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倫茲收縮與光速不變

2020-12-06 初中化學大師

荷蘭物理學家,著名的電磁學權威洛倫茲反覆研究了邁克耳孫實驗與光行差現象的矛盾。他認為,很可能存在一種以前不知道的物理效應:當一根長為l0的尺子在以太中以速度v運動的時候,會沿運動方向有一個縮短效應,長度縮短為l(圖1)。而與運動方向相垂直的尺,不產生這一效應。他於1892年 公布了這一「發現」。

圖1 洛倫茲的動尺收縮假設

圖2 伽利略變換

這就是說,洛倫茲提出的收縮效應恰好抵消了地球相對於以太運動引起的光程變化,所以幹涉條紋不會有移動。這一效應,後來被稱為「洛倫茲收縮」。 現在考慮兩個作相對運動的慣性系。s系的空間坐標為(x,y,z),其中的時間用t計量。s'系的空間坐標為(x',y',z'),其中的時間用t'計量。先讓s'系的3個軸分別與s系的3個軸重合,它們的原點也重合,現在讓s'系沿x軸以速度v運動,x'軸與x軸一直保持重合;y'軸與y軸保持平行,z'軸與z軸保持平行;讓它們的鐘也對準(如圖2)。這時,s'系與s系的時空坐標被稱為伽利略變換,這是物理界早就熟知的。 洛倫茲注意到,從伽利略變換導不出洛倫茲收縮的公式。他還注意到,如果用伽利略變換,把麥克斯韋的電磁場方程表達式從s系變到s'系,即從用坐標(x,y,z,t)表示,變換到用坐標(x',y',z',t')表示,則電磁場方程的表達式將發生改變,不能保持原來的樣子。洛倫茲覺得,這似乎表明電磁規律在不同慣性系中將不同,似乎電磁規律不滿足相對性原理。

洛倫茲反覆思考這一問題,嘗試解決辦法。1904年,他終於又向前走了一步。他湊出一個新的坐標變換來取代伽利略變換,作為兩個慣性系之間的變換。這個新變換後來被數學家龐加萊命名為「洛倫茲變換」。用這一變換可以推出洛倫茲收縮公式,而且,麥克斯韋電磁方程組的形式在洛倫茲變換下不變。 洛倫茲認為,自己得到的新變換不僅在數學形式上比伽利略變換複雜,而且物理意義也根本不同。伽利略變換中的s系和s'系是任意兩個作相對運動的慣性系,它們的相對運動速度v與絕對空間沒有關係。而新變換中的s系不是任意的慣性系,而是一個特殊的慣性系,是相對於以太靜止,也即相對於絕對空間靜止的參考系。s'系相對於s系的運動速度v,同時也就是相對於以太的運動速度,當然也就是相對於絕對空間的速度。

正當洛倫茲等人為自己的成績感到自豪,以為他們已經解決了第二朵烏雲造成的困難時,愛因斯坦的革命性論文發表了。愛因斯坦導出洛倫茲變換的方法也與洛倫茲完全不同。洛倫茲是為了解釋邁克耳孫實驗與光行差現象的矛盾,先提出洛倫茲收縮假設,進而湊出洛倫茲變換公式的。洛倫茲沒有意識到這個變換的背後存在著根本性的原理。愛因斯坦則是先提出兩條根本性的原理,然後在這兩條原理的基礎上用數學工具嚴格推導出洛倫茲變換。這兩條原理,一條就是相對性原理,另一條是愛因斯坦本人提出的「光速不變原理」。

愛因斯坦本人高度評價自己提出的光速不變原理。他認為,自己的相對論與牛頓經典物理學的分水嶺就是光速不變原理。這條原理是說,「光的運動速度與光源相對於觀測者的運動無關。」也就是說,在任何一個慣性系中的觀測者,不管它相對於光源是否運動,運動速度是多少,測得的同一束光的速度都相同,都是同一個值c。 舉一個例子,大家就可以看到這一原理有多麼不可思議。如果相對於光源靜止的觀測者測得的光速是c。那麼一個迎著光以速度v運動的觀測者測得的速度是多少呢?從人們的常識和物理學中的速度迭加原理看,都應該是(c+v)。一個以速度v與光同向奔跑的觀測者測得的光速是多少呢?從常識和迭加原理看,都應該是(c-v)。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原理卻告訴我們,這3個觀測者測得的光速都是同一個值c。這顯然不符合速度迭加原理(即平行四邊形法則),也似乎與一般人的常識和生活經驗完全不符。這一原理太難以讓人接受了。 愛因斯坦怎麼會想到這樣一條原理呢?這是因為他覺得電磁學規律是大量實驗證明的,應該確信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正確性。另外,相對性原理是一條根本性原理,也不應該輕易放棄。按照這一原理,麥克斯韋電磁規律應該在所有慣性系中都相同。然而這一理論的公式中有一個常數c,即真空中的光速。如果相對性原理對電磁規律成立,那麼在所有慣性系中豈不光速都是同一個值c,與這些慣性系之間的相對運動無關嗎?如果各慣性系中的c不同,電磁規律的形式在各慣性系中就會有差異,這似乎與相對性原理有矛盾。 正是這一矛盾,迫使洛倫茲在電磁理論和相對性原理之間作一選擇,他堅持了電磁理論,放棄了相對性原理。而愛因斯坦認為電磁理論和相對性原理都是經過大量實驗觀測證實的,都應該堅持。這樣,愛因斯坦就遇到了如何認識光速的問題。 他想到了自己在阿勞中學時思考過的「光速悖論」:既然光是電磁波,那麼一個以光速追隨電磁波運動的人,豈不就應該看到一個不隨時間變化的波場嗎?可是為什麼誰也沒有見過這種現象呢?這至少說明光相對於任何觀測者都不可能靜止。看來,光對任何觀測者都應該運動。但運動速度都相同,都是c嗎?他又想到了自己思考過的以光速飛翔的小孩,他能從自己舉在前方的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像嗎?光相對於小孩的臉和鏡子的速度如果是c,光相對於地面的速度不就會是2c嗎?可是誰也沒有見過以2c運動的光,見到的光速都是c,似乎光速不可能大於或小於c,只能是同一個值c

應該說明的是,提出光速不變原理對愛因斯坦也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他曾在這個問題上耗費了大量時間。愛因斯坦後來回憶說,堅持相對性原理比較容易,伽利略、牛頓和此後的物理學家都在使用這一原理,只是電磁理論與伽利略變換產生矛盾之後,洛倫茲等人對這一原理產生了懷疑。愛因斯坦在奧林匹亞科學院時期看過馬赫的著作,馬赫不承認以太,也不承認絕對空間,堅定地認為相對性原理正確。愛因斯坦從那時起就贊同馬赫的觀點,認為相對性原理是一條應該堅持的、正確的根本性原理。光速不變原理則不同,以前沒有人提出過。而且,光速不變原理似乎和力學中的速度迭加原理(即平行四邊形法則)矛盾。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問題長時期困擾著年輕的愛因斯坦,他覺得「這可真是個難解之謎」洛倫茲變換就可以回到伽利略變換。所以,伽利略變換是洛倫茲變換在低速下的近似。當兩個慣性系的相對速度v趨近光速時,這兩種變換的差異就會明顯表現出來。這時,只有洛倫茲變換可以使用,勉強使用伽利略變換,就會得到錯誤的結論。不過,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運動,其速度都是遠遠小於光速的,所以人們原來沒有注意到伽利略變換的局限性。

本文節選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愛因斯坦與相對論——寫在廣義相對論創建100周年之際》,有刪改。

相關焦點

  • 四維時空:時間與空間的不變性,以及光速不變原理
    最後,還會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層面,來論述理解——光速為何不變。但洛倫茲,相信以太還是存在的,他提出了長度收縮假說和洛倫茲變換,即引入了洛倫茲因子(又稱相對論因子),來說明以太可以運動,即長度可以收縮,從而抵消了光速在不同參考系觀察下的速度差,以符合
  • 相對論最早是「洛倫茲」發現的?愛因斯坦搶了洛倫茲的學術成果?
    也就是說光速不變這條假設,不是憑空現象的,而是人們做實驗發現的,人們發現光速真的是一個bug,無論儀器相對於光源做啥運動,儀器測量出來的數值總是C不變,所以人們為了解釋這個問題,可謂是絞盡腦汁。其中有一個人「洛倫茲」就提出一種假設,可能當物體運動太快,物體的長度會因為受到強烈的「以太風」而收縮,所以在運動方向上的長度變短了。
  • 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速不變原理?不,他只是假設而已
    在大家的印象中光速不變的原理是隨著愛因斯坦1905年狹義相對論發表時,同時提出的兩條基本假設狹義相對性原理: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慣性系中均有效光速不變原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一個常數,與光源的運動狀態無關。前者說的是一切物理定律(除引力外)在洛侖茲變換下保持形式不變,不同的時間內進行的實驗得出的物理定律是一致的。
  • 愛因斯坦發現了光速不變原理?其實在他之前早已有人證明!
    在大家的印象中光速不變的原理是隨著愛因斯坦1905年狹義相對論發表時,同時提出的兩條基本假設狹義相對性原理: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慣性系中均有效光速不變原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一個常數,與光源的運動狀態無關。
  • 從測量光速到計算光速,光速不變原理是怎麼被發現的?
    光速不變原理是狹義相對論中的一個基本假設,並被大量實驗證實;光速不變原理的發現是一個曲折的過程,也有不少物理學家走了彎路。早在18世紀,科學家就利用光行差的原理來測量光速,但是由於測量精度有限,所以結果可以用牛頓的經典時空得到合理解釋,數值大概在每秒30萬公裡左右。
  • 論洛倫茲變換中的同時相對性解析相對論中洛倫茲因子災難(20)
    通過洛倫茲變換推導出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公式。光速不變、時間膨脹、尺縮公式,這三個基本公式都是在沒有區分、確認各自的時間引力參考系下,把對方的參數野蠻疊加到自身參考系的情況下所得,這種混沌、無序的論證方法是無效證偽,它不具有證偽性。其中物體在運動方向上長度收縮的公式,明顯和客觀事實不符!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假設。1,在任何參考系中,光速保持不變!
  • 中國科學家證明愛因斯坦光速不變假設不成立
    論光速不變的相對性這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以強大的科學邏輯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假設只是來源於狹隘的洛倫茲變換的一種狹隘推論的定義,雖然愛因斯坦反過來用這定義假性地推導出了洛倫茲變換而建立了狹義相對論,但在狹義相對論的邏輯框架內,實際上還存在著廣義的時間空間參數變換,即完全時空變換,因而隱含著眾多與狹義相對推論相對矛盾的推理,即狹義相對論完整的推論是完全相互否定的。
  • 以太的否定,洛倫茲與龐加萊的困惑,狹義相對論誕生的前夜
    地球不會靜止,所以我們無法測量自己在靜止地球上的長度,就沒有辦法與運動時的長度比較,也就無法知道縮短值,而且這也不符合我們已知的「光速不變原理」,所以這個理論不是特別地令人滿意!這樣就既解釋了麥可遜-莫雷實驗的零結果,又保留了「光速不變原理」,可謂一舉兩得!也就是說,通過「洛倫茲變換」,在保留「以太」的前提下還可以調和由「麥克斯韋方程組」推導出來的「光速不變原理」和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之間的牴觸性!
  • 關於光速不變的澄清
    首先,我們必須對光速不變有一個準確與全面的認識。什麼是光速不變?它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對於觀察者而言,無論觀測者的運動狀態為何?他測量到的光速是不變的。第二層意思是相對於光源而言:即無論光源的運動狀態為何?光的傳播速度不變。人的眼睛是無法識別光速的。所謂的觀察者,是指測量儀器而言。我們將上述陳述做一個簡單的拓展:對於觀測者而言,無論觀測者的運動狀態為何?
  • 狹義相對論基礎與洛倫茲變換
    xx'=[Y(x'+ut'1)]×[Y(x-ut1)]xx'=[Yx'+Yut'1]×[Yx-Yut1]xx'=Yxx'-Yut1x'+Yuxt'1-Yut1t'1xx'=Y(xx'-ut1x'+uxt'1-ut1t'1)④現在我們引用光速不變原理來解決這個問題
  • 經典力學和電動力學的調和者,狹義相對論的核心——洛倫茲變換
    根據他的設想,觀察者相對於以太以一定速度運動時,長度在運動方向上發生收縮,抵消了不同方向上由於光速差異,這樣就解釋了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的零結果。洛倫茲變換一定程度上調和了經典力學和電動力學之間的矛盾,給了伽利略變換一個適用的領域,那麼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伽利略變換下麥克斯韋方程組或電磁現象規律不滿足相對性原理。
  • 相對論的洛倫茲變換推導有失根
    如果說經典物理是相對論在低速運動狀態下的特例,其精確含義是「當參考系的相對速度u遠小於光速c」,含混的說法是「當事件運動速度遠小於光速c」,其結果是「γ趨近於1」。之所以說前者是「精確」,因為洛倫茲變換是描述事件運動在兩個慣性參考系之間的轉換,所以離不開另一個參考系的相對運動u,當u/c趨向於零時,「γ趨近於1」。
  • 光速不變的原因是什麼?是自然的本質還是巧合?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發現光速的確很大,但是並不是無窮的,它大到是有一個具體的值。這要從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說起,很早之前伽利略就發現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通俗的來說就是物體的靜止與運動都是相對於某一個物質來說的,也就說首先要選取參考系。
  • 為什麼「洛倫茲變換」對「狹義相對論」來說是如此重要?
    在前面幾期文章中,我們多次談到了洛倫茲變換,並且利用「時間膨脹」公式,「長度收縮」公式和「質速關係」式量化計算出,到底運動的物體時間變慢多少、長度收縮多少以及質量變大多少。其中都是以洛倫茲變換為核心,為什麼洛倫茲變換對狹義相對論如此重要呢?我來慢慢說。
  • 洛倫茲因子(相對論因子)在光速條件下的有限解——推導過程
    介紹洛倫茲在理論物理學中,洛倫茲因子又稱相對論因子它是以1902年諾貝爾獎得主、荷蘭物理學家亨德裡克·安託·洛倫茲的名字命名的。洛倫茲和彼得·澤曼一起發現並從理論上解釋了澤曼效應。洛倫茲還推導出了最終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1905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變換方程。這篇文章是關於後者的成就。
  • 【相對論介紹四】光速不變原理講的是什麼?
    光速不變原理講的是什麼?
  • 相對論說有質量物體不能達到光速,宇宙膨脹超光速是否違反相對論
    相對論說的有質量物體不能達到光速指的是有質量的物體不能通過有限加速達到光速,這是根據光速不變原理建立的四維時空推理得到的。 愛因斯坦在提出狹義相對論時設定了一個公設——光速不變。根據光速不變可以建立了一個包含時間維度的四維時空,而在四維時空中,速度的極限就是光速!
  • 洛倫茲變換因子與什麼有關,洛倫茲變換最終又會解決什麼問題?
    從前面總結我寫的「真空中的光速不變——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總結出來的兩個哲學思想洛倫茲變換哲學思想的轉化①真空中能被經典時空描述的存在,我們只能在整體時間軸上測量(這裡的測量是指能夠對光、電、磁敏感的設備進行檢測)到一個結果,但這個結果在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有不同的投影
  • 愛因斯坦為什麼會提出「光速不變原理」
    而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也用到了兩條假設: 相對理性原理(也可以叫做伽利略變換) 光速不變原理 而其中最大的突破其實來自於後面這一條「光速不變原理」,那愛因斯坦為何會提出這條假設呢?
  • 洛倫茲變換實質是什麼?那這又是怎麼推導出來的呢?
    通過洛倫茲變換,實驗中發現的「真空中光速不變」與相對性原理的表面矛盾消失掉了。由洛倫茲變換所描述的相對性原理稱為狹義相對性原理,這是包容光速不變原理的相對性原理。牛頓力學的相對性原理是由伽利略變換所表述的,不能包容光速不變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