的墮落、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從一路破壁到牆體林立……歷史沒有終結於普適價值,相反,歷史走到了重估一切價值、重塑新秩序的十字路口。

回望過去20年,要麼被紛繁複雜的表象迷惑,要麼洞悉歷史深處的核心衝突。本文是先知書店編輯團隊反覆閱讀文中多次提到的《保守主義的精神》《知識分子與社會》《1840年以來的中國》等作品後,對過去20年的總結與思考。因此,我們也將這三本書推薦給對本文話題感興趣的朋友。

除了「失控VS控制」的衝突,過去20年至少清晰的告訴我們:

1. 歷史的發展,並非是線性的、進步的,相反,經常是無序的、混沌的、湧現的,甚至是可逆的、倒退的——過去20年至少如此。因此,洞悉複雜世界的本質,需要更有解釋力的思想武器和認識工具。

2. 人類理性一次次高歌猛進,又一次次自我毀滅;上帝能做到的(人因造而平等),技術進步看似也做到了,但技術很快摧毀了一切價值與意義。「信仰之下的理性」—這一保守主義的精神,在保守主義節節敗退的今天反而彰顯其價值。

3. 2020年,甚至過去20年的價值撕裂,很大程度上是由時空錯位導致的價值混亂所造成——如果以現代文明為錨點,尚停留在前現代的國家,應該往前走,已步入後現代的國家,則應回歸其保守主義的價值錨點

然而,很多知識分子卻無視這種時空錯位,將不同性質的問題混為一談,結果讓社會的普遍認知,封存於前現代的記憶之中。

從1840年——中國被裹挾到全球化的第一個庚子年開始,「從世界看中國」盛行百年;過去的20年,中國從入世到崛起,讓「從中國看世界」成為主流。然而,正如王人博老師在《1840年以來的中國》一書中所說:對一部複雜中國現代史來說,使用任何一個二元對立的分析框架都不合適(P71)。那麼,從2021年始,我們能否告別這種二元思維,站在智者的肩上,學會「從世界看世界」?

策劃出品:先知書店

撰稿:先知書店愈嘉、屏營

特約撰稿:蕭三匝

編發:先知書店店長、張緣

美術:劉煜楊、柏果

相關焦點

  • 神奇的「墨菲定律」:人生往往是,怕什麼來什麼,越擔心越會發生
    墨菲定律被譽為「世界第一大定律」、「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其根本內容是:假如一件事情有變壞的可能,那麼,不管可能性有多小,它就總會發生。「墨菲定律」的神奇遍布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極大程度地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因為我們的人生往往就是:怕什麼來什麼,越擔心就越會發生。
  • 心理學家:一個人越喜歡幹這些事,骨子裡往往越陰暗,越危險
    心理學上,如果一個人越是喜歡做這些事,心理可能就越黑暗。(1)喜歡控制別人如果你身邊有個控制欲很強的人,你一定能感受到來自他的折磨。控制欲強的人本質上非常的危險,他們無比渴求控制一切帶來的安全感。一旦失控,他們就會情緒崩潰,嘗試使用蠻力,並可能幹出一些「可怕」的事情。
  • 核聚變電站失控,會不會發生什麼災難?
    我們的太陽內部就無時無刻的在發生著這種聚變反應。不過由於其反應之快,目前我們還不能加以控制,如果將其約束在一個裝置或者區域中,根據人們的意圖有控制地產生與進行則可以為人類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了解了什麼是核聚變後,我們來看看核裂變,核裂變是目前人類唯一可以控制並利用的核能。我們都知道核電站洩露的危害很大,而核電站的主要原理就是根據核裂變產生的巨大能量發電的,與其相同的還有我們熟知的原子彈。1945年,美軍「509小組」向廣島投下了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七萬平民瞬間死亡,另外還有七萬人受傷,幾天後,很多倖存者開始脫髮、嘔吐並伴有輻射導致的紫瘡。
  • 行星是不是轉得越快越有活力?沒有自轉的行星是什麼下場?
    在某問答平臺上,看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不是自轉速度越快的行星其內部的能量越多?生命力更旺盛?如果恰好條件合適,就可能趕在恆星膨脹前進化出智慧生命,逃離這枯竭的世界。然而隨著蘇聯對金星持續的探索,我們卻完全失望了,金星的表面溫度最高可達642℃,沒有什麼有機分子可以承受這樣恐怖的高溫,是絕對的生命禁區。而更可怕的是,金星可能曾擁有超過20億年「伊甸園」時光,那時的金星表面或擁有廣闊的海洋,甚至有可能也曾是一個生機盎然的世界,但是現在只是一個真實的地獄。
  • 《墨菲定律》|告訴你為何越擔心什麼,就越可能發生什麼
    [墨菲定律]生活中我們是不是總有這樣一種感覺:很多時候都會發現怕什麼來什麼的情況,比如認真工作一整天領導沒看見,剛拿起手機兩分鐘,領導就來了。出門的時候,也不想被人看見,越會遇見熟人。那到底什麼是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指:凡是可能出錯的事情,會有很大概率真的發生錯誤。這就像是概率論中一個硬幣的兩面,擲出正面的概率和擲出背面的概率都是1/2, 只要發生的概率大於0,就不能夠排除它發生的可能性。通俗的來講墨菲定律就是越怕什麼越來什麼。
  • 一個和你息息相關的定律:你越擔心,它越容易發生,賊準!
    正應了中國一句古話:越擔心什麼,就越有可能發生什麼;越害怕什麼?就越有可能出現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難道是上天的安排?其實這就是非常經典的墨菲定律。事實上, "越怕出錯,越會出事"的就是在形容一種對難以預料或無法控制之事的恐懼或擔憂,是一種展示負面心理暗示作用的心魔。負面心理暗示會對人的心態及行為造成不良影響。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大腦裡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類的神經系統。
  • 越害怕什麼,越會發生什麼,墨菲定律真是準的可怕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當我們特別擔心某件事時,大部分都會發生,而且壞的事情總比好的事情容易發生,比如某件東西好久都沒用過了,當我們把它一丟掉,往往就會必須要用它了。這就是常說的墨菲定律。>僅供產考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他總會發生在你面前
  • 腫瘤患者吃得越有營養,腫瘤長得越快嗎?看完後明白了!
    腫瘤患者吃得越有營養,腫瘤就長得越快,這種說法一直在民間流傳,也不知最早的源頭在哪裡,反正是越傳越邪乎,越傳越像真的。要是問這種說法有什麼依據,有的人答不上來,有的人則是振振有詞,然後跟你分析:你看啊,腫瘤生長不是要營營養嗎?你吃多了營養,腫瘤當然就長得快。要是你說,人體正常細胞也需要營養啊。
  • 心情不好,越控制越糟糕?學會「解離」,你才能隨時走出壞情緒!
    通常,負面情緒發生時,我們要麼想壓抑它、控制它,要麼就是逃避它。控制者會對自己說,「我不能這樣」「沒什麼大不了」「冷靜點」「要加油,要振作」;逃避者會瘋狂購物、瘋狂工作、酩酊大醉、大吃大喝……這些方法在短期內可能會讓人感覺良好,但就長期而言是無效的。甚至我們越控制、越逃避,內心反而越難解脫。那究竟該怎麼做?
  • 2045年後科技將迎來大爆發?科學家說出問題,場面一度失控!
    2045年後科技將迎來大爆發?科學家說出問題,場面一度失控!世界總是瞬息萬變的,人類根本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所以只能把握好現在。與幾十年的科技相比,科學技術有了全新的發展後,人類也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
  • 2019年抑鬱症大數據報告:年齡越大,越容易抑鬱
    原標題:2019年抑鬱症大數據報告:年齡越大,越容易抑鬱 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抑鬱症患者,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
  • 越大氣越成功,越努力越幸運
    銘記 永遠要記住這句話:越努力,越幸運!不管遇到了什麼煩心事,都不要自己為難自己;無論今天發生多麼糟糕的事,都不要對生活失望,因為還有明天。
  • 地球這次也「發燒了」,氣候異常越演越烈,南極歷史性突破20度
    有史以來,南極大陸的溫度記錄首次突破了20度。八十年後,大部分的南極冰川,所有的北極海冰會完全消失,海平面以米為單位上升,淹沒一些低海拔的陸地和城市。各大洋流因為兩極冰川的注入,鹽度溫度密度發生變化,現有洋流被破壞。
  • 科學家們安放了一個「末日鍾」,給世界倒計時,越接近24點毀滅就越近
    關於世界末日的話題,不管是哪一個國家都從未間斷過,之前就傳過一個2012年12月21日為世界末日,還有過一個電影拍的就是世界末日的情景,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不切實際的預言,已經不攻自破了。但是在一段時間裡,關於世界末日的話題,在一度火熱了起來,因為科學家們安放了一個「末日鍾」,給世界倒計時。「末日鍾」早在上個世紀中旬的時候,就有人設立了出來,這一次提出是想告誡人們,原子彈是多麼可怕的武器。這個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我們試想: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話,那肯定免不了到處都是核武器,而地球又經得起幾顆原子彈呢?
  • 助聽器會越戴越聾嗎?他蹉跎了3年,終於得出了結論
    作為一名從業20多年的聽力師,我經常遇到聽損朋友問,「助聽器會不會越戴越聾啊?」理論知識我前期講過不少,大家戳連結回顧:助聽器會越戴越聾嗎?有副作用嗎?這3點說得很透徹——針對這個問題,我今天來給大家講個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案例。讓我們借案例來具體分析,助聽器到底會不會越戴越聾?
  • 吸引力法則:為什麼我們越擔心的事情,往往越容易發生?
    這位朋友可以說事業有成,離婚已經近5年了,但卻始終無法開始自己的新的旅程,無法找到自己新的親密伴侶,終日鬱鬱寡歡,很是苦惱。但是我對這位朋友一直保持觀望態度,雖然知道自己可以幫她,但也不願多說,不是我們「冷酷無情」,而是我們深知老祖宗的教訓:醫不叩門,道不輕傳!既然患者無心,就是緣份未到,我們有何必去強求?
  • 《墨菲定律》中10個經典理論,你越不想發生的事,越會發生
    你有沒有發現在生活中總是會發生這樣一件奇怪的事,你越不想發生的事情它越會發生,其實這種現象就是我們常說的墨菲定律,墨菲定律其實是一種心理學的現象。它的發現是在一個非常偶然的事件中發現的,愛德華墨菲在做一個實驗的時候,認為如果一件事情有變壞的可能,那麼它就一定會變壞。
  • 中國天宮一號或失控墜毀? 情況如何, 或墜毀在南太平洋
    幾百年前,中國在各個方面都很軟弱,因此受到外國侵略者的鎮壓和欺凌。但是現在中國在世界的排名已經穩步上升的階段,沒有終點的道路,只有繼續前進,以完成每一個人的心中的希望。世界和平,民族和平,是中國的開端,也是國家的核心。我們看到這個國家的軍事方面,武器的演變不會覺得在這個國家的生存與和平是很欣慰的,很幸福的!看看這個國家今天的發展,編輯接下來會向你介紹這個國家的強大武器和重大軍事事件。
  • 科技越進步,人的智商越退化!
    娛樂工具越發達,人們內心就會越空虛;知識越唾手可得,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就越差;隨著短視頻/大數據時代的全面到來,未來的絕大部分人,將徹底放棄了獨立思考能力,每天刷刷短視頻,看看直播,玩玩遊戲,充當社會的吃瓜群眾,他們的人生將被大數據算法徹底控制,算法能精準的拿捏人性,匹配每個人的需求
  • 溫度20°C至50°C!過去金星或存在大型生命體,溫室失控變成今天
    為什麼人類要選擇殖民火星而不是最近的金星呢,這是因為金星地表平均溫度為462°C,沒有什麼大型生命能夠在這種惡劣環境下存活。不過今天一項新研究發現金星曾經出現過數億年的適宜溫度,不排除存在過大型生命體。1978年,美國宇航局的先驅者12號飛船抵達了金星軌道,發現金星表面疑似存在海洋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