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利用這些線圈產生磁場,為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

2020-11-24 電子發燒友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利用這些線圈產生磁場,為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

李倩 發表於 2018-11-10 11:17:21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這些線圈產生磁場,為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

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無線充電技術。他們說,這種技術可以在一小時內為一輛普通的電動汽車充滿電。與他們在2016年宣布的類似無線充電系統相比,這是六倍的功率提升。他們報告說,目前正在對這種無插電動汽車充電技術做改進,以適用於運貨卡車等商業應用。

橡樹嶺電力電子和電力機械集團的負責人Burak Ozpineci說,這個團隊還沒有完成。他說,他們正在朝著美國能源部設定的更大目標——即建立一系列快速、安全、簡單的電動汽車充電系統——努力。按美國能源部2016年發布的指令的說法,這將「加速美國電動汽車的普及」。

他們的想法是將現有系統的功率吞吐量提高三倍,使電量耗光的電動汽車電池的總充電時間降至15分鐘以下。且要給電動汽車充電,除了將電動汽車開到嵌入混凝土中的無線充電板上之外,無需將任何東西插入汽車或再做其他任何事情。

Ozpineci說,能源部的指令沒有說明這些系統應該是有線的還是無線的。但他補充道,「我們的專長是在無線方面。所以我們說,我們將做無線部分。」

目前藝術家們用概念畫所描畫的電動汽車充電泵類似於汽車加油站,不過其釋放的是電子而不是石油。而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裝置代表的可能不僅僅是一種新的汽車燃料來源。就像20到30年前的無線網際網路革命一樣,電動汽車的無線電源可能不僅僅改變汽車的電力來源。一些未來學家認為無線電源正在「智慧城市」的興起和加油站的消亡中扮演重要角色。

照片來源:Genevieve Martin/ORNL/DoE

這些由ORNL設計的無線線圈和電力電子設備可以以97%的效率安全地通過空氣傳輸大量電能。

Ozpineci說,他們這可輸出120千瓦功率、效率為97%的無線充電技術所涉及的兩個關鍵要素是他們所用的材料以及傳輸和接收電力的線圈。在今年9月份的IEEE能量轉換博覽會(IEEE’s Energy Conversion Congress and Exposition)上,他們介紹了這項技術的詳細信息。他們的這篇文章很快將在IEEE Xplore資料庫上發布。

將無線電力從地面單元發射到電動汽車中的電力接收單元(兩者之間隔著寬約6英寸的氣隙),意味著快速震蕩地面線圈中的電場和磁場,並在電動汽車中的接收線圈中引起類似行為。Ozpineci說,實際上,這意味著通過約每秒22,000個周期(即22千赫茲)的振蕩電流來輸出120千瓦的功率。

他說:「問題是通常我們都有矽器件,而當我們達到更高的功率水平時,你無法在更高的開關頻率下運行它們。在10千瓦時,你可以切換到20 千赫茲。但是當你達到100千瓦甚至更高時,你必須降低開關頻率——因為散熱問題、設備響應問題及很多事情。」

照片來源:Genevieve Martin/ORNL/DoE

該線圈通過大約22千赫茲的振蕩電流來輸出120千瓦的功率。

但是,以高效率傳輸更高的功率需要更高的開關頻率。因此,這實際上意味著既要把矽換成更可靠(也更昂貴)的碳化矽,又要強化電力交換的發送端和接收端上的線圈。

Ozpineci說,特斯拉的Model 3也使用碳化矽電子產品。因此,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技術對材料的依賴在電動汽車系統中並非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他們承認他們的100磅(45千克)線圈需要進行一些改進和優化,才能將其推向商業化生產的設計階段。

然後,他們必須進一步創新設計,使功率提高三倍才能達到能源部350至400千瓦的目標。Ozpineci說,這項工作正在進行中,但他懷疑在任何350千瓦或更多的無線增壓器中都必須有多個電源模塊。

照片來源:Genevieve Martin/ORNL/DoE

管理ORNL開發的新無線充電系統的構成組件之間電流的電力電子設備。

「我們能夠使用單一電源模塊,」他談到目前120千瓦的機組時說,「我們正處於或接近這些電源模塊的極限。若要做超越極限的事情,我們要麼需要把這些模塊並聯,要麼需要把兩個逆變器並聯。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會因要同步運行這些東西而遇到更多挑戰。」

Ozpineci說,他的團隊還在進行所謂的電動汽車動態無線充電系統的可行性研究。動態無線充電系統可使用安裝在道路下的無線充電板自動為行駛中的電動車輛充電。

他說:「世界上許多團體都在關注它,但大多數人都在考慮降低功率。比如20千瓦。但我們不將自己局限在20  千瓦。我們需要100 千瓦嗎?需要120 千瓦嗎?需要更高的功率嗎?無論我們得出什麼結果,美國能源部都可能為示範項目提供資金。」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電磁感應和磁場共振無線充電方式原理
    目前市場上的iPhone8/iPhoneX就支持無線充電功能,但充電功率僅為7.5w,三星公司也推出了無線充電新款據說可以達到15w的充電功率。但目前與有線充電差距還是很大的,我們只能稱之為無線慢充,而且據使用者介紹,這種充電方式電池比較容易發熱。
  •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電磁安全性的最新研究進展
    電動汽車(EV)以其清潔節能、低噪聲、起步平穩等特點受到了廣泛關注,而無線充電技術具有安全、便捷等優點,是電動汽車供電技術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但是,隨著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推廣,其安全問題也勢必會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安全性問題中,電磁洩漏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電磁洩漏與能量的有效利用、人體健康等都直接相關。
  • 無線充電技術在電動汽車和醫療設備領域的電磁輻射問題
    無線電能傳輸(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技術作為一項新型的電能傳輸方式,可有效地實現非接觸式電能傳輸,減少觸電危險的同時大大地提高了充電系統的安全性。隨著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研究的不斷加深和推廣,無線充電產品將成為未來最有潛力的市場之一。
  • 學習筆記|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效率影響因素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常見的技術路線有兩種,磁感應耦合式和磁耦合諧振式。無線充電技術出現的時間很長,一致無法使它替代有線充電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充電效率低。1 磁耦合諧振式系統關鍵部件磁耦合諧振系統,基本的組成模塊包括發射整流模塊,逆變模塊,發射端補償模塊,發射線圈,接收線圈,接收端補償模塊,接收整流模塊。
  • 頻率跟蹤式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的研究
    摘要: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的不斷推廣和發展,方便、實用的電動汽車充電系統需求更加迫切。本文基於諧振耦合無線傳輸機理,實現無線傳輸電能的設計。通過對LC諧振電路傳輸過程中出現諧振失諧導致傳輸效率下降現象的分析,提出一種頻率跟蹤式諧振無線傳輸電能模型,實現高效充電的目的。
  • 特斯拉線圈:無線充電的崛起
    今年五月,Joshua自己的Wibotic公司掛牌成立,意在解決包括無人機、地面機器人在內的自動化產品的充電難題。他希望摒棄物理連接的方式,當機器人或無人機電量低時,在靠近充電設備半米左右的範圍內即可完成電能補給;而一家同樣來自西雅圖的初創公司Laser Motive更是野心勃勃。目前該公司正在開發的一套系統,它能夠利用雷射和光伏電池,為飛行中的無人機進行充電。
  • 基於雙LCC的電動汽車多階段恆流無線充電技術
    編者按:針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多為恆流充電,且恆流充電對動力電池存在著較大損害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基於雙LCC的電動汽車多階段恆流無線充電技術。摘要:針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多為恆流充電,且恆流充電對動力電池存在著較大損害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基於雙LCC的電動汽車多階段恆流無線充電技術。
  • 科學範|無線充電之路
    麥可·法拉第一般被認定為於1831年發現了感應現象的人。電磁感應是指放在變化磁通量中的導體,會產生電動勢。此電動勢稱為感應電動勢或感生電動勢,若將此導體閉合成一迴路,則該電動勢會驅使電子流動,形成感應電流(感生電流)。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變化的磁場形成電場,可以簡述為磁生電。磁生電的定量關係則由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給出。我們平時看到的交流電變壓器也正是用的這個原理。
  • 無線充電原理詳解(圖文)
    停車即可充電的EV(電動汽車)用充電系統也在推進研發。   無線充電已經在電動牙刷、電動剃鬚刀、無線電話等部分家電產品中實用化,現在其應用範圍又擴大到了智慧型手機領域。   NTT DoCoMo在2011年夏季以後陸續上市了多款支持無線充電的智慧型手機和充電座。這些手機無需在手機上插上充電線纜,只需放置在充電座上即可為電池充電。
  • 無線充電原理詳解及最新充電技術
    後人則進一步發現,將導線圍成環狀,甚至繞成線圈,產生的磁場將會更強、更集中,這稱為電流磁效應。  至於電磁感應,則是在 1831 年由法拉第發現的。讓一塊磁鐵或其他的磁場來源靠近一段沒有電流的線圈,線圈上就會產生感應電流,稱為電磁感應。值得注意的是,電磁感應的成立要點是磁場要有變化,例如磁鐵愈來愈靠近 (愈來愈遠離其實也可以)。外加磁場若是一直保持不變,是不會有感應電流的。
  • 無線充電各種原理方案的比較 無線充電的技術瓶頸
    目前,實現無線電力傳輸主要有以下四種方式: 電磁感應方式 簡單地講,電磁感應方式即利用電流通過線圈產生磁場從而實現近場無線供電。展開來說,電磁感應充電的設備,類似於變壓器,在發送端(供電端)和接收端(受電端)各有一個線圈,發送端線圈連接有線電源產生磁場,接收端線圈感應發送端的磁場從而產生電流給用電設備。
  • 力學所提出基於可拉伸柔性結構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方案
    新能源電動汽車由於無汙染、噪音小、能量轉換效率高等優點,近年來在全球引領了汽車工業的劃時代變革。在電動汽車面臨的諸多技術挑戰中,無線充電技術因其便利、防水、防塵等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研發的汽車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安裝於汽車底部,地面供電裝置通過電磁感應提供電能,但是由於車輛底盤與地面供電裝置豎直方向距離較大、水平位置不易對準等因素,導致現有的充電效率較低;無法兼顧多種車型,導致難以大規模應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師郭亮等提出一種基於可拉伸柔性結構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方案(圖1)。
  • 無線充電新進展:能量轉化達95%,可滿足大巴充電
    尼古拉·特斯拉  答案很簡單,尼古拉的無線充電技術還沒能發展到可以為汽車充電的地步。尼古拉的研究利用了兩條原理,其中之一是感應耦合——給初級線圈一定頻率的交流電,通過電磁感應可在次級線圈中產生一定的電流,兩個線圈之間沒有任何物理接觸。這項技術在變壓器、交流電動機和小型家電上(比如筆記本電腦和電動牙刷)應用的非常好。
  • 科學範|無線充電之路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特斯拉利用這些線圈進行了如電氣照明、螢光光譜、X射線、高頻率的交流電流現象、電療和無線電力等的實驗,以便進行電力傳輸。尼古拉·特斯拉1891年7月30日,35歲的特斯拉加入美國國籍,同年在紐約第五大道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在那裡他用機電振蕩器進行了機械共振實驗,使周圍的一些建築物產生了共振。隨著速度的增加,他用儀器測出了房子的共振頻率。
  • 常見的無線充電技術方案對比,附技術原理圖分析
    ,利用電磁波感應原理或者其他相關的交流感應技術,在發送端和接收端用相應的設備來發送和接收產生感應的交流信號來進行充電的一項技術,源於無線電力輸送技術。技術難點是小型化和高效率化,被認為是將來最有希望廣泛應用於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一種方式。
  • 關於無線充電原理及最新充電技術的分析介紹
    讓一塊磁鐵或其他的磁場來源靠近一段沒有電流的線圈,線圈上就會產生感應電流,稱為電磁感應。值得注意的是,電磁感應的成立要點是磁場要有變化,例如磁鐵愈來愈靠近 (愈來愈遠離其實也可以)。外加磁場若是一直保持不變,是不會有感應電流的。
  • 無線充電:一場關於未來的爭奪戰 | 獵雲網
    奧迪、寶馬、沃爾沃、奔馳、豐田等車廠,高通、中興、西門子等通信公司也都已開始研究試驗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近幾年動作頻頻。例如去年7月,寶馬曾與德國戴姆勒達成合作,共同開發無線充電技術。奧迪開發了一種可升降的無線充電系統,讓供電線圈更靠近車輛底部的受電線圈,輸電效率可超過90%。沃爾沃與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和瑞典能源局合作,正研發在快速路上為電動汽車充電的系統。
  • 汽車無線充電標準出臺!網友:電磁輻射會影響我智力發育嗎?
    近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CEC)批准並發布了一套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國家標準,該標準基於美國WiTricity公司開發並獲得專利的磁共振無線充電技術而來。據介紹,這種磁共振充電比其他無線充電技術效率更高,因為能量在空氣中移動時的流失很少,僅為7%到10%左右,為當前無線充電效率最高的技術。
  • 蘋果筆記本有望為iPhone無線充電引關注 無線充電技術是什麼,蘋果...
    蘋果筆記本有望為iPhone無線充電引關注 無線充電技術是什麼,蘋果無線充電該怎麼開啟時間:2021-01-07 18:42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蘋果筆記本有望為iPhone無線充電引關注 無線充電技術是什麼,蘋果無線充電該怎麼開啟?
  • 無線充電原理分析
    現在越來越多的行動裝置都支持無線充電了, 那麼無線充電是什麼?原理是什麼?我們來看一下無線充電無線充電就是不需要像傳統充電器一樣經過線纜傳輸電到設備裡,只需要將設備和無線充電基座進行接觸,就能進行充電。因此無線充電也可以稱作感應充電或非接觸式感應充電。