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曾在西澳大利亞皮爾巴拉的瓦拉烏納群和南非伯頓翁福瓦赫特群的超微化合物中出現了最古老的生命痕跡——細菌。

它們生活在距今35億年前,它們很接近生命的源頭,雙層的細胞膜可能是它們的光合器,以硫化氫為氫源進行不放氧的光合作用,依靠別的生物來養活自己,但真正的生命體又是什麼呢?

海洋中的藻類
在太古代末期,地球上仍然是寂靜無聲的,但這並不代表地球上沒有生物出現,在深暗的海底已有了生命的蠢動,那是藻類。隨著降雨量的增多,地球上的水圈較太古代早期有了進一步的擴大,但是大氣圈仍以缺氧的火山為主,大氣壓進一步增大,水圈亦進一步發展。水圈的進一步發展為原核藻類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原核藻類展開了自身的繁衍與發展以及在太古的生存。 最早出現的原核藻類即為藍藻。澳大利亞科學家肖夫和瓦爾特從澳大利亞西部的福特斯奎群(28億年)的疊層石炭燧石巖結核中出現了這種原核生物化石。

藍藻的出現是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標誌,生物開始進入釋放氧氣改造原始大氣的艱巨歷程。藍藻不分枝,具有成段分裂繁殖的特點,細胞內無核,大小一致,並不分化,並具有明顯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氣。這使得在太古代的環境中存在一些氧氣,但它們並不是穩定的,而是游離狀的散布於當時的大氣中,由於當時地球上存在較多的鐵離子,這使得在大氣中游離的氧氣與鐵發生作用,從而形成了現在的磁鐵礦。由於鐵離子的存大,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用鐵礦物作為催化劑,氮分子可被氫還原成較活潑的氨,這些氨又被早期海洋中的原始生命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