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張潤滋:匠人 匠心
心語
雖然自己的文字能力平平,但「送一片月光,給每一位讀它的人」確實是我最初的文字理想。我相信,以真誠打磨的文字會帶給人溫暖和力量。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與好友去賀蘭山看巖畫和韓美林藝術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馮驥才先生的這句話。
誠然,時光荏苒,靜默無聲,流水潺潺、峰巒疊嶂的山谷,再無從尋覓曾經駐牧遊獵的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只有巖壁上粗獷、簡約的線條,向人們描述著當年祭祀、圍獵、放牧、歡慶……的場面,仿佛千百年的歲月近在眼前。
這也是我很喜歡去博物館的一個原因。
我相信,所有與歲月相關的事物,都是有溫度、有故事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那些鐫刻著時光記憶的物件,不僅可以向我們展示曾經的過往,還會教我們站在歷史的坐標中審視生命。每一次駐足凝望,都會讓人不禁對百代過客的歲月肅然起敬、對定格時間的匠人肅然起敬。
對歷史的記憶,比文物更直接的是文字。無論是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所有的文字,都是人類記錄、表達信息,以傳之久遠的方式和工具。於是,悠長歲月中,那些以溫潤目光凝視世間百態,用細膩筆致展現人心萬象的「文字匠人」,慢慢打磨技藝、淬鍊心性,留下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用經典成就時光與永恆。
從詩經到楚辭,從漢賦到唐詩,從宋詞到元曲……「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風格與特質,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印記與傳承,真正的文字匠人應該是時代的記錄者、書寫者和謳歌者,不僅有歌以詠志的小情懷,同樣要擔當起文以載道的大使命。
有人說,精品之所以稱之為「精」,是因為它們匯聚了人們對美好精神的嚮往,代表了時代的主流價值。這一點我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確實深有感觸。比如,上古時代的陶器,從舊石器時期質樸簡陋的灰陶,到新時期鋸齒紋、豆莢紋的雙耳彩陶,這些器具盛放東西的用途沒有變,但為什麼人們要經過近千年的探索,建造穴窯、改進工藝來增加花紋圖飾?其實是因為,每一件創作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時光流逝近萬年,依然可以聯想到,當時那些匠人是懷揣著怎樣的熱愛,寄託著怎樣的希望,輪盤拉胚、壓紋彩繪、調節溫度……這也許就是所有「匠人」的恆久初心。
還記得,很久以前讀林清玄先生的《送一輪明月》有感——「文中的禪師用善念喚醒了竊者的良知,為迷途者送去了一輪照亮心靈的明月;同樣,文章的作者也以其簡潔的文字,送一份空靈與清麗到我們的心中……我始終堅信,人們在現實的現實之外,在林林總總的物慾之外,總要給自己留一份空間亦或角落,在這裡可以自由呼吸,可以觸摸到生命柔潤的質地,可以感受到靈魂深處的純美和深邃……如果能夠,真的很希望,用文字送一片月光,給每一位讀它的人。」雖然自己的文字能力平平,但「送一片月光,給每一位讀它的人」確實是我最初的文字理想。我相信,以真誠打磨的文字會帶給人溫暖和力量。
2020這個不平凡的春天,讓我對自己的崗位,對文字的責任與力量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疫情就是命令,正月初四華電河北公司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及有關人員、基層單位黨委書記全部到崗,靠前指揮、深入一線。區域宣傳人員也開啟了全天候「家班」模式,第一時間傳遞中央重要指示、華電集團疫情防控的工作安排等;及時向職工普及防範疫情的專家意見、知識;以網站、微信公眾號為宣傳陣地,報導基層一線抗疫戰況、工作亮點和感人故事,展現區域上下眾志成城、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
雖然組織材料、製作微信、採編事跡、查閱信息,每天都會忙到半夜,但大家都覺得,能為戰勝疫情傳遞一份信心和力量,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當然,這份信心和力量是相互的。在採訪的過程中、在編輯的過程中,我們也被深深地感動著、鼓舞著——心系2700多名職工、39.8萬用戶,衝鋒在前、身先士卒的「領軍人」;主動放棄倒休,延長工作周期,堅守風場90多天的值班員……總有人,在危難時刻選擇勇敢逆行,總有人,在緊要關頭奮力盡其所能,他們是我的領導和同事,他們是身邊最真實的感動,他們是中國戰疫群像的一個縮影。
文字有光,我願向光而行,堅守溫潤純良的匠心,去發現、去感悟,以文字致敬世間萬物的愛與生命,記錄平凡歲月的美好與感動。
中國大唐新能源公司寧夏分公司白麗萍:踐行「四力」 以筆戰「疫」
心語
如果將保電一線職工比作點亮萬家燈火的執燈人,那麼電力新聞工作者就是照亮人們心中的一束光。
庚子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炎情在對公共衛生領域提出大考的同時,也對新聞輿論工作進行了一次全面檢驗。
作為一名電力新聞工作者,肩負著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發布及解讀行業信息,以及引導輿論的重要使命,有責任和義務將電力戰「疫」中有力量、有溫度的正能量及時傳遞出去。
疫情之下,電力行業迅速響應,以雷霆之勢投入這場人民戰爭中去。電力新聞工作者積極踐行「四力」,隨之奔赴一線,迅速開啟「白加黑,5+2」工作模式,用手中的筆、肩上的鏡頭見證守望相助。發表的一篇篇電力戰「疫」稿件、一段段權威、及時的微視頻、一張張清晰生動的現場照片、一個個電力央企有力有效的行動舉措……作為電力新聞工作者,我們生動地還原了發電、供電、搶修等重要電力保障場景,一時間凝聚起了全行業的澎湃鬥志和必勝的信念。
以筆戰「疫」,落筆成史。我們在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歷史長卷中鐫刻下了濃重的一筆。如果將保電一線職工比作點亮萬家燈火的執燈人,那麼電力新聞工作者就是照亮人們心中的一束光。我們用筆墨和鏡頭照亮了電力人眾志成城戰「疫」的美麗畫卷,從中華大地的四面八方匯聚起了衝破艱險的強大正能量。
很慶幸,我是一名電力新聞工作者,我願把電力人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不言啟程便只顧風雨兼程,腳下有泥,心中有光……堅定前行。
中國大唐集團保定供熱公司曲洪國:強化「四力」 擴大宣傳影響力
心語
「筆力」不斷提升到「有神」之境,才能增強「腦力」,才能讓所寫的東西有靈魂、有厚度,給人帶來更多的回味。
自從十幾年前從事新聞宣傳報導工作以來,不曾想到,自己至今一直在做著這份美好而又繁忙的事業。
在多年的宣傳報導工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若想提高自身的新聞素質,必須多深入到火熱的基層一線中,去捕捉、感受、獲取最鮮活的第一手信息和資料,以跑基層的勤快「腳力」,錘鍊出火眼金睛的「眼力」,捕捉新聞熱點,發掘採寫對象內在的閃光點,這樣才能採寫出接地氣、長靈氣、有生氣的稿件,擴大大新聞宣傳的影響力。
「眼力」的可貴在於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挖出背後的價值內涵,讓寫出的稿件更有感染力,更能打動受眾的心扉。5年前,我在採寫大唐保定供熱公司優秀共產黨員白偉時,他本人不善於表達。經過幾番深入詢問,我終於打探出,他前幾天患上了嚴重的感冒,本來需要輸液5天,他輸了3天就不輸了,然後瞞著大家一頭扎進了工作中。這活生生的事例遠遠勝過豪言壯語,我據此採寫的稿件獲得了一致好評。
為了不斷提高寫作水平,我業餘時間堅持瀏覽小說、散文、人物傳記等書籍,擠出時間做散文、詩歌等創作,同時還撰寫大量的總結、報告等,不斷磨練「筆力」。我總覺得,「筆力」不斷提升到「有神」之境,才能增強「腦力」,才能讓所寫的東西有靈魂、有厚度,給人帶來更多的回味。年初疫情爆發時,我採寫的《同舟抗疫,大唐「熱」力共濟》就著重突出了搶修隊員的高尚心靈,稿件在新華網刊發後獲得了很好的反響。
國家電投貴州金元公司記者齊豔在年度工作會上採訪巡察辦主任範方黎。
國華電力通訊員夏曉紅在國華電力準格爾電廠採訪班組長。
浙能集團蘭溪發電公司通訊員範莉在現場採訪該公司鍋爐班班員馮瓏。
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下花園發電廠劉海東:創新思維 勤奮創作
心語
新聞工作是甘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其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無限的。
作為一名基層企業的通訊員,在這幾年的職業生涯中,我對新聞採訪工作產生了一些深刻的認識,希望能與大家分享。
要樹立創新思維。電力新聞要求時新、事新、質新,即抓住電力企業改革的新形勢、新特點、新經驗,反映新人物、新思想、新風尚。老廠在創新、新廠也在創新,無論身處什麼樣的企業,都要提高對「新」的敏銳感,對「新」的辨別能力,對「新」的技巧運用,這正是我們不斷發掘新聞線索,改進文風的落腳點。
要樹立「文化」思維。電力企業文化與生俱來就有其鮮明的特點,各個企業都總結出了符合自身特點的文化品牌,起到了文化育人、文化興企的作用。電廠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中,完成了「新中國電力紅色搖籃」廠史館的改建工作,我作為廠史館的負責人,本著挖掘歷史與新聞宣傳同步實施的思維,策劃了「新中國第一發電廠的第一任廠長」等新聞稿件,收效良好。
新聞工作是甘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其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無限的。當我們的採訪記錄以文字、照片、視頻等形式展示出來的時候,那種幸福、滿足感是別人無法感受的。今後,我將以持續增強「四力」要求自我,堅持創新思維,勤奮創作,為電力新聞宣傳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河北興泰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李紅欣:勤播種 多耕耘 花香一路
心語
我將努力以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有力量的新聞作品,講好新時代的故事,留下最真、最美、最精彩的發電瞬間
做企業新聞宣傳工作有20多個年頭了,我非常榮幸能有這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也非常自豪能在自己的職業生崖中記錄企業發展的歷程,聚焦企業每一次的重大變革。
腳底板子下出新聞。新聞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實踐出真知」「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因此,我要求自己做到「三勤」、「兩不怕」,即「腦勤、腿勤、耳勤」和「不怕苦,不怕累」。為了撰寫鮮活的新聞,生產一線、基層班組成為了我的陣地。
從事新聞工作光「幹一行、愛一行」還不夠,還得「鑽一行」,要不斷在實踐中找靈性、出精品,不斷提高專業技能、人格素養。為此,我認為,自己必須堅持不懈地提升「四力」,才能始終做一名合格的電力新聞宣傳工作者。
勤播種,多耕耘,花香一路。一路走來,有艱辛、有汗水,但更多的是收穫的快樂。作為一名電力新聞工作者,我將努力以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有力量的新聞作品,講好新時代的故事,留下最真、最美、最精彩的發電瞬間。
大唐觀音巖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楊大武:基層新聞骨幹的心聲
心語
雖然艱辛,但每每看到自己用心撰寫的稿件在中電傳媒或大唐集團報刊等平臺刊發時,總是滿滿的成就感。
作為公司黨群工作部新聞宣傳工作骨幹,今年以來,我始終保持新聞宣傳的政治定力,多舉措主導、推進基層企業的新聞宣傳工作。雖然艱辛,但每每看到自己用心撰寫的稿件在中電傳媒或大唐集團報刊等平臺刊發時,總是滿滿的成就感。
把握輿論導向,弘揚主旋律。我堅持聚焦高質量發展,及時宣傳黨的聲音和公司的新業績、新成就;緊扣防疫保電主線,潛心挖掘「我身邊的榜樣」,及時、有效地宣傳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讓基層幹部職工立足崗位、戰疫保電、勇創一流的風採得到完美展現。
發揮骨幹作用,傳遞正能量。疫情防控態勢下,我主動承擔起通訊員培訓工作,多渠道培養、壯大新聞宣傳隊伍。堅持以骨幹帶團隊,貼近一線、貼近職工,傳遞出基層企業「幹就幹一流的事,幹就幹成一流」的正能量。
拓展宣傳渠道,培育新風尚。在日常工作中,我堅持以「道德講堂」「學雷鋒」等為抓手,大力宣傳企業文化、班組文化建設成果。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鼓動,讓職工自覺認同企業文化,主動踐行班組文化。
國能集團九江發電有限公司徐安民:提升「四力」 練就「十八般武藝」
心語
說職工群眾聽得懂的話,寫「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文章,才能真正和職工群眾打成一片,接「地氣」、聚「人氣」、合「力氣」。
作為一名基層宣傳人員,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持續摸索,在實踐中努力增強「四力」,才能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引領風氣之先。
深入基層鍛鍊腳力,分辨取捨增強眼力。邁進企業基層的門檻容易,走進基層職工的心坎不易。我時刻提醒自己,要經常走出辦公室,把社會實踐當作最好的課堂。眼力是對腳力的提煉。我認為,沒有良好的眼力,腳力再多也只是行人。特別是在信息爆炸的當下,缺乏甄別能力,只會陷入信息謎團中,只有具備洞徹事理的眼力,才能擇優取精,穿透表面尋求事物本質。
入腦入心勤思考,傳達落實強筆力。說職工群眾聽得懂的話,寫「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文章,才能真正和職工群眾打成一片,接「地氣」、聚「人氣」、合「力氣」。腦力是對眼力的升華,是統領,也是中心。我認為,作為宣傳人員,就要堅定服務大局的信念、堅持幹事創業的熱情,深入基層挖掘素材,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用腦、用心來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增強筆力才能夠促進腦力成果的轉化,將上級指示、重要精神等遣詞嚴謹、妙筆生花地表達。
「四力」關係著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各個方面和總體效果,這就更需要我們在學中做、在做中思,在思中實現提升,真正練就「十八般武藝」,才能不負電力新聞宣傳工作的使命。
國家能源集團漢川發電有限公司胡強:融合「四力」破解本領恐慌
心語
這樣才能用鮮活的文字和真摯的情感講好發生在現場的好故事,才能讓一篇篇「沾泥土」、「冒熱氣」的好文章噴薄而出。
轉眼間,我已在公司運行部度過了8年,在基層班組承擔新聞宣傳任務5年有餘,回首過往,依舊清晰。
5年多來,我發表過大量不同題材、體裁的文章,出彩出新的卻越來越少,以致出現了「知識枯竭」,感到了「本領恐慌」。今年記者節時,我重溫「四力」的相關要求,茅塞頓開,找到了「病根」和「藥方」,那就是要持續融合「四力」,堅持練好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4項基本功。
增強腳力,就是要把基層和現場當作最好的課堂,俯下身、沉下心、跑現場、察實情;增強眼力,就是要善於觀察、辨別,能透過表象看本質,通過細節知全局;增強腦力,就是要勤思考、善歸納總結,加強橫向縱向聯繫;增強筆力,就是要多做記錄、多練筆頭,不斷積累好思想、好理念、好素材。這樣才能用鮮活的文字和真摯的情感講好發生在現場的好故事,才能讓一篇篇「沾泥土」、「冒熱氣」的好文章噴薄而出。
華能運河發電有限公司田仲愷:增強「四力」 勇擔使命
心語
本領絕非天生,也無法一勞永逸,需要在持之以恆的知識更新、實踐鍛鍊中成就的。
作為基層宣傳工作者,我堅持在不斷增強「四力」、自覺承擔好「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上下功夫。
「行者無疆,路由腳量。」閉門造車、坐而論道是不行的,必須走起來。我認為,媒體融合時代,不僅要繼續走好線下群眾路線,更要走好線上群眾路線,依靠融合媒體講好、傳播好運電故事。
「太山之高,背而弗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網絡時代,信息爆炸式擴散傳播,要敢於抵制錯誤思想,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旗幟鮮明地支持正確的思想言論,立場堅定地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在風潮湧動中把住紅旗、勇立潮頭。
要改革文風,寫出職工群眾喜聞樂見、形成共鳴的好文風;既能「舉輕若重」,入木三分地抓住感人、動人、育人的細節小事,又能「舉重若輕」,輕鬆自如地展現企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本領絕非天生,也無法一勞永逸,需要在持之以恆的知識更新、實踐鍛鍊中成就。我堅持認為,不斷增強「四力」、勇擔使命,就能幫助企業在嚴峻的形勢中贏得主動,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大唐淮南洛河發電廠金楠:歷練眼力 弘揚真善美
心語
一直以來,我都片面地認為,要增強「四力」中的「眼力」,就是要拍出好的照片,不斷打磨「宣傳語言」,但卻忽視了一些更加珍貴、質樸,可能不那麼光鮮亮麗,卻更加生動和純粹的「群眾語言」。
作為一名發電企業宣傳人員,我最怕拍不出足夠好的照片,特別是那種明明拍人,卻拍不到清晰的人臉的照片,感覺就如同寫了一個沒有高潮的故事。
然而,今年4月份,我參加電廠承攬的中核集團江蘇田灣核電站1號機組第12次換料大修時,拍出了許多原本被我定義為「廢片」的照片。但是,這一次我卻收穫了不一樣的感受。
因為疫情防控要求,每一個進入現場的工作人員,除了吃飯喝水之外,必須全程佩戴口罩,這就使得面部表情本就不「富裕」的工作影像更加難以「捕捉」。同時,在執行檢修任務時,工作人員多是側、蹲、甚至佝僂著,使得拍出來的照片角度多是「怪異」。他們何不曾想筆直、大方地站著呢?只是那些正常、舒適的姿勢從來不是他們工作時的最優解。
由此,我開始了反思。一直以來,我都片面地認為,要增強「四力」中的「眼力」,就是要拍出好的照片,不斷打磨「宣傳語言」,但卻忽視了一些更加珍貴、質樸,可能不那麼光鮮亮麗,卻更加生動和純粹的「群眾語言」。我開始意識到,增強「眼力」,更重要的是要時刻保持敏銳的眼光,深入基層一線去發現真善美,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策劃:發電周刊
編輯:高慧君
校對: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