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力學和電動力學的調和者,狹義相對論的核心——洛倫茲變換

2020-12-03 胖福的小木屋

1873年,麥克斯韋出版了科學名著《電磁理論》,將電力與磁力相統一,實現了物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這本書系統、全面、完美地闡述了電磁場理論,成為經典物理學的重要支柱之一。他還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電磁波的存在也正式敲開了現代無線通信的大門。

他建立的電磁場理論,將電學、磁學、光學統一起來,是19世紀物理學發展的最光輝的成果,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綜合之一。可以說,沒有電磁學就沒有現代電工學,也就不可能有現代文明。

而麥克斯韋為了把電磁場理論由介質推廣到空間,假設在空間存在一種動力學以太,它有一定的密度,具有能量和動量:它的動能體現磁的性質,勢能體現電的性質,它的動量是電磁最基本的量,表示電磁場的運動性質和傳力的特徵。在1865年,他提出了一共包含20個變量的20個方程式,即著名的麥克斯韋方程組。他在1873年嘗試用四元數來表達,但未成功!(請記住,以太這個概念很重要!)

四元數

在當時,麥克斯韋的學說卻並沒有得到承認,正如當初大家把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奉為神典永無錯漏一般,18世紀的科學家也將牛頓奉為神明。

麥克斯韋為了推廣自己的電磁學理論,最終積勞成疾,在1789年不幸逝世,所以到去世也沒有將自己構想的公式完美地表達出來。

直到1884年,奧利弗·赫維賽德和約西亞·吉布斯以矢量分析的形式重新表達,才有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麥克斯韋方程組!

奧利弗·赫維賽德也是一個傳奇,他因為患有猩紅熱,耳朵聽不清楚,卻自學成才,他將麥克斯韋付出由四元數改為矢量,將原來20條方程減到4條微分方程。

而吉布斯則奠定了化學熱力學的基礎,他創立了向量分析並將其引入數學物理之中,更將麥克斯韋方程組引入物理光學的研究。這兩個人合理構建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麥克斯韋表達形式!

麥克斯韋方程組,準確地描繪出電磁場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的關係。這樣他就把混亂紛紜的現象歸納成為一種統一完整的學說。麥克斯韋方程在理論和應用科學上都已經廣泛應用一個世紀,可以說麥克斯韋方程組構建了現代文明的基石。

麥克斯韋一般主要有積分形式和微分形式,其中方程組中H為磁場強度,D為電通量密度,E為電場強度,B為磁通密度。J為電流密度,,ρ為電荷密度。在採用其他單位制時,方程中有些項將出現一常數因子,如光速c等。

積分形式的麥克斯韋方程組是描述電磁場在某一體積或某一面積內的數學模型,其中第一個公式式是由安培環路定律推廣而得的全電流定律,第二個公式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表達式,第三個公式是表示磁通連續性原理,最後一個公式是高斯定律的表達式。

麥克斯韋方程組的積分形式既描述了電場的性質,也描述了磁場的性質,也描述了變化的磁場激發電場的規律,更描述了傳導電流和變化的電場激發磁場的規律。

它反映了空間某區域的電磁場量(D、E、B、H)和場源(電荷q、電流I)之間的關係。在電磁場的實際應用中,經常要知道空間逐點的電磁場量和電荷、電流之間的關係。而微分形式就是麥克斯韋方程組積分形式在數學形式下的轉化!

麥克斯韋方程組構建了電動力學的基石,但卻和牛頓的經典力學產生了矛盾。麥克斯韋建立的電動力學,有一個結果就是光速在不同慣性系是不變的,這個結果和經典力學的伽利略變換是相矛盾的。

伽利略變換是經典力學中用以在兩個只以均速相對移動的參考系之間變換的方法,屬於一種被動態變換。伽利略變換構建了經典力學的時空觀。

伽利略變換認為,在同一參照系裡,兩個事件同時發生,在其他慣性系裡,兩個事件也一定同時發生,時間間隔的測量是絕對的,長度測量也具有絕對性,經典力學定律在任何慣性參考系中數學形式不變,換言之,所有慣性系都是等價的(相對性原理);伽利略變換構建了經典力學中的絕對時空觀,時間和空間均與參考系的運動狀態無關、時間和空間是不相聯繫的,是絕對的。

這種絕對的時空觀和麥克斯韋創建的電動力學產生了衝突,如果我們把伽利略變換應用於描述電磁現象的麥克斯韋方程組時,將發現它的形式不是不變的,即在伽利略變換下麥克斯韋方程組或電磁現象規律不滿足相對性原理。

我們可以由麥克斯韋方程組可以得到電磁波的波動方程,由波動方程解出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個常數。按照經典力學的時空觀,這個結論應當只在某個特定的慣性參照系中成立,這個參照系就是以太。

論證過程

一句話概括:電磁現象所遵從的麥克斯韋方程組不服從伽利略變換。

牛頓認為引力甚至電、磁力是在以太中傳播的。受經典力學思想影響,物理學家便假想宇宙到處都存在著一種稱之為以太的物質,他們普遍認為以太是傳播電磁波和光的媒介。而經典物理學理論中,將這種無處不在的「以太」看作絕對慣性系,其它參照系中測量到的光速是以太中光速與觀察者所在參照系相對以太參照系的速度的矢量疊加。

洛倫茲為了修補這個矛盾建立了洛倫茲變換。洛倫茲提出洛倫茲變換是觀測者在不同慣性參照系之間對物理量進行測量時所進行的轉換關係,在數學上表現為一套方程組。它是同樣是基於以太存在的前提的,根據光速不變原理,相對於任何慣性參考系,光速都具有相同的數值。

1887年進行的著名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他的目的就是為了證明以太的存在,若能測定以太與地球的相對速度,即以太漂移速度,便可證明以太的存在。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測量不到地球相對於以太參照系的運動速度。 地球相對以太不運動。此後其他的一些實驗亦得到同樣的結果。

洛倫茲為了在承認光速與參照系無關的條件下,拯救以太假設,便拋棄了空間間隔和時間間隔與參照系無關的絕對觀念。在他看來,常駐以太參照系是基本參照系,在這個參照系中,時間是均勻流逝的,空間是均勻的,各向同性的。任何實際參照系都相對於這個基本參照系運動著。

根據他的設想,觀察者相對於以太以一定速度運動時,長度在運動方向上發生收縮,抵消了不同方向上由於光速差異,這樣就解釋了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的零結果。

洛倫茲變換一定程度上調和了經典力學和電動力學之間的矛盾,給了伽利略變換一個適用的領域,那麼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伽利略變換下麥克斯韋方程組或電磁現象規律不滿足相對性原理。

然而洛倫茲變換畢竟是為了拯救錯誤的以太假說而提出的,在調和經典力學與電動力學之間的矛盾上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在相對論以前,洛倫茲從存在絕對靜止以太的觀念出發,考慮物體運動發生收縮的物質過程得出洛倫茲變換。在洛倫茲理論中,變換所引入的量僅僅看作是數學上的輔助手段,並不包含相對論的時空觀。

愛因斯坦洞察到解決這種不協調狀況的關鍵是同時性的定義,愛因斯坦認為既然光速不變,作為靜止參考系的以太就沒有理由存在。於是拋棄靜止參考系以太、以光速不變原理和狹義相對性原理為基本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了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基於事實的觀察著眼於修改運動、時間、空間等基本概念,重新導出洛倫茲變換,並賦予洛倫茲變換嶄新的物理內容,來解釋麥可遜-莫雷實驗和光速不變。愛因斯坦的洛侖茲變換是指純數學的空間縮短,不再是組成量杆的帶電粒子距離縮短。而且這種空間縮短不具有任何實質性的物理意義。

在狹義相對論中,洛倫茲變換是最基本的關係式,狹義相對論的運動學結論和時空性質,如同時性的相對性、長度收縮、時間延緩、速度變換公式、相對論都卜勒效應等都可以從洛倫茲變換中直接得出。

根據光速不變原理,相對於任何慣性參考系,光速都具有相同的數值。在光速不變和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上,

在狹義相對論中,空間和時間並不相互獨立,而是一個統一的四維時空整體,不同慣性參照系之間的變換關係式與洛倫茲變換在數學表達式上是一致的。

由此,經典力學與電動力學之間的矛盾徹底被調和,如果速度v比光速с小很多,而且被觀察的物體的運動速度也比光速小很多,則洛倫茲變換就與伽利略變換近似一樣。對於日常的力學現象,使用伽利略變換就可以了。然而,對於運動物體的電磁現象,雖然物體的運動速度比光速小很多,但由於電磁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是光速,所以仍必須使用洛倫茲變換。

而從笛卡兒把以太引入科學,並賦於他力學性質,認為物體之間的所有作用力都是通過中間媒介以太傳播開始,以太論整整桎梏了物理學家近 300 年,任何物理學家在思考物理現象、規律、法則時,都要考慮吧以太的存在,從而將他們引導至錯誤的方向。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剿滅了以太這朵烏雲,證明光速在不同慣性系和不同方向上都是相同的,由此否認了以太(絕對靜止參考系)的存在,從而動搖了經典物理學基礎,成為近代物理學的一個開端。

自此,相對論作用於在高速、微觀領域;經典力學作用於宏觀、低速運動的物體;電動力學在電磁想像中發揮著作用。互相交織,輝映。

相關焦點

  • 狹義相對論之洛倫茲速度變換
    >圖1在狹義相對論基礎洛倫茲變換中我們得出圖1的洛倫茲正變換從S慣性參考系變換到S'係為:x=Y(x'+vt』)y=y'z=z't1=Y(t』1+xv/c)圖>狹義相對論速度變換和伽利略速度變換一樣,速度的公式還是牛頓的速度定義有Vx=dx/dt,Vy=dy/dt,Vz=dz/dtV』x=dx』/dt』 V』y=dy』/dt』 V』z=dz』/dt』這裡我們用圖1來進行簡單的x軸速度變換推導
  • 為什麼「洛倫茲變換」對「狹義相對論」來說是如此重要?
    其中都是以洛倫茲變換為核心,為什麼洛倫茲變換對狹義相對論如此重要呢?我來慢慢說。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式子就是第一個和第四個。不過直接由洛倫茲變換是無法求出運動物體的長度到底變短多少,也無法直接算出時間變慢多少。因為洛倫茲變換求的是坐標,什麼叫求坐標呢。我們知道狹義相對論裡面,描述一個物體當前的狀態有四個量(x,y,z,t),x,y,z當然就是長、寬、高,t是時間,所以一個參考系裡面,描述物體狀態就用這四個量。但是參考系可以多個,不同參考系下看同一個物體,這四個量有所不同。
  • 通俗易懂講解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看完對世界的理解提升N個檔次
    狹義相對論提出的背景1687 年,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標誌著經典力學的建立,牛頓經典力學在很長時間裡都成為了物理學家心中的聖經與權威。牛頓的經典力學的核心是伽利略變換,伽利略變換是經典力學中用以在兩個只以均速相對移動的參考系之間變換的方法,屬於一種被動態變換。
  • 以太的否定,洛倫茲與龐加萊的困惑,狹義相對論誕生的前夜
    他依然以絕對靜止的「以太」為參考系,從經典的伽利略變換出發,利用數學方法推導了麥克斯韋方程組在運動參考系中的協變方程,也就是著名的「洛倫茲變換」:通過洛倫茲變換,他提出了相對於「以太」運動的物體,平行於「以太」的方向,長度會發生收縮;時間也會變慢。
  • 如果沒有龐加萊,洛倫茲和馬赫,相對論的出現,至少要晚5年!
    同一年,洛倫茲引入了一組適用於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在相對以太運動的坐標系中時空變換的方程,即洛倫茲變換,並於1899年和1904年對洛倫茲變換進行了補充和修正,他的1904年的論文《以任意小於光速的系統中的電磁現象》給出的洛倫茲變換已經非常接近於現代的定義。所以大家看到了即使是像洛倫茲,開爾文,愛因斯坦都深受以太理論和牛頓權威的影響。
  • 愛因斯坦是如何發現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
    如何發現狹義相對論其實在上面愛因斯坦的信裡,我們已經看到了愛因斯坦發現狹義相對論的關鍵:我堅信絕對運動是不存在的,而我所考慮的問題僅僅是這種情況如何能夠同電動力學的知識協調起來。沒錯,愛因斯坦就是在考慮怎麼協調電動力學和不存在絕對時空觀,說簡單點就是協調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學的矛盾的時候發現狹義相對論的。
  • 狹義相對論基礎與洛倫茲變換
    洛倫茲變換為了簡單我們這裡只導論如圖1中的情況。在圖1的兩個慣性坐標系裡,規定x軸的正方向為正,坐標軸兩個慣性坐標系分別為S和S』,S』相對於S有恆定速度u(u可以是正負數)。當O與O』重合時,開始計時這時t=t』=0,在經過同一過程A後計時t1和t』1(這裡的是指時刻)。現在我們來導論同一事件P,在同一過程A中兩慣性參考系S和S』之間的坐標變換。
  • 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的?(下)
    然後拿麥克斯韋方程組來驗算,發現它果然可以在洛倫茲變換下保持數學形式不變,電磁理論的確滿足相對性原理。再看看旁邊的牛頓力學,牛頓力學可以在伽利略變換下保持數學形式不變,也就是具有伽利略協變性。而當速度遠小於光速時,洛倫茲變換就可以退化為伽利略變換。所以,牛頓力學肯定是某種更深刻的力學的低速近似。
  • 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的?(下)
    而當速度遠小於光速時,洛倫茲變換就可以退化為伽利略變換。所以,牛頓力學肯定是某種更深刻的力學的低速近似。這樣,以洛倫茲協變性為核心的狹義相對論就正式誕生了。讓人覺得相對論的核心就是這些反常識的內容:時間能變慢,空間能收縮,光速是極限,「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也不再是神話。當然,用這些東西用來吸引大眾眼球,博取路人緣是非常不錯的。但是,如果你以為這就是狹義相對論的核心,那就太膚淺了。
  • 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
    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概念,所以,可以猜測洛倫茲在電動力學裡應該非常重要,雖然這很容易被忽視。提到經典電動力學,很多人的腦袋裡只有麥克斯韋。所以,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之後,洛倫茲一方面對愛因斯坦的工作大加讚賞,另一方面卻依然堅持自己的以太,這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在狹義相對論之前堅持以太就算了,怎麼狹義相對論都出來了,你還堅持以太?在洛
  • 怎樣理解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簡析
    由於當時人們認為光是在一種稱為以太的介質裡傳播的,而地球在以太裡做各種運動,包括地球自轉運動、地球公轉運動、隨太陽系公轉運動等,這樣必然導致地球相對於以太在各個方向上的速度分量不一致,這樣,根據經典力學裡的速度疊加原理,不同方向上的光速應該是有差異的。然而邁克耳遜莫雷實驗證明,兩束互相垂直的光的速度完全一致,這用傳統的理論就無法解釋了。
  • 通俗理解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原理
    創立狹義相對論的背景人們從傳統的時間、空間和運動的觀念出發,看到電磁現象是不服從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的(牛頓力學的核心雖然是絕對時空觀,但牛頓依然承認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因為牛頓認為絕對時空觀說的是空間本身,並不指個體的運動)。
  • 相對論的洛倫茲變換推導有失根
    如果說經典物理是相對論在低速運動狀態下的特例,其精確含義是「當參考系的相對速度u遠小於光速c」,含混的說法是「當事件運動速度遠小於光速c」,其結果是「γ趨近於1」。之所以說前者是「精確」,因為洛倫茲變換是描述事件運動在兩個慣性參考系之間的轉換,所以離不開另一個參考系的相對運動u,當u/c趨向於零時,「γ趨近於1」。
  • 洛倫茲推導出了洛倫茲變換,為什麼卻沒發展出相對論?
    相信很多人剛開始學習狹義相對論的時候都有這樣一個疑問,愛因斯坦從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出發,根據同時性的定義推出的公式為什麼要叫做「洛倫茲變換」呢?事實上,在1989年,洛倫茲在他關於物質結構理論的「電子論」就已經推出了洛倫茲變換的數學形式,比愛因斯坦早了10多年。
  • 經過不懈的努力和研究,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誕生,這種精神值得學習
    經過不懈的努力和研究,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誕生,這種精神值得學習物理學革命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前者本質是上關於時空的物理理論,後者是前者的推廣並且還包含一種新的引力理論。
  • 一根針引發的經典力學和相對論之間的尖銳矛盾!我們該信誰?
    按狹義相對論計算一根針的能量是多大呢?在狹義相對論中必須要考慮質增效應的相對論動能,因此計算方式就不一樣了!毫無疑問動能公式沒有錯,用了那麼多年都很好用,但種花家建議下關於動體的電動力學問題還是來看看這個時代背景!因為動能公式來自於經典力學,而在二十世紀初,經典力學的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牛頓在1687年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闡述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奠定了此後三百年的天文學和力學發展基礎!
  • 洛倫茲變換出現巨大問題?t=0時公式不成立?狹義相對論又錯了?
    最近有網友提出,洛倫茲變換和逆變換,如果取t=t'=0,就會得出矛盾的結論,所以證明:洛倫茲變換錯了。但是誠如我在之前的文章說的,狹義相對論是基於兩個公設:1是協變性,2是光速真空中不變。由這兩個公設就可以推導出狹義相對論的全部內容,其中一部分就是「洛倫茲變換」,所以如果你說洛倫茲變換錯了,就等效於說兩個公設中有一個錯了,因為由公設推導出洛倫茲變換,這個推理過程是絕對沒錯的,經過了無數科學家和數學家的嚴格論證。那麼當t=t'=0時,洛倫茲變換得出矛盾結論如何解釋呢?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解下。
  • 一口氣搞懂狹義相對論
    其中,在1905年6月30號發表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後來也被叫做:狹義相對論。今天是狹義相對論發表的114周年。這都100多年前的理論,我們沒有理由看不懂它。今天,我就來給你好好講一講:狹義相對論到底講了些什麼?
  • 從狹義相對論產生的歷史深層背景看它的物理意義與科學價值
    因為各種物理理論已相互交錯,「牽一髮而動全身」,正如王令雋教授所說:討論與挑戰相對論之難就在於相對論的一些概念和理論已深深融入到量子力學中去了。1、狹義相對論產生的歷史深層背景認識必須從它產生的科學歷史背景著手,才能真正了解這個理論所描述的物理思想脈絡和應用價值;我想,認識相對論也應如此。
  • 誰來終結「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對抗?讓弦論來試一試
    在這次「眾星雲集」的聚會之上,威廉·湯姆遜(開爾文男爵)發表祝詞並進行演講:開爾文總結了物理學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力學現象都已經可以應用經典力學進行解釋,牛頓力學三定律深入人性應用廣泛;而在電磁領域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也可以解釋分析基本的電磁現象;而熱力學和統計力學的發展,可以對自然界中的熱現象進行解釋說明。可以說經典力學、經典電磁學和經典力學已經逐漸地搭建起經典物理學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