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技術在電動汽車和醫療設備領域的電磁輻射問題

2021-01-15 電氣新科技

無線電能傳輸(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技術作為一項新型的電能傳輸方式,可有效地實現非接觸式電能傳輸,減少觸電危險的同時大大地提高了充電系統的安全性。隨著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研究的不斷加深和推廣,無線充電產品將成為未來最有潛力的市場之一。

由於無線電能傳輸系統在傳播過程中需要藉助磁耦合機構將發射側的電能轉化成高頻磁場,電磁場是WPT系統傳輸電能的介質,其帶來的電磁輻射問題將給公眾的人身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因此,要實現WPT技術的更好發展,尤其在熱門應用領域,如電動汽車和植入式醫療設備,就必須解決好電磁輻射安全問題。

1 電磁測試的國際標準與測試方法

隨著WPT技術從實驗室逐步走向市場,無線電能傳輸產品也應當符合相關的電磁兼容安全標準。ICNIRP導則作為目前認可最廣泛的非電離輻射電磁兼容準則,對WPT系統的電磁兼容性設計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ICNIRP導則部分重要電磁安全指標見表1。

表1中,比吸收率SAR常用於表徵電磁場對人體組織的輻射效應,國內外學者就是通過SAR這一學量來探究WPT系統對人體電磁輻射影響的。

表1 ICNIRP導則

目前暫時沒有專門針對WPT系統的電磁測試方法,多數情況下仍根據非電離輻射電磁兼容測試方案對WPT系統進行電磁測試。

2 電動汽車WPT系統的電磁幹輻射分析

為了更好地推進電動汽車WPT系統的實用化進程,應當充分考慮電動汽車WPT系統的電磁兼容性。目前國內外學者對電動汽車WPT系統的電磁安全研究主要集中在耦合線圈產生的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影響。通過對電動汽車和人體模型進行參數建模,利用電磁仿真方式探究不同情況下磁耦合線圈產生的高頻交流磁場對人體的電磁影響,其中人體模型的SAR值通常用於表徵高頻磁場對人體輻射的影響。

有學者通過構建電動汽車充電時的電磁仿真模型,研究了WPT系統工作時對人體的影響,在考慮了汽車底盤屏蔽作用的前提下,仿真實驗表明,電動汽車周邊的電磁安全指標均滿足ICNIRP的限制要求。

有學者對處於車內不同位置下人體各器官的電流密度、功率密度以及SAR值分布進行了仿真分析,仿真數據表明,電磁輻射幹擾的嚴重程度與人體距離諧振器的距離有關,隨著距離的減小,人體受到的電磁幹擾會更加的嚴重。

有學者對不同姿勢下人體模型進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結果表明當人體平躺在諧振器正上方時,人體受到的電磁輻射影響最嚴重。

有學者對耦合線圈完全對準和錯位偏移下的電磁輻射場進行了仿真分析,當線圈發生錯位偏移時,阻抗失配將導致線圈電流和漏磁量的顯著增加,這會使得WPT系統的電磁輻射幹擾比完全對準時更加嚴重。需要指明的是,由於電動汽車的底盤對線圈產生的高頻磁場有著很好的屏蔽作用,故在多數情況下,車內車外的電磁安全指標仍然能夠很好地符合ICNIRP的限制。

3 植入式醫療設備WPT系統的電磁幹擾分析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對植入式醫療設備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目前國內外已經對心臟起搏器、脊椎刺激器等植入式醫療設備的WPT系統進行了一系列的相關研究。同時,植入式醫療設備WPT系統的電磁兼容安全性也引起了許多研究者的關注。與電動汽車WPT系統不同,植入式醫療設備WPT系統傳輸功率僅為mV級,且沒有金屬屏蔽底盤。

有學者設計了一種用於聽覺修復的經皮能量傳輸系統,其在12MHz的頻率下身體組織吸收而造成的能量損失僅為臨界耦合時傳輸能量的1.5%,對生物組織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有學者指出10MHz以內的WPT系統電磁輻射對人體組織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並通過平面波分解表示人體組織的感應電場分布。

有學者對1MHz時的植入式心臟起搏器WPT系統的耦合線圈進行了電磁仿真分析,其人體模型峰值空間平均SAR分布如圖1所示,仿真結果表明,靠近諧振線圈的手臂組織電磁輻射較高。

圖1 人體模型峰值空間平均SAR

有學者探究了植入線圈對人體組織的電磁輻射影響,仿真結果表明,正常工作下線圈的電磁輻射各項指標均低於ICNIRP限值。

有學者探究了用於消化道檢測的膠囊內窺鏡的系統,通過建立約束條件的方式,分析了WPT系統對電磁生物安全性和線圈溫升安全性的影響。

目前植入式醫療設備WPT系統的電磁兼容性研究多停留在仿真階段,缺少相應的活體實驗測試數據。

本文編自《電工技術學報》,原文標題為「無線電能傳輸系統電磁兼容研究現況及發展趨勢」,作者為沈棟、杜貴平、丘東元、張波。

相關焦點

  •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電磁安全性的最新研究進展
    電動汽車(EV)以其清潔節能、低噪聲、起步平穩等特點受到了廣泛關注,而無線充電技術具有安全、便捷等優點,是電動汽車供電技術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但是,隨著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推廣,其安全問題也勢必會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安全性問題中,電磁洩漏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電磁洩漏與能量的有效利用、人體健康等都直接相關。
  • 無線充電各種原理方案的比較 無線充電的技術瓶頸
    在所有的無線充電產品中,基於電磁感應方式的最多,既有日用小家電比如電動牙刷、電動剃鬚刀、無繩電話,也包括智能終端如手機,PAD等。基於電磁感應方式的無線充電技術主要挑戰來自於充電設備擺放位置的苛刻要求、充電距離的局限性以及線圈感應產生的熱。
  • 基於雙LCC的電動汽車多階段恆流無線充電技術
    編者按:針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多為恆流充電,且恆流充電對動力電池存在著較大損害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基於雙LCC的電動汽車多階段恆流無線充電技術。摘要:針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多為恆流充電,且恆流充電對動力電池存在著較大損害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基於雙LCC的電動汽車多階段恆流無線充電技術。
  • 汽車無線充電標準出臺!網友:電磁輻射會影響我智力發育嗎?
    近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CEC)批准並發布了一套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國家標準,該標準基於美國WiTricity公司開發並獲得專利的磁共振無線充電技術而來。據介紹,這種磁共振充電比其他無線充電技術效率更高,因為能量在空氣中移動時的流失很少,僅為7%到10%左右,為當前無線充電效率最高的技術。
  • 學習筆記|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效率影響因素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常見的技術路線有兩種,磁感應耦合式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充電技術出現的時間很長,一致無法使它替代有線充電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充電效率低。1 磁耦合諧振式系統關鍵部件磁耦合諧振系統,基本的組成模塊包括發射整流模塊,逆變模塊,發射端補償模塊,發射線圈,接收線圈,接收端補償模塊,接收整流模塊。
  • 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發展趨勢
    兼容性目前WPT技術應用較多的領域是手機、電動汽車、家用電器、醫療電子等設備的無線充電和特殊環境工業設備無線供電等。特別是在家用電器和手機無線充電方面的應用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市場前景,這就要求無線充電設備對不同的負載和設備能夠有較好的兼容性,能夠匹配應用於不同設備的無線供電,由此才能使無線供電系統更好的推廣應用。
  • 高通Halo無線充電系統設計原理解析(高通Halo無線充電工作原理)
    目前市面上的電動以及混動車型所採用的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甚至鉛酸電池都可以通過Halo進行充電。如果想要使用Halo,除了包括充電板、控制器以及線纜這樣的外部設備,還需要在車輛上安裝一個用於接收電磁輻射的接收端。目前,高通已經為包括寶馬i系列、日產聆風以及雷諾ZOE等車型安裝了車載接收板和控制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利用這些線圈產生磁場,為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
    為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 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無線充電技術。他們說,這種技術可以在一小時內為一輛普通的電動汽車充滿電。與他們在2016年宣布的類似無線充電系統相比,這是六倍的功率提升。他們報告說,目前正在對這種無插電動汽車充電技術做改進,以適用於運貨卡車等商業應用。
  • 特斯拉效應引發無線充電革命
    編者按:短期內無線充電技術還不太可能應用在電動汽車之上。目前無線充電技術的效率和傳輸功率還很低,只能滿足小型消費設備的充電需求,距電動汽車的電能需求還甚遠,且當傳輸功率提升之後,隨之而來的還有電磁輻射等設備安全和人體健康相關的新問題湧現。
  • 電磁感應和磁場共振無線充電方式原理
    不僅在手機行業,電動汽車也是熱門行業,汽車能夠實現無線充電,甚至家裡的許多家用電器都實現無線充電,那能夠給人類帶來很大的便捷,你完全不用擔心什麼忘記充電了,什麼沒電了。所以在無線充電領域,給我們帶來的便捷是巨大的,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普及的日子不遠了。
  • 頻率跟蹤式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的研究
    摘要: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的不斷推廣和發展,方便、實用的電動汽車充電系統需求更加迫切。本文基於諧振耦合無線傳輸機理,實現無線傳輸電能的設計。通過對LC諧振電路傳輸過程中出現諧振失諧導致傳輸效率下降現象的分析,提出一種頻率跟蹤式諧振無線傳輸電能模型,實現高效充電的目的。
  • 無線充電的電力傳輸技術原理和應用標準
    許多先進的電池供電設備都已實現了無線充電。只需要簡單支持特定的基站,甚至是來自不同製造商的基站,即可無物理接觸地給設備充電。而來自不同製造商的設備之所以具備互操作性,是在於開放標準。開放標準通常是由某一特定行業聯盟發起和制定的,這種聯盟一般是由該行業對特定技術感興趣的廠商組成。
  • 力學所提出基於可拉伸柔性結構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方案
    新能源電動汽車由於無汙染、噪音小、能量轉換效率高等優點,近年來在全球引領了汽車工業的劃時代變革。在電動汽車面臨的諸多技術挑戰中,無線充電技術因其便利、防水、防塵等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研發的汽車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安裝於汽車底部,地面供電裝置通過電磁感應提供電能,但是由於車輛底盤與地面供電裝置豎直方向距離較大、水平位置不易對準等因素,導致現有的充電效率較低;無法兼顧多種車型,導致難以大規模應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師郭亮等提出一種基於可拉伸柔性結構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方案(圖1)。
  • 新能源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提出的時間較早,但為何遲遲不得量產?
    隨著汽車電汽化的快速發展,更多和新能源汽車所關聯的技術也隨即誕生出來,充電便捷化,快速化,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所以無線充電技術也開始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相比插座充電方式,無線充電省卻了長長的充電線,甚至能夠停車即充,能夠解決智能設備續航時間短以及電動汽車充電樁短缺的問題,因此是未來充電技術升級的必然方向,新能源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提出的時間較早,但為何遲遲不得量產
  • 電動汽車產生的電磁輻射不會對心臟起搏器構成威脅
    不過,對接受者來說幸運的是,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電動汽車產生的電磁輻射不會帶來這樣的危險。 這項由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科學家跟德國心血管研究中心及紐西蘭惠靈頓醫院的研究人員共同進行的研究招募了108名志願者。
  • 科學範|無線充電之路
    所以Qi標準在克服自身缺點,並為更好地推動無線充電在更廣泛的場景下的應用一直在做著努力。除了手機、電動牙刷這樣的小器件是無線充電的試驗場,電動汽車也是各個商家們爭先搶佔的領域。英國HaloIPT公司在倫敦利用其最新研發的感應式電能傳輸技術成功實現為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在展示過程中,該公司將電能接收墊安裝於雪鐵龍電動汽車車身下側,這樣電池就可以通過無線充電系統進行無線充電。
  • 研究發現電動汽車產生的電磁輻射不會對心臟起搏器構成威脅
    不過,對接受者來說幸運的是,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電動汽車產生的電磁輻射不會帶來這樣的危險。這項由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科學家跟德國心血管研究中心及紐西蘭惠靈頓醫院的研究人員共同進行的研究招募了108名志願者。(CIEDs),換言之,他們都曾通過手術在體內安裝了起搏器和除顫器。
  • 電動汽車的輻射概念解析:電離輻射與電磁輻射
    如上所示,除體內微量的電離輻射以外,只剩下部分特殊工業領域與醫療行業中會接觸到電離輻射。人類體內的輻射自然無法避免,剩下的則是某些食物中的放射性元素,比如香蕉中的【鉀-40】;然而七萬根香蕉的放射性才相當於做一次CT檢測,怕是猴子有大象的壽命也吃不了這麼多香蕉。所以電離輻射並不用擔心,除非從事特殊工種需要進行嚴格防護。
  • 首部國標出爐 無線充電前景無限
    在此之前的5月中旬,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四項國家標準,引發業內關注。「這是我國第一部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列國家標準中的四項,填補了我國在這一技術領域國家標準的空白,將助力我國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從技術研發、工程示範向產業化進程邁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國家標準工作組成員、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教授張波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 無線充電原理詳解及最新充電技術
    近來愈來愈多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開始提供無線充電的功能,但是不幸的是,它們充電的時候,只要離充電座的距離稍遠一些,充電效率就會明顯下降。即便是最新的技術,充電距離也不能超過5公分,事實上,目前絕大部分可以無線充電的行動裝置,都是要完全平放在充電座上才能進行,和想像中隨走隨充的無線充電仍有點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