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我們經常談論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有一些朋友表示,我們沒有察覺到當前的氣溫比去年明顯的上升,所說的氣候變暖難道是假的?事實上,氣候變暖是存在的,只是每年氣溫上升的幅度不會特別大,當前的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革命前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1℃,平均下來,每年上升的幅度極為微小,所以我們沒法直接察覺到。伴隨著氣味的上升,很多地區的冰川都出現了加快融化的情況,甚至也有一些已經達到了臨界點,可能已經沒法逆轉了。
據2020年8月20日的報導,發布在《地球與環境通訊》雜誌的科學報告指出,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格陵蘭島冰蓋的融化程度已超過「臨界點」,現在已不可逆轉,即使現在全球氣候變暖停止,格陵蘭島每年補充冰蓋的降雪也不再能夠彌補流失的冰。
根據衛星的數據,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格陵蘭島的冰蓋每年流失約4500億噸冰,不過每年補充冰蓋的降雪彌補了流失的這部分冰,所以冰川的流失不是很多。但在進入21世紀,格陵蘭島的冰層融化速度加快了,每年流失的冰達到了5000億噸,每年補充冰蓋的降雪已經沒法有效彌補流失的冰,意味著格陵蘭島的冰會越來越少。
隨著格陵蘭島的冰川融化後流入大海,海平面也會出現上升。研究表明,在20世紀,格陵蘭島一共流失了約9萬億噸冰,使海平面上升了25毫米。英國林肯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到2100年,僅格陵蘭島的融冰預計就會推動全球海平面上升10到12釐米。如果格陵蘭島的全部冰蓋都消失,海平面將會上升7米,這是很大的問題。
格陵蘭島出現冰川加快流失的速度,這不是特例,在其他的地區,冰川同樣在加快融化,畢竟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每年的3月份,北極海冰的面積會達到最大值,接近1550萬平方公裡,幾乎覆蓋整個北冰洋,但是到了夏季,這些冰川就會出現融化,在每年的9月份會達到最低值。
在20世紀80年代的7月份,北冰洋的海冰平均面積大約為980萬平方公裡,不過在2020年7月份,北極海冰的面積僅為725萬平方公裡。這一項研究意味著在夏季,北極海冰的面積越來越少了。按照最糟糕的情況發展,可能在2035年的夏季,北極就會出現沒有冰的情況,即北極可能會出現「無冰之夏」。隨著這些地區的冰川消失,依靠海冰生存的北極熊等野生動物也將會受到影響。研究表明,按照這樣的情況,北極熊可能會在2100年面臨滅絕的風險。
雖然這些地區的冰川、冰蓋在融化、消失,但是也有一些東西重見天日。因為在北極地區,存在大量的凍土層,這些凍土層下,埋藏了無數遠古時代的生物,有一些可以追溯到數萬年前。由於北極整體的氣溫比較低,所以這些埋藏在凍土層下的這些遠古動物可以完好地保存下來。
此前我們就分享過,科學家在凍土層在發現了一對可以追溯到4.4萬年前的獅子遺骸,還有一些猛獁象的遺骸。這些遺骸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發現這些大型動物的遺骸,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我們最擔心的,或許是凍土層中可能存在的遠古時代的細菌、病毒。所以,如何減緩這些冰川的融化速度,確實是一個很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