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在蛻園內的周南女中
周南女中今名周南中學,校名取「周禮盡在,南化流行」之意。老校區位於開福區泰安裡,與明德中學隔街相望,始建於1905年,今存劍凡堂、部分老校園等遺蹟。周南女中的前身是1905年5月朱劍凡創立的周氏女塾。
周南女中老校門
朱劍凡(1883—1932),本名周家純,長沙府寧鄉縣人。是曾任四川、貴州、甘肅提督達19年之久的周達武的次子,是曾任兩江、閩浙總督的魏光燾的女婿。據說周達武的祖先是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後裔。相傳為贛南明宗室後裔,清初得到湖南寧鄉道林大屯營旅贛周氏族人的庇護,認為己子,於是隱去朱姓,改從周姓,帶回大屯營避禍。
朱劍凡
周達武致仕回長後用巨款在長沙西北角泰安裡購得佔地80餘畝的蘇州式園林作宅第。史載,唐「破天荒」進士劉蛻曾在這裡住過,故名「蛻園」。園的南面臨通泰街為一大住宅,園的北面引水為池,砌成石山,有一拱形石橋飛架池上,取名「思源橋」。橋頭有亭,名「思源亭」。繞池周圍,建起80多間房屋,空坪隙地,栽種了四季名花,加上古樹參天,鳥聲清脆,環境十分清幽舒適。周家純在辛亥革命後恢復原姓,並改名劍凡。朱劍凡一家就住在這裡。
清張名倬繪蛻園秋集圖
蛻園舊影
蛻園思源橋
蛻園思源亭
朱劍凡思想進步,1904年從日本留學回國,立志要辦女學,他認為「女子沉淪黑暗,非教育無以拔高明」,便於1905年在周宅辦起周氏家塾。
朱劍凡夫人魏湘若
朱劍凡極力反對封建禮教,謀求婦女解放。其夫人魏湘若系清兩江總督魏光燾之女,是一位賢內助,母姚氏夫人也深明大義,無私地獻出了全部家產,所以一般人稱朱劍凡是毀家辦學的教育家。他將長沙泰安裡私宅的半邊園林闢為校舍,創辦女子學堂。為免遭清政府查封,命名為周氏家塾。但實際上辦有師範班,附設有小學部和幼兒園,並授之以新學。當時風氣閉塞,婦女受封建禮教束縛,學校初創時,入學者很少。朱劍凡不辭勞苦,逐家勸說,廣泛動員。他規定,凡未婚及訂婚未嫁者都可入學,少數家境貧困的還可在校打鐘、掃地,半工半讀。這樣,很快使師範班學生增加到百餘人。
朱劍凡女兒朱仲麗與丈夫王稼祥
剛剛創辦時,教員人數很少,大部分是男教師。囿於舊禮教,男教師在上課時,在講臺上掛一帷簾,將男教師和女學生分隔開來。同時,朱劍凡還要每個學生準備一套「四書」,當官府派人來檢查時,就把新學課本收起來,把「四書」放在課桌上作為掩護。儘管如此,還是有人對這所學校進行攻擊。當時,長沙城內一些頑固士紳就污衊說周家花園是大觀園,周家純是賈寶玉。但朱劍凡對這種攻擊毫不在意,辦學意志更加堅定。
周南校園舊影
1907年,學部奏準民間設立女子學堂。於是,朱劍凡於1908年呈請湖南當局將周氏家塾改名為周南女學。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周南女學除繼續開辦師範專業外,還添設了縫紉、音樂、體育等專修科。由於班次增多,規模擴大,需要增建校舍。朱劍凡毅然將面積為440方丈的私家花園全部獻出作為周南的永久校舍,並將寧鄉老家的私有田產全部變賣,在長沙購買了628方丈地皮,用來擴建校園。為了興辦教育,朱劍凡曾先後向周南女學捐獻資產總值達11萬餘銀元。
朱劍凡創辦周南,不僅捐獻了全部家產,而且嘔心瀝血,傾注了全身心的精力。他除了主持校務外,還兼教了心理學和教育學課程,並自編了《教學法》《兒童心理學》等教材。學校聘來日本籍教師佐藤操子和松山雪子,他又親自擔任翻譯。他還非常注意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在他擔任周南校長期間,聘請了大批著名教師任教。如徐特立、張唯一、周以慄、陳章甫、吳芳吉、李肖聃、周世釗、唐梅村等前來任教。對優秀的教師,他不惜重金聘請,禮遇有加。
朱劍凡為周南規定的校訓是:1.自治心(節制整潔);2.公共心(博愛仁恕);3.進取心(勤勉耐勞)。為養成一種勤勉的學風和活潑的氣氛,周南規定每日由值日教員公布格言、詩歌、圖畫或學生學習成績,以供學生學習觀摩。周南女學還每年舉辦學生學習成績展覽。民國初年的《湖南教育》雜誌曾撰文評述周南的成績展覽,認為周南女學生的成績「男校中如此程度亦不多得」。周南校歌以「效忠祖國」為宗旨,歌詞曰:
地處長沙,山環水重深深鎖。
女校修明,應推先進周南我。
毀家興學,蒙難開基,造出文明母。
到如今三湘七澤有斐聲,鬱郁莘莘,芬芬馥馥如花朵。
同學們盡心學業,盡心學業,發皇我歷史之光榮。
效忠祖國,效忠祖國,永護著光榮果。
20世紀30年代周南圖書館
周南為了使女學生今後能自立於社會,很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和工作能力。學校和各班級均有學生自治會,自治會幹部全部由學生選舉產生,分管學術、體育、文娛、衛生各項活動。學生班級活動、寢室、圖書室及食堂等都由學生自主管理。自治會的幹部,對內參加學校校務會議,共商學校大計,對外代表學校與各校聯繫。
1908年,該校舉行第一次學校運動會,開湖南省女校運動會之先河,亦為長沙市中學運動會之首例。1925—1948年間,在省級、國家級運動會上,周南共奪得女子遊泳、網球金牌各l次,獲女排、女籃冠軍各5次,奪得女子組田徑總錦標6次,女子組錦標5次。1929年長沙第一屆秋季運動會,周南獲足球、籃球兩項冠軍,該校足球隊亦為湖南女子足球運動中最早成立的隊伍。
1938年秋日軍已佔領湘北,周南臨時遷往湘潭淦田樓廈借李氏宗祠,旋即遷安化藍田(今屬漣源)。抗日戰爭勝利前,遷往安化樟梅鄉。1945年秋重返藍田。藍田7年,共開高中班12個,初中班22個,畢業學生1000 多人。由於條件的簡陋和烽火的幹擾,該校學生就學情況極為艱苦,有一段時間甚至只能隨身攜帶小板凳上課,以便隨時流動。但該校學生的會考成績年年名列前茅,多次受到教育當局嘉獎。抗日戰爭勝利後,周南於1946年上期復員長沙泰安裡原址。
1935年周南附小身著校服的學生
1949年周南女生
由於周南女校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嚴謹的校風學風和不斷追求進步的優良傳統,從而培養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女革命家和婦女運動活動家。如中共中央第一任婦女部長向警予、著名婦女運動領袖蔡暢、革命烈士楊開慧、著名女作家丁玲、婦女活動家勞君展、曹孟君等。誠如劍凡堂門聯所云:
名出國風,聲蜚海外,桃李遍神州,煌煌業跡昭史冊;
緬懷疇昔,瞻望來朝,弦歌譜新曲,莘莘學子盡英才。」
向警予
蔡暢
丁玲
周南女學幾經易名。1956年改為長沙市第四中學。1984年恢復「周南」的名稱, 現為一所男女合校的重點中學。
到21世紀初,長沙市八中併入周南中學,位於三角塘的八中校址改作黃興北路棚戶區改造指揮部。長沙市八中1953年由原私立育群中學和原私立麗文中學合併而成。育群中學1922年由教育家王季範創辦,校址熙寧街。王季範以「明大義而有專長」為其教育宗旨。
1948年麗文高級護士職業學校第一班學生合影
麗文中學為長沙天主教辦的教會學校,亦創辦於1922年,校址鹽倉街,1948年開始招收女生,開辦麗文高級護士學校。
(原載陳先樞編撰《長沙百年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