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探索訊 或許有人一直認為離地球最近行星是火星,的確火星離地球較近,不過離地球最近行星是金星。為什麼人類要選擇殖民火星而不是最近的金星呢,這是因為金星地表平均溫度為462°C,沒有什麼大型生命能夠在這種惡劣環境下存活。不過今天一項新研究發現金星曾經出現過數億年的適宜溫度,不排除存在過大型生命體。
1978年,美國宇航局的先驅者12號飛船抵達了金星軌道,發現金星表面疑似存在海洋的跡象。隨後,美國宇航局向金星發射了多個探測器,收集了大量關於金星表面及大氣層的數據。美國宇航局科學家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得出結論:金星曾經是一個溫度適宜的星球,猶如地球一般,然後過渡到如今有如地獄一般的炎熱世界。
9月20日,發表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2019年歐洲行星科學大會(EPSC-DPS)聯席會議上的新研究認為,金星在形成後的數億年中,表面一直保持著適宜環境,溫度適合大型動物生存,新研究甚至稱不排除存在過大型生命體。不過從7億年前開始,或許一場大規模事件引發了失控的溫室效應,導致金星大氣層變得今天異常周密和熾熱。
今天,這項新研究來自NASA戈達德太空科學研究所(GISS)科學家Michael Way和Anthony Del Genio。為了驗證新研究中論點,Way和Del Genio一口氣創建了5種不同模擬場景,它們分別模擬了金星之前有可能存在的5種不同環境,不斷變化的大氣成分,以及隨著太陽輻射逐漸增加而導致變暖的過程。
其中一種金星模擬場景與今天地球環境大致相同,假設海洋範圍從10米深到310米深,並且有少量水被鎖在土壤中。另一種模擬場景假設了一種具有地球地形和310米深的海洋。還有一種模擬場景假設金星被158米海洋完全覆蓋。結果這5種模擬都表明了同一件事:金星能夠保持穩定適宜溫度,從最低溫度20°C到最高溫度50°C之間。
雖然50攝氏度有點熱,但還是能支持大型生命的存在。不過後來隨著金星地殼中80%二氧化碳的釋放,被二氧化碳所控制,導致溫室效應失控,讓其地面出現高達462°C的溫度,金星大氣層也增稠到其密度是地球大氣層密度90倍。同時,這份新研究警示地球人類:如果人類再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那麼地球就是第2個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