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光速不變

2020-09-24 紅金01

「任意慣性系測得光速不變」,這個描述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因此想像為:「光速相對任意慣性系恆定為光速常數C」,則是錯的。理由如下:

證明光速不變的四項事實。

1) 恆星光行差。

這個不能證明光速相對任意參考系速度不變,因為光行差說明速度矢量改變了方向,速度矢量改變了方向意味著速度已經改變。但是可以證明光速相對某個背景(或光的傳播媒介)是恆定值C。

2) 恆星都是一個一個的小圓點。

3) 恆星都靜止。

這兩項其實也不能成為證據,但是也能證明不同光源不同頻率的光有著相同的傳播背景,沒有出現不同傳播速度的光。與慣性系無關。

4) 太陽光麥可遜——莫雷實驗。

這個莫雷實驗,只能證明光速C=頻率*波長是正確的,並不能證明光速與慣性系速度的關係,因為,即使依據光速恆定於背景為常數C,也可以推導得到莫雷實驗的結果。見附圖示,因為慣性系的速度同時等比例改變了波長與頻率,一個減少另一個就增加,所以,無論慣性系任意速度,波長*頻率必為C,但這不是光相對慣性系的速度,而是兩個乘法因子等比例變化得到的計算結果。

另外,紅移與藍移現象,觀測所在慣性參考系的速度已經與光在背景中的傳播速度形成了疊加,因為紅移或藍移表明觀測到的波長已經改變,雖然從A-B的背景距離沒有改變變,但是觀測者接受A與接受B的距離,因為慣性系的速度卻改變了,引起了紅移或藍移。與莫雷實驗一樣的道理,此刻光的傳播相對速度,同樣不能以頻率與波長的乘積計算,變成了單獨一個A點與慣性系的相對速度,如果慣性系相對這個背景速度不為0,則光相對慣性系的速度不是光速C。

所以,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不考慮地球,僅僅相對速度的雙生子佯謬會出現悖論,為什麼不考慮地球的火車與隧道的尺縮鍾慢也會出現悖論,因為,只能是某一個速度發生變化,才會導致不同結果,這兩個比喻中的「地球」,已經被默認成為了「靜止背景」。

所以,在動能額外增加「附加質量」上沒有問題,因為這個理論與「頻率和波長」沒有關係。

------------以下內容為複製自網絡--------------

原理

光速不變原理:無論在何種慣性系(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都為299792.458公裡/秒。

事實

證明光速不變的四項事實。

1) 恆星光行差。

2) 恆星都是一個一個的小圓點。

3) 恆星都靜止。

4) 太陽光麥可遜——莫雷實驗。

①任意恆星光行差都長期保持不變,證明:光行差不隨時間變化,所以光速也不隨時間變化。所有恆星的光行差都為20.5″角距,證明:所有恆星的光速都相同。

②恆星都是一個一個的小圓點,證明:任意一個恆星的所有的光線的光速都相同,即沒有不同光速的光線。

③恆星都靜止,證明:所有恆星的光速都不隨時間變化,都始終恆為常數c不變。這是因為如果光速不斷變化,則看起來恆星必然是運動的。

④太陽光麥可遜——莫雷實驗證明:太陽光的光速不變。

麥可遜——莫雷實驗的依據是:光速=波長×頻率

光波長和頻率都是根據光幹涉條紋確定的。根據『楊氏雙縫幹涉實驗』幹涉條紋之間的間距,能夠獨立推算出『光波長』,自然可確定『光頻率』。

這樣推算確定的光波長和頻率的乘積為常數,即不同顏色光的波長和頻率的乘積相等;而且乘積數值等於檢測的『光速值』;從而充分證明:『光速=波長×頻率』成立。

麥可遜和莫雷通過長期多次分別檢測,來自不同方向的陽光的光速,充分證明:陽光的光速不變。

相關焦點

  • 關於光速不變的澄清
    狹義相對論作為一個基礎性的理論,僅僅是根據馬赫原理,慣性系平權的原則,以及光速在真空中對於處於不同運動狀態的觀測者保持不變的客觀事實,便構建了全新的自然觀,並發展成為一種基礎理論,這可以說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在這裡,我們撇開他的正確與否不說?
  • 光速的本質是什麼,光速為什麼不變?
    導讀:光速的本質是什麼?光速為什麼是光速?光速為什麼是不變的?光速不變!
  • 光速不變原理是怎麼被發現的?
    光速不變原理實際上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基礎,相對論是建立在兩條基本假設至上的科學理論,這兩條基本假設,其中之一是光速不變原理,另外一個就是相對性原理。相對性原理實際上就是我們初高中所學的參考系的一些相關知識,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 光速不變的本質是什麼?是光速靜止了時間還是壓縮了空間?
    關於光速是個常數的結論最早是由麥克斯韋的聯立方程組推導出來的(即C=1/ε0μ0,ε0和μ0分別是真空介電常數和真空磁導率,它們都是常數),不過那時不叫光速,而是麥克斯韋預言存在的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由於這個數值大小與當時測定的光速大小相似,所以麥克斯韋認為光就是一種電磁波,即光速是個常數
  • 「光速不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其實很簡單!
    如果我告訴你「光速不變原理」是一種假設,你信嗎? 別不信,還真是假設! 首先說明一點,這裡的「光速不變」並不是指光速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30萬公裡每秒,而是指相對於任何慣性參考系,光速始終都是30萬公裡每秒!
  • 哲學與科學的對決——破解「光速不變」
    《相對論》是關於時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論,主要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依據研究的對象不同分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科學的支柱理論。它認為空間長度、時間間隔、物質質量等等,都會隨觀察者所選取的參考系而改變。
  • 洛倫茲收縮與光速不變
    這兩條原理,一條就是相對性原理,另一條是愛因斯坦本人提出的「光速不變原理」。愛因斯坦本人高度評價自己提出的光速不變原理。他認為,自己的相對論與牛頓經典物理學的分水嶺就是光速不變原理。如果相對於光源靜止的觀測者測得的光速是c。那麼一個迎著光以速度v運動的觀測者測得的速度是多少呢?從人們的常識和物理學中的速度迭加原理看,都應該是(c+v)。一個以速度v與光同向奔跑的觀測者測得的光速是多少呢?從常識和迭加原理看,都應該是(c-v)。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原理卻告訴我們,這3個觀測者測得的光速都是同一個值c。
  • 光速不變原理的產生背景
    光速不變原理是說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恆定的,它不依賴於發光物體的運動速度。光速不會和任何速度發生疊加,包括當兩束光相對遠離的時候,其中一束光相對於另外一束的速度都是C,而不會像我們平常一樣,當兩個物體都以V的速度相對遠離的時候,它們相互之間遠離的速度是2V。
  • 從測量光速到計算光速,光速不變原理是怎麼被發現的?
    光速不變原理是狹義相對論中的一個基本假設,並被大量實驗證實;光速不變原理的發現是一個曲折的過程,也有不少物理學家走了彎路。早在18世紀,科學家就利用光行差的原理來測量光速,但是由於測量精度有限,所以結果可以用牛頓的經典時空得到合理解釋,數值大概在每秒30萬公裡左右。
  • 光速不變理論遭質疑(組圖)
    劍橋大學麥可·墨菲等學者的這項研究再次將我們的目光引向了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光速是恆定的嗎?我們理解的基本常數是穩定不變的嗎?  在普通人看來,光速不變理論有很多難以理解之處。以這幅示意圖為例,不論前面的車速比後面的快多少,從前車駕駛員看來,後車前燈發出的光的速度並不會有絲毫減慢。
  • 再論廣義光速不變原理
    再論廣義光速不變原理      之前發過兩篇推文思考廣義光速不變原理,今天再來談一談
  • 你真的理解了光速不變原理?
    光速不變原理就一定是正確的嗎?這樣的光路理所當然的不會產生幹涉條紋偏移,是不是應該選取相對於實驗儀器具有各種不同相對速度甚至加速度的光源,比如利用地球的自轉採集早晚的陽光進行實驗,才能確定光速變還是不變?才能確定光速與光源的運動狀態有沒有關係?即我們能否測試來自真正意義上的移動光源射來的光?
  • 光速不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想要知道光速為什麼不變,我們必須先弄清什麼是光以及什麼是相對速率。 很多人或許會說:「光的本質是電磁波。相對速率就是兩個物體之間的微分距離變量 ds 與微分時間變量 dt 的比值,即 v=ds/dt 。」其實這兩個觀點都是有問題的。 用麥克斯韋方程組去解波動方程,可以得到電磁波的傳播速度,而這個速度恰好是光速。
  •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提出「光速不變原理」?
    而「光速不變原理」則是愛因斯坦的原創。其實,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是有點復古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我們回想一下初高中學過的平面幾何證明,就會發現,相對論和這個平面幾何很類似。平面幾何也被我們稱為歐幾裡得幾何學。
  • 愛因斯坦為什麼會提出「光速不變原理」
    而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也用到了兩條假設: 相對理性原理(也可以叫做伽利略變換) 光速不變原理 而其中最大的突破其實來自於後面這一條「光速不變原理」,那愛因斯坦為何會提出這條假設呢?
  • 【微視頻】光速不變原理
    光速不變原理
  • 光速不變的真諦,沒有幾個人知道!
    對現代物理學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光速不變是整個物理學的基石,如果光速可變了,現代物理學就不成立了!當然,大家都知道,光速不變是物理學測量的事實,但問題的是,它是真的不變還是表象上不變?這關係著物理學的未來!
  • 為什麼光速無法被超越?根本原因是光速不變原理哦!
    光速無法被超越的根本原因是光速不變原理,而至於為什麼光速會有不變性,目前還不清楚。麥克斯韋先是從電磁場方程組中推導出光速不隨參照系的變化而變化,此後麥可遜和莫雷所做的光幹涉實驗證實了這一現象,再後來愛因斯坦把這種現象總結為光速不變原理,並由此創立狹義相對論,最後推導出任何東西都無法超光速。但遺憾的是,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光速不變原理背後隱藏著什麼深刻的原因。
  • 光速不變,一直理解不了,怎麼解釋?
    光速不變原理指的是光的單向速度相對於任何慣性系中的觀察者來說都是不變的,與光源的運動狀態無關,也就是說不存在優越的參考系。並以此來證明光速不變原理的錯誤。但1887年的邁克耳遜――莫雷幹涉實驗卻證明了空間中沒有「以太」,可是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大多數科學家們並不願接受這個結果。只有少數科學家承認了這個結果,但也只是由絕對空間觀轉變為相對空間觀,仍然認為相對性原理並不適用於電動力學,因為光速不變原理不符合速度相加定理。說到底還是沒法證明光速不變。
  • 你對光速不變原理有疑問嗎?
    你怎麼理解光速不變原理以前,我認為光速不變原理只是愛因斯坦先生做的一個假設,他的狹義相對論是建立在光速不變原理之上。光速不變原理是真空中的光速對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相同的,不隨光源或觀察者的相對運動而改變,大約是每秒30萬公裡。比如我在行駛火車上車頭方向走,我此時的速度是火車的速度加上我走的速度,再比如我在火車上拿著手電筒向前照,那麼在我們的印象中此時手電筒的光速度不就是光速加上火車的速度嗎?光速不變原理還成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