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場耦合式無線充電系統設計原理的圖文解析

2021-01-15 電子發燒友
電場耦合式無線充電系統設計原理的圖文解析

佚名 發表於 2014-09-10 14:39:24

  隨著可攜式媒體播放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池供電的消費類電子設備的不斷普及,導致家裡到處充斥著大量不同的充電器和成捆的電線。以無線方式給設備充電的概念即沒有任何直連線的連接已經推出一段時間了,現在正迅速提起人們的興趣,使之更加靈活和更加有用。不過目前有哪些不同的技術、工程師需要應付的設計挑戰又有哪些呢?

  由於無需使用充電線纜,給消費設備進行無線充電有許多吸引人的地方。也許應該說得更明白點,無線充電的目的是通過不同於有線或連接器等的創新方式提供給設備電池充電的新途徑。

  無線充電方式在諸如電動牙刷等許多消費設備中已經非常流行,其中最主要的一種方法是基於麥克斯韋定律的感應方法,即來自某個線圈的磁場變化會在另外一個與之耦合的線圈中產生電流。雖然使用磁場的感應方法適合類似上述這樣的許多小設備,但在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等更加現代的消費電子設備中使用這種方法面臨著諸多工程設計挑戰。

  隨著饋送給電池的功率的增加,相對效率或擺放耦合線圈的靈活性要求也會提高。這種感應方法的主要考慮因素是如何控制產生或「發送」能量並使用感應磁場傳送給「接收」設備的信號所產生的電磁幹擾(EMI)。接收設備隨後將磁場能量轉換為電能再給電池充電。Wi-Fi、藍牙、近場通信(NFC)、蜂窩系統和調頻廣播是眾多無線語音和數據連接方法中的一些例子,它們可能都會受到這種電磁場的幹擾。

  當然,另外一個考慮因素是使功率傳輸效率儘可能高,即使在更高功率電平和更寬擺放誤差等挑戰約束條件下。在過去幾年中,業界對於如何實現感應充電技術提出了許多新的想法,但規避EMI影響的進展不像期望的那樣順利,因為達到EMI兼容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

  最近這方面的挑戰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得感謝無線充電聯盟(WPC)的不懈努力。WPC是美國消費電子(CEA)組織的一項行動計劃,目的是鼓勵進一步研究開發,使無線充電更加引人注目,從而得到更大消費群體的青睞。

  感應方法的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約束條件是需要精確地配對充電器和被充設備,這可以用電動牙刷例子來很好地描述。充電器基板上有一個小塔,從放置待充電牙刷的基板上升出來。使用這種方法可以使兩個線圈完美匹配,以確保磁能的傳輸。任何稍微的不對齊都會完全丟失功率傳輸能力。在使用諸如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要求稍大功率電平的其它設備時,這種使用方法顯然很不方便。最後,存在如何解決電熱損失的問題。充電器功率越高,熱量損失越大。這對溫度高度敏感的鋰離子電池來說更是個問題,很可能會在今天外形高度緊湊的消費電子設計中產生元件應力。

  使用電容架構是可以代替磁場無線充電的另外一種無線充電方法,這種方法的原理類似於電場的麥克斯韋定律。這種概念已經被村田公司採納,並被廣泛引入新的設計。該公司的做法是使用準靜電電場並通過電容傳輸能量,這種電容則是由屬於物理上分開的器件的兩個電極組成。將這兩個器件彼此靠近就能形成一個電容陣列,並用來傳輸能量。圖1a顯示了這種方法的基本原理。

  

  圖1a:無線功率傳輸中發送器-接收器對原理。

  

  圖1b:圖1a所示發送器-接收器對的等效電路。

  使用兩組電極或極板就可以通過靜電感應實現能量的傳輸。充電器或「發送器」和可攜式設備或「接收器」用來有效地在組成電容的合適尺寸金屬表面間實現縱向的準靜電耦合。其中驅動電極或主動電極要比另外一個電極小,上面施加的電壓較高,另外一個電極則是被動電極,尺寸較長,上面的電壓較低。當然正常情況下,電容傳輸的能量是很小的,這與電極面積小有很大的關係。因此,為了滿足給消費設備充電所需的功率水平(例如從5W至25W),需要增加電極尺寸和耦合的電壓值,具體取決於實際的配置。

  圖2a顯示了採用電容傳輸能量的充電器方法例子框圖,其中使用的接收器和發送器模塊是村田公司最近開發出的新產品。這種模塊化方法允許工程師集中精力開發耦合區的電極設計,從而有助於快速開發出無線充電功能。通過靜電方法傳輸的能量大小直接正比於所使用的頻率。因此用更高的頻率驅動電極對可以使設計處理更高的功率。然而,各個國家對所使用的頻率和電場強度都有限制規定。實際上這種配置可以形成一種非常有效的天線結構,因此EMI因素通常會限制設計的靈活性。為了實現耦合電極之間的無線收發、同時儘量減小對外的輻射量,需要進行正確地設計。因此需要進一步理解和確定正確的電極尺寸、它們的設計、工作電壓、功率值、最佳工作頻率和總的尺寸約束條件。一般情況下,理想的頻率範圍在200kHz至1MHz之間,有效耦合區的電壓值在800V至1.52kV之間。

  

  圖2a:電容傳輸充電器框圖。

  圖2b表明,對於一個滿足EMI兼容要求的10W充電器來說,發送至接收電容耦合過程中存在電壓步升和步降現象。採用模塊化架構的設計概念允許裝置製造商將模塊用作黑盒子,從而方便發送器和接收器的集成。發送器設計覆蓋到電源的鏈路、無線能量傳輸的控制以及根據位置靈活性目標對任何外形的主動耦合電極的控制。在接收器側,電池接口決定了設計如何從主動耦合電極區域通過下變頻模塊正確地接收功率。由於可攜式設備中使用的電池種類非常廣泛,所以電路接口的標準化設計代表著向非常方便的設計邁出了一大步,同時也要考慮到更具挑戰性的概念,比如更快的充電速度。主要得益於歐盟委員會持續施加的壓力,微型USB 5V充電接口正在成為歐洲所有移動手機的標準。

  

  圖2b:電壓步升和步降是10W充電器中發送至接收電容耦合過程的一部分。

  與感應方法相比,使用準靜電傳輸的關鍵優勢之一是,待充設備在充電基座(或充電託盤)上的位置要求不是那麼嚴格。通過x-y(表面)方向的精心設計,當接收器遠離發送源時,仍能保持高效率且曲線相對平坦的能量傳輸,對任何設計(即使是有線充電器)來說效率典型值為80%左右,因此具有非常高的位置容差性能,而z(高度)仍然是最具挑戰性的設計參數。

  另外,使用扁平方形或矩形的桌面託盤或接近垂直的接續架子允許以任何方向擺放充電設備,不一定需要很精確。此外,由於主要的主動接收電極可以由簡單的薄銅箔搭建(這種銅箔的厚度在幾個微米數量級,嵌入在塑料覆蓋材料中),因此將它集成進消費設備要比集成功率感應器簡單得多。

  如前所述,靠近電池的熱量傳遞對感應方法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然而,作為電容耦合配置中能量載體的電場不會有任何較大的電流。由於沒有這種直流流動,因此耦合區不存在發熱問題:所有阻性損耗集成在模塊或驅動器電路中,耦合區一點都沒有。因此裝置製造商在將微型模塊集成進裝置中時具有更大的設計靈活性,同時在耦合設計、功率電平和想要達到的定位容差方面具有很大的設計自由度。

  考慮到上述所有這些挑戰因素,電容耦合式無線能量傳輸可以實現更高的功率傳輸、更大的定位靈活性,還能滿足EMC一致性要求,同時可以向製造商提供更大的設計靈活性。總的來說,電容耦合式無線能量傳輸將極大地鼓舞製造商集成以無線方式給可攜式設備充電的功能。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無線充電原理詳解(圖文)
    無線充電原理詳解(圖文) 秩名 發表於 2012-02-19 12:07:42   支持無線充電的智慧型手機從2011年夏季前後開始上市。
  • 高通Halo無線充電系統設計原理解析(高通Halo無線充電工作原理)
    打開APP 高通Halo無線充電系統設計原理解析(高通Halo無線充電工作原理) 發表於 2017-12-13 10:15:31
  • iphone8無線充電原理詳解
    打開APP iphone8無線充電原理詳解 發表於 2017-11-01 16:15:33   iPhone8/X採用的是Qi(Chee)無線充電標準,另外還有兩個主流無線充電標準: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和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   其中Qi由首個無線充電的行業標準組織WPC推出,PMA和A4MP經過合併歸屬於新的AirFuel聯盟。
  • 關於無線充電的三大標準和四種實現方式的介紹
    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標準,2012年推出,目標是為包括可攜式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等在內的電子產品無線充電設備設立技術標準和行業對話機制。A4WP採用電磁共振原理來實現無線充電。 無線供電原理及實現方法 無線充電利用電磁波感應原理進行充電,原理類似於變壓器。
  • 常見的無線充電技術方案對比,附技術原理圖分析
    技術原理 從具體的技術原理及解決方案來說,目前無線充電技術主要有電磁感應式、磁共振式、無線電波式、電場耦合式四種基本方式。這幾種技術分別適用於近程、中短程與遠程電力傳送。 各種無線充電方式都有各自的特點,具體比較如表1所示。
  • 解析無線充電技術的工作原理
    打開APP 解析無線充電技術的工作原理 發表於 2019-08-04 10:22:36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越來越離不開各種電子產品
  • 水下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基本原理
    電磁感應式無線電能傳輸相比於普通電力變壓器,鬆耦合變壓器注入的是高頻電能,因此鬆耦合變壓器採用高頻設計,且氣隙大於普通電力變壓器,但較大的氣隙會導致變壓器耦合因數降低,影響系統傳輸效率,因此電磁感應式系統的供電距離一般為mm級。電磁感應式系統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系統包含整流濾波、高頻逆變、一次側補償、鬆耦合變壓器、二次側補償、高頻整流和功率調節等。
  • 學習筆記|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效率影響因素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常見的技術路線有兩種,磁感應耦合式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充電技術出現的時間很長,一致無法使它替代有線充電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充電效率低。1 磁耦合諧振式系統關鍵部件磁耦合諧振系統,基本的組成模塊包括發射整流模塊,逆變模塊,發射端補償模塊,發射線圈,接收線圈,接收端補償模塊,接收整流模塊。
  • 解析:一種無線充電識別電路的設計
    解析:一種無線充電識別電路的設計 秩名 發表於 2015-07-02 10:54:59   隨著用電設備對供電品質的不斷提高,以及對特殊場合、特殊地理環境的供電,使得接觸式電能傳輸方式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 科學範|無線充電之路
    無線充電技術分類無線充電方式主要分為非放射性和放射性兩大類型。其中放射性分為電波(微波)式和雷射式,非放射性分為磁耦合式和電耦合式,現在主流方式是通過磁耦合式進行電力傳輸,磁耦合式則包含上面提到的電磁感應式與磁共振式兩種方式。下面將主要介紹這兩種方式,並簡要介紹其他的無線充電方式。不管是磁感應式是還是磁共振式,依靠的原理都是電磁感應。
  • 無線充電各種原理方案的比較 無線充電的技術瓶頸
    無線充電各種原理方案的比較 無線充電的技術瓶頸 電子產品世界 發表於 2020-04-05 09:46:00 無線充電,由供電設備(充電器)將能量傳送至用電的裝置,
  • 線圈感應式無線充電系統設計方案
    這就跟目前可以看到很多無線充電產品在很久前就發表了,在發表會上產品都可以完美演出,但過了很久的等待後還沒見產品上市?就跟剛提到的例子一樣,無線充電的產品為了達到很好的共振效果必需經過精準的調校,在這樣的狀況下量產會變的非常困難。所以無線充電系統的設計首先必需要能針對共振這部份能自我調整,這樣才能解決量產難題。
  • 為什麼說iPhone 8/iPhone X無線充電很雞肋,從Qi講起無線充電的故事
    無論iPhone 8與iPhone X讓你感到興奮還是失望,但採用無線充電是一大跨步。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無線充電的那些事。  無線充電技術的原理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科學家麥可•法拉第首先發現了電磁感應原理,即周圍磁場的變化將使電線中產生電流。
  • 手機無線充電是什麼原理?
    對於許多工作時並不會經常用到手機,但還是會偶爾拿起來看看簡訊或接打電話的人來說,無線充電不僅能免除充電的煩惱,還能保護手機脆弱的充電插口。當然無線充電也適合家庭場景,充電的時候不需要滿世界的找充電線在哪裡,睡覺前只需要將手機放在充電板上,第二天起床時睡眼朦朧可以直接拿起手機使用而不用擔心扯到線。
  • 大牛詳解無線充電發射機和接收機設計及權衡!
    此外,上個月我們也了解到,小米和華為都宣布了帶無線充電的旗艦手機以及配套的無線充電器。2Juednc這是日前在ASPENCORE旗下《電子工程專輯》、《EDN》和《國際電子商情》共同舉辦的「無線充電與快速充電技術論壇」上,筆者從IDT公司產品定義和系統應用高級總監Rui Liu博士的演講中聽到的有關無線充電的一個好消息。
  • 頻率跟蹤式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的研究
    摘要: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的不斷推廣和發展,方便、實用的電動汽車充電系統需求更加迫切。本文基於諧振耦合無線傳輸機理,實現無線傳輸電能的設計。通過對LC諧振電路傳輸過程中出現諧振失諧導致傳輸效率下降現象的分析,提出一種頻率跟蹤式諧振無線傳輸電能模型,實現高效充電的目的。
  • 無線充電從原理到技術之歷史的秘密解讀
    而使用「無線充電」的技術,只要優雅的將手機放在一個小小的、像杯墊一樣的東西上面,不必接線就能輕鬆充電,這麼厲害的科技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秘密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電與磁的作用和原理 在探索無線充電技術原理之前,我們必須先來了解一下「電流磁效應」和「電磁感應」。
  • 蘋果手機無線充電的原理是什麼,看完你就懂了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智慧型手機開始配備無線充電設備,無線充電,已經慢慢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不用數據線的無線充電,它的原理到底是什麼?目前無線充電技術主要有電磁感應式、磁共振式、無線電波式、電場耦合式四種基本方式,不同的無線充電方式有不同的特點。
  • 關於無線充電系統中線圈的設計考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79906.htm  在今年的DesignCon 2015展會上,筆者參觀了Würth Elektronik公司展臺,對這家公司在無線充電和發射線圈方面所涉及的設計深度驚嘆不已。  首先,我非常看好象無線電力傳輸這種覆蓋範圍廣泛的技術所遵循的標準和互操作性。
  • 科學範|無線充電之路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無線充電技術分類無線充電方式主要分為非放射性和放射性兩大類型。其中放射性分為電波(微波)式和雷射式,非放射性分為磁耦合式和電耦合式,現在主流方式是通過磁耦合式進行電力傳輸,磁耦合式則包含上面提到的電磁感應式與磁共振式兩種方式。下面將主要介紹這兩種方式,並簡要介紹其他的無線充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