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率跟蹤式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的研究

2021-01-09 電子產品世界

摘要: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的不斷推廣和發展,方便、實用的電動汽車充電系統需求更加迫切。本文基於諧振耦合無線傳輸機理,實現無線傳輸電能的設計。通過對LC諧振電路傳輸過程中出現諧振失諧導致傳輸效率下降現象的分析,提出一種頻率跟蹤式諧振無線傳輸電能模型,實現高效充電的目的。通過實驗對模型數據比較分析,頻率跟蹤式諧振無線充電系統的輸出電壓、負載能力、傳輸效率等主要參數,比無跟蹤式諧振電路高出很多。文中以諧振頻率為1m的無線傳輸電能系統為實驗樣機,通過實驗數據驗證模型的高效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84993.htm

引言

  電動汽車廣泛使用的前提是解決電池供電的延續問題,要求能快速、方便地實現電池的充電。目前,其充電方法主要有兩種:有線充電(接觸式充電)和無線充電(非接觸式充電),電路結構不同,轉換效率也不同,有線充電能量轉換率近100%,無線充電能量轉換率達40%-92%。無線充電系統主要類型有:感應式、諧振式和微波無線電能傳輸。感應式屬於鬆散式耦合結構,類似於分離變壓器,系統能耗達40%左右,轉換率太低,消費者和電網公司均不能接受。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利用近磁場共振耦合,能實現中距離有效傳輸,效率可達70%-92%;微波電能傳輸是一種遠場輻射能量傳輸,易發散,效率低,易對人體產生危害。文中將以串聯諧振電路為基礎,建立LC諧振耦合無線電能傳輸模型,推導能量傳輸效率與線圈電感變化量的關係。並在LC諧振耦合特性基礎上提出基於鎖相環控制的頻率跟蹤式電能系統無線傳輸,利用實驗比較有無頻率跟蹤情況下電能無線傳輸特性。

1 諧振耦合電路諧振失諧機理

  電磁場隨距離增大會訊速衰減,諧振電路是利用兩個發生諧振的電路感應磁場變化,實現能量傳遞。根據諧振耦合電路工作原理得出,當發射迴路與接收回路諧振頻率一致時,大部分能量由發射迴路傳遞到接收回路。若兩迴路諧振頻率失諧時,接收回路得到的能量比發射迴路傳遞出的能量會有很大衰減。

  通過LC諧振模型分析,諧振耦合無線傳輸除發射迴路和接收回路,還有高頻發射功率源和接收功率的負載。為簡化分析,忽略高頻逆變功率部分,直接以LC接收電路為研究對象,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電能無線諧振傳輸效率方程(1)表示為:


   (1)

  諧振時 ,則效率方程(2)表示為:

 (2)

  由式可知,諧振耦合電路的諧振參數確定後,諧振電容即確定,而ω、R1、R2隨諧振電感變化而變化,因此諧振電感量變化最重要。當發射源Vi的頻率與接收電路諧振頻率一致時,發射和接收電路呈現阻抗最低,流過收發線圈電流最大,能量傳輸效率最大。若電路失諧,發射源大部分能量消耗在本身電路上而不被接收電路吸收,能量傳輸效率極低。因此,保持LC諧振電路與發射源頻率的一致性是實現諧振耦合電能無線傳輸的關鍵。諧振耦合的無線電能傳輸距離與互感關係式:

(3)

  由式(3)可知,n1,n2為感應線圈的匝數,r1,r2為線圈半徑,D為氣隙間隔,諧振耦合電能無線傳輸互感與距離三次方成反比,因此距離越遠,耦合越小,傳輸效率越低。

2 頻率跟蹤式諧振耦合系統

2.1 諧振耦合無線充電系統

  諧振耦合式無線電能傳輸系統基本結構如圖2所示。

  其工作原理:系統從電網吸收電能,經整流、濾波和高頻逆變後形成高頻交流電,經功率放大和阻抗匹配送至發射線圈。當發射線圈振蕩頻率與信號頻率相同時,線圈電流最大,磁場最強。 接收端線圈若有相同的諧振頻率,則磁場耦合最強,從而實現高效電能傳輸。接收線圈形成感生電流經整流濾波和電壓調節電路給負載充電。反饋控制電路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和高效性。

2.2 頻率跟蹤式諧振耦合系統

  基本諧振耦合無線充電系統可實現對電動汽車的高效充電,但車型不同、停車距離遠近和偏移均會造成磁 場偏移,導致接收電路與發射電路諧振失諧,嚴重影響電能無線傳輸效率。本文設計以鎖相環控制雙管諧振逆變器的諧振耦合系統,採用發射端頻率自動跟蹤,進行調諧,保證接收端在不同工況下,諧振頻率與發射端頻率相同,達到最佳電能傳輸。其電路主要包括:高頻諧振逆變器、LC諧振耦合和頻率跟蹤三部分。頻率跟蹤系統結構如圖3所示: 頻率跟蹤部分工蹤作原理如下:電流互感器檢測發射諧振迴路的電流信號,經轉換為信號電壓 ,經相位補償後,進入鎖相環,鎖相環輸出一個與 頻率相同的脈衝到PWM驅動器,控制逆變器的頻率,實現頻率的跟蹤,保持發送與接收頻率的一致性。

2.3 頻率跟蹤方法

  (1)高頻電流信號檢拾。

  為保證工作效率的穩定性,需實時跟蹤,發射電路工作狀況,故設計高頻電流檢測電路。設定傳輸頻率為1MHz,製作互感器需選用高頻特性較好、不易飽和的磁芯製作圖4高頻電流檢測電流互感器。

  發射電路採用獨立迴路,所以電流檢測需用差分結構。電流檢測電路如圖4所示,檢測電路工作過程:高頻電流經過電流互感器和檢測電阻R後形成差動電壓信號,經差動運放放大後,接入後級電路。圖4中電阻值由差分放大電路原理,可知R3=R4,R5=R6 。

2.4 相位補償電路

  在電路中,電流採樣、鎖相環電路跟蹤、差動放大和MOSFET開關等環節出現有時間延遲現象,導致高頻諧振逆變器工作在容性狀態。因此,需要對系統進行相位補償,使逆變器工作在準諧振狀態。相位補償電路波形如圖5所示,電流檢測放大電壓信號Vp作為相位補償參考電壓Vref。當檢測電流變時,Vref與檢測信號成正比變化,從而保證補償相位不隨檢測電流變化而波動,導致補償量不穩定。電路中設置可調電阻Rp調節Vref的電壓實現補償量的靈活可調。

2.5 鎖相環控制方法

  鎖相環電路由74HC4046鑑相器、外接RC無源濾波器和壓控振蕩器(VCO) 組成,如圖6所示。輸入信號Vc進入鑑相器進行比較,當兩者相位存在差異時,輸出電壓信號控制74HC4046的9腳,改變VCO振蕩頻率,使VCO的輸出信號與Vc接近,直到兩信號一致,鎖相環輸入與輸出信號同步,鎖相環電路由74HC4046鑑相器、外接RC無源濾波器和壓控振蕩器(VCO)組成如圖6所示。輸入信號Vc進入鑑相器進行比較,當兩者相位存在差異時,輸出電壓信號控制74HC4046的9腳,改變VCO振蕩頻率,使VCO的輸出信號與Vc接近,直到兩信號一致,鎖相環輸入與輸出信號同步,從而實現頻率跟蹤。本電路中,利用R11,R12,C5,D1組成啟動電路,當鎖相環加電源後電容C5充電使VCO電壓下降,鎖相環輸出信號從最大降到最低,只維持在LC固有諧振頻率,系統進入自動入鎖。

3 實驗結果

  文中諧振耦合系統頻率1MHz的諧振耦合系統。高頻諧振逆變器輸出功率45W左右。開關管採用IRF840;PWM驅動採用UC8421高速集成驅動晶片。差分放大和比較器分別採用高速運放LM318和高速比較器LM311;光電耦合採用4N35,工作頻率達4MHz。

  試驗時,微調發射迴路諧振頻率在鎖相環跟蹤範圍0.99-1.1 MHz內變化,測得鎖相環輸出脈衝VOUT。在參數相同情況下,有頻率跟蹤的諧振無線傳輸電能系統實驗數據如下:輸入電壓為DC30V/1.0A,傳輸距離為3cm。無頻率跟蹤時輸出電壓有效值為68.7V,負載電壓波形存在畸形;有頻率跟蹤時,輸出電壓為106.8V,正弦波波形良好。經比較可知,兩結果數據,頻率跟蹤時電壓損失小,功率損失小,傳輸效率高。

  通過改變傳輸距離D,分別設為3cm 、5cm 、10cm 、15 cm 和20cm時,傳輸曲線如圖7所示,有頻率跟蹤與無頻率跟蹤在不同距離下,均高於無頻率跟蹤的效率,且隨距離增加,效率下降大,與諧振耦合的互感與距離的三次方成反比的理論一致。

4 結束語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具有方便快捷的優點,無線傳輸距離不同,導致諧振失諧,導致傳輸效率低下。通過對LC諧振耦合無線轉輸電能的理論研究分析,發射線圈電感量的微小變化,造成傳輸效率大大減小,接收端電感的變化對傳輸影響不大。本文設計以頻率跟蹤系統實現對發射線圈頻率跟蹤控制。實驗結果表明,採用頻率跟蹤時,電能傳輸效果比無頻率跟蹤高。從而解決諧振耦合無線傳輸電能中失諧引起傳輸效率低下問題,具有推廣實用性。

參考文獻:

  [1] 武瑛,嚴陸光,徐善綱,運動設備無接觸供電系統耦合特性的研究[J].電工電能新技術,2005,24(3):5-8

  [2]朱俊.電動汽車的無線充電技術[J].汽車工程師,2011(12):50-52.

  [3]王任,曲衛迎.無線充電技術及其在電動汽車上的應用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0,29(1):59-59

  [4]武瑛,嚴陸光,黃常綱等,新型無接觸電能傳輸系統的性能分析[J].中國電機學報,2004,24(5):63-66

  [5] Hirai J J ,Kim T W ,Kawamura A.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power and information for cableless linear motodriv[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14 ,15 (1):21-27

  [6] Esser A ,Skudelny H C.A new approach to power supplies for robots [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2014,27(5):871-875

  [7] manolatou C,Khan M J ,Fan Shanhui, et al .coupling of modes analysis of resonant channel add-drop filters[J].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2013.35(9):1332-1334


本文來源於中國科技期刊《電子產品世界》2016年第1期第51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並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電磁安全性的最新研究進展
    電動汽車(EV)以其清潔節能、低噪聲、起步平穩等特點受到了廣泛關注,而無線充電技術具有安全、便捷等優點,是電動汽車供電技術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但是,隨著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推廣,其安全問題也勢必會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安全性問題中,電磁洩漏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電磁洩漏與能量的有效利用、人體健康等都直接相關。
  • 學習筆記|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效率影響因素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常見的技術路線有兩種,磁感應耦合式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充電技術出現的時間很長,一致無法使它替代有線充電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充電效率低。1 磁耦合諧振式系統關鍵部件磁耦合諧振系統,基本的組成模塊包括發射整流模塊,逆變模塊,發射端補償模塊,發射線圈,接收線圈,接收端補償模塊,接收整流模塊。
  • 基於雙LCC的電動汽車多階段恆流無線充電技術
    編者按:針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多為恆流充電,且恆流充電對動力電池存在著較大損害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基於雙LCC的電動汽車多階段恆流無線充電技術。相較於有線充電方式,無線充電具有方便、安全、操作簡單及無機械磨損等優點[2],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但是,目前電動汽車的無線充電多為恆流充電,而恆流充電儘快可以較為快速的為動力電池補充能量,但是在充電的後期會造成電池嚴重的極化現象,進而縮短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
  • 無線充電技術在電動汽車和醫療設備領域的電磁輻射問題
    無線電能傳輸(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技術作為一項新型的電能傳輸方式,可有效地實現非接觸式電能傳輸,減少觸電危險的同時大大地提高了充電系統的安全性。隨著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研究的不斷加深和推廣,無線充電產品將成為未來最有潛力的市場之一。
  •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利用這些線圈產生磁場,為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
    為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 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無線充電技術。他們說,這種技術可以在一小時內為一輛普通的電動汽車充滿電。與他們在2016年宣布的類似無線充電系統相比,這是六倍的功率提升。他們報告說,目前正在對這種無插電動汽車充電技術做改進,以適用於運貨卡車等商業應用。
  • 線圈感應式無線充電系統設計方案
    由於這產技術相當新穎且各廠商有自己對技術的表述,所以 無線充電、感應式電力、非接觸充電、無接點充電都是泛指相同的技術,距離1mm到數公尺都是一樣是無線,供電端與受電端交互作用就稱感應,所以無線充電是廣義的名詞沒有一定的規格。
  • 磁耦合諧振式電動車無線充電系統中MOS管解決方案
    磁耦合諧振式電動車無線充電系統中MOS管解決方案2021年01月09日 10:42無線充電在新能源汽車領域      無線充電在手機領域的應用的普及早已不是什麼新聞。近日,蘋果公司最新申請的專利透露,在未來,蘋果筆記本有望為iPhone等蘋果行動裝置無線充電,說明無線充電已經開始為消費者所接受,消費電子巨頭開始逐漸培養用戶習慣,應用前景廣闊。如今,即使在汽車上也會帶上手機無線充電的配套設施,而無線充電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應用普及就遠不如手機,主要因為市場缺乏統一標準。
  • 科學範|無線充電之路
    無線充電技術分類無線充電方式主要分為非放射性和放射性兩大類型。其中放射性分為電波(微波)式和雷射式,非放射性分為磁耦合式和電耦合式,現在主流方式是通過磁耦合式進行電力傳輸,磁耦合式則包含上面提到的電磁感應式與磁共振式兩種方式。下面將主要介紹這兩種方式,並簡要介紹其他的無線充電方式。不管是磁感應式是還是磁共振式,依靠的原理都是電磁感應。
  • 汽車無線充電標準出臺!網友:電磁輻射會影響我智力發育嗎?
    近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CEC)批准並發布了一套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國家標準,該標準基於美國WiTricity公司開發並獲得專利的磁共振無線充電技術而來。據介紹,這種磁共振充電比其他無線充電技術效率更高,因為能量在空氣中移動時的流失很少,僅為7%到10%左右,為當前無線充電效率最高的技術。
  • 無線充電新進展:能量轉化達95%,可滿足大巴充電
    早在 1890 年,34 歲的尼古拉·特斯拉(NikolaTesla)就已經進行了無線傳播電力的研究。可為什麼直到今天,特斯拉的 Elon Musk 仍然選擇在插入式的充電方式「超級充電站」上投資超過 1 億美元呢?
  • 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發展趨勢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因其獨特的傳輸優勢成為當下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課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CRWPT)技術以其在近場區傳輸的自身優勢成為當前最為熱門的無線電能傳輸方式之一。
  • 電動汽車電池組快速充電研究
    目前全球汽車保有量已達10 億, 汽車尾氣是加劇環境惡化的重要因素, 為此, 許多企業機構正在研發無汙染的電動汽車, 而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是重點研究的方向.  目前, 大多數電動汽車企業和研究機構均採用鋰離子電池組作為其動力電池.
  • 解讀無線充電技術在多層次生態系統結構之中的應用
    無線充電的優勢遠遠不止於擺脫線纜的束縛。當前市場上各種各樣的近場、遠場充電無線技術,其中包括感應式、諧振式、RF、超聲及紅外線充電,這些技術都需要遵循不同的標準,也需要不同程度的折中。隨著人們對無線世界的嚮往,預計充電技術將出現急劇增長。 什麼是無線充電?各項技術之間有何區別? 我們首先從回答這些問題開始。
  • ™充電測試程序 電動汽車用戶充電可賺錢還可減少環境足跡
    據外媒報導,本田計劃到2030年,電動汽車銷量將佔其全球汽車銷量的三分之二,因此,本田推出了一項新本田SmartCharge™測試程序,允許電動汽車用戶減少因充電帶來的環境足跡,同時獲得金錢獎勵。
  • 從印度的交通電動化趨勢,淺談太陽能與電動汽車充電系統的應用與布局
    眾所周知,印度政府在全國推行交通工具電動化,積極推廣電動汽車,電子產業看好本土電動汽車的研製活動。大型OEM廠商正在研發電動汽車,同時電動汽車生態系統也在平穩的建設中,老牌企業以及各種初創公司在電動汽車充電器、充電站以及軟體和雲計算服務開發方面開始發力,且初見成效。但是,電子系統還有很多改進機會。
  • 蘋果筆記本有望為iPhone無線充電引關注 無線充電技術是什麼,蘋果...
    小功率無線充電常採用電磁感應式,如對手機充電的Qi方式,但中興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方式採用感應式 。大功率無線充電常採用諧振式(大部分電動汽車充電採用此方式)由供電設備(充電器)將能量傳送至用電的裝置,該裝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對電池充電,並同時供其本身運作之用。
  • 首部國標出爐 無線充電前景無限
    此次發布的四項國家標準,是該系列國家標準18項中的一部分,包括《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38775.1)、《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第2部分:車載充電機與充電設備之間的通信協議》(GB/T 38775.2)、《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第3部分:特殊要求》(GB/T 38775.3)、《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第4部分:電磁環境限值與測試方法》(GB/T 38775.4
  • 常見的無線充電技術方案對比,附技術原理圖分析
    無線充電技術的研究,源於19世紀30年代,麥可-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即磁通量變化產生感應電動勢,從而在電線中產生電流。但最早的無線電力傳輸思想是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在19世紀90年代提出的無線電力傳輸構想和無線輸電試驗,因而有人稱之為無線電能傳輸之父。
  • 無線充電原理詳解(圖文)
    停車即可充電的EV(電動汽車)用充電系統也在推進研發。   無線充電已經在電動牙刷、電動剃鬚刀、無線電話等部分家電產品中實用化,現在其應用範圍又擴大到了智慧型手機領域。   NTT DoCoMo在2011年夏季以後陸續上市了多款支持無線充電的智慧型手機和充電座。這些手機無需在手機上插上充電線纜,只需放置在充電座上即可為電池充電。
  • 科學範|無線充電之路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磁感應式無線充電示意圖我們上文提到的MIT實驗便是運用的磁感應式無線充電。磁感應無線充電的優點是,系統結構相對容易,系統成本相對便宜,可以小型化。但是缺點是磁感應式無線充電因為缺少了磁性材料的束縛,發射線圈的部分磁通就不會經過接收線圈,這稱為耦合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