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開福區境內的古代園林
湖湘歷史上的園林,按其屬性劃分,包括自然風景區、邑郊園林、寺廟園林、官家園林和私家園林五類。不論哪一種形式,都免不了要有山石樹木花草、樓臺水榭亭閣之類,既可供居住、休養,又可供遊覽、玩樂。
園林在長沙歷史上早已有之。據考證,西漢時期留傳下來的長沙賈誼故宅和定王臺蓼園,可以說是湖南園林式住宅的發軔。其後有五代馬楚、明代藩王的宮廷園林和歷代官署園林。但西漢以後的近兩千年間,湖南的私家園林卻屈指可數,一直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實力薄弱,能夠有足夠的資金建造私家園林的人實在太少。
晚清以後,這種狀況有了較迅速的改變。一方面,湘學經世派的崛起,使一大批湖南人士躋身於全國軍政要員的行列;而後來湘軍的裁撤,又使更多的中下級軍官衣錦還鄉,充實了湖南紳士階層的隊伍。其間積累了不少財富,有財力和閒暇來營造自家的宅園。另一方面,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近代工礦業的興起,湖南也陸續湧現了一些腰纏萬貫的商人。這些達官、富商在暴富之後,大多不惜巨資,營造龐大的住宅、園林,修建宗祠、家廟,當他們死後,還要集資為他們修建專祠等。從而,使園林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盛極一時。
以長沙今開福區為例,在城區和郊區就先後建有各類帶庭園的大型住宅,以及宅園、別墅、專祠等,較著名的有:羅汝懷的荷花池精舍、湯鵬的柚村、周達武的蛻園、朱昌琳的餘園(朱家花園)、周壽昌的聽橘園、龍璋西園,以及曾文正祠(浩園)、左文襄祠等等
位於今開福區的古代園林主要有:
一、會春園
:會春園位於今開福區開福寺四周。今開福寺境即為當年會春園的一部分。會春園為楚王馬殷之子馬希範營造的避暑勝地,佔地數千畝。《五代史》載:「天福四年,馬希
範作會春園、嘉宴堂,其費鉅萬。」
今日會春園
會春園內,有嘉宴堂、金華殿、流杯亭、碧浪湖、紫微山、祓禊亭等景點。歷代詠這些景點的詩不少。如五代末至宋初詩人徐蘭皋《流杯亭》詩:
楚王宮闕馬王宮,惟有江山帶舊風。
屬玉不知興廢事,雙雙飛入藕花叢。
碧浪湖屬於湘江和瀏水交匯處的衝積地帶。會春園內的紫微山是人力造山的結果,碧浪湖擴大到千畝,且清底加深,清出的泥土堆積成紫微山。經過治理湖山,廣植樹木修篁,乃成大觀。園中景物位置,據考,山傍碧浪湖,在佛寺後。金華殿(行宮)在寺前,嘉宴堂乃一園中風景最勝處。園中亭榭又佐以祓禊亭、九曲水觴的意境。其建築藝術,在南宋張栻所作《題長沙開福寺》中,略有記述:「長沙開福蘭若,故為馬氏避暑之地,所謂會春園者。今荒郊中,時得磚甓,皆為鸞鳳之形。」其金碧輝煌,軒昂棟宇的氣勢可見一斑。會春園所用的建築材料之多,雕刻、燒制、彩繪工藝之精等等,反映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建築工藝技術水平。清初詩人蔡以偁《帝臺春·會春園五代馬希範故宮詞》云:
北門路,會春園,空塵霧。金谷重來,春色可憐,野花無主。撲蝶打球人不見,但斜陽、鐘磬禪扉暮。問如今,猴弟羊兄,斷碑何處。 壯瑤服,標銅柱。陂池蕩,荒狐兔。一望悽迷,冷煙寒食。僧塔風搖鈴語,轤轉繁華鴛井,月不照、當年細腰舞。燕子尚來栖,蝶化飢魂去。
《十國春秋》載:馬希範「常攜子弟僚屬於會春園遊宴,學士徐仲雅等賦詩上觴,晝夜無度。」天策府十八學士之首徐仲雅詠會春園的詩作中有「珠璣冷影偏粘草,蘭麝香濃卻損花」,「山色遠堆螺黛雨,草梢春夏麝香風」,「衰蘭寂寞含愁綠,小吉妖嬈弄色紅」等句,會春園內宴遊之盛,脂粉之濃可見一斑。至清代,會春園廢墟尚存,「吐花斑駁」的宮瓦竟成為開福寺僧的生財之道。清鹹豐間長沙求忠書院主講熊少牧《會春園瓦硯歌》詩云:
湘春門外古蘭若,荒階僧賣前朝瓦。
吐花斑駁字半存,滄桑霸局南唐馬。
馬希範雖極奢侈,但十分愛才好文。他仿唐太宗李世民設天策府文學館之先例,聘徐仲雅、廖匡圖、李宏皋、何仲舉、徐東野、劉昭禹等18人為學士,號稱「天策府十八學士」。他們常在天策府聚會作詩。這些詩雖「皆鉛華歌舞,媚一時尊俎爾」,但也不乏佳作,如劉昭禹《晚霽望嶽麓》詩云:
山西斜日邊,峭入幾尋天。
翠落重城內,屏開萬戶前。
崖嵯危濺瀑,林罅靜通仙。
誰肯成功後,相攜掃右眠。
天策府十八學士形成了一個湖南古代史上不多見的文人群體,並衍化為一種文化氛圍,超出長沙範圍而影響到整個湖南,在亂世中這實在是一種難得的文化景觀。
開福區明月池街原亦為馬楚的一處園林。明月池在五一西路北側,藩城堤下,為一彎形街巷。明月池舊為一古井池,井水甘洌,是舊時附近居民主要飲用水源,因從不乾涸,故立「水來廟」以祀。在明月池今59號民房上又發現豎排單列的「古明月池」石碑一通。明月池的來歷可追溯至五代時期。據《漁隱叢話》引《西清詩話》所記,五代時楚王馬殷踞潭州建明月圃,常與幕客在園圃中飲酒賦詩。馬楚王國天策府十八學士之首徐仲雅詩云「鑿開青帝春風圃,移下嫦娥夜月樓」,可見園林規模之宏麗。明月圃就在今明月池一帶。
古明月池碑
二、春暉亭
春暉亭為北宋潭州徐姓私家園林,明《一統志》云:「在長沙縣北」。即今湘春路一帶。春暉亭面積不大,但整個園林回欄穿竹,花影相間,鳥聲陣陣,十分幽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赴任永州團練使時,過長沙寫下了《題潭州徐氏春暉亭》一詩,春暉亭之勝韻可知一斑,詩云:
曈曈曉日上三竿,客向東風盡倚欄。
寄竹鳥聲驚步武,入簾花影落杯盤。
勿嫌步月臨平圃,好問乘槎向海灘。
勝概直應吟不盡,憑君寄與畫圖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清道光詩人彭開勳《春暉亭》詩云:「小憩留遺築,亭前碧四圍。」可見其亭清時猶存。
四、荷花池
荷花池為長沙古遊憩勝地,今留街名。荷花池街位於開福區原經武門西側,東起芙蓉中路,西至蔡鍔北路。
荷花池老街
荷花池古名蓮花池,《宋史·五行志》載:「紹興元年(1131),荊湖南路總管孔彥舟,於州城蓮花池得玉一片,堪篆刻御寶,詔卻之。」據清同治《長沙縣誌》載,乾隆初年,池上建遠香亭,匝以回欄,池中雜植芰荷,旁架飛橋,環砌花牆,門額曰「納涼」。池中深處建臺榭,額曰「有君子風」。臺聯云:
亭前皆淨植,更繞竹雨松濤,疑是引來仙境;
池外接閒園,無數豆棚瓜架,宛然繪出豳風。
豳風一語,野氣無窮。清嘉慶中漸零落,鹹豐年間又重修,高橋花石諸勝都復舊觀。據民國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蹟今釋》追憶,當時的荷花池,一方荷花數畝,松竹交陰,周圍亭榭,挹爽迎風,清幽絕塵;一方泐潭寺巨剎巍然,古木蓊然,禪房雖深邃,卻鳥窺香入,四時都有佳景。
荷花池老照片
清乾隆間湘撫楊錫紱撰《荷花池》聯云:
時倚曲欄貪看水;
不安四壁怕遮山。
清學者羅汝懷曾在此建私家園林,名荷池精舍。羅以荷池精舍為題材的詩作有十多首,或度歲,或聚客,或寄懷,或即事,均清新可讀,如《癸亥元日荷池精舍即事》:
簷溜初欣點滴停,漸看曉色啟疏欞。
崇朝更作連年雨,隔歲猶明昨夜星。
新水浮春流遠浦,野禽隨客入閒庭。
元辰只切祈年望,更祝壎篪帝與齡。
羅汝懷(1804—1880),字研生,晚號梅根居士,長沙府湘潭縣人。少時就讀長沙城南書院。道光拔貢,時已箋疏經書多種,曾國藩、何紹基譽其著述有「函朝經師之遺風」。同治初年,羅汝懷納資候選內閣中書。時詔編《忠義錄》,紀湘軍陣亡官兵,因專力此事。數年間輯成湖南《褒忠錄》84卷。從此不再箋疏經書,而留心湖南故實,閉門荷池精舍,專事輯錄《湖南文徵》。
史學大家王先謙晚年也築別墅於荷花池,名葵園,亦以為號,故人稱葵園先生。葵園本為五代馬楚王朝所築,《長沙府志》云:「在府治北,馬氏立,有石刻葵花二字」。顯然,王氏是想借馬氏葵園之名以圖光大之。民國學者李肖聃《湘學略·葵園學略》稱葵園為「長沙閣學,季清巨儒,著書滿門,門庭廣大。」王先謙有《題葵園》,從詩中亦可看出葵園絕非一般的頤養天年之所,而是充滿書香的門第。詩曰:
小築園林已忝叨,餘生未肯外甄陶。
姿如柳弱秋先覺,心似葵傾日愈高。
豈有羽毛誇皎潔,不堪鬢髮更刁騷。
天涯望闕無窮感,夢逐湘江北去舠。
王先謙(1842—1917),字益吾,室名虛受堂,辛亥革命後署名遯,長沙府善化縣涼塘(今屬長沙縣黃興鎮)人。他幼習經史,同治四年(1865)中進士,授國史館編修、翰林院侍讀、國子監祭酒等職,先後典試雲南、江西、浙江,任江蘇學政。光緒十五年(1889)辭官歸裡,主講長沙思賢講舍、城南書院、嶽麓書院,還任過師範館長、學務公所議長、省諮議局會辦等。光緒三十四年(1908),湖南巡撫岑春蓂將他所著的《尚書孔傳參正》等4部書籍奏上,朝廷賞以內閣學士銜。
荷花池還有一處著名歷史遺址——泐潭寺。從晚唐宰相裴休貶居潭州知所作《泐潭寺》一詩可知唐五代時寺院的盛況。詩曰:
泐潭形勝地,祖塔在雲湄。
浩劫有窮日,真風無墮時。
歲華空自老,消息竟誰知。
到此輕塵慮,功名自可遺。
舊時泐潭寺地域甚廣。清鹹豐年間,湘撫置買泐潭寺部分地基,築十忠寺,祀與太平軍作戰有功的將領塔齊布、江忠源、羅澤南、胡林翼、李續賓、王錱、蕭啟江、江忠義、張運蘭等10人,又在祠左建求忠書院,為湘軍將領子弟讀書之所。清朝末年,長沙、善化兩縣興辦教育,又看中了這片地盤。首先在寺中辦起了長善中學堂,佛像屢遭學生毀壞。民國元年(1912)改辦長沙高等小學校,學生又毀佛像,為附近兵士所聞,將學校搗毀一空。從此以後,泐潭寺逐漸衰蕪,先為省立第一中學租得。一中退租之後,成為長沙師範校址。民國時期的嶽雲中學、兌澤中學也曾建在古泐潭寺故地。
民國時,池廢,街道沿用其名。2006年,長沙市政府在荷花池街道,以「長沙著名歷史文化遺址」立碑紀念。
四、紫金園和萬春池
明代長沙王府內園林眾多。在這眾多園林之中,以紫金園、萬春池規模最為宏大。昔日紫金園東起今黃興北路,西至藩城堤,南達倉后街,北抵吉祥巷,為明藩府最大的花園,園中心壘有紫金臺,臺東為紫荊山,臺西為萬春池,水光山影,相得益彰。紫金園又名紫荊園,今開福區「紫荊街」之街名即由此而名。
紫荊山又名三洞山,由太湖石堆砌而成,位置在今萬代廣場及以北,這是長沙園林史上有書可考、首次出現的人造園林假山群。清同治《長沙縣誌》云:「明吉藩堆石成山,名紫金山,嵌空磊砢,石徑逶迤」。可以想見,當年的石山是如何的高大峻峭,玲瓏剔透,迂迴盤曲的石徑貫穿其間,攀援而上,湘浦歸帆,麓屏疊翠,盡收眼底。20世紀50年代在大眾遊藝場,明藩假山尚存大片遺蹟。
紫荊街
萬春池在青年電影院(即燎原電影院)及其附近一帶。據清陶丙壽《三蕉餘話》載:「萬春池,吉王鑿,即今大四方塘」。「大四方塘」後衍化為街名,即今日的「一路吉祥」。萬春池的東南向有吉王府的另一花園,花園內建有長廊形建築,可以走馬,故名「走馬樓」。走馬樓通往萬春池有一條小巷,巷口用磚砌一拱門,門上題「龍驥騰驤」四字,極可能為當時通往王府後宮的「永巷」。萬春池水面寬闊,池泛漣漪,浮光掠金,池北有梳妝檯,池南有更衣亭。
明吉簡王朱見浚(1456—1527),明英宗朱祁鎮第七子。英宗被軟禁南宮時生。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闢後封吉王,成化十三年(1477年)就藩長沙。
崇禎十六年(1643),張獻忠率大西軍攻進城來,放火燒了吉王府,而後洪承疇經略湖南,下令徹底拆毀明藩府。從此紫金園林池無主,一任荒廢。《三蕉餘話》記載了清初萬春池的荒蕪景象:「棘刺攫帽,長過人頭。紫荊三五株,為宮樹由孽。假山半角,頹臥地上。小竹數叢,點綴石側。幽花濟露,泣不勝情。」清初詩人駱化麟作《長沙故宮》詩,嘆曰:
燕子何須問畫梁,故宮瓦盡散鴛鴦。
萬春池上花俱沒,三洞山頭石自僵。
永巷無人吹玉笛,斷牆有鬼泣香囊。
幾多歌舞承恩寵,輸與人間作戲場。
以後,這一帶漸漸成為了人口稠集的街市,並建總佛寺於塘後。至民國初,僅餘荒塘半畝。1926年塘被填平,在上面建起了「長沙基督教青年會」。
五、松桂園
明王府園林還有松桂園。開福區西起三公裡,東止建湘中路的一條街道,名松桂園,今已拆建為營盤路的一段。
松桂園老街舊影
松桂園原名叢桂園,系明谷城王所建的園林。史載,園內經常車水馬龍,酒香花媚,歌舞喧譁,醉眼橫白,是典型的王府花園。明禮部侍郎莊天合《偕郡大夫飲叢桂園》詩云:
賞心無限好,最是草元亭。
處處堪浮白,行行更踏青。
竹垂風自嫋,柳暗日初暝。
竟夕蘭膏續,清淡入窈冥。
六、北莊
北莊是明兵部右侍郎王偉天順元年(1457)罷官歸長後,在長沙縣北郊桐樹山(今秀峰山至鵝羊山一帶)所築的頤養遊憩之所。
王偉在《北莊清隱八景詩序》中記載了北莊的位置和景致,序曰:「北莊去長沙百十裡許,在桐樹山中,靜室山人之隱居也。山自平江發脈,至此起十二峰巒,左右拱在峨眉峰下。山陰二裡許,巍然特立,以捍水口,曰鵝羊山,即道家所謂七十二福地之一。偃月峰下有泉,冬月不竭,掬飲之心神洒然。山外有湖,平溫可愛。遠景如嶽麓秀峰 ,湘江清流,水陸洲如龜浮水面,澇塘人煙叢萃,樹色微茫。登臨矚望,皆在目間。」
從序中可知北莊位於長沙市開福區霞凝鄉距鵝羊山一公裡的桐樹山,道家福地,名不虛傳。王偉晚年過著如此「心神洒然」的生活,目睹家鄉的錦繡山河,足以填補心中的鬱忿之情。王偉將北莊及周圍景色擬為「北莊八景」,每景作詩一首,如:
鵝羊福地
湖南福地說鵝羊,疊嶂層巒接大荒。
雲氣四時連嶽麓,山形千古捍瀟湘。
徑危苔蘚沾衣潤,樹老松花滿地香。
日暮嚴城催鼓角,平沙驚起雁行行。
鵝羊福地
桐樹名山
梧桐曾種遍山隈,桐死梧枯鳳不來。
十二峰巒飛翠繞,幾千年地待時開。
擬於幽處營書屋,還傍清流築釣臺。
卜此便為終老計,名場利府已心灰。
清泉醒心
一泓泉水碧涵天,白罅流來不計年。
圓淨正疑丹鳳眼,清香還訝老龍涎。
靜觀炎暑渾消去,掬飲精神頓洒然。
嗟我久為塵土客,相依終日竟忘還。
嶽麓晴峰
雲開嶽麓翠屏張,點點峰巒接混茫。
遠瞰洞庭雄七澤,高標翼軫俯三湘。
彎環不讓峨眉秀,曲折還同烏道長。
千古桐山相望處,好為雲雨救年荒。
湘江澄練
梧桐山下是瀟湘,曲折南來繞北莊。
萬頃波光澄素練,一天星彩浸微芒。
勢窮今古人何在,流盡年華恨更長。
老我已為疏散客,綸竿時復釣滄浪。
水陸鋪氈
天生洲渚似鋪氈,界破湘江在兩邊。
蟠地鐵根應不朽,倚空樓閣尚依然。
誰開清鏡雄千古,回隔紅塵息萬緣。
儼若印星浮水面,桐山一望勢鉤連。
成化五年(1469),王偉病逝,憲宗賜葬於長沙縣撈刀河畔的秀峰山,即今開福區撈刀河鎮戴家河村秀峰公園。據望城縣20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資料,該墓成化七年建御祭文碑,碑祁陽石質,高220釐米,寬80釐米。碑首正面兩側飾蟠龍紋,脊背兩側飾雲紋,正中刻「御祭文碑」,陰文篆書,碑身刻楷書碑文;字跡清晰。有龜背石座,雕琢精細,有較高藝術價值。一座安臥在撈刀河畔500多年的名人墓葬,惜毀於公元2001年的某建設工程。
七、榕樹園
在長沙新開門(今興漢門)內,即今開福區蔡鍔北路一帶。榕樹園為明禮部侍郎莊天合私家園林,其父莊如岱始建。據明李騰芳撰《莊如岱墓表》載:「園城東備亭沼之勝,籜巾布袍來往於柳煙竹露紅葉碧帶之中,望之若仙也。」該園以水景取勝,池面亭閣倒映,水中魚兒戲藻,恰似蓬瀛仙境,莊天合作有《園中雜詠十六首》,首首離不開水,其一云:
水樹披襟處,中流日夜清。
客來杯裡度,魚樂鏡中行。
橋影支靈鵲,波光蕩石鯨。
一尊聊復爾,不必問蓬瀛。
莊天合又自署小隱堂聯云:
地偏不信容冠蓋;
俗儉真堪頓腐儒。
莊天合,字德全。長沙人。明萬曆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侍講筵,晉宮僚.以端謹受知於太子。曾為南畿鄉試主考官,又分校會試卷,所拔擢者如左光鬥等,皆有名於時。後官至少詹事,卒贈禮部侍郎,葬長沙南郊石人村。今石人村留存石翁仲即為莊天合墓遺物,其所在地今建成社區公園。原湘春門正街(今北正街) 入口處立有宗伯師臣坊,石質,明天啟四年(1624)為紀念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莊天合所立,坊題曰:「泰山梁木,四方名卿,碩彥遷客,騷人舟車所至,登臨憑弔者留題戶壁常滿。」
八、又一村
又一村今為街名,清代為湖南撫署花園之名。開福區今青少年宮系清湖南撫署花園又一村的所在地,青少宮北側馬路仍名「又一村」。此地明代為吉藩四將軍府。署前坪因駐有先鋒衛隊,後人習稱為「先鋒廳」。清順治十四年(1657)洪承疇經略湖南時駐此地,並建集思堂。署之東有真武宮,明吉藩建。宮前有「護國佑民」坊。
康熙三年(1664)偏沅巡撫移駐長沙,此處遂改為撫署衙門。經歷屆巡撫陸續修建,園林漸成規模。康熙年間巡撫周召南建求莫樓,乾隆八年(1743),巡撫蔣溥擴建園林,取陸遊「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取名「又一村」,乾隆帝為「賜蔣溥巡撫湖南」題寫御筆,其御碑今猶在,惜部分字跡已風化。御碑通高175釐米、寬97釐米,青石質,題頭刻「賜蔣溥巡撫湖南」。碑文刻40字:
簡畀羅英俊,資時切治安。
江湖襟帶地,風俗易移難。
谷賤籌農苦,棉輕慮歲寒。
承流敷渥澤,應似洞庭寬。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十六年(1751)、道光十一年(1831),巡撫開泰、範時綬、吳榮光先後修建了雙清亭、豐樂亭和澄湘亭等,又一村成為宏大的官署園林。三亭位於又一村東南角,呈倒品字形布局,依山勢而築,居中的豐樂亭最大,豐樂亭後退兩側的高臺上立著較小的雙清亭和澄湘亭,三亭以小道、臺階相勾連,四周遍植鬱鬱蔥蔥的香樟,形成一小型園林美景。今存三亭為民國時重建。
又一村古亭
這一小型園林美景,範時綬將其命名為東圃。乾隆進士、嶽麓書院講席曠敏本作有《東圃記》,記曰:「署之東有圃,圃有亭、有阜、有臺、有竹樹。中丞範公公退之餘,邀賓從觴詠其中。亭曰豐樂,祝有年也。是公所拳拳而圃,所由闢也。阜枕亭之北,陟其上,清湘橫於前,嶽麓近在眉睫間。東鄰棘院,北接琳宮紺宇,繄星沙全郡,迆邐而蜿蜒。周遭稻畦村舍,隱隱遠碧中,春秋佳日,微雨新晴,花香鳥語,乃應不遜桃源。」
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一村曾一度荒蕪,時任巡撫梁國治「葺而新之」,湘潭舉人張世浣作《又一村賦》,張世浣的筆下官署園林儼然成了世外桃源。賦曰:「已而竹徑生涼,群花弄影。數枝清淺,烏啼蝶夢之時;幾樹橫斜,雲破月來之境。形迷玉砌,風來而野塢生香;影混晶簾,露滴而疏籬欲冷。更或徘徊朱欄,徙倚紅橋。翠浪頻翻,澗底之錦鱗欲躍;碧波乍噴,蒲邊之朱鬛難描……」
可見,早期又一村的營造,蔣溥、範時綬、梁國治三人功勞最大。蔣溥,江蘇常熟人,乾隆進士,乾隆八年至十年任湖南巡撫。範時綬,漢軍鑲黃旗人,乾隆十六年至十九年任湖南巡撫。梁國治,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乾隆進士,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任湖南巡撫。
在這些巡撫的營造下,湖南撫署形成了「八景」。乾隆舉人孫鋌作有《湖南撫軍節署八詠,分體得七律八首》:
又一村
中臺宿望出維垣,別墅旁開又一村。
地領重湖瞻簜節,星依兩轄駐旌門。
久從泥飲誇田父,親見營農放弩番。
葚熟麥黃風景遍,坐令野色上籬根。
豐樂亭
豐登紀歲得嘉譽,亭倚香茅十笏餘。
五日大酺寬酒禁,百年休養見倉儲。
人家秋報黃陵廟,地脈泉分太乙居。
高論定知從擺落,園林勝事樂何如。
問雨亭
掛梁龍骨響初停,問雨關心到草亭。
屢見甘霖隨大沛,況聞請室減輕刑。
葑田拓地通江夏,漕運連檣下洞庭。
應念扶風曾誌喜,太空造物兩冥冥。
藝育山房
國事經營借老謀,山房樹藝復深求。
長沙風物存籬把,洲渚生涯念橘頭。
兩稅不行唐節度,破分兼採宋諸州。
猶聞戶口勤宵旰,議佐煌煌詔列侯。
介壽堂
湖湘千裡帶巖疆,賓從初筵散鶴觴。
書紀館臣編盛典,貢來蠻長附華堂。
峰高南嶽祠壇近,角起蒼龍列宿張。
遠勝元和潭部事,銘詞介福勒巫陽。
學灌軒
學灌閒情自葆真,小軒休暇岸綸巾。
定應漢上機心息,常擬膠西治道醇。
苦筍豈緣思蜀菜,秋風寧復憶吳蓴。
會須東府調元日,宰相堂餐計萬緡。
平臺
平臺欄楯掠煙霏,幕府清霜有澹威。
江繞戈船浮古戍,日斜銅柱照邊旗。
盡知溪峒風謠雜,自喜茶鹽奏札稀。
記取洛中尋地室,高庵還試蜀公非。
疊石
饗軍堂後極崢嶸,疊石能令一炮驚。
桂水潺湲煩給事,中山雪浪識端明。
閒支琴尾商顏出,微漲尊窊島嶼生。
歸雁亭詩誰寄和,他時回首滑臺情。
鹹同年間,又一村建有望湘臺,又開設有「忠義錄」書局,成為文人聚會之所。同治元年(1862),正主講長沙城南書院的大書法家何紹基作有《廿六日開忠義錄書局於又一村,村中有望湘臺,聯珠合璧,八月瑞事》一詩,詩云:
秋花環繞望湘臺,又一村中志局開。
耆宿競濡鴻筆俟,風雲齊護古魂來。
欽聞上瑞聯珠璧,會見祥光照棘槐。
老鈍欣逢中興日,一編青史佐閒杯。
1910年4月長沙發生搶米風潮,14日憤怒的饑民聚集撫署門前,鋸斷撫署前旗杆,將衙門大廳一舉燒毀。1911年10月22日,長沙起義新軍在焦達峰、陳作新的指揮下,攻下巡撫衙門,前坪旗杆上的龍旗,換上了象徵革命的「漢」字大旗。民初政局動蕩,園林漸趨荒廢。清朝遺老、經學大師王闓運《晚步又一村》感嘆道:
夕照微陰似欲霜,井梧池柳極悽涼。
莫言城裡秋寒晚,一夜西風萬木黃。
民國後,又一村先後為都督府、督軍署和省長公署駐地。1930年屋宇毀於一場戰火。之後,基址闢為國術俱樂部。1931年改建為民眾俱樂部,省主席何鍵親任部長,實際負責的則是總幹事竺永畢和秘書向愷然等。當時名記者嚴怪愚作有《又一村民眾俱樂部速寫》一文,據該文記載,俱樂部分為跑馬場、兒童圖書館、射箭場、健身庭、高爾夫球場、照相館、大禮堂、電影院、川菜館、民眾浴室、理髮室等12部,「每當夏秋之際,華燈初上時,全市的民眾,小孩子們、老人們、青年們、中年們,男人挾了女人,女人吊了男人,一隊隊、一簇簇,絡繹不絕跑到這裡來舒舒空氣,喝喝茶,打打高爾夫,射射箭,吃吃川菜,總是日以萬計」。射箭、打高爾夫球之類對封閉慣了的長沙來說是頗具時尚的。射一箭只要一分錢,花4角錢可玩一次高爾夫球,消費不算高。1938年2月郭沫若在長沙時還特邀田漢去逛過射箭場,留下一段佳話。
「文夕」大火後,民眾俱樂部歇業。抗日戰爭勝利後闢為中山公園。長沙和平解放初期,中山公園曾是入城解放軍的駐宿地。20世紀60年代後,中山公園移交共青團長沙市委管理,改為青少年宮至今。
2006年,長沙市政府在清巡撫署原址,以「長沙著名歷史文化遺址」立碑紀念。2007年,又一村三古亭公布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重建的青少年宮落成開放。
九、雪蕉亭
雪蕉亭為清初學者廖元度所築園林,故址大致在今湘春路口至通泰街口一帶。亭北枕大江,漁檣鷗鳥,傳聲遞影,實為城廓之佳憩也。另築有息機園,位於今芙蓉區落星田北側。
廖元度,字大隱,長沙人,生於康熙年間。平生喜遊山水,即興賦詩。吳三桂之亂期間,長沙遭受兵火。廖住房被毀,寄居佛寺八年。晚年在長、善兩縣交界處「樹陰十畝,竹覆五楹」,築息機園,杜門不出。廖大隱從此一心從事著述,最有成就者為《楚風補》《楚風紀》。
廖好友黃遇隆有《遊長沙蕉園》詩云:
考槃何處是,蕉影上窗欞。
微雨催花紫,團雲入葉青。
藏書香自古,客滿戶長扃。
懷素如相訪,江村一草亭。
廖另一好友劉友光作有《雪蕉亭記》,記中曰:「雪蕉亭者,長沙廖子大隱,取其家之舊墟,誅茅斷竹,構以讀書延客也。亭何以雪蕉名?未有亭時,煙灌茂草,緣延狼藉。大隱從大雪中梳櫛瓦礫,種蕉數十本,計綠到天而亭亦成,意與右丞僵臥圖不謀而合。亭在郡北,古所稱北津城。酈道元雲「登臨寓目,廛郭之佳憩」,即其地也。亭北枕大江,漁歌檣烏,傳聲遞影,度越女牆,時犯林簷。嶽麓、道林,伯昆肩隨,往來晴雨中。荒唐大樹,細碎香草,亭之南簷則盡收之。亭之西阡陌縱橫,可種彭澤之秫,亦可種中郎之豆。又有伯氏屋在西頭,雞鳴犬吠,喧呼雜引,每一相憶,屐步便通,覺王績渡河猶為煩累。曲沼前臨,魴鱧不肥,水至清也。長沙魚麥之鄉,人無無魚之嘆,亦不足為食客歌也。園圃筑後,雨甲煙苗,韭葵爛漫,有客到門而盤飧殊媚。丁未(按:康熙六年)秋杪,迄戊申夏初,予以上薄留滯,與大隱追隨最久。大隱愍餘蹇頓,春則傳柑招以聽鸝,夏則沈瓜呼以語冰,秋則□鶉煎鯽招南方未歸之魂,雪則除門構火詠左思招隱之詞。予亦謔浪,忘憂相與述勳績則吊番君徵西之墓,陳忠節則下王琳、李芾之淚,晰義理則決南軒、元晦之藩,揚厲風雅則尋杜、沈之遺,沈、李、歐之殘碑。男無巾袴,女無鞋□,風俗之訛,傳聞失實,與大隱證之。山有染紫之霜,潭有深紅之露,景物殊絕,淹沒難窮,與大隱惜之。」
劉友光,字杜三,別號魚計,湖南攸縣人。明崇禎九年(1636)舉人。崇禎末入翰林院,入清授沙河知縣。學問淹博,詩文有聲於時,書法尤絕。著有《南國雜述》《香山草堂詩十種》等。
十、蛻園
開福區原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側泰安裡周南中學校園,在周南中學未開辦之前,是其創辦者朱劍凡先生之父的私家園林,名蛻園。朱劍凡原名周家純,系湘軍將領、甘肅提督周達武之子。1905年朱劍凡將這片祖傳園林闢為校舍。
再往前追溯,清鹹豐年間保靖人、浙江巡撫胡興仁致仕後寓居長沙,就劉蛻讀書故地構園,時招文士飲宴。未幾胡死,辰沅道楊翰曾訪其地,見蛛絲滿戶,馬糞平階,柳臥枯池,藤穿壞塢,蟬聲鴉聲與堂上呼呶聲相應。慨嘆久之,賦詩八章。其一云:
蛻叟閒園在,唐賢舊跡存。
山公今易主,北海比開尊。
野鳥驚遊侶,鴛柯識舊村。
酒邊意飛動,往事尚堪論?
《一統志》云:「劉蛻故居在縣城西北湘江邊。」相傳這裡就是唐代「破天荒進士」劉蛻的宅院所在地,故周達武沿用其名蛻園。
劉蛻,字復愚,自號文泉子,唐宣宗大中四年(850)中進士。在此以前50年間,現今湖南地區雖每年解送舉人赴進士試,卻從未有人及第錄取,故稱劉蛻「破天荒進士」。當時的荊南節度使崔鉉特地送給劉蛻錢17萬貫,名「破天荒錢」。劉蛻在答謝信中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裡外,豈曰天荒」。意思是說,五十年來人們不爭氣,所以無人中進士;但就這方圓一千裡的地面,還稱不上是「天」,稱「破天荒」不大合適吧。
清光緒年間,周達武將蛻園買下,加以精心的修治和擴建,幾年時間,就建成為一處面積達80多畝的園林勝地。周達武每逢回鄉,居住於此,招引名人文士飲宴賞景,怡然自得。湘江詩社社員經常雅集於蛻園吟詩作賦,輯有《湘社集》。光緒舉人、湘江詩社社員姚肇椿有《蝶戀花·和易五蛻園池上看雨》,詞曰:
密密疏疏難盡數,池上輕煙,遮斷池邊路。隔岸風來吹不往,房櫳寂寞惟聞雨。 有恨無言愁萬縷,壓柳攢花,散作絲絲霧。又聽寒鴉啼日暮,空亭悄立傷神處。
周達武去世後,他的兒子周家純(後改名朱劍凡)在此辦起了近代長沙城內第一所女子學堂,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周南中學。
蛻園大木橋舊影
起始的蛻園是何模樣,無從可考。但《長沙老照片叢書》收錄了清末周氏蛻園「思源橋」和「大木橋」等照片。老照片上的蛻園亭閣迴環,池塘縈繞,假山嶙峋,異木爭妍,奇花鬥豔,間有喬木高聳,綠竹蔭濃,風景十分綺麗。譚嗣同《長沙蛻園》詩云:
水晶樓閣倚寒玉,竹翠抽空遠天綠。
湘波溼影芙蓉魂,千年敗草萋平麓。
扁舟臥聽瘦龍吼,幽花潛向詩鬼哭。
昔日繁華餘柳枝,水底倒掛黃金絲。
戊戌維新期間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陳三立曾居周氏蛻園。陳三立,同光體贛派代表人物(見本書第六章《西園北裡歷史步道名人錄》)。
陳家於同治十一年(1872)從江西老家遷長沙,居長沙局關祠閒園,直至光緒六年(1880)遷河南武陟。光緒八年(1882)返回長沙,直至十七年(1891)離去,大部分時間居長沙泰安裡蛻園,陳三立有《春日遊蛻園歌》曰:
名園當春花欲繁,鳴鳩喈喈來喚門。
門外遊人自相知,清歌爛漫攜孤尊。
東風飛翻袂初舞,雲吹一絲絮粘縷。
桃李楊枝映細睛,小立欄幹撲香雨。
綠波盈盈騰霧隔,西去軒亭倒深碧。
萬竹森沉浸晝寒,煙影天痕淡將夕。
夕照搖搖欲上衣,還移雙槳趁鴛飛。
鴛鴦自飛風自起,剪盡愁痕一池水。
何處凌波更渺然,萍絲荇帶鎮相牽。
側帽微吟映霄漢,空教世外看神仙。
參差石徑苔泥沒,洞壑玲瓏印瑤月。
取次紅牆一線通,歌舞樓臺憶恍惚。
倦眼依然湘上山,主人戀官去不還。
東陵瓜熟風光老,寂寞良辰空閉關。
陳三立之子陳寅恪出生於蛻園。陳寅恪是中國史學界一代宗師(見本書第六章《西園北裡歷史步道名人錄》)。其詩作常流露出「家國沅湘總淚流」的感情。抗日戰爭爆發後,他逃難去桂林,途中於1942年6月經過其出生之地,剛過「文夕」大火的長沙還是一片廢墟,心中的鬱結一觸即發,作《夜讀簡齋集潭州諸詩感賦》,詩云:
我行都在簡齋詩,今古相望轉自疑。
只謂潭州燒小劫,豈知揚獠舞多姿。
還家夢破懨懨病,去國魂銷故故遲。
誰挽建炎新世局,昏燈掩卷不勝悲。
「簡齋」系宋代詩人陳與義的號。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舉侵宋,陳與義由陳留南下去桂林避難,至湖湘,也在潭州住了一段時期。歷史就是有如此驚人的相似,以致陳寅恪讀陳與義在潭州所作諸詩時,又勾起了他「還家夢破」「去國魂銷」的眷戀家國之情。
十一、浩園
浩園是曾文正祠內的園林。曾文正祠為祭祀晚清名臣曾國藩的祠堂,建於清同治、光緒年間,遺址在今中山路省少兒圖書館和田家炳實驗中學一帶。殿堂有一進、二進,殿堂後為佔地甚大的園林——浩園。
浩園聽雨軒舊影
曾國藩於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去世,諡文正,次年清廷上諭在長沙建曾國藩專祠。湖南當局隨即擇址大興土木。光緒元年(1875)祠園落成,建築布局採用以中軸線為主、東西有序的對稱手法,據湘撫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記載:「曾祠度地小吳門內,縱七十八丈,橫四十八丈,中建崇祠凡四重,上下亭各一,為門三,門首牌樓一,東西序稱是。又西為思賢講舍。計舍、室、庭、營、廂、簃、庖、湢共一百七十有八間。」
於此可見曾祠規模之宏大。清光緒湘鄉舉人、官至安徽和州知州的曾希作有《長沙謁曾文正公祠》,詩云:
衡湘歷歷公猶在,江漢滔滔去不還。
檻外春流分碧玉,石頭斜日見青山。
十年鬚髮幹戈裡,一代君臣管葛間。
太息汾陽兵罷後,津門遺憾水潺潺。
曾國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清長沙府湘鄉縣荷塘都(今屬雙峰縣)人。道光進士。曾任四川鄉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等,擢禮部右侍郎,歷署兵、吏部侍郎。鹹豐二年(1852年),奉命幫辦團練,後改編為湘軍。鹹豐四年正月(1854年2月),發布《討粵匪檄》,開始領兵進攻太平軍,出湘作戰。10月攻下武漢,加兵部侍郎銜。鹹豐八年(1858年)攻佔九江。鹹豐十年(1860年)8月,授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後奉命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巡撫,提督以下悉歸節制。同治三年六月(1864年7月),破天京(今南京),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同治五年(1865年)3月奉命鎮壓捻軍。期間與李鴻章協力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等軍事工業,揭開了洋務運動歷史。同治六年(1867年)授大學士,次年調任直隸總督。同治八年調任兩江總督。同治十一年二月(1872年3月)病逝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光緒七年(1881)郭嵩燾借曾祠西隅,闢為講舍,額曰「思賢」。20世紀初,長沙時興新式學堂,思賢講舍停辦,此時郭氏亦辭世,而曾國藩祠也漸趨門庭冷落。日本國漢學家宇野哲人1906年遊歷中國,於10月31日抵達長沙,專程拜謁了曾祠,作有《曾文正公祠》一文,文曰:「入廟門,見刻有「俎豆馨香」四字。廟庭常鎖不開,此曰偶遇修理,故得進而觀之。庭中有王文韶所作廟記,詳述其功績。惟公之功績文章赫赫在人耳目,稱之為清朝第一人者,絕無過言之處。王文韶之所言『三代以還,乃有斯人,伊呂諸葛,庶幾等倫』亦絕非溢美之辭。廟後園中,臨池有亭榭迴廊,柳樹青青,倒映水中。」
文中所述「廟後園」即浩園。浩園為清末長沙城中最大的園林之一,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載:浩園 「有池,廣袤十數畝。為橋一、樓一、亭五、臺二。池畔壘石為山,雜蒔花木,翼以迴廊,繚以崇垣,垣周二百六十丈」。
浩園也是清末省城名流的雅集之所。光緒六年(1880)春,以病辭歸的郭嵩燾即與劉坤一、彭玉麟、朱昌琳、李次青、李仲雲、張力臣、鄧彌之等11人會觴於浩園,每人作畫一幅,刊於祠壁,以志湖湘韻事。彭玉麟據石作古梅,高達八尺,題詩云 「莫言老乾堅如鐵,曾歷千霜萬雪來。」郭嵩燾作有《浩園雅集圖記》,記曰:「穿石步池上,循水榭,憑欄展坐,縱論天下得失」,「俯清池,橋亭水竹,映帶左右,怡然有邱壑之思。」並作有《九日登浩園高閣》二首,其一曰:
行天日月古來忙,小駐高樓憩影旁。
勝日園遊探曲折,衰年力健鬥清狂。
秋移物色歸華發,老掬心肝付錦囊。
君自豪吟吾自懶,未容鷗鷺逐鵷皇。
次年,王闓運作《遊浩園》詩云:
精廬靜寒鐙,始見法坐廣。
高會振玄音,暮節欣餘賞。
光緒三十二年(1906),日本漢學家宇野哲人遊歷浩園時攝下了當時祠園的照片,使今人仍能窺見當年浩園,「亭榭迴廊,柳樹青青」的勝景。
陳三立《曾公孫廣鈞飲集浩園作》曰:
瀟湘灩灩春城夕,幾日看花夢相隔。
簾外東風吹細寒,西園爛漫招吟客。
華筵軒館敞清峻,佩影瓊琚映瑤壁。
壓檻桃枝低亞紅,倒池楊柳輕搖碧。
草長蜂遊祗自媚,拂拭欄幹更相惜。
黑雲蒼皇送飛雨,照眼江山失咫只。
主人解頤工說詩,咳唾珠玉紛葳蕤。
翰林博士盡惆悵,大呼脫帽傾流離。
酒酣潦倒百憂集,瀛海飛輪羽書急。
已驚哥舒棄關隴,又見王恢伏馬邑。
聖主焦勞促視師,城郭嗚嗚夜吹笛。
將率功名委草莽,江海樓船壓強敵。
只今時事已成冤,相逢花發且開尊。
高歌上馬各歸去,送客流鶯啼到門。
1911年長沙光復,原有祠屋和講舍多鞠為馬廄。1912年曾祠改建為烈士祠,1918年恢復曾祠,烈士祠遷北門外關帝廟。1919年曾國藩後裔曾葆蓀、曾約農姐弟在此創辦藝芳女校,即今長沙市田家炳實驗中學。1926年省農協機關曾駐校內。1914年,曾祠的另一隅思賢講舍則被瀏陽劉人熙利用,創為船山學社。1921年又改為湖南自修大學。曾祠及船山學社建築大部分在1938年「文夕」大火中燒毀,僅剩下學社一片殘垣。1954年重修,作為湖南自修大學舊址保留至今。
2006年,長沙市政府在曾祠原址,以「長沙著名歷史文化遺址」立碑紀念。
十二、左文襄祠後花園
左文襄祠是祭祀晚清名臣左宗棠的祠堂,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遺址在今開福區北正街和湘春路工人文化宮一帶。德國建築師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於1908年至1909年間,來湖南長沙考察中國南方建築時攝下了左文襄祠。
左文襄祠舊影
左宗棠,湘軍統領之一(見本書第六章《西園北裡歷史步道名人錄》)。光緒十年(1884年)任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指揮抗擊法國侵略的戰爭,次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在福州前線病逝。清廷諡號文襄,命在湖南原籍及立功省分建立祠堂。這座祠堂,就是湖南巡撫奉命在長沙建立的專祠。
曾隨左西徵,後來任臺灣兵備道的劉璈題左文襄祠聯曰:
盡瘁佐中興,丞相祠傳青史遠;
受知成往事,孤衷淚灑黑雲寒。
據左宗棠嗣婿親梁賜龍回憶,左宗棠祠堂建在長沙城北西園,坐西朝東,大門在今群力裡,面對北正街,進門為祠堂主體建築,大殿內立一木塑彩繪象,身著官服,甚是威嚴。祠堂後為花園,有池塘、石山、石舫等。柏石曼所攝的照片是祠堂內的天井,居中為御碑亭,後面當為祠堂的大殿,兩側是環廊、角亭,結構頗是嚴整。左祠正殿的外形,以往雖有回憶文章予以描述,但未曾見到過照片,直至2012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發現其照片,才始見它的真容。照片是1904年長沙明德學堂寄用左文襄祠為校舍時,黃克強及全體師生在正殿前的合影。大殿為琉璃瓦大坡屋頂,梁檁高大,正面開3張大拱門,甚為雄偉。曾祠和左祠,後來都被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片瓦無存,僅左宗棠祠留下了原花園內假石山的殘部和幾件石桌、石凳(現存長沙市第二工人文化宮),以及一方「左太傅祠」碑石(現存長沙市博物館)。
今存左宗棠祠後花園內假石山
十三、柚村
柚村為清道光年間湯鵬利用一座「廢園」所修建的一座園林,位於長沙城北,詳址待考。
文學家楊彝珍與湯鵬友善,應約寫了一篇《柚村記》,記錄了這座園林的情致與風韻。記曰:「長沙城北隅有廢園焉,其大可數十畝,居氓藝豆菽其中,四周有垣,其高過修人有半。內有井,芳冽可飲,有塘徑數百步,雨潦至,其流涓涓然。湯子(即湯鵬)即出厚值貨焉,日以餘力增治之。於塘之北,種柚十餘本,冬時黃實累然,因名曰柚村。又雜植桂、梅、桃、李、石榴、芙蓉、海棠各數本。折而左,聚怪石為小阜隆然。上植纖竹數百挺,覆亭其內,曰蒼茛亭。循亭而南,以籬障隙地,外藝蔬焉。旁有閣,曰晚菘閣。跨塘為橋,上踞以亭。亭之下,右別為南塘,水深及膂,蓄魚百許頭,曰布影藻荇。間賓至,可叉得之……有樓翼然,曰歸雲樓。天高氣清,白雲流影,舒與夷猶,低拂簷際。飄爾忽冥,仍返高素,若與人意相遠。湯子顧而怡之,將謝榮欸遂幽棲,浩浩乎肆於永歸。」
湯鵬(1801—1844),字海秋。長沙府益陽縣人。清道光進士。歷官禮部主事。道光十九年(1839)在監察御史任內,一月三上奏章,彈劾不避權貴,直聲震朝廷。值鴉片戰爭失敗,上疏論召募、練勇、修船、造炮、緝奸、設險等12事,主張堅決抵抗外國侵略。因過量吞服大黃而斃命。著有《浮邱子》等。
十四、朱家花園
朱家花園又稱餘園,舊址在長沙市開福區德雅路絲茅衝一帶。今國防科技大學幹休所等單位所在地都是當時餘園的一部分。餘園系清鹹豐十年(1860)長沙巨商朱昌琳為休養餘年而建,故名「餘園」。整個園址佔地400餘畝,園內蘭堂、宜春館、一笠亭、去寮亭、延眺軒、眾綠軒等亭臺樓閣,迴環錯列。池塘環繞、假山嶙峋、奇花鬥採,喬木高參,風景宜人。亭臺內懸掛聯匾均出自鄭板橋、何紹基、左宗棠、王文治、黃自元、曾熙、譚延闓等名家手筆。遊憩其間,心曠神怡。朱昌琳曾用48株羅漢松紮成7層大園景,並置多種名花異卉,供人遊覽。何紹基《題朱家花園》聯云:
亭臺四時樂;
山水一家春。
左宗棠題聯云:
繞岸白雲常自在;
依亭黃鶴有時來。
朱昌琳(1822—1912), 字雨田,長沙縣人,祖籍安徽,明太祖朱元璋後裔,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曾伯祖父。功授候補道、贈內閣學士,曾任阜南官錢局總辦。以經營穀米起家,後開設乾順泰鹽號、朱乾益升茶莊,轉販鹽茶,設立錢莊,投資近代工礦業,成為長沙首富。他樂善好施,耗巨資在長沙設保節堂、育嬰堂、施藥局、麻痘局,置義山、辦義學、修義渡,捐資修路、疏浚新河,並多次捐贈大批糧食、布匹賑濟山西、陝西等省災民,是長沙近代慈善事業的開創者。
1936年出版的《長沙市指南》把朱家花園列為長沙園林之首。書中說:「斯園雖系私有,然已完全開放,任人自由遊覽,園丁備有茶水,茶資聽給,有小販販賣糖點,取買亦便」。
2006年,長沙市政府在朱家花園原址附近,以「長沙著名歷史文化遺址」立碑紀念。
朱家花園故址碑
十五、聽橘園
聽橘園今為街巷名,位於今開福區原營盤街南側。聽橘園本為晩清周壽昌、周禮昌兄弟私家宅園。周壽昌自述曰:予少時居(長沙)城北之敝廬,曰聽橘園,實蔬圃也,圃後有池,廣數畝,樓三盈據其上,樓窗面嶽麓,朝霞夕月,吐納萬丈。民國時園毀,所在街巷以園為名。1999年,聽橘園巷所在地因修建展覽館路(今名營盤路)而被拆除。
聽橘園老街舊影
周壽昌在為《悔全堂詩集》所作的序中說:「予少居城北之敝廬,曰「聽橘園」者,實蔬圃也。圃後有池,廣數畝。樓三楹,據其上,蔽池十之四。左右藏書籍,中拓丈餘,為予與弟筱樓讀書所。樓窗面嶽麓,朝霞夕月,吐納萬狀。讀書之暇,輒肆吟眺。得詩,互相質。亦時持竿,釣於池。客來則掇蔬烹魚以為供。談藝外,不許及時事,違者罰,盡醉乃去。」
周壽昌(約1814—1884),字應甫,一字荇農,晚號自庵。清長沙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在任以敢言著稱。光緒六年(1880)以足疾辭官,居聽橘園從事著述,有《前漢書校補註》五十六卷傳世。
周壽昌寫有《聽橘園秋居》二首:
雲林拓秋圃,結構稱山家。
遠水潛通澗,孤藤老著花。
園官勞饋菜,鄰叟約分瓜。
野趣愜幽賞,行辭長者車。
亦有匡時策,猶慚入世才。
故人幾鵷鷺,生事尚蒿萊。
瓠子傳秋漲,昆池動劫灰。
園居且蕭瑟,聞此一徘徊。
十六、絜園
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梓園巷六號,原院內有一塊漢白玉橫匾,額曰「絜廬」,疑為清末布政使銜道員張自牧的宅園——「絜園」。《絜園展禊圖記》稱「入園引迴廊,兩梧矗立」,「左右修竹颼颼」,頗具園林之勝。但絜廬是否就是絜園,尚待文獻資料的佐證。民國時絜廬改造為二層樓四合院公館,院內有一保存完好的戲臺,當地居民稱其為「民國旅社」。今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
張自牧(1832—1886),字笠臣,清湘陰縣人。以生員籌貴州餉有功,授候選道,加布政使銜。為官時備極奢侈,後以事去官,寓居長沙。張自牧受郭嵩燾影響,頗具洋務思想,著有《瀛海論略》《蠡測卮言》等書。《瀛海論略》一書,指出泰西格致之學「覃精研思,考求真實,皆卓然可觀」,主張中國「採用其所長,於制器利用皆有所益」。
今日絜廬
張自牧與郭嵩燾友好,郭作有《絜園展禊圖記》。展禊與會者有張自牧、郭嵩燾、羅汝懷、吳敏樹、李元度、郭崑燾等十一人,以《蘭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十一字為韻,人賦一詩。記中曰:「同治十有一年壬申三月二十三日,重集絜園,為展禊之會。於時宿雨初霽,睛雲靄空,時露妍日,園花嫣然,倚風微笑。相與飲酒樂甚,已而喟曰:永和距今二千年,相視猶昨日事,以羲之之文也。」
十七、賜閒園
「賜閒園」系譚延闓的一處私家宅園,位於開福區左局街,因毗鄰老街巷賜閒湖,譚將其名為賜閒園。據《湖廣通志》載:「明湖廣督學顏鯨,退居長沙城北,吉藩賜以園地,名賜閒湖。建有亭臺橋榭,清時已廢,殘留小湖亦稱四方塘。」留下「賜閒湖」之街名。清光緒二年(1876),貢院曾在此填塘修建號舍,今不
1929年中山圖書館工作人員在賜閒湖詠風亭前合影
譚延闓「賜閒園」主體建築早毀,今存清代留存的古圍牆,長約100米,高3米,下部牆基用長條形花崗石壘砌,上部為「六一尺」青磚灌鬥牆,至今保存完整。譚延闓的另一處公館在開福區茅亭子,早不存。
民國初期,南社詩人經常在賜閒園雅集。南社詩人劉師陶作有《南社長沙賜閒園甲子重九雅集分韻詩得霞字》詩。詩曰:
勝地紛停長者車,開樽閒與醉流霞。
新霜墮圃菊初蕊,斜照穿林楓作花。
執手情深談契闊,藏鉤韻險寫尖叉。
酒闌一把茱萸看,自倚闌幹感歲華。
譚延闓(1880—1930),字組庵,號畏三,長沙府茶陵州人。光緒十八年(1892)入長沙府學,二十三年為優貢生。會試、朝考均以第一名入選。當其父譚鍾麟任兩廣總督時,他常在身邊出謀劃策,與譚嗣同、陳三立被時人稱為「三公子」。返湘後,任中路師範學堂監督。光緒三十二年 (1906)清廷下詔,宣布「預備仿行立憲」,立憲派人士以極大的熱情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立憲運動。譚延闓長期活動在長沙,廣泛結交湖南上層官紳和商界人士,其顯赫的家世和炫目的科甲光環,以及八面玲瓏的待人處事之道,使他成為湖南立憲派的領袖。1907年,譚延闓、劉人熙、龍璋等30多人在長沙聯名遞呈《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院請願書》,懇請清廷速開民選議院,召開國會。1908年12月,湖南巡撫岑春蓂在長沙設立諮議局籌辦處,譚延闓等人為會辦,負責籌辦諮議局一切事宜。1909年10月在長沙召開省諮議局預備會議,譚延闓選為議長。1911年10月長沙光復,譚延闓任參議院議長,兼民政部部長。
從1912—1920年不到10年的時間內,譚延闓在湖南三起三落,先後3次擔任湖南都督(督軍),成為民初湖南政壇首屈一指1928年1月,被推為國民政府主席。同年10月,改任行政院院長。
譚延闓愛好書法,師法顏真卿,變體學錢南園,其作品頗為收藏家所重。其弟譚澤闓也是省城著名書法家。譚延闓還是一位美食家,他定的菜譜「組庵魚翅」、「組庵豆腐」在湘菜中頗負盛名。1930年9月22日,譚延闓卒於腦溢血症,終年51歲。次年9月國葬於南京。
十八、西園
西園今為街巷名,原系清末民初明德學堂董事龍璋及其弟龍紱瑞的私家府第,系其父、清刑部右侍郎龍湛霖之遺產,位於今開福區湘春路南側。西園前為三進宅第,後為大花園。今存西園、西園北裡街名。西園東起北正街,西至西園北裡;西園北裡南起西園,北至湘春路。西園的歷史一直可追溯至晚唐,相傳西園以唐相裴休在此建西樓而得名,明鄒統魯《長沙郡中西樓》詩云:
覽勝憑高嶺,乘危俯大川。
泉聲懸夜雨,石氣散朝煙。
好日遊人屐,長風估客船。
故人詩句滿,流水應朱弦。
龍氏築府第時沿用了西園之名。龍璋後人龍毓琬(龍紱瑞之女)留下了這張西園的照片,並撰文道:「西園給人總的印象是宏敞氣派。它共有四道厚木的大門。第一、二道門之間,有個很長的甬道,甬道邊有水塘、花樹。第二、三道門之間有一小甬道,由此進入轎廳。轎廳很大,有八扇楠木屏門,通過屏門到第四道大門、才進入正屋。轎廳兩側有東花廳、西花廳。西花廳前面有個很大的葡萄架,一到夏天,葉子遮天蔽日,綠陰如洗。六月後走廊上即垂著竹簾,簾後擺著一盆盆的茉莉花、魚子蘭,走過其中,只覺香風陣陣,涼爽宜人。西花廳一邊,面對池塘有一座水榭、曲折的走廊很像蘇州的留園,月明之夜,坐在長廊上看月映水中,很有情趣。」
西園後花園
1903年11月初,黃興、陳天華、張繼、宋教仁等一批留日歸國學生及譚人鳳、周震鱗等人,先在保甲局巷(坡子街北側)彭淵恂家聚會,決定組織華興會。1904年2月25日,即清光緒十九年除夕,華興會在西園龍氏住宅(即經正學堂校址)召開成立大會,有30餘人參加。黃興被推為會長,宋教仁、劉揆一為副會長。與會者還有陳天華、張繼、譚人鳳、周震鱗、章士釗等人。1904年10月,華興會謀劃的長沙會黨武裝起義事洩失敗,黃興曾躲避於龍宅。黃興在龍璋、龍紱瑞的幫助下,逃脫了清廷的追捕,出走上海。
1986年,華興會成立會舊址被湖南省交通勘測設計院徵用。2006年,市政府在華興會舊址一側,以「長沙著名歷史文化遺址」嵌碑紀念。
文/圖 陳先樞 原載楊錫貴編纂《開福山水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