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無線電發射器在經歷了若干年的發展後,逐步從簡單中頻發射架構過渡到正交中頻發送器、零中頻發送器。而這些架構仍然存在局限性,最新推出的RF直接變頻發送器能夠克服傳統發送器的局限性。本文比較了無線通信中不同發射架構的特點,RF直接變頻發送器採用高性能數/模轉換器(DAC),比傳統技術具有明顯優勢。RF直接變頻發送器也具有自身挑戰,但為實現真正的軟體無線電發射架構鋪平了道路。
RF DAC,例如14位2.3Gsps MAX5879,是RF直接變頻架構的關鍵電路。這種DAC能夠在1GHz帶寬內提供優異的雜散和噪聲性能。器件在第二和第三奈奎斯特頻帶採用創新設計,支持信號發射,能夠以高達3GHz的輸出頻率合成射頻信號,測量結果驗證了DAC的性能。
傳統的射頻發送器架構
過去數十年間,一直採用傳統的發送器架構實現超外差設計,利用本振(LO)和混頻器產生中頻(IF)。混頻器通常在LO附近產生兩個鏡頻(稱為邊帶),通過濾除其中一個邊帶獲得有用信號。現代無線發射系統,尤其是基站(BTS)發送器大多對基帶數字調製信號進行I、Q正交調製。
圖1. 無線發送器架構。
正交中頻發送器
複數基帶數位訊號在基帶有兩個通路:I和Q。採用兩個信號通路的好處是:使用模擬正交調製器(MOD)合成兩個複數IF信號時,其中一個IF邊帶被消除。而由於I、Q通路的不對稱性,不會非常理想地抵消調製器的鏡頻。這種正交IF架構如圖1(B)所示,圖中,利用數字正交調製器和LO數控振蕩器(NCO)對I、Q基帶信號進行內插(係數R),並調製到正交IF載波。然後,雙DAC將數字I、Q IF載波轉換成模擬信號,送入調製器。為了進一步增大對無用邊帶的抑制,系統還採用了帶通濾波器(BPF)。
零中頻發送器
圖1(A)所示的零中頻(ZIF)發送器中,對基帶數字正交信號進行內插,以滿足濾波要求;然後將其送入DAC。同樣在基帶將DAC的正交模擬輸出送至模擬正交調製器。由於將整個已調製信號轉換到LO頻率的RF載波,所以,ZIF架構真正凸顯了正交混頻的「魅力」。然而,考慮到I、Q通路並非理想通路,例如LO洩漏和不對稱性,將會產生反轉的信號鏡像(位於發射信號範圍之內),從而造成信號誤碼。多載波發送器中,鏡頻信號可能靠近載波,造成帶內雜散輻射。無線發送器往往採用複雜的數字預失真,用來補償此類瑕疵。
RF直接變頻發送器
圖1(D)所示RF直接變頻發送器中,在數字域採用正交解調器,LO由NCO取代,從而在I、Q通路獲得幾乎完美的對稱性,基本沒有LO洩漏。所以數字調製器的輸出為數字RF載波,送入超高速DAC。由於DAC輸出為離散時間信號,產生與DAC時鐘頻率(CLK)等距的混疊鏡頻。由BPF對DAC輸出進行濾波,選擇射頻載波,然後將其送至可變增益放大器(VGA)。
高中頻發送器
RF直接變頻發送器也可利用這種方法產生較高中頻的數字載波,如圖1(C)所示。這裡,DAC將數字中頻轉換為模擬中頻載波。DAC之後利用帶通濾波器的選頻特性濾除中頻鏡頻。然後將該需要的中頻信號送入混頻器,產生IF信號與LO混頻的兩個邊帶,經過另外一個帶通濾波器濾波,獲得需要
模擬信號相關文章:什麼是模擬信號
數字通信相關文章:數字通信原理
通信相關文章:通信原理
混頻器相關文章:混頻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